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 借景抒情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整合课件(1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4 借景抒情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整合课件(13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课时4 借景抒情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整合
【知识整合】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写景角度 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 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 俯视与仰视相结合 —— 描写、抒情
《三峡》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记承天寺夜游》 ——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知识延伸】
1.动静结合
《三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
《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景,“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为静景。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为静景,“水中藻、荇交横”为动景。
2.俯仰结合
《三峡》:“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仰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为俯视。
《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为仰视,“清流见底”为俯视。
3.正侧结合
《三峡》:写山时,“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为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为侧面;写水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正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为侧面。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为正面,“水中藻、荇交横”为侧面。
【拓展训练】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②,为夕岚③。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④,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⑤未下,始极其浓媚⑥。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
[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夜。②朝烟:早晨如烟的湖水。③夕岚:傍晚的山光。④勒:抑制。⑤夕舂:夕阳。⑥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1.(相同点·动静结合)【甲】文以动静结合描山水,【乙】文以动静结合绘月色。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分别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甲】文中“高峰入云”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之高耸;“清流见底”为静景,写出了水之清澈。(2分)【乙】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为静景,“水中藻、荇交横”为动景,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明亮皎洁)。(2分)
2.(不同点·写景角度)【乙】【丙】两文均写出了月景之美。其中,【乙】文中的“         ”一句是正面描写,而【丙】文中“     ,     ”两句则是侧面描写。(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花态柳情
山容水意
3.(不同点·情感)【甲】【乙】【丙】三文均卒章显志,请分析三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
①【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②【乙】文表达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③【丙】文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共6分。每点2分)
【参考译文】 【丙】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如烟的湖水,是傍晚的山光。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后来)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的美,山光颜色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和水的容颜情意,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识趣的)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