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李贺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解读特色对比阅读教考衔接壹贰叁肆伍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动人的艺术,无影无形,却能传情达意。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为他们奏响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迁谪的诗人和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为他们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绝唱《琵琶行》,在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笔下,箜篌又能演奏出怎样的神奇之音呢 知人论世壹了解作者 理解题目 作品介绍一、了解作者1.生平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二十七岁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2.诗歌内容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3.代表作品《秦王饮酒》《雁门太守行》《吕将军歌》《感讽五首》《开愁歌华下作》《马诗二十三首》《梦天》等4.历史评价5.艺术风格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他的诗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杜牧)1.李凭李凭是大名鼎鼎的梨园艺人,诗人杨巨源曾经写有《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赞叹李凭弹篌之技艺高超、动人心魄。二、解题2.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3.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敕勒歌》)”、“行(《琵琶行》)”、“吟(《白头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三、作品导读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听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有所感慨而作的。内容:诗中极写李凭演奏的美妙,竟致云凝不流,神女感动,物候为之变易,鱼龙为之起舞。特点:全诗语言俏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整体感知贰疏通文意 鉴赏诗歌 炼字 品读情感一、明确字音,疏通文意1.明确字音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2.疏通文意吴丝蜀桐 张 高秋,空山凝云 颓不流。指精美的箜篌。弹奏深秋九月《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下垂,堆积的样子在深秋的夜晚弹奏那精美的箜篌,白云听到美妙的乐声后停止漂游。译文“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优美悦耳的弦歌声让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解读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江娥:一作“湘娥”,指传说中溺死湘江后化为水神的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得到消息,挥泪于竹,竹尽生斑。传说中与皇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湘娥泪洒满斑竹素女也满腔忧愁,这都只因乐工李凭在京弹奏箜篌。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箜篌声触动了愁怀,潜然泪下。译文解读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音乐清脆入耳。形容音乐的幽咽悲凄。芙蓉,荷花别名。泣露:指滴露。芳香的兰花开放,形容音乐的欢快明丽。乐声清脆像美玉碎裂和凤凰鸣叫,曲调变换如芙蓉饮泣与香兰欢笑。“昆山玉碎凤凰叫”,指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香兰”都是美的化身。译文解读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城四面,每一面各有三门。指箜篌。有一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轻拨弦丝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译文解读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逗秋雨。引女娲所补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为之震惊。高亢的乐声冲上女娲补过的天际,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秋雨。两句诗的情境承接上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想象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译文解读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一作“坤山”指女神成夫人,据说她喜好音乐,善谈箜篌,听见有人依琴瑟咏歌就翩翩起舞。梦入神仙把技艺一一向女仙传授,鱼龙在琴声中起舞跳跃欢乐无垠。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这里化无形为有形,把美妙的音乐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译文解读吴刚因为琴声在桂树下彻夜不眠,玉兔伫立聆听全然不顾露珠湿寒。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发浸湿,也不肯离去。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古人误以为露也像雨一样降临大地,故有“露脚斜飞”之想。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即传说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译文解读3.层次梳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先声夺人,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地点等描写乐曲之美妙(想象)对李凭演奏的高妙评价二、鉴赏诗歌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1.诗歌前四句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清楚地交代了:演奏者——李凭 乐器——箜篌时间——高秋 地点——国都长安。 ①侧面描写:箜篌构造精良、云、江娥、素女反应。②用典:运用江娥、素女的典故。③衬托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解读下面两句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形容乐声的清脆悠扬凤凰叫:形容乐声的高亢明亮芙蓉泣露:形容乐声的幽怨低沉香兰笑: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①正面描写:以声写声②修辞手法:比喻①正面描写:以形写声②修辞手法:通感、拟人知识链接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3.结合全诗,分析箜篌声引来了那些听众?有什么作用?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几句诗歌采用侧面描写,摄取的多是运动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两句改用静物,做进一步烘托。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逗人情思,发人联想。三、炼字1.“空山凝云颓不流”中“颓”字有何妙处?有消沉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凝滞无力的状态,流云仿佛在俯首谛听,突出地表现了箜篌音乐声的神奇美妙。2.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有何妙处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本该曲终人寂,但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四、品读情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既是对外在箜篌曲的描绘,更是作者自我定位与悲怨绝望的写照。是诗人郁积已久的悲伤愤懑情感的爆发。是李贺矛盾内心的形象写照,体现出了他情感中痛苦与绝望,自负与希冀的两个极端。①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再现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对自我身世与凄寒遭遇的吟唱与悲慨。解读特色叁分析概括写作特色1.描绘感受,惊心动魄。这首诗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2.想象奇特,瑰奇绚丽。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引人入胜。3.活用典故这首诗用典灵活,将众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熔铸在诗人独特的奇峭词句和想象中,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一、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夸张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来强调音乐的震撼力,如“石破天惊逗秋雨” 侧面描写 :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和自然界的反应来侧面烘托音乐的魅力,如“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比喻 :诗中通过比喻将音乐比作各种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通感 :诗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转换,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35 想象 :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如“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想象将音乐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 。24 以虚写实 :诗中没有直接描述李凭的技艺,而是通过描绘音乐的效果来间接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水平 。6二、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列举出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做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艺术特色总结对比阅读肆逐音乐之美,探灵魂佳处阅读《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处。相同点①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②都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弹奏者高超技艺。不同点①手法不同。《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侧重侧面描写;《琵琶行(并序)》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侧重正面描写。②内容不同。《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③风格不同。《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属于浪漫主义;《琵琶行(并序)》风格平易感伤,属于现实主义教考衔接伍理解性默写 课外阅读一、理解性默写答案:1.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3.女娲炼石补天处 江娥啼竹素女愁1.《旧唐书 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分别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手法来描写音乐的激越清脆、婉转、悲伤、欢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________”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句所用典故相同。答案:4.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5.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6.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4.《李凭箜篌引》中,诗人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其中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凭箜篌引》中,与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写音乐声的感染力,运用手法类似于《列子 汤问》中“响遏行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铁骑突出刀枪鸣 芙蓉泣露香兰笑8.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9.锦瑟无端五十弦 二十三丝动紫皇7.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8.(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凭借神奇的想象,写声音高上天际,冲破了天空,让秋雨倾泻,将读者带入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9.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对锦瑟和箜篌这两种乐器的规制有所反映。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讽五首(其五)李贺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凄凉栀子落,山璺①泣清漏。下有张仲蔚②,披书案将朽。【注】①璺:音wèn,器物上的裂纹。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缝。②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穷困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征,色调明丽。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化莫测。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诗人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色调明丽”理解不准确。秋水澄明带给人的是凄清之感,秋草枯瘦带给人的是萧索之感,这两句色调冷寂,而非明丽。2.“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1)相同点:①两者都具有诡异怪特的风格。两首诗都以奇幻而变化多姿的意象,渲染了迷濛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觉和情绪,表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②两者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佳句。前者“凄凉”和“泣”既是写景,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后者既是写箜篌的乐音,也是写李凭弹奏箜篌带给诗人复杂多变的主观感受。(2)不同点:①前者是实写诗人山中所见之景;后者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写箜篌的乐音之美妙多变,感染力强。②前者调动视觉和听觉等,以动(声)衬静;后者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出发,展现箜篌的独特音效。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