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世界近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现代史
整体发展的世界
多元分散的世界
命运与共的世界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到多极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半球到全球
裂变
冷战的开始与
两极格局的形成
渐变
冷战的发展与
多极力量的成长
剧变
冷战的新变化与两极格局瓦解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0世界下半叶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动态组合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和全球战略的冲突使人类无法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以零和思维和恐怖平衡为特征的冷战将人类撕裂为两极世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以及殖民体系瓦解和新兴国家发展,导致两级格局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半球化冷战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人类理性悄然稀着战争阴霾,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但是,冲突的隐忧和冷战的怪影依然困扰着人类的未来。
项目区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互相影响。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三者联系?
2、关系不同:
雅尔塔奠定两极的框架,
两极是雅尔塔的集中体现;
两极下对抗形式是“冷战”,
“冷战”促进了两极的形成。
1、时间不同:
1945年雅尔塔会议
1947年“冷战”
1955年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冷 战”
1947
1991
奠定基础
集中体现
对抗形式
加速形成
雅尔塔体系:世界体系
两极格局:世界格局
冷 战:对抗方式
美苏争霸:表现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兴起】(20世纪40—50年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终结】(20世纪80—90年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扩大】(20世纪50—80年代)
目录
国际格局:
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手段:
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50年代)
“冷”——是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战”——实质是对抗
战火烧尽了过去的不信任,相信我们已是彼此信任的朋友。
丘吉尔
斯大林
我们在和平时期的关系应同战时的关系一样牢固。
罗斯福
我感到了家庭的气氛。
博弈与暗战在合作与微笑中涌动......
摘自:Max Arthur,《Churchill the life》
战争进程+战后安排
“铁钳攻势”背后的阴霾
和平合作中的暗流涌动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约定,朱可夫进攻柏林,艾森豪威尔进攻鲁尔,双方在易北河会师。
艾森豪威尔占领鲁尔后,突然接到丘吉尔密电,让其直接进攻柏林,艾拒绝。丘称其为“政治的蠢猪”
——争取战后优势
战争进程+战后安排
斯大林:占领波兰18万平方共公里领土作为缓冲地带,划部分德国领土给波兰作为补偿。
罗与丘:以牺牲波兰为代价,保留了德国的工业,作为战后资本主义的桥头堡。
和平合作中的暗流涌动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冷战’。” ——1946年1月20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
全球扩张战略,向东扩张
保卫国家安全战略,
向西扩张
思考:
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
国家战略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隔空喊话(情报暗战)
“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了一战;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正在蔓延……”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剧院的讲话
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
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1946是做决定的年份!
——1946年2月22日驻苏联代办
诺维科夫长篇电报:
美国谋求霸权!在以苏联为敌准备未来战争!
——1946年9月2日驻美国代办
明火执仗(公开对骂)
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519页
杜鲁门是“吵吵嚷嚷的杂货店店主”。—
——盟特弗洛尔《斯大林》第422页
1946年3月5日,杜鲁门邀请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抵制苏联侵略。
1946年3月14日,斯大林发表讲话,称“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
明火执仗
1947年初,希腊、土耳其即将建立共产主义,英国不想失去资本主义的桥头堡,但力不从心,于是将接力棒交给了美国。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即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实质:公然稳定资本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1947年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结合教材归纳:美苏冷战过程中,发生的对抗的现象、事件、行为、组织有哪些?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封锁
1949年成立“北约”,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1955年成立“华约”,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战后18个月内,乌克兰和摩尔多瓦300万人死于饥饿,波兰利沃夫小镇一位母亲吃掉了自己两个孩子,匈牙利通货膨胀高达1400000000000000%
——塞巴斯蒂安《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山西人民出版社,第3页
1948年始,美国4年内向西欧提供132亿美元援助,90%是免费赠予
东欧拒绝
美国经援
!?
《欧洲援助法》
稳定资本主义 遏制共产主义
控制西欧经济 离间苏联东欧
末日恐慌
集团对抗
特点:地缘政治
——争夺地缘优势控制权
特点:不完全
热战抗衡
特点:非接触性
核战威胁
1962年10月16日-10月28日,危机13天。
10月15日,封锁古巴。
10月27日上午,苏军击落U2
10月27日下午,6架米格驱逐两架F-102。
10月27日晚,苏核潜艇被美深水炸弹攻击。
10月28日,苏联撤回。
期间,美苏共交换信件达25封,进行谈判。
特点:
恐怖平衡
意识形态斗争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
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
政党竞争
自由、平等
资本主义是结束地球上暴政的唯一途径
我最自由!
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民众)
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
一党制
食物、住房、工作
共产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必要条件
我最正义!
二战期间,美国拍的苏联电影,俄罗斯人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二战后俄罗斯人多以黑帮出现。
4.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
自我控制机制
3.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2.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1.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
冷战的基本特征
冷战特点

和平中对抗
5.不对称不完全
不对称: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强于社会主义阵营。
不完全: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冷战。
6.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时间 事件
1958年
1962年
1979年
1985年
1987年
1991年
第二次柏林墙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对抗
缓和
特点: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
呈现阶段性
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发展(50年代--60、70年代)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缓和+冷战对抗。
(2)表现: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赫鲁晓夫与女星玛丽莲梦露
1961年修建柏林墙
西方阵营的分化
西欧一体化
日本的腾飞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反对苏联的控制
中国“两弹一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三世界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多极并起
冲击 两极
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P113【学习聚焦】
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材115学习聚焦: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80-90年代)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理论,带动科技、经济的发展,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进入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自身实力的下降不仅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而且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美苏会晤
1985起,美苏进行了多次会晤
裁军事宜
签署《中导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苏战略收缩
苏联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从阿撤军
《中导条约》
1990年10月3日推翻柏林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苏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13页
1991年 苏联国旗在克林姆林宫降下
两极关系的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东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
(2)直接原因:苏联对东欧松绑,不再干涉东欧事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造成社会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的“和平演变”策略。
①导致国际格局改变,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导致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民族矛盾凸显,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也随之兴起。
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标志: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3)影响:
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和平方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战略。该词出现于 20 世纪 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教材115页历史纵横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
世界多极化
教材115页学习拓展:
纵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你从这60年的国际格局变动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
(2)冷战双方对处理危机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3)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冷战启示,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希波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要牺牲他国利益吗?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威胁他国安全吗?
两个大国必然会产生冲突、采取对抗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