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布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C.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D.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3分)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C.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下面是《大卫·科波菲尔》谋得斯通姐弟诱骗大卫去做童工的片段,文中划线句都隐含着“大卫要去当童工”的推理结论,①②③处的是否有逻辑错误,如果有,请你写出逻辑错误之处。(6分)那天晚上昆宁先生就在我们家过夜了。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把椅子放在一边,正要走出屋去,谋得斯通先生把我叫住了。他接着就郑重其事地走到另一张桌子前面,他姐姐正坐在那里写什么东西。昆宁先生两手插在口袋里,站在那里朝窗外看。我就站在那里看他们几个人。“大卫,”谋得斯通先生说,①“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就像你那样。”他姐姐插嘴说道。“简·谋得斯通,请把这事儿交给我吧。我说,大卫,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干活儿的地方,不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对于像你这样的小孩子,尤其是这样。你的脾气需要好好地改一改,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它去适应干力气活儿的那一套规矩,把它压弯,把它压断。”②“在这里,拧,是不行的。”他姐姐说,“拧脾气要打掉。必须打掉——也一定会打掉!”他看了他姐姐一眼,一半是责怪,一半是赞同,然后他接着说:“我想你也知道,大卫,我没有很多钱。至少现在你知道了。你已经受了不少的教育。受教育要花很多钱。③即便不用花很多钱,而且我也供得起你,我也觉得呆在学校里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你的出路就是到外面去闯一闯,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清秋的微风辛茜①寒露过后,富春江畔依旧如夏日般葱郁,只是清凉了许多。今年的桂花开得迟,深秋的鹳山上,还能闻到浓荫深处飘来的阵阵甜香,久负盛名的春江第一楼也同往日一样,正气定神闲地与对面的山峦相望,任由身下宽阔的江水泠泠作响,流向远方。②这里是郁达夫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次登临赏景赋诗、唤起万千思绪的地方。③拾级而上,从哈尔滨迁至富阳,把半生收藏带到富眷江畔的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谢华早已在春江第一楼内等侯。上到二楼,千余件珍贵的明清古籍熠熠生辉。想不到的是,图书中竞有1927-1930年创造社出版部、开明书店和北新书局三家初版的郁达夫全集,还有我似曾相识,终于有缘在此得见的郁述夹早期作品《闲书》《郁迭夫文集》《小说论》《达夫短篇小说集》《达夫游记》。我想起了在出版社做编辑时,曾编过一套含有小说、散文、游记、日记的《郁达夫自选文集》,那时我常常凝视那银灰色封面上郁达夫青年时期的照片。④此时,我面前的景象是这样的幽静,黛色的山峦连绵不绝,碧青的水面温婉如玉,一艘纤弱的小船慢慢悠悠不知去向,虽说这一切在江南随处可见,随处可遇,却因为桂花的芳香,郁达夫曾经的仰望或俯视,成了他处难寻的山和水。⑤确定无疑的是,富春江是郁达夫心中最美的风景。当他在江畔散步、观景,在古老的香樟树下,品茗、聊天、呆坐,可曾想过自己一生的苦涩、精彩、悲壮,想过自己的诗文给后人留下的无端帐惘;又可曾料到会有一位有心人,在这古木葱茏之地,将《薄奠》《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拂去微尘,小心珍藏,供爱他的人、爱书的人细细欣赏。⑥在香樟树下留影后,临窗眺望富眷江包裹起天地万物,岸边花草纷披的园子对面,是都达夫的故居。这里是远离故土的郁达夫深藏的心灵栖息之地。进得堂内,迎面见到的他,面庞清瘦、神态儒雅。家中简单的装饰,洁净的桌椅、橱柜,不由让我再次被他忧郁感伤的精神气质感染,细细体会着这位敏感、多情、孤单又聪慧过人的江南才俊,体会着他迷雾中的沉思、文字中的勇气、救亡中的奔走,以及为国人之悲苦命运发出的惊人嗟叹与愤怒。⑦抗战时期,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担任了《民众》旬刊主编,著文宣传抗战,营救创造社的作家,暗中接济、全力保护大量流亡的文化界人士。无论浪漫、反抗、叛逆,还是感伤、绝望、无助,他的文字始终蕴藏着一腔炽烈的爱国之情,就像夏衍先生评价他的一句话: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⑧江水在流动。富眷江一路向东,田野里麦浪金黄,静寂的古村落东梓关风景如画。郁达夫亲自题写的“东梓关”三字立在村中,一条绿莹莹的小河串起的白墙黑瓦、青色水塘,便是郁达夫笔下“江滨的水国”。就这样默默地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上,已然能体会到他笔下微细的感触。⑦东梓关的大夫接骨医术高超,接断骨不用打石膏,只要在断骨处贴上秘制膏药,用几片树皮央住断骨,绑上绷带固定,一周换一次膏药,让断骨慢慢生长,3个月之后就能恢复如初。河边一间素净的安雅堂引人瞩目,里面坐着的不知是不是徐竹园(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的大夫)。我在门前看了又看,等了又等,终不见有人出来。远渡东瀛前的郁达夫坐船来到东梓关找许善元,不过他不是来看骨科的,他似乎患着会导致吐血的肺病。而许善元便成了《东梓关》中的徐竹园,忧郁的郁达夫却成了那个轻快的文朴。⑩经过水塘,有一条通向富春江的石板路,蓝色、粉色的小花在躺着荷叶的水边摇曳,错落有致的明清老屋倒映在水面。 午后,云淡风轻,明媚的江面在天光下舒展而辽阔。埠头已不是从前候船、运输的繁忙之地,江面也全无水上关隘的痕迹。伸出去的一段浮桥上,一位钓鱼人笑容满面,30斤重的一条大鱼足以让他喜不自胜。 站在富春江边,对面重重叠叠的山轮廓清晰,寂寞的林木与山水紧密相连。恍惚中,我似乎见到了身着灰色长衫的郁达夫在埠头左右为难、独立微吟的身影。有谁能料到,他此后的果断与坚定。他为民族之尊严独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幸在异国惨遭日寇杀戮,至今未寻到尸骨。嗟叹中,我留意到,这条江,就像场口镇东梓关的故事一样,一刻也不停地与富眷江畔的人紧密相连。 漫步江畔,江边小路虽已不是黄泥小路,倒还有些几十年前的旧模样,同样没有多少行人经过。浓浓的树荫下,抬头仰望时,一棵饱经700余年沧桑的老香樟枝繁叶茂、馥郁醇香。再往前,一艘渔舟顺水漂流,秋天的景致恬淡宁静、淳朴自然,恰似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亦如神情自若、坦然真切的现代文人郁达夫抒情浪漫、忧郁感伤,却无矫揉造作之态的文字与心性。 黄昏临近,残红渐渐消散。傍晚的迷雾借着夕阳最后的余晖,将富春江畔的远景勾画得愈加紧凑。又过了一会儿,月光如水、江色似银,对岸山峰的剪影若隐若现。富春江犹如初生的婴儿,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呼吸着来自山岭中的清香,闭上双眼,进入了梦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段描写富春江畔景观,运用多感官描写,营造宁静悠远的氛围,为写郁达夫作铺垫。B.文中详细描写东梓关及郁达夫小说人物,说明作家创作与其成长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C.第 段两次使用“紧密相连”,前者强调自然山水间的关系,后者凸显江与人的关系。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真挚情感。7.关于文中多次描写香樟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⑤段中古老的香樟树,引发了作者对郁达夫在富春江畔生活时的想象,饱含着对郁达夫的无限追思。B.第⑥段作者在香樟树下留影,因为香樟树正是郁达夫忧郁感伤气质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敬仰和怀念。C.第 段作者细致描写历经700余年沧桑的老香樟,凸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富春江深厚的文化底蕴。D.香樟树与富春江、渔舟共同构成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江南图景,呼应《富春山居图》的艺术意境。8.文中写道:“确定无疑的是,富春江是郁达夫心中最美的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富春江成为郁达夫心中最美风景的原因。(4分)9.文中作者将自己在富春江畔的游历与对郁达夫的追思交织,有何艺术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材料二: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B. 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C. 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D. 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B. 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C. 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D. 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14. 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客夜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何曾”“不肯”生动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盼望天明的情态。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深夜景物,寓情于景,以此烘托诗人愁绪。C. 尾联是诗人的想象:老妻因自己迟迟未归而难以成眠,借学书来打发时间。D. 诗歌题为“客夜”而通篇无一“夜”字,却又全是客夜之景之情,十分巧妙。16. 颈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1)《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 ,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深度探索(DeepSeek)所带来的震撼与惊喜,像新春的焰火般耀眼。在逆全球化浪潮涌动、科技搏弈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深度探索的这场突围给我们很多启示。毋庸讳言, 甲 :一边是西方对中国科技产业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深度探索的破局,像一束强光穿透迷雾——其自研架构以较低成本训练出千亿参数大模型,直接挑战了“算力霸权”,其在中文理解准确率方面更展现出碾压西方大模型的优势。这一创新的战略价值,在芯片进口依存度和工业软件外资占比双高的背景下愈发凸显。正是深度探索在细分领域撕开裂口,以( ① )的智慧证明: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跟随与复制,封锁线不能禁锢真正的创新者。无论深度探索未来成就几何, 乙 :其一,技术创新不是一定要沿着西方国家的轨迹( ② ),后发者亦可定义技术框架;其二,不是所有创新人才都必须在西方教育和创新体系下才能完成“羽化”,中国本土人才在实践中的成长更有价值;其三,博大的东方文明选代衍生的创新文化从未过时——前路未明时,执着探索;面对危机时,众志成诚,并肩作战;一朝破局时,“天下大同”的开源共享——这些恰恰是今天凝聚前沿创新伟力的精髓。“ 丙 ”,深度探索的崛起恰是中国创新生态进化的缩影。开放专业语料、提供算力补贴、百亿级应用场景……这些让国产大模型发展获得独特养份。更深远的变化已在悄然生长——当国内研究者斩获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开源贡献国,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创新体系已然破土。深度探索的突围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深层逻辑:当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答题,唯有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识奋力突破,以( ③ )的勇气深耕创新,自信笃定前行,方能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道阻且长,但每一次突破都在接近终点。而今,创新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灿的星河。希望之浪潮呼啸涌起, A , B ,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 请在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其中丙处要求补入恰当的两句古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不含标点)。(4分)20. 文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羽化”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4分)22.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以“信心”和“奋斗”为话题,在A、B两处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字数与原句相同,句式与原句相似,语意连贯,内容贴合下文。(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无中生有。由原文“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可知,原文只是说“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并没有说“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曲解文意,材料一使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词义推断是逻辑推理的示范、训练。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曲解文意。由原文“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可知,文中是说一个人“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故选D。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曲解文意。“美诺悖论”是两个皆真的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并不是一回事。“自相矛盾”是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故选C。3.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这个事例只能说明程颢对“博闻强识”的看法,并不表达对“玩物丧志”的观点。故选B。4.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5.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6.B【解析】“详细描写”错,文章并无对郁达夫小说人物的描写。7.B【解析】“香樟树正是郁达夫忧郁感伤气质的象征”错。8.①景色优美。富春江山峦葱郁、江水碧青,尽显江南水乡魅力。②情感深厚。郁达夫在此度过童年和青年,对这里充满深情,视其为心灵栖息地。③灵感之源。富春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郁达夫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许多作品以此为背景。④气质相通。富春江象征郁达夫的精神世界,影响其一生,与他的忧郁感伤、坚韧不拔气质契合。9.①增添文化底蕴与历史感。游历展现富春江畔景观,追思融入郁达夫事迹,丰富了文章内容层次,赋予文章深厚的历史内涵。②情感表达真挚深沉。游历与追思交织,让作者的情感抒发有了具体的依托,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③调整叙事节奏。游历的现实画面与追思的文学历史思考相互穿插,使文章节奏舒缓,饱满而富有张力。④更好地凸显主题。既展现富春江畔之美,又凸显郁达夫的精神与成就,深刻表达对他的缅怀及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赞美。10. BE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曹操)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填之”的主语是“赢兵”,“之”作“填”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从固定句式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赢兵”作“为人马所蹈藉”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陷泥中”的主语是“赢兵”,省略主语,其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11.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送、给;放弃。句意:先送信给曹操。/小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B.正确。退避;拉。句意:(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C.错误。“狼”翻译成“像狼一样”,“兄”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法相同。句意: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D.正确。12.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黄盖趁机离开曹军”错误。由原文“去北军二里余”可知,是距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而不是“黄盖趁机离开曹军”。故选B。13. (1)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2)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14. 同:曹军感染疫病,战斗力削弱。异:①材料一倾向于人为:火烧赤壁的计策;②材料二倾向于天意:风势助长了火势。【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疫病发作,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相持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行驶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伤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材料二:当时韩遂、马腾之徒仍然对关西像狼一样虎视眈眈,曹操并不能安安稳稳坐守郢都(指荆州)以威德怀柔江东,这是很明白的事了。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顺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这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杨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15.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借学书来打发时间”不正确,“书数纸”应理解为写了几张纸的信,而不是“学书”。且尾联也并非诗人的想象。故选C。16. 作用:点明自身境遇,照应首联内容,揭示客睡不着、天不肯明的原因,为下文作书向老妻解释未归原因做铺垫。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自己无计谋生,处境困窘,只能仰仗朋友接济的自责与愁闷之情。17.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18. ①另辟蹊径 ②亦步亦趋 ③舍我其谁19. 甲: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 乙:它已有力地破除了三个困扰国人的迷思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 “搏弈”的“搏”应写作“博”;“选代”的“选”应写作“迭”;“众志成诚”的“诚”应写作“城”;“养份”的“份”应写作“分”;“璀灿”的“灿”应写作“璨”。21. “羽化”比喻人才突破局限、实现质的飞跃。引号表示特殊含义。22. A处:信心之火种播撒大地;B处:奋斗之号角嘹亮长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