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突破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中数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微突破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中数学(通用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1.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0<e<1时为椭圆;当e=1时为抛物线;当e>1时为双曲线.
2.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其商即是离心率e.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求焦点弦长
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若x1+x2=6,则|AB|的长为    .
听课记录                                                                
求离心率
已知椭圆+=1(a>b>0),F1,F2分别是左、右焦点,若椭圆上存在点P,使∠F1PF2=90°,则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为    .
听课记录                                                                
求点的坐标
双曲线x2-=1的右支上一点P,到左焦点F1与到右焦点F2的距离之比为2∶1,则点P的坐标为    .
听课记录                                                                
求最值
已知点A(-2,),设点F为椭圆+=1的右焦点,点M为椭圆上一动点,求|MA|+2|MF|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
1.设F为抛物线C:y2=3x的焦点,过F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交C于A,B两点,则|AB|=(  )
A.   B.6   C.12   D.7
2.已知P为双曲线C:-=1(a>0,b>0)右支上一点,A为其左顶点,F(4,0)为其右焦点,满足|AF|=|PF|,∠PFA=60°,则点F到直线PA的距离为(  )
A. B. C. 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方程=m|x-2y+3|表示的曲线为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    .
微突破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类型1
【例1】 8 解析:设AB的中点为E,点A,E,B在抛物线准线l:x=-1上的射影分别为G,H,M.则|AB|=|AF|+|BF|=|AG|+|BM|=2|EH|=2|-(-1)|=8.
类型2
【例2】 [,1) 解析:设点P(x0,y0),则由第二定义得|PF1|=e(x0+)=a+ex0,|PF2|=e(-x0)=a-ex0.因为△PF1F2中∠F1PF2=90°,所以|PF1|2+|PF2|2=|F1F2|2.即(a+ex0)2+(a-ex0)2=(2c)2=4c2,解得=,由椭圆方程中x的范围知0≤≤a2.所以0≤<a2,解得≤e<1.
类型3
【例3】 (,±) 解析:设点P(x0,y0)(x0>0),双曲线的左准线为l1:x=-,右准线为l2:x=,则点P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d1=x0+,d2=x0-.所以===,解得x0=.将其代入原方程,得y0=±.因此,点P的坐标为(,±).
类型4
【例4】 解:如图,过点A作右准线l的垂线,垂足为N,与椭圆交于点M.
∵椭圆的离心率e=,
∴由第二定义得2|MF|=|MN|,
∴|AM|+2|MF|的最小值为|AN|的长,且|AN|=2+8=10,
∴|AM|+2|MF|的最小值为10,此时点M的坐标为(2,).
跟踪训练
1.C 由题意,得F(,0),又因为k=tan 30°=,故直线AB的方程为y=(x-),与抛物线C:y2=3x联立,消去y得16x2-168x+9=0,设点A(x1,y1),点B(x2,y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并由抛物线的定义得,|AB|=x1+x2+p=+=12.故选C.
2.D 由题意,知A(-a,0),右准线方程为x=,由|AF|=|PF|,∠PFA=60°,可得△AP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a+c)),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得=,化为c2-3ac-4a2=0,可得c=4a,由c=4,可得a=,则点F到PA的距离为(a+c)=×5=.故选D.
3.(0,) 解析:已知等式可变形为=m,此式可看成点(x,y)到定点(0,-1)的距离与到直线x-2y+3=0的距离之比为常数m,由椭圆的第二定义知0<m<1,所以0<m<.
1 / 1(共14张PPT)
微突破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高中总复习·数学
1.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
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0<e<1时为椭圆;当e=1时为抛物线;当e>
1时为双曲线.
2. 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
子、点线距为分母”,其商即是离心率e.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
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
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求焦点弦长
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
y2),若x1+x2=6,则|AB|的长为 .
解析:设AB的中点为E,点A,E,B在抛物线准线l:x=-1上的射影
分别为G,H,M. 则|AB|=|AF|+|BF|=|AG|+|BM|
=2|EH|=2| -(-1)|=8.
8
求离心率
已知椭圆 + =1(a>b>0),F1,F2分别是左、右焦点,若椭
圆上存在点P,使∠F1PF2=90°,则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为 .
[ ,1)
解析:设点P(x0,y0),则由第二定义得|PF1|=e(x0+ )=a+
ex0,|PF2|=e( -x0)=a-ex0.因为△PF1F2中∠F1PF2=90°,
所以|PF1|2+|PF2|2=|F1F2|2.即(a+ex0)2+(a-ex0)2=
(2c)2=4c2,解得 = ,由椭圆方程中x的范围知0≤ ≤a2.所
以0≤ <a2,解得 ≤e<1.
求点的坐标
双曲线x2- =1的右支上一点P,到左焦点F1与到右焦点F2的距离
之比为2∶1,则点P的坐标为 .
( ,± )
解析:设点P(x0,y0)(x0>0),双曲线的左准线为l1:x=- ,右准
线为l2:x= ,则点P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d1=x0+ ,d2=x0- .所以
= = = ,解得x0= .将其代入原方程,得y0=± .因
此,点P的坐标为( ,± ).
求最值
已知点A(-2, ),设点F为椭圆 + =1的右焦点,点M为
椭圆上一动点,求|MA|+2|MF|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
解:如图,过点A作右准线l的垂线,垂足为N,与椭
圆交于点M.
∵椭圆的离心率e= ,
∴由第二定义得2|MF|=|MN|,
∴|AM|+2|MF|的最小值为|AN|的长,且|AN|=2+8=10,
∴|AM|+2|MF|的最小值为10,此时点M的坐标为(2 , ).
1. 设F为抛物线C:y2=3x的焦点,过F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交C于
A,B两点,则|AB|=(  )
A. B. 6
C. 12 D. 7

解析:  由题意,得F( ,0),又因为k=tan 30°= ,故直线AB
的方程为y= (x- ),与抛物线C:y2=3x联立,消去y得16x2-
168x+9=0,设点A(x1,y1),点B(x2,y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x1+x2= ,并由抛物线的定义得,|AB|=x1+x2+p= + =12.
故选C.
2. 已知P为双曲线C: - =1(a>0,b>0)右支上一点,A为其左
顶点,F(4 ,0)为其右焦点,满足|AF|=|PF|,∠PFA=
60°,则点F到直线PA的距离为(  )
A. B.
C. D.

解析:  由题意,知A(-a,0),右准线方程为x= ,由|AF|
=|PF|,∠PFA=60°,可得△AP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 ,
(a+c)),由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得 = ,化为c2-3ac-4a2=
0,可得c=4a,由c=4 ,可得a= ,则点F到PA的距离为 (a
+c)= ×5 = .故选D.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方程 =m|x-2y+3|表
示的曲线为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已知等式可变形为 = m,此式可看成点(x,
y)到定点(0,-1)的距离与到直线x-2y+3=0的距离之比为常数
m,由椭圆的第二定义知0< m<1,所以0<m< .
(0, )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