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题共 8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试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50 分)单选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涂到答题卡上。)1.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吉祥。图 1 是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含有 “龙” 元素的器物,它们可以佐证( )A.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 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 手工技艺精湛高超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2025 年清明节期间,中国某城市举行以 “天府好水润天府” 为主题的 “放水大典” 活动,融合古法祭祀与现代演绎,展现了李冰治水历史和千年灌溉文化。据此,该城市应是( )A. 四川都江堰 B. 山西长平 C. 陕西咸阳 D. 山东禹城3.表 1 列举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治国理政的一些举措。这些举措的出发点都是( )时期 西周 秦朝 西汉景帝时 西汉武帝时举措 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一法度衡石丈尺 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令诸侯推恩分子弟A. 巩固统治 B. 发展经济 C. 分封诸侯 D. 休养生息4. 西汉时,关中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蚕豆、玻璃等几十种物产;漆器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开渠、凿井和铸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于( )A. 丝绸之路开辟 B. 设置西域都护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郑和下西洋5. 唐人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该诗反映的事件( )A.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B.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C. 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 D.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6. 唐代的济南藉佛学大师义静法师,曾效法先贤,经海路至印度那烂陀寺研学 11 年,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据此,下列人物可能会出现在这本传记中的是(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7.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印记。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代文物会说( )A. “天水麻纸地图” 带你领略先人工艺 B. “胡人牛耕图” 与你体味各族和睦相处C. “三彩骑驼乐舞俑” 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 “清明上河图” 带你了解市井百态8. 清军统一台湾后,大臣索额图等主张 “守澎湖,迁其人而弃其地”,征台功臣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上《陈台湾弃留利害书》,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康熙帝权衡利弊支持施琅主张,并于 1684 年正式批准设置( )A. 台湾府 B. 澎湖巡检司 C. 台湾特别行政区 D. 台湾省9. 在 144 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爆火。一位英国游客在广东虎门参观后,在微博发布 “折断的烟枪” 雕塑照片并配文 “China so city!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导游应补充的历史背景是( )A. 此处见证了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的陨落B. 该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毁的皇家园林C.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彰显民族气节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的防御作用10. 某历史短文提到了 “1894 年”“致远舰管带”“黄海大东沟”“民族英雄” 等信息。据此判断该短文重点描写的人物是(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邓世昌 D. 丁汝昌11. 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图 2 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武昌起义形势图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诏书A.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B.推翻帝制 走向共和 C.打倒列强 清除军阀 D.国共内战 星火燎原12. “今日之中国,外有列强欺侮,内有国贼卖国!青岛山河破碎,主权沦丧;北京学生为国请命,竟遭逮捕镇压,我上海全体工友,愤慨难抑,誓以罢工之举,声援学生。” 上海工人罢工声援的学生运动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护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 九运动13. 运用地图学习历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历史地图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时空背景。依据图 3 内容,完成图名框 “?” 的填写(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辽沈战役14. 自今年 4 月初,美国对中国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后,一段毛泽东主席在 1953 年 2 月 7 日的讲话视频被广泛传播:“他们(美国)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72 年前,我们取得完全胜利的是( )A. 人民解放战争 B. 打破美国外交孤立 C. 抗美援朝战争 D. 三大改造完成15. “1953 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 43% 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 这一状况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 计划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大跃进” 时期16. 1982 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达到 154.0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约 92%,济南市粮食产量较 1978 年增长 5%,棉花产量增长 85%,农村经济向多元化转型。这一变化得益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 为纪念第一届亚非会议召开 70 周年,某班欲模拟中国外交部,就该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你作为新闻发言人,发言的内容是( )A. 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 B. 阐述 “求同存异” 方针的重要意义C. 解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本内涵 D. 汇报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的协议内容18. 年代尺,是历史学中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它用来帮助读者理清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时间跨度。图 4 是历史上某一国家发展的历史定位。据此判断这个国家是( )A. 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法兰克王国 D. 阿拉伯帝国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787 年通过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开始了在一个大国里的大胆的政治试验。” 这一政治试验指的是( )A. 确立君主立宪制 B. 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 C. 废除黑人奴隶制 D. 阐释民主 自由原则20. 1925 年 3 月 7 日,《中国青年》第 69 期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1871 年 3 月 18 日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统治阶级的地位支配一切的第一日”“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他证明奴隶的无产阶级有执政的能力”。这篇文章是( )A. 《共产党宣言》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21.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电池和电驱动系统的创新,实现 “弯道超车”,引领全球绿色出行。追溯历史,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依靠的核心技术是( )A. 蒸汽机改良 B. 内燃机驱动 C. 赛璐珞技术 D. 电子计算机22. 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政府以《大总统布告》名义宣布:“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与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 据此可知,中国正式加入( )A. 同盟国集团 B. 协约国集团 C.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 轴心国集团23. 让 爱德华 史密斯评价罗斯福“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拉夫尔 德 贝茨评价罗斯福 “并非思想型领袖,其成就依赖‘智囊团’支持,因此,罗斯福的历史地位相对受限”。对罗斯福的科学评价应是( )A. 坚信史密斯的观点 B. 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 赞同贝茨的认识 D. 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24. “到 1942 年 9 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 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是( )A. 凡尔登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偷袭珍珠港25. 《新全球史》说:“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解体了,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 文中的 “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另一场战争” 分别指的是( )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 B.国际联盟 冷战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冷战 D.国际联盟 二战第 Ⅱ 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将图表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②中《辽史 兵卫志》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影响。(8 分)材料二 在元代,大量外域人群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进入中国的西北各族、西域以及欧洲等各族人太多,已经无法再用 “回回” 一词指代,于是元人使用 “色目” 一词概称这些族群。色目人多定居中国,编入元朝户籍,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元代回回人形成一种大的社会力量,最终导致了中国回族的出现;畏吾儿后来形成了维吾尔族。—— 修晓波《元代丝绸之路对民族融合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下划线处空缺的民族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特点。(4 分)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8 月 7 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 着重指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毛泽东年谱》关于 “八七会议” 的记录(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的含义是什么。(2 分)含义: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要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2)以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为主题,结合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10 分)要求:紧扣主题,阐述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 300 字左右。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约在公元 15、16 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新时代,它以西方的崛起为标志,翻转了 “东方先进、西方落后” 的局面 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的面貌 变化范围涉及经济、思想等方方面面,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对比中后来居上。—— 摘编自钱乘旦《四条线交汇催生百年大变局》(1)材料一中的 “新时代” 指什么时代?从 “经济、思想” 两个方面,列举在 15、16 世纪推动西方 “崛起” 的重大事件。(6 分)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卡尔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2)依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它们对欧洲社会进步产生的共同影响。(6 分)2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 2 19 世纪的重大改革回眸(部分)19世纪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国 世界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B 日本明治维新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 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须出钱赎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C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实现了富国强兵,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历史趋势 D(1)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 A、B、C、D 处的内容补充完整。(8 分)A: B: C: D: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本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本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2)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以日本的 “明治维新” 或中国的 “戊戌变法” 为例,选其一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6 分)答案1.D:图 1 中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含 “龙” 元素器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 D 正确。2.A: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放水大典” 活动城市为四川都江堰,故 A 正确。3.A:西周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度量衡、西汉景帝与民休息、汉武帝推恩令,出发点都是巩固统治,故 A 正确。4.A:西汉关中与西域物产、技术交流始于丝绸之路开辟,故 A 正确。5.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 D 正确。6.B:玄奘西行天竺,可能出现在义静法师传记中,故 B 正确。7.D:《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展现市井百态,故 D 正确。8.A:1684 年康熙帝设台湾府,故 A 正确。9.C:虎门 “折断的烟枪” 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相关,彰显民族气节,故 C 正确。10.C:1894 年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故 C 正确。11.B: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共同体现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故 B 正确。12.C:上海工人罢工声援的是五四运动,故 C 正确。13.A:图 3 包含 “沈阳” 等元素,是九一八事变示意图,故 A 正确。14.C:1953 年取得完全胜利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故 C 正确。15.B:1953 年理工科大学生分配到重工业等,符合 “一五” 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故 B 正确。16.A:1982 年山东农业变化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故 A 正确。17.B:第一届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故 B 正确。18.D:图 4 历史定位符合阿拉伯帝国,故 D 正确。19.B:1787 年美国宪法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故 B 正确。20.D: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故 D 正确。21.B:卡尔·本茨发明汽车依靠内燃机驱动,故 B 正确。22.B: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故 B 正确。23.D:对罗斯福评价应坚持客观辩证立场,全面看待,故 D 正确。24.C:1942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陷入困境后苏军反攻,故 C 正确。25.C:击败德日的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之后美苏 “冷战”,故 C 正确。26.(12 分)(1)分类:实物史料:①④;文献史料:②;图像史料:③。(3 分)事件:澶渊之盟。(2 分)影响: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 分)(2)民族:回族。(2 分) 特点:民族交融。(2 分)27.(12 分)(1)含义: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要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2 分)(2)示例:“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军事力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秋收起义中,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虽然遭遇挫折,但为革命积累了经验。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一论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10 分,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即可)28.(12 分)(1)时代:近代社会(或资本主义时代)。(2 分)事件:经济 —— 新航路开辟;思想 —— 文艺复兴。(4 分)(2)方式:掠夺财富、屠杀土著居民、奴隶贸易。(3 分)共同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 分)29.(14 分)(1)补充:A. 近代化运动;B. 俄国 1861 年改革;C. 殖产兴业;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8 分)(2)相似背景:都面临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有识之士推动。(3 分)示例:明治维新成功原因:改革派掌握实权;全面改革(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民众支持;国际环境有利。(3 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3 分)(任选一例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