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15课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统编版|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721—1917年
1917—1922年
1991年至今
1922—1991年
俄罗斯
苏维埃俄国(苏俄)
俄罗斯帝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时空观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背景
形成
内容

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材料:从19世纪60 年代起,直至1913 年。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保持了2.5%的速度。这在俄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由于俄国农业……缓慢发展,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在这一时期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俄国的工业化基础已经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到20世纪初,俄国的工人阶级人数已经超过2200 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国人口的 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 万人。就其阶级结构而言,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比较纯洁,破产的农民是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因此俄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和密切的联系。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一战前夕,各主要工业生产总产值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材料: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俄国产业工人积极参加工人运动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材料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3)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材料: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宜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4)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形成时间:1903年
(3)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在“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创立“一国胜利论”
2、形成
3、内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4、意义
“帝国主义时代”——时代背景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目标
结合俄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演讲
①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历史条件(革命背景)
进程
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历史条件(革命背景)
①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②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③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性强。
⑤政党基础: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⑥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进程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七月流血抛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
列宁为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前者,自己处于次要地位
《四月提纲》指方向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人民委员会的成立)。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满足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掌握政权——最核心。
《和平法令》:立即实现不割地赔款的和平。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宣布苏俄退出一战。满足和平愿望,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土地愿望,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2、进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进程
(2)建立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材料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列宁《告俄国人民书》(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
材料 旧的国家机关将要演到彻底粉碎,而新的管理机关即苏维埃组织将要建立起来。
——列宁《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
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模式到南斯拉夫模式到中国模式
【知识归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理想到现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国到多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中国 越南 朝鲜 古巴 老挝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意义
(1)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3)从此,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的意义
【主题深化二】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 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
1918年春夏,英、法、美、日等国(进入俄国)。协约国军队的干涉不仅侵犯了苏俄的主权,而且策动了苏俄国内的反布尔什维克和反苏维埃政府势力,在外国军队的支持和扶植下,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纷纷聚集起来,成立地方割据“政府”,并用武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③重要措施:余粮征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余粮征集制要求贯彻阶级原则:贫农不收,中农酌情征收,富裕农户多收。……大规模地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实行有余粮征集制以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即使红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到最低限度的口粮。然而,余粮征集制在取得显著成就中也蕴育着危机。
——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④评价: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①背景:
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课堂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简要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②主要措施:其中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从1922年别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从856个増加到1786个,这些企业的工人人数从20400人増加到60500人。
——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③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3)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材料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课堂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探究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历史原因:“赶超”西方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运作,且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国际因素: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都有积极作用。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材料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探究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斯大林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2)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连接工农联盟的纽带,否定新经济政策。把尽可能的提供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应尽义务。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3)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于1933年结束(1928年开始),1932年底,苏联政府宣布该计划已提前完成,历时四年三个月。据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86%,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8%。剪成了1500个新企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积极:①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
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4)苏联模式的评价: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课堂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建立了工农联盟,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意义
背景:
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苏联模式内容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C
1.一位十月革命的目击者曾说,“(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由此可见,该目击者认为十月革命
A.植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顺应了社会主义时代潮流
C.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 D.结束了沙皇对人民的压迫
【解析】布尔什维克党基于广大工农兵的愿望和利益,制定革命纲领,这使得十月革命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十月革命植根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革命目击者并未直接提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建立,排除B项;二月革命时期,俄国就已经结束了沙皇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实战演练
C
【解析】列宁主张首先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其次通过内部斗争,把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最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说明列宁希望革命能够和平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体问题,排除A项;列宁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而非两个政权长期共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残余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1917年4月16日,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苏维埃要把全部政权收回自己手中,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此可见,列宁
A.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B.倡导两个政权长期并存
C.希望革命能够和平发展 D.要求彻底铲除封建残余
实战演练
B
3.1918年9月,列宁做出指示:“不剥夺富裕农民,但征收合理的重税;中农征轻税;贫苦农民免税。10月,人民委员会通过《对向农户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规定农民按播种面积和牲畜头数以实物税的形式向国家交纳部分剩余农产品。这反映出苏俄
A.放弃了收集余粮的农业政策 B.新经济政策受到历史因素影响
C.坚持既有的阶级斗争观念 D.政府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1918年”“规定农民按播种面积和牲畜头数以实物税的形式向国家交纳部分剩余农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苏俄开始尝试有区别地征收实物税,这为1921年苏俄实施以粮食税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提供了实践经验,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排除A项;1918年正值苏俄巩固政权时期,尚未开始阶级斗争、大规模经济建设,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实战演练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