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统编版|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时空定位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马关条约》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8年6月“百日维新”失败1898年9月义和团运动发展1901年《辛丑条约》戊戌维新运动使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促使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010203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目录CONTENTS04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壹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与序幕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①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时局图◎康有为与梁启超▲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1、背景与序幕(2)序幕:“公车上书”①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②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③宣传方式:报刊、学会、开办学堂④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各个方面。2、百日维新除旧+布新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2、百日维新(3)结果:失败①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慈禧太后 ◎瀛台 ◎戊戌六君子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百日维新维新派维新人士 势力弱小 光绪皇帝无兵无权没有社会基础缺乏理论指导缺少政治经验顽固派慈禧太后 大权在握 官僚贵族势力强大自然经济雄厚封建思想浓厚长期把持朝政败胜VS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1(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2、百日维新(4)影响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变法救亡——戊戌维新运动贰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1、背景1(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课堂探究】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1898年冬兴起: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1899年底蔓延: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地区1900年6月高潮: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1900年8月结束: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2、结果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3、评价1(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义和团揭帖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叁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三、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及经过(1)原因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①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②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1、原因及经过(2)经过③清政府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④形势恶化: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⑤趁火打劫: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侵占大沽口三、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及经过(3)影响1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②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支持东南互保地区示意图【知识链接】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三、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思考:1.东南互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①使南方免遭战火;②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王树增2、东南互保三、庚子之殇——八国联军侵华肆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1、签订《辛丑条约》四、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内容 影响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运动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外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实际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四、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3、条约的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四、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1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四、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1900年,老佛爷的大多数日子都是在逃难的漫长旅途中度过的。……不过,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宫殿将在废墟上重建,新的金银财宝将源源不断地重新汇聚,这不用担心,因为她有四万万恭顺地臣民,随时准备为她供奉。……这绝不是臆想,这一切都会实现。—— [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陈天华《猛回头》(1903)本课小结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背景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结果:失败【探究】失败原因、进步意义背景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评价原因经过影响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条约的影响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实战演练B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才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D项表述有误。实战演练B【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2.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