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小石潭记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那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呢?让我们一起探讨。1.赏析下面两句话,感受作者写景的妙处。2.文章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结合内容分析。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1.赏析下面两句话,感受作者写景的妙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第一段移步换景,“隔、闻、伐、取、见”等词,使读者如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和探奇的乐趣。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2.文章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结合内容分析。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因此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忧郁寂寥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2.如何理解作者寄托于永州山水中的情感?永州山水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永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宣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由于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知其人论其世诉衷情弱冠及第入庙堂,一意振朝纲。永贞梦断何处? 独钓寒江上。闻声喜,遇小潭,青翠望。石奇鱼憨,欲乐还怆,奇文永赏。柳宗元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小石潭记》 所体现出的悲凉心境,并不是作者的一时之感,而是被贬谪之后一直固有的一种心情,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正所谓:千古小石潭,悠悠悲喜情。谁解其中味,冷暖心自知!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小石潭记写景记行抒情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移步换景情景交融(共28张PPT)小石潭记美好的自然景观常常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见证远离俗世的美。1.能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品味作品的语言,理解和掌握作品中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所以世称柳河东。因官迁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773—819)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huáng( )竹篁清liè( )冽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嵁(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juǎnchímànkānméngcēn cī青树翠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以……为乐竹林开辟出一条道路格外一百二十步清凉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珮环碰墥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 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蒙盖缠绕,摇曳牵连不平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把……作为成为水中高地译文:(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大约倒映没有什么依傍轻快迅疾的样子表示约数忽然 向远处游去静止不动的样子一同快乐穿透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潭西南而望, 斗 折 蛇 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 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形状向西南寂静寥落使……感到寒冷凄凉时隐时现见:看见围绕使……感到凄凉深因为凄清停留离开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了。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随着同去,隶:跟随我两个年轻人说积累文言词汇(1)一词多义乐以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取乐)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用)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而隶而从者(表并列)潭西南而望(表修饰)见下见小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乃记之而去(表顺承)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似于游者相乐(游玩)游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环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成)(2)古今异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小生古义:青年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居古义:停留今义:住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3)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4.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6.隶而从者名词用作动词,跟着(4)特殊句式省略句①心乐之。[省略主语,应为“(余)心乐之”]②影布石上。[省略介词,应为“影布(于)石上”]③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应为“(溪水)斗折蛇行”]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倒装句①如鸣珮环。(谓语前置,应为“如珮环鸣”)②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③卷石底以出。(谓语前置,应为“石底卷以出”)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各段写作内容是什么?潭中景物发现小潭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作者游踪(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4)作者看到这些景物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怎么理解这种变化?(5)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响声,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后便发现一个小谭。(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景物 描写 特点小石潭之源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形、光)蜿蜒曲折远溪岸: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融情于景凄清寂静小石潭之境凄小石潭之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活泼、灵动灵景物 描写 特点小石潭之水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听觉、视觉、触觉清越、清凉清全石以为底,……往来翕忽侧面描写清澈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形状多样小石潭之石奇小石潭之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色、形青翠、姿态各异青(4)作者看到这些景物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怎么理解这种变化?文章的情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为“寂寥”与“悄怆”。交代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始终无法摆脱的落寞。(5)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积累了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合作探究。需要课下继续诵读本文并积累词义,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小石潭记游览过程描写景物情感变化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谭中气氛石、鱼、水、树、源、境乐——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小石潭记第1课时.pptx 10小石潭记第2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