课时6 理想之殇 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整合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6 理想之殇 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整合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课时6 理想之殇
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马说》整合
【知识整合】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主题 手法 主题 语言
《桃花源记》 仕途失意, 人生低谷 理想难以实现, 对现实的不满 虚实结合 逃避 记叙(主)、描写(次)
《小石潭记》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哀怨 记叙(次)、描写(主)
《马说》 托物寓意 批判 议论
【知识延伸】
一、文章主旨
1.《桃花源记》:文章通过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小石潭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抑郁苦闷的感情。
3.《马说》: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二、写作手法
1.《桃花源记》:文章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清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真实人物,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但渔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得,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虚构了一个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
2.《小石潭记》:文章描写潭中景物时,正面写鱼,侧面烘托水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先写鱼“空游”突出水之清,继而写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借光来写水清。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突出了小石潭景色优美,但是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也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
3.《马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拓展训练】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今张君①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④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张君:张怀民,字梦得,1083年被贬黄州。②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③余功:公事之余。④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
1.(不同点·语言)下列对【甲】【乙】【丙】三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描写刻画入微,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B.【乙】文主要记叙发现真实存在的桃花源的经历,文字简洁,朴素自然,具有高度概括力。
C.【丙】文虽以议论为主,但语言近乎言情和绘景,情韵十足,文势宏放,笔致委曲明畅。
D.【丙】文语言简练,层次井然,虚实并举,磊落跌宕。
B
【解析】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
2.(不同点·情感)【甲】【乙】【丙】三文均是在作者失意落魄的背景下所作,请简要分析这三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志。(6分)
①【甲】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景色优美却无人欣赏,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抑郁苦闷。②【乙】文通过写虚构的桃花源,寄托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③【丙】文通过议论,赞美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共6分。每点2分)
3.(不同点·写法)【甲】【乙】【丙】三篇文章均写到了“景”,但在刻画景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6分)
①【甲】文明写游鱼,暗写潭水,侧面烘托水的清澈。再用“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形象地表现溪身岸势的曲折。②【乙】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桃花源的环境,以景物的富饶优美来衬托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③【丙】文对于景物白描勾勒,写政治失意的文人会因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清风明月而悲伤憔悴,但张怀民“自适也哉”,以此对比突出张怀民豁达乐观的精神。(共6分。每点2分)
【参考译文】 【丙】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等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