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和黄河一样,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你知道她的源头在哪里吗?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它不同于一般的景点,是绝大多数人终生也不会涉足的地方。在长江源头马丽华各拉丹东本次旅行的背景?“1987年3月上旬,我(马丽华)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到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被一种很单纯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行吟西藏的心路历程》)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学教师。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四年多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问世。《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认识到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她说:“不拍《万里藏北》,我不太可能走遍那曲地区十多个县份,《藏北游历》就不是现在这样子。”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人员。旅行,怎么能不发朋友圈呢?假如马丽华也有朋友圈,她会怎么发?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各拉丹冬,和她一起完成这次朋友圈的创作。假如马丽华每到一个地方打卡,都会拍照发朋友圈,那么按照先后顺序,她朋友圈的定位依次是?各拉丹冬的阳坡脚下以东的草坝子上(搭帐篷)冰河(祈祷)砾石堆(四面张望)沿冰河接近冰山(看冰山,摔跤)进入冰塔林冰山脚下的冰窟(伤痛无力)再入冰塔林冰河(艰难过)砾石滩(寻化石)冰河(坐车返回)砾石堆(看、听流水)地点转换(移步换景)时间推移(第二天)朋友圈定位1.请你仿照示例帮她完成剩下美景图的命名。【格式】“特点+所见+图”朋友圈美景图这一路打卡,马丽华见到了很多自然美景,她想把拍下的美景图取一个极具概括性的名字。各拉丹冬的阳坡脚下(1段):“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棱角分明大山图阳坡(1段): 棱角分明大山图砾石堆(5段): 壮阔晶莹冰雪图冰山(6段): 精雕细刻冰山图冰窟(10段): 川流不息狂风图冰窟(11段): 梦幻多姿冰体图砾石堆(14段):流水漫溢冰河图朋友圈美景图发朋友圈,有图也要有文字。马丽华为自己的“梦幻多姿冰体图”配了文案:【初稿】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缓慢而从不懈怠地切割着,雕凿着。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了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等各种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着像长发披肩般的冰的流苏。2.你有没有发现两稿的不同?你觉得哪一稿更好呢?为什么?【语言技巧】 将修饰语提出来,后置。既可以起到突出强调其特点的作用,又可以让句子成为短句,读起来更简明清晰。朋友圈美景图【定稿】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3.请你为剩下的图配上文案。【要求】基于原文语句,利用后置的方法进行调整修改。阳坡(1段): 棱角分明大山图砾石堆(5段): 壮阔晶莹冰雪图冰山(6段): 精雕细刻冰山图冰窟(10段): 川流不息狂风图冰窟(11段): 梦幻多姿冰体图砾石堆(14段):流水漫溢冰河图朋友圈美景图马丽华为自己的“川流不息狂风图”(10段)配了文案:4.马丽华发朋友圈之前在考虑,要不要将画横线的句子删去,你觉得呢?不删,既有对眼前景物实实在在的描写,又有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虚实结合,使景物更有历史感、更具神韵,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的赞叹之情。“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朋友圈美景图5.马丽华的朋友圈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文案?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由眼前所见的冰山景象,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山经历的沧桑巨变,把冰山褶皱想象成年轮,虚实结合,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的漫长、永恒的运动,使景物更有历史感、更具神韵,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的赞叹之情。“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朋友圈美景图马丽华为自己的“流水漫溢冰河图”(14段)配了文案:6.由耳畔的流水之声,联想到它流出藏北高原演绎长江故事,你能继续发挥想象来传达某种情思,增添该文案的神韵吗?“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万山之巅、万水之源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水流过川西,滋润江边的青青草原,藏民放牧,牛马饮水;冲过三峡,听到李白高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奔入大海,看到百折不挠的人民建立起栋栋高楼。”既表明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又赞美了各拉丹冬哺育了华夏文明。【写景技巧】 游记写景时,写实+想象(突破时空)=让景物更具神韵,并能更好突出某种特点,表达某种情思,增加深度厚度。朋友圈美景图7.这些别样的美景,都属于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那么如果将她游览之后撰写的游记题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改为《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背后隐藏着主语“我”、“我们”,此篇游记不能忽视人的存在与参与。朋友圈美景图既然要重视人的存在与参与,那么此次朋友圈不能只发“美景图”,也要发“美人图”。假如你是马丽华或其他队员,要拍摄有人活动的照片或短视频作为朋友圈素材。你会拍摄什么画面呢?配上什么文案呢?你拍摄该画面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是给其他人拍,也可以是自拍。)朋友圈美人图通过人的艰难遭遇,侧面衬托环境之恶劣。凸显人身上的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人的渺小、自然的伟大形成对比,凸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染上悲壮美的色彩,显得真切而感人。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的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马丽华发了朋友圈,很多人在下面给她评论,其中有这样几条:朋友圈评论区妈妈:女儿,快回来吧!这样遭罪,何必呢?马丽华: 。请你任选一处,帮马丽华回复妈妈,或你回复马丽华。你:丽华姐,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啊!马丽华:是啊!如果有下次,你愿意跟我们一起吗?你: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苦难美至上主义者。”——马丽华因为热爱与乐观,她愿意经历苦难,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苦难美——精神美在长江的源头,有一座高高尖尖的山峰,叫各拉丹冬。它圣洁神秘,壮丽奇美。在长江的源头,还有一座高高尖尖的山峰,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坚忍顽强,熠熠生辉。棱角 骤然 虔诚蠕动 懈怠 敦实蜿蜒 衰竭 漫溢消长 演绎接踵而至安营扎寨风云变幻历历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经心黧黑 砾石 腈纶léng jiǎozhòu ránqián chéngrú dòngxiè dàidūn shí 粗短而结实wān yánshuāi jiémàn yì 水过满,向外流xiāo zhǎngyǎn yì 推演铺陈;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jiē zhǒng ér zhì 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到来。ān yíng zhā zhài 现指部队、团体建立临时驻地,安顿下来。fēng yún biàn huàn 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lì lì zài mù 指远方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chuān liú bù xī(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màn bù jīng xīn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lí hēi 形容黑lì shíjīng lú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