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黄土高原 课堂知识巩固“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图左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右是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某地区( )A.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 B.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C.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D.位于南方地区的云贵高原2.造成“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土质疏松 B.夏季多暴雨 C.河流结冰 D.植被稀少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中,符合该理念的是( )①合理生产,退耕还林②植树种草,保持水土③陡坡地带,建设梯田④拦蓄泥沙,打坝淤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黄土高原“呈现出一派千奇百怪、山丘环绕的景象……”。读黄土高原范围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4.黄土高原( )A.北至长城,南抵秦岭 B.东邻太行山脉,西至贺兰山脉C.北接华北平原,南连四川盆地 D.东西横跨三个省级行政区域5.黄土高原“山丘环绕”景象的形成原因有( )①长期受到流水侵蚀②土质黏重,易溶于水③过垦过牧、过度采矿④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针对地表现状,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C.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D.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读黄土高原局部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区域( )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B.戊地位于山脊地带C.戊丁两地高差约44米 D.石林等喀斯特地形广布8.图中适宜修筑拦土坝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有( )A.黄河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加大 B.黄河上游河流含沙量加大C.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趋于均匀 D.黄土高原土地盐碱化加重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以“绿妆重染好山水,‘绿色崛起’正当时”为主题,探究黄河对高西沟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图为陕西省榆林市高西沟村位置示意图。探究一:寻根溯源,知黄河(1)“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是指黄河发源于________山北麓,干流先后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最后注入________海。探究二:了解特征,识水文(2)60多年前高西沟村“山上光秃秃,山下黄水流”,荒芜贫瘠。该村位于黄河________(选填“上”“中”“下”)游河段,主要流经________(填地形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对高西沟村产生的危害是________。(答出一点)探究三:综合治理,看生态据悉,截至2020年底,榆林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51.4平方千米,累计治理程度达48.9%;年入黄河泥沙由20世纪50年代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3)20个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在实践中构建“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据此提炼高西沟村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________。(答出一点)探究四:江河安澜,话经济高西沟村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此外,依托自身生态资源,高西沟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一个环境恶劣的穷山沟治理成了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小江南”。(4)结合材料,概括治理水土流失对高西沟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________。(答出一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从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A错误;文中描述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特征,该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B正确;黄土高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C错误;该地是黄土高原,并非南方地区的云贵高原,D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之一,A不符合题意;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表冲刷力强,加剧水土流失,不符合题意;河流结冰与水土流失、地表被水流剥蚀成沟壑纵横的地貌没有直接关联,C符合题意;植被稀少,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弱,水土保持能力差,易造成水土流失,D不符合题意。故选C。3.答案:B解析: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增加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①正确;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固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②正确;陡坡修建梯田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应在缓坡修梯田,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③错误;打坝淤地可以拦截泥沙,减少流入河道的泥沙量,还能造田,④正确。综上,B正确。故选B。4.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东西千余公里,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东西横跨山西省,陕西省,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A正确。故选A。5.答案:C解析:“山丘环绕”景象形成的自然原因有黄土高原的黄土层较为松软,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和山丘;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放牧,采矿修路,①③④正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难溶于水,②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6.答案:D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保持水土。植树种草和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A不符合题意;退耕还林还草是指将农田或荒地恢复为森林、草地等植被覆盖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减少农田的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B不符合题意;应当合理放牧,不应该禁止发展畜牧业,D符合题意;梯田的梯级结构可以减缓水流速度,使水流在梯田之间形成阻力,减少水流的冲刷力;挡土坝可以有效地阻挡坡脚处的水流冲刷,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C不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解析:依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图示区域地势东南低西北高,A错误;戊地位于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地带,B错误;图示等高距为10米,戊地海拔为870米,丁地海拔位于820—830米之间,两地高差位于40—50米之间,约44米,C正确;黄土高原黄土广布,沟壑纵横;云贵高原石林等喀斯特地形广布,D错误。故选C。8.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中丁地海拔最低,且位于山谷中,适宜修筑拦土坝,D正确;乙位于黄土塬面、宜平整土地,乙位于缓坡、可以修筑水平梯田,丙位于陡坡、宜植树种草,ABC错误。故选D。9.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使得黄河中游含沙量增大,黄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淤积,使得黄河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加大,A正确;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使黄河中游河流含沙量加大,而不是上游,B错误;水土流失并不会使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趋于均匀,降水量主要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C错误;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积累形成的,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10.答案:(1)巴颜喀拉;渤(2)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不得不进一步开荒,从而加重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3)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4)环境得到了治理和保护,土壤肥力提高,农业产量提升,青山绿水适当发展旅游产业,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解析:(1)“黄河之水天上来”,即“天上”是指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2)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河段,水土流失对高西沟村产生的危害有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剧洪涝灾害等。(3)“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体现的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4)从材料可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经济发展;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说明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还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