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文体多样。本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魏征以“固本思源”为喻,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先论述“积德义”的重要性,再指出历代君主善始难克终的现象,最后提出“十思”。学习本文,有助于领会作者观点及思维方式,体会奏疏的高超说理艺术,增强关注现实、理性思考的能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有一定文言文基础和文学素养。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能感受古人以家国为己任的担当,体会居安思危的深意。本文骈散结合,朗朗上口。核心要点是理解“十思”内涵及借鉴意义,把握劝谏艺术。难点在于领会作者从多个角度阐述观点的逻辑,理解文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并联系现实思考,需结合背景深入探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汇与句式,理解文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与逻辑结构,思考作者观点背后的深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言辞恳切、气势磅礴的文风,感悟其蕴含的劝谏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等思想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增强文化自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治国理政的指导意义。掌握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语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及现实意义。体会魏征作为谏臣的语言艺术与劝谏技巧在文本中的体现。课前任务任务一:疏通文意,圈画批注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圈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疑惑。比如,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实词,用波浪线画出特殊句式等。对于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要特别标注。示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句,将“根本”标注出,旁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任务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唐太宗与魏征的相关资料,包括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魏征的生平事迹、他与唐太宗之间的进谏与纳谏故事等。整理出关键信息,形成一篇200 - 300字左右的短文,在短文结尾谈谈你对魏征写这篇《谏太宗十思疏》背景的初步理解。示例:可先介绍唐太宗贞观初期的成就,如轻徭薄赋等举措使国家初现繁荣,再提及后期可能出现的一些追求奢靡等问题,最后说明魏征为了让太宗保持初心,继续推行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而写此疏。课堂导入同学们,在漫长历史中,帝王如何治理国家始终是重要课题。有的帝王能开创盛世,有的却致王朝覆灭。今天我们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他以睿智言辞劝唐太宗居安思危、积德义保国安。那他具体提出哪些建议?对治国理政又有何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寻。初读课文,概括梳理【作者简介】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生平: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辅佐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期间,前后进谏两百多次,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作:《谏太宗十思疏》等。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其谏言对于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唐太宗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营建宫殿,四处巡游,生活也日渐奢靡。魏征对此深感忧虑,为了使唐太宗能够居安思危,保持贞观初年的良好作风,继续推行清明政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魏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提出了十条值得深思的建议。文学文化常识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疏”“奏议”。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用于向帝王进言劝谏或陈述事情,往往具有针对性强、逻辑严密、言辞恳切等特点。【文体知识】《谏太宗十思疏》的文体是“疏”。定义:“疏”作为一种古代公文文体,是臣子向君主进言时所使用的,主要用于陈述意见、表达观点、提出建议等。特点:针对性明确:往往针对君主的某种行为、政策或当时的政治局势等具体情况而写,目的在于引起君主的重视并促使其做出改变。言辞恳切: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顾及君主的威严,所以措辞通常较为委婉、恳切,以达到劝谏的效果。逻辑严密:通常会先提出问题或摆出现象,然后分析原因、阐述危害,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常见结构:一般先以某种现象或道理引出话题,接着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最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或措施。【文题解读】“谏”即劝谏、劝告之意,表明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目的是臣子向君主提出劝诫。“太宗”明确了劝谏的对象是唐太宗李世民。“十思”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作者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条需要深刻思考的方面,涵盖了君主在个人欲望、治国理政、对待臣民等诸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整个文题清晰地揭示了文章是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在治国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体现了文章希望君主能够居安思危、审慎治国的中心思想。【文言文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就必须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流流淌得长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就必须积聚道德仁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流流淌得长远,根基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昧,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君主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上,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好。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用节俭来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感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是砍伐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河流长远流淌的做法啊。凡是古代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在深深忧虑中而使治国之道显著的,都是在大功告成后而德行就开始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从前取得天下时很有办法,现在守住天下却显得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深忧虑中的时候,必然会竭尽诚心来对待下属;已经实现志向,就放纵情感而轻视他人。竭尽诚心,那么即使是像胡越那样相隔遥远的人也能成为一个整体;轻视他人,那么即使是亲生骨肉也会成为陌路人。即使是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严和愤怒来震慑他们,最终他们也只是苟且求免处罚而不会心怀感激,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应当深切谨慎对待的;用腐朽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这难道可以忽视吗?做君主的人,如果真能在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警戒,将要兴建宫室等工程时就想到应该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地位高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能够处在百川之下,喜爱游乐打猎就想到以三面驱赶猎物作为限度,忧虑自己懈怠就想到要慎重开始并恭敬地坚持到最后,担心被蒙蔽就想到要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想到有谗言邪恶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身来斥退恶人,施加恩泽时就想到不要因为高兴而错误地赏赐,施行惩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愤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弘扬这九种品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们,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有仁德的人就会传播他们的恩惠,守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能竞相效力,君主就可以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像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弹奏着琴垂衣拱手,不用多说话就能实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替下属去管理他们的职责,劳损自己聪明的耳目,有亏于无为而治的大道呢!研读课文,合作探究【论点论据】问题1 课文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句话的表述形式,它通过列举求木长需固根本、欲流远需浚泉源这两个常见的事例,然后引出了思国安需积德义。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表述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它对后面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不是起到了一种铺垫或者引导的作用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这句话是通过类比的方式,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树木生长、河流流淌的道理,来引出治理国家也需要积累德义的观点,为后面提出中心论点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后面关于治国要注重德义积累以及要做到“十思”等内容。 教师点评 非常好,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呀。确实如大家所说,这句话运用类比手法,由生活常理类比到治国之道,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关于治国需积德义以及围绕此展开的一系列论述,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方式,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呢。问题2 文中提到“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分论点吗?如果是,作者是用什么作为论据来支撑它的呢? 教师引导 大家看这句话呀,它好像是在总结很多君主的一种普遍情况呢。那我们想一想,作者接下来是怎么具体说明这种情况的呀?是不是有一些具体的描述或者事例来让我们相信确实存在这样“功成而德衰”的现象呢?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小组里好好探讨探讨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看作分论点,作者后面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还举例说明了君主在殷忧时竭诚待下,得志后纵情傲物等情况,这些就是用来支撑“功成而德衰”这个观点的论据,通过列举这些普遍存在的君主行为表现,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很多君主确实存在前期做得好,后期却出现问题的情况。 教师点评 很棒哦,同学们准确地找到了作者用来支撑这个观点的论据呢。作者正是通过列举这些君主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功成而德衰”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让我们对他所提出的这个分论点更加信服啦。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开头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即治国要积德义。然后又提出了像“功成而德衰”等这样的分论点,并运用了诸如列举君主不同阶段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来提供论据支撑。这些论点和论据紧密结合,层层递进,让我们对文章关于治国之道的阐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据,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及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问题1 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句话哦,它把求木长、欲流远和思国安这三件事放在一起说,而且说它们都有各自对应的做法,这在论证方法上属于哪一种呢?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想一想这种论证方法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帮助呢?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树木生长需要稳固根本、河流流淌需要疏通泉源,类比到国家安定需要积累德义,作用是通过大家熟悉的生活常识来类比不太好理解的治国道理,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关于治国要积德义的观点。 教师点评 非常正确呀,同学们对类比论证的理解很准确呢。确实如大家所说,类比论证就是通过这种相似事物之间的类比,将抽象的、不好理解的事物或观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这样就能更好地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后面关于治国的一系列论述啦。问题2 文章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引导 大家看这句话呀,它好像是在说很多君主的一种普遍情况呢。那它是怎么来证明这种普遍情况存在的呢?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呢,还是通过对比等其他方式呢?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以及它后面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说很多君主刚开始都能殷忧而道著,这是举例说明一种普遍情况;然后又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形成了善始与克终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和举例,更有力地证明了很多君主存在功成而德衰的现象。 教师点评 很不错哦,同学们准确地找出了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呢。作者确实是通过先列举很多君主开始时的表现,再通过善始和克终的对比,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功成而德衰的普遍现象,从而使他所提出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啦。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像类比论证,通过生活常理类比治国道理,让观点易懂;还有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列举君主表现及对比不同阶段情况,有力地证明了相关观点。这些论证方法相互配合,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课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进行逐一指出、归类总结,结合具体句子讲解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并采用小组竞赛、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议论文写作的理解能力。【语言赏析】问题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句话呀,它先是说自己是“下愚”,然后又说更何况是“明哲”呢,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在强调什么呢?它在语气上又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试着回答一下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先说自己都知道不行,更何况是聪明睿智的人呢,强调了所阐述的道理是非常明显、不容置疑的,在语气上增强了说服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所说的事情的严重性。 教师点评 非常好呀,同学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到位呢。确实如大家所说,这句话运用反问,起到了强调作用,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如果不按照作者所说的去做,那是多么不合理的事情,从而更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呢。问题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句话呀,它里面有“怨不在大”“载舟覆舟”“奔车朽索”这些表述,大家想一想,这些表述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思的呢?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还是其他的方式呢?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载舟覆舟”是引用了古人关于君民关系的说法,把百姓比作水,君主比作舟,形象地说明了君民关系的重要性;“奔车朽索”也是比喻,把治理国家比作用朽索拉奔车,形象地说明治理国家不能掉以轻心,这些修辞手法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教师点评 很棒哦,同学们准确地找出了这句话的语言特色呢。确实如大家所说,这句话通过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君民关系和治理国家的难度等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设计意图】 通过根据所给的句子进行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并将答案整理为回答预设,教师简要点评学生回答,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最后总结课文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语言魅力。【写作手法】问题1 文章开头通过类比求木长、欲流远等生活常理引出治国需积德义的观点,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来看文章开头的这种写法呀,它不是直接说治国的事情,而是先从大家熟悉的树木生长、河流流淌这些生活常理说起,然后才引出治国的观点。大家想一想,这样做对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帮助呢?它在吸引读者注意力方面又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是通过类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治国需积德义的观点,因为生活常理大家都比较熟悉,从熟悉的事物类比到不太熟悉的治国道理,能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走,而且这种开头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有兴趣继续读下去了解后面关于治国的具体论述。 教师点评 非常正确呀,同学们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很准确呢。确实如大家所说,通过类比的写作手法,能让读者在熟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治国道理,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的开头更加引人入胜呢。问题2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比如君主在殷忧时和得志后行为的对比,这种对比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 大家看文中关于君主在殷忧时竭诚待下,得志后纵情傲物的描述呀,这种前后行为的对比很明显呢。大家想一想,这种对比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帮助呢?它在突出什么呢?大家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哦。 回答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这种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是通过君主前后不同行为的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君主存在功成而德衰的现象,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从而更能理解作者提出的关于治国要注意积累德义、要做到“十思”等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这种功成而德衰的情况。 教师点评 很不错哦,同学们准确地找出了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呢。确实如大家所说,通过对比,能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在这里就是突出了君主前后行为的差异,进而更有力地证明了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让读者更能接受作者的观点呢。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像类比、对比等。类比手法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治国道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比手法能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些写作手法相互配合,使得文章的写作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句子或段落讲解写作手法的作用,并通过小组创作、主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课文主旨】《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作者魏征通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以类比、举例、对比等方式,从治国需积德义说起,指出君主普遍存在功成而德衰的现象,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劝诫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累德义,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君主无为而治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太宗能够纳谏、治理好国家的殷切期望。拓展迁移拓展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责任感与道德修养。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是否依然重要?请举出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人物事例来说明你的观点。如果你是班级的班长或学生会主席,你会如何践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理念?请设计一个具体的班级活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其意义。拓展2本文中魏征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阐述了“根本”“泉源”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请阅读以下对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对比阅读材料:诸葛亮《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问题:《谏太宗十思疏》和《出师表》都体现了作者对君主的忠诚与期望,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核心思想上的异同点。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自身经历或感受进行阐述。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任务1,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古代政治智慧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通过拓展任务2,借助对比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文体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同时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后任务任务一: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论证结构。例如文中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类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一种逻辑推导。试着梳理出全文这种层层推导的逻辑关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任务二:以《谏太宗十思疏》为蓝本,结合历史课所学唐太宗时期的政治情况,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分析“十思”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字数300字左右。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十思九德,垂拱而治教学反思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者劝谏艺术为目标,态度较为积极,注重对文言字词讲解。但教学策略上,小组讨论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升。学生学习时,对文本基本含义理解较好,可对深层劝谏智慧挖掘不够。教学计划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学评价以提问为主,方式单一。后续应优化小组讨论设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加评价方式,如书面小测等,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