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单元导航
本单元是法治教育为落脚点,以 崇尚法治精神"为题以宪法为视角,重点剖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些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要求,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内涵及价值,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努力践行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
单元目标
崇尚法治精神
尊重平等自由
维护公平正义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7.2 自由平等的追求
8.1 公平正义的价值
8.2 公平正义的守护
正确理解认识法治与自由的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珍视自由的要求和践行平等的要求。
理解掌握屋公平的意义、怎样维护公平、正义的判断标准以及怎样守护正义等内容。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新课导入: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无法治不自由。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真正的自由,任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自由平等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2025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4年1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对发现有漏罪未处理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发回重审。虽然死刑的裁定最终没有改变,但案件重审对新增的被拐儿童和家庭来说意味着救济和抚慰。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被判处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5年2月28日,余华英被执行死刑。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1.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道德修养: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
3.法治观念:明确无法治不自由,崇尚法治精神,增强自由平等,做尊纪守法的好公民。
4.责任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用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的真谛的意识和能力,珍视公民权利,培养责任意。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自由平等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学习目标:
一、无法治不自由
1.自由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3.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二、法眼看平等
4.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无法治不自由
吴某某用身体阻挡高铁门关闭,被行政拘留
铁路公安机关经调查,2025年4月18日13时许,D2404次列车在深圳北站3站台关门时,旅客吴某某(女,43岁)不听从工作人员劝阻,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其行为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
新闻案例分析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具体规定了16种行为属于危害铁路安全。这些行为包括:(1)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2)扰乱铁路运输指挥调度机构以及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3)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遗弃障碍物;(4)击打列车;……
通过该事件,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1.自由的内涵及意义?
(1)内涵:
(2)意义:
一、无法治不自由
①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个人】。
②拥有自由,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社会】。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人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乞求天空能让自已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探究与分享:
断线的风筝
▲解答:风筝失去的动力自然无力回天。那个线的束缚看似是对风筝自由的限制,但是恰恰提供了风筝飞天的动力,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如何理解必要的限制?
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一、无法治不自由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自由的真谛)
01
02
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 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第四条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条 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这两部法律存在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法治和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护自由。
结合视频内容说说: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
不能触碰
法治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规范、保障
标定
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失去自由代价
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3.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一、无法治不自由
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法治
自由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规范
标定界限
保障
不能触碰
二、法眼看平等
下列情况符合平等原则吗?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谈你对平等的认识。
男女同工同酬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政策
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
军人优先
老弱病残孕专座
一次选举一人一票
《宪法》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刑法》第17条:
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二、法眼看平等
4.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二、法眼看平等
(1)含义
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机会平等】
【结果平等】
4.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法眼看平等
(2)意义
2025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的数量及比例情况如下:
女性代表数量及比例
数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有790名。
比例:女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了1.64个百分点,为历届最高。
少数民族代表数量及比例
数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共有442名。
比例: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中均有代表,确保了各民族的广泛代表性。
思考:全国人大代表女性和少数民族数量和比例体现了什么?
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接收信访举报83.4万件,其中检举控告类举报23.1万件。处置问题线索50.2万件。立案2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13人,厅局级1037人,县处级8285人,乡科级2.7万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9万人。处分18.5万人,省部级14人,厅局级910人,县处级7216人,乡科级2.3万人,一般干部2.4万人,农村、企业等13万人。
二、法眼看平等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法眼看平等
课堂小结
自由平等的真谛
无法治
不自由
法眼看平等
1.自由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4.平等的含义及意义是什么?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
3.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1.2025年4月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新规明确人员密集场所、交通枢纽等公共区域可安装摄像头,旅馆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场所则严禁安装。这说明( )
A.法治标定自由的界限,无法治不自由
B.隐私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C.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D.维护公平,努力营造公平环境
A
课堂练习
2.国家一级作家王清平说:“如果一个人追求绝对的自由,那就成了脱缰野马。社会是在良好秩序下运行的整体,任何一个公民都要在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谋取自己的自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只有在网络空间,才有绝对的自由
②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
③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与伤害
④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有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3.2025年3月2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二审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②死刑属于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④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课堂练习
4.2024年11月30日,“网红”孟某斌在三亚后海进行户外直播时,为博取眼球,公然做出多次低俗恶劣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孟某斌处以行政拘留10日处罚,涉事账号已被封禁。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
①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②遇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④恪守道德和法律,合理利用网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