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测试1 培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测试1 培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测试1 培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在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解答】有机物可以燃烧,所以将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臭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故答案为:C。
2.(2025七下·杭州期中)广州中山医院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一只老鼠的肝脏切除,并在肝脏部位移植上老鼠的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药物的诱导下,最后又长出了新的肝脏.这个从胚胎干细胞变为新肝脏的过程,相当于细胞的(  )
A.分裂 B.生长
C.分化 D.分裂、生长和分化
【答案】D
【解析】A.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B.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不能无限制的生长,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CD.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解答】由分析知道:将一只老鼠的肝脏切除,并在肝脏部位移植上老鼠的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药物的诱导下,最后又长出了新的肝脏。这个从胚胎干细胞变为新肝脏的过程,相当于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故选D。
3.(2025七下·鄞州期中)若用“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答】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C合理;
故答案为:C
4.(2025七下·长兴期中)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隙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50mL黄豆和50mL芝麻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C
5.(2025七下·新昌期中)根据从受精到婴儿的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受精过程,是在子宫内进行的
B.②~③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是在卵巢内完成的
C.③~④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
D.胎儿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卵巢产生卵细胞,分裂雌性激素;睾丸产生精子,分裂雄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
【解答】A.①表示受精过程,是在输卵管内进行的,A错误;
B.②~③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是在输卵管和子宫内完成的,B错误;
C.③~④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早期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后期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C错误;
D.胎儿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 ,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5七下·婺城月考)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答案】C
【解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
【解答】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
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
故选C。
7.(2025七下·临平期中)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铀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铀的原子序数是92 B.铀的元素符号为U
C.铀原子的质子数为92 D.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g
【答案】D
8.(2022七下·宁波竞赛)图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解答】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图中乙地位于河谷处,且下游有陡崖地貌,最易形成瀑布景观。
故选B。
9.(2025七下·奉化期中)如图示桃花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花药,里面有花粉
B.⑥和⑦是花的主要结构
C.桃花花冠颜色艳丽、花蜜香甜,适应其自花传粉
D.花粉落到④上的过程称为受精
【答案】D
10.(2025七下·新昌期中)如图红星头菌是澳大利亚很普遍的担子菌门真菌,成熟的红星头菌有6-10个红色的“触手”伸出,犹如一棵鲜艳的海葵,并且带有腐肉的臭味。下列关于红星头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B.它与酵母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
C.因其体型较大,所以不属于微生物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
【答案】C
【解析】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大多数是孢子繁殖,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种类,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属于异养生物;
【解答】A.真菌的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属于异养生物,A正确;
B.它与酵母菌都属于真菌,所以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B 正确;
C.因其体型较大,但是其属于真菌,真菌是微生物的一种,C错误;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 ,D正确;
故答案为:C
11.(2025七下·婺城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解答】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2.(2025七下·新昌期中)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B.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它们对应的原子,其核外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D.①④表示的分别是阴离子、阳离子
【答案】C
【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①为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②为镁原子,③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④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
【详解】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在化合物中镁元素通常显+2价,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示粒子共有氧元素、钠元素和镁元素,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对应的是氧原子,氧原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其余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①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属于阴离子,④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4八下·长兴期末)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根部,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木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钾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颜色更鲜艳
【答案】C
【解析】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储存营养物质。
【解答】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不符合题意;
B、氮肥能促使枝叶繁茂,因此在染料中添加适量氮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不符合题意;
C、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符合题意;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浓度过高,就会导致细胞失水,植株也会出现“烧苗”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5·杭州期中)达菲(分子式也叫奥司他韦)对于治疗甲流有较好的效果,曾一度出现断供的情况。以下关于奥司他韦说法正确的是(  )
A.含磷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56%
B.达菲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是400
C.达菲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D.达菲由16个碳原子,31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达菲由分子构成,不是由原子够成的,但构成达菲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描述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时要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则原子前也要有个数,且个数关系需符合化学式,若分子前没有个数,则原子前不加个数。【解答】A、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磷元素的质量分数,故A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达菲分子相对分子质量=12×16+1×28+14×2+16×4+1×3+31+16×4=410,故B错误;
C、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达菲中氮、磷元素的质量比=(14×2):[16×(4+4)]=7:32,故C正确;
D 、达菲是由达菲分子构成,一个达菲分子由16个碳原子,31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七下·金华月考)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答案】D
【解析】(1)由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可知,当甲、乙质量均为10g时,甲、乙的体积关系,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由图像可读出,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
(4)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其体积大小关系。
【解答】A、甲物质的密度:,
乙的密度:,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A错误;
B、不能说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体积为2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 g,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10g时,甲的体积是10cm3,乙的体积是20cm3,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2025七下·奉化期中)氟里昂是一种常见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图: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如图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几个____.
A.1 B.2 C.3 D.4
【答案】(1)O3
(2)D
17.(2024七下·余姚期中)杨梅(图甲)的果肉汁多味甜,美中不足的是采摘下来的杨梅浸入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常常可观察到果蝇幼虫从果肉中钻出来。
(1)果蝇的生长时期与家蚕类似,比蝗虫多了   期。
(2)杨梅可以用来制作杨梅酒,杨梅酒是通过酵母菌(图乙)发酵制成的。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   。
(3)为改良树种、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果农常用图丙方式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
【答案】(1)蛹
(2)有成形的细胞核
(3)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解析】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 营养繁殖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不通过有性途径,而是利用营养器官:根、叶、茎等繁殖后代。营养繁殖能够保持某些栽培物的优良性征,而且繁殖速度较快。主要有分根、压条、叶插、芽叶插、扦插、嫁接等。
【解答】(1)果蝇的生长时期与家蚕类似,比蝗虫多了蛹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杨梅可以用来制作杨梅酒,杨梅酒是通过酵母菌(图乙)发酵制成的。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3)为改良树种、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果农常用图丙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故答案为:(1)蛹(2)有成形的细胞核(3)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18.以下是研究木质茎结构和功能的两个活动。
(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入稀释后的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甲所示。 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填图中字母)。
(2)将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生长一两个月,如图乙。图中能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的,理由是   。
【答案】(1)B (2)自上而下;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而下端没有
【解析】图中A是韧皮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沿着叶脉、韧皮部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B是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是沿着木质部的导管运输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储存着营养。
【解答】(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入稀释后的红墨水,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会拉动红墨水分沿木质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茎内的主要结构B木质部的导管被染成了红色。
(2)将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枝瘤形成的原因是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继续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枝瘤,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
故答案为:(1)B;(2)自上而下;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而下端没有。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某科学实验室能以低浓铀溶液生产具有广泛应用的钼(Mo),Na2MoO4是钼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Na2MoO4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是   。
(2)组成Na2MoO4的元素中,在元素周期表内,位于其所在周期靠近尾部位置的元素是   。
(3)钼元素在化合物中有多种化合价,请写出+2价钼元素氧化物的化学式   。
【答案】(1)+6价 (2)氧 (3)MoO
20.(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有四杯被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测得如下数据。
液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体积/cm3 5 8 15 20
质量/g 6 9.6 18 22
(a)        
(1)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   。
(2)分析可知,颜色为   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   方法,找出该液体。
【答案】(1)(g/cm3)或密度(质量/体积即可)
(2)绿
(3)画图像法/比较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大小比较质量相同时的体积大小利用沉浮/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等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寻找不同于其他液体的液体,可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密度。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绿颜色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的方法比如将等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两侧比较,由于密度不同势必质量不同,求出液体的密度,以此找出这杯液体。
21.(2025七下·婺城月考)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当地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____(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答案】(1)小于
(2)水蒸气
(3)B
【解析】(1)根据图像读出水的沸点,然后与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比较,从而确定当地气压的大小变化;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B.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而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低于100℃,则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2)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故B正确;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故选BC。
22.(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面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 “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答案】(1)A;B
(2)甲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只要写出 “沿线切下”,即给分)
【解析】(1)测量等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误差。
(2)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解答】(1)A、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橡皮高度要相同,A符合题意;
B、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才在同一平面上,B符合题意;
C、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C不符合题意。
(2)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的等高线密集,因此从甲地登山的路会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故答案为:(1)A B(2)甲(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只要写出 “沿线切下”,即给分)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2025七下·奉化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乙 丙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
(3)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4)【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
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
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1)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3)A
(4)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使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碳原子上,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解析】(1)原子中间为原子核,质量很大但是体积很小;
(2)α粒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如果它们经过的地方是空的,就不受排斥力的作用,自然就会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
(3)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理解判断即可;
(4)将指标二的优秀和合格指标进行对照,并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3)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4)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使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碳原子上,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24.(2025七下·慈溪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期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5粒菜豆种子,平均分成五组(一~五),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
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除去子叶。
③两周后,收集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主要是有机物质量),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时期 处理方法 平均干重(克/株)
一 全程 不除去子叶 4.3
二 种子萌发期 在萌发期的第4天除去子叶 0.7
三 在萌发期的第7天除去子叶 1.8
四 幼苗生长期 在生长期的第10天除去子叶 4.0
五 在生长期的第13天除去子叶 4.3
(1)菜豆种子浸种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种子会因缺少   而死亡。
(2)各实验组中都只用了1粒种子,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    。
(3)通过该小组记录下来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4)图乙表示在自然状态下,完整的种子从萌发到长出叶子开始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干重和湿重的变化,其中可表示有机物(营养物质)质量变化的是曲线   (填“1”或“2”)。
【答案】(1)空气
(2)用多粒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
(3)除去子叶的时间越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越大
(4)2
【解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3)图乙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X是幼苗的茎和叶,这是由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来。图二中曲线1质量增加,曲线2先减少后增加。
【解答】(1)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浸种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种子会因缺少空气而死亡。
(2)各实验组中都只用了一粒种子,偶然性大,容易出现误差,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应用多粒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
(3)从题表中的数据分析来看,除去子叶的时间越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越大。
(4)萌发的菜豆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因此其有机物的质量逐渐减少;而在长出茎、叶之后,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又大量增加,所以有机物的质量变化最符合曲线2。
25.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当天平平衡后,小明开始测量:测量步骤如图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A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
B .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
C .将烧杯中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醋的体积;
(3)由图中数据及计算可得: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是    g,醋的密度是    kg/m3.
【答案】(1)B
(2)BCA
(3)37.4;1.125×103
【解析】(1)要掌握天平的调平,根据两边盘的高低情况,平衡螺母要向较高的一端移动.(2)掌握液体密度的测量过程,需先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计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3)读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及剩余醋和烧杯的质量,读出量筒中醋的体积.
在读数时注意标尺的分度值和量筒的分度值.
【解答】解:(1)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所以左盘高,平衡螺母应向左移动.在调平过程不能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2)要正确测量醋的密度,需先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
(3)由图知,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总=50g+20g+10g+2.4g=82.4g
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剩=20g+10g+5g+2.4g=37.4g
量筒中的醋的质量为m=m总﹣m剩=82.4g﹣37.4g=45g
醋的体积为V=40cm3
所以醋的体积为ρ=
=
=1.125g/cm3=1.125×103kg/m3
故答案为:(1)B;(2)BCA;(3)37.4;1.125×103.
26.(2024七下·宁波月考)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1)液体表面积
(2)甲、丙
(3)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
【解答】(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
(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27.(2023八下·越城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解析】植物的根具有固定作用,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解答】(1)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其对照的作用;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因为水分会跑向浓度高的地方;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故答案为:(1)防止根上泥土原有元素干扰实验 (2)等量不含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 (3)营养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根部细胞脱水死亡 (4)小明观点不正确,控制变量法除了控制需要探究的因素为变量外,其他因素要保证适合其生长,本实验中就不能用虽然相同而不适合其生长的蒸馏水,而要用完全营养液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2025七下·临平月考)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
(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
(2)依据图中信息, “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答案】(1)子宫
(2)氧气
(3)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解析】(1)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产生。
(2)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
(3)母体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输给胎儿,胎儿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输给母体。
【解答】(1)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可知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子宫。
(2)胚胎在体内时,呼吸系统不工作,所以需要母体提供氧气,可知外部设备还需为羊羔提供的是氧气。
(3)由图可知,A中血液从胎儿体外向外运输,将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
29.(本题6分,每空2分)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填“氢气”或“氧气”) 更难溶于水。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氢气
【解析】(1)纯水不导电,在其中加入溶质后,离子浓度增大,则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2)气体的体积=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子数量;
(3)根据氢气和氧气体积的比值的大小变化分析。
【解答】(1)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 说明氢气溶解的少而氧气溶解的多,即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更难溶于水。
30.(本题7分,1-2每空2分,第3题3分)(2023七上·兰溪期末)小红想知道体育课上使用的铅球是如何制作成的,去参观了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厂。一工人师傅将质量为3.16kg的铁水注入一个容积为500cm3的模具中,先制成一个空心铁球,然后再向空心铁球内灌铅,最终制成了外壳是铁质的铅球。(ρ铅=11.3×103kg/m3,ρ铁=7.9×103kg/m3)
(1)将铁水注入磨具中冷却后,其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请算一下所铸空心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
(3)如果要求铅球总质量为4.29kg,通过计算说明能否将上面所铸空心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灌满铅?
【答案】(1)不变
(2)解:由 可得,质量m=3.16kg的铁的体积:

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V空=V球﹣V铁=500cm3﹣400cm3=100cm3;
(3)解:铅球中铅的质量:m铅=m总﹣m=4.29kg﹣3.16kg=1.13kg,
铅的体积: ,
由V铅=V空可知,能将上面所铸空心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灌满铅。
【解析】(1)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首先根据 计算出实心铁的体积,再根据 V空=V球﹣V铁 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3)首先根据 m铅=m总﹣m 计算出铅的质量,再根据 计算其中铅的体积,最后将铅的体积与空心体积进行比较即可。
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叶片中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缺少镁元素叶片表现出“缺绿”的症状。某同学欲验证“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
Ⅰ.取两个相同的玻璃器皿,分别标号为 A、B;
Ⅱ.在A 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中加入等量缺镁的土壤浸出液;
Ⅲ.将两株生长状况良好且____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入A、B中;Ⅳ.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玉米幼苗叶片的状况。
根据实验过程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把实验过程Ⅲ补充完整:   。
(2)A 和B构成 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   。
(3)一段时间后,叶片表现出“缺绿”症状的是  (填“A”或“B”)中的玉米幼苗,若加入   段时间后,“缺绿”症状消失,即可充分证明“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答案】(1)大小基本相同
(2)镁元素
(3)B;镁元素
【解析】(1)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
(2)探究实验要求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及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解答】(1)对照试验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实验过程Ⅲ需将两株生长状况良好且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入A、B器皿中;
(2)在A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中加入等量缺镁的土壤分出液,除此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A和B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镁元素;
(3)一段时间后,叶片表现出“缺绿”症状的是B中的玉米幼苗,若加入镁元素一段时间后,“缺绿”症状消失,即可充分证明“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故答案为:(1)大小基本相同;(2)镁元素;(3)B;镁元素。
32.(本题8分,每空2分)(2023八下·浙江期中)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根据硝酸铵化学式(NH4NO3)回答:
(1)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   ;
(2)500g 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3)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g尿素[ 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4)已知所购买的化肥中硝酸铵的含量为90%,则该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为多少?
【答案】(1)-3;+5
(2)175
(3)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
解得:x=160g
(4)硝酸铵中N%=28/80×100%=35%
N%=90%×35%=31.5%
【解析】(1)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组成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2)氮元素的质量=硝酸铵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元素的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为条件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4)首先计算出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用 硝酸铵在化肥中的质量分数×氮元素在硝酸铵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1)在 NH4NO3 中,硝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那么得到:x+(-2)×3=-1,解得:x=+5;
铵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那么得到:y+(1×4)=+1,解得:y=-3。
(2)500g 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测试1 培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在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A. B.
C. D.
2.(2025七下·杭州期中)广州中山医院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一只老鼠的肝脏切除,并在肝脏部位移植上老鼠的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药物的诱导下,最后又长出了新的肝脏.这个从胚胎干细胞变为新肝脏的过程,相当于细胞的(  )
A.分裂 B.生长
C.分化 D.分裂、生长和分化
3.(2025七下·鄞州期中)若用“O”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4.(2025七下·长兴期中)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隙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50mL黄豆和50mL芝麻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5.(2025七下·新昌期中)根据从受精到婴儿的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受精过程,是在子宫内进行的
B.②~③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是在卵巢内完成的
C.③~④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
D.胎儿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
6.(2025七下·婺城月考)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7.(2025七下·临平期中)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铀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铀的原子序数是92 B.铀的元素符号为U
C.铀原子的质子数为92 D.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g
8.(2022七下·宁波竞赛)图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5七下·奉化期中)如图示桃花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花药,里面有花粉
B.⑥和⑦是花的主要结构
C.桃花花冠颜色艳丽、花蜜香甜,适应其自花传粉
D.花粉落到④上的过程称为受精
10.(2025七下·新昌期中)如图红星头菌是澳大利亚很普遍的担子菌门真菌,成熟的红星头菌有6-10个红色的“触手”伸出,犹如一棵鲜艳的海葵,并且带有腐肉的臭味。下列关于红星头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B.它与酵母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
C.因其体型较大,所以不属于微生物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
11.(2025七下·婺城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12.(2025七下·新昌期中)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B.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它们对应的原子,其核外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D.①④表示的分别是阴离子、阳离子
13.(2024八下·长兴期末)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根部,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木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钾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颜色更鲜艳
14.(2025·杭州期中)达菲(分子式也叫奥司他韦)对于治疗甲流有较好的效果,曾一度出现断供的情况。以下关于奥司他韦说法正确的是(  )
A.含磷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56%
B.达菲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是400
C.达菲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D.达菲由16个碳原子,31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
15.(2025七下·金华月考)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2025七下·奉化期中)氟里昂是一种常见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图: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
(2)如图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几个____.
A.1 B.2 C.3 D.4
17.(2024七下·余姚期中)杨梅(图甲)的果肉汁多味甜,美中不足的是采摘下来的杨梅浸入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常常可观察到果蝇幼虫从果肉中钻出来。
(1)果蝇的生长时期与家蚕类似,比蝗虫多了   期。
(2)杨梅可以用来制作杨梅酒,杨梅酒是通过酵母菌(图乙)发酵制成的。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   。
(3)为改良树种、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果农常用图丙方式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
18.以下是研究木质茎结构和功能的两个活动。
(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入稀释后的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甲所示。 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填图中字母)。
(2)将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生长一两个月,如图乙。图中能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的,理由是   。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某科学实验室能以低浓铀溶液生产具有广泛应用的钼(Mo),Na2MoO4是钼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Na2MoO4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是   。
(2)组成Na2MoO4的元素中,在元素周期表内,位于其所在周期靠近尾部位置的元素是   。
(3)钼元素在化合物中有多种化合价,请写出+2价钼元素氧化物的化学式   。
20.(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有四杯被染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其中一杯与其它液体种类不同。为了找出这杯液体,测得如下数据。
液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体积/cm3 5 8 15 20
质量/g 6 9.6 18 22
(a)        
(1)小妍试图通过计算数据完成任务,则表格(a)处应填   。
(2)分析可知,颜色为   的液体与其它三杯液体不同。
(3)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   方法,找出该液体。
21.(2025七下·婺城月考)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当地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____(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22.(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面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 “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2025七下·奉化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乙 丙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
(3)卢瑟福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4)【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
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
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4.(2025七下·慈溪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子叶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期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5粒菜豆种子,平均分成五组(一~五),浸入水中24小时,让其萌发。
②选择其中4组种子,在萌发的不同时间除去子叶。
③两周后,收集所有幼苗,烘干,称量干重(主要是有机物质量),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时期 处理方法 平均干重(克/株)
一 全程 不除去子叶 4.3
二 种子萌发期 在萌发期的第4天除去子叶 0.7
三 在萌发期的第7天除去子叶 1.8
四 幼苗生长期 在生长期的第10天除去子叶 4.0
五 在生长期的第13天除去子叶 4.3
(1)菜豆种子浸种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种子会因缺少   而死亡。
(2)各实验组中都只用了1粒种子,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    。
(3)通过该小组记录下来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4)图乙表示在自然状态下,完整的种子从萌发到长出叶子开始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干重和湿重的变化,其中可表示有机物(营养物质)质量变化的是曲线   (填“1”或“2”)。
25.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当天平平衡后,小明开始测量:测量步骤如图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A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
B .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
C .将烧杯中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醋的体积;
(3)由图中数据及计算可得: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是    g,醋的密度是    kg/m3.
26.(2024七下·宁波月考)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
27.(2023八下·越城期末)为验证“镁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小科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镁参与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镁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植物生长不良等症状。
【实验器材】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长势相同的青菜幼苗、普通蒸馏水、含镁蒸馏水、玻璃器皿若干。
【实验步骤】
①选20株长势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备用;
②取2只玻璃器皿,编号甲、乙。甲组加入适量完全营养液,乙组加入等量的另一种液体、将幼苗随机均分栽入其中;
③将装置放在温暖有光通风的环境,并适时给根部通入空气;
④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幼苗的高度、叶片颜色等生长指标;
⑤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回答: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泥土”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乙瓶中应该加入的液体是   
(3)小红认为,实验所用的营养液浓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其理由是:  ;
(4)小明认为,步骤②中,如果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含镁蒸馏水和普通蒸馏水,其它步骤和条件与小科相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2025七下·临平月考)相关数据显示,早产(指妊娠28周之前未足月生产)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大原因。为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科学家们做了如下模拟实验:选取八只早产的羔羊胎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为期4周的培育,结果所有羊羔均发育良好且顺利“出生”。
(1)该装置中的聚乙烯薄膜袋模拟的是母羊的   。
(2)依据图中信息, “外置设备”还需为羊羔的发育提供   。
(3)胶管A、B的一端都连接着羊羔胎儿,其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图箭头所示。相比B胶管,A胶管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29.(本题6分,每空2分)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填“氢气”或“氧气”) 更难溶于水。
30.(本题7分,1-2每空2分,第3题3分)(2023七上·兰溪期末)小红想知道体育课上使用的铅球是如何制作成的,去参观了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厂。一工人师傅将质量为3.16kg的铁水注入一个容积为500cm3的模具中,先制成一个空心铁球,然后再向空心铁球内灌铅,最终制成了外壳是铁质的铅球。(ρ铅=11.3×103kg/m3,ρ铁=7.9×103kg/m3)
(1)将铁水注入磨具中冷却后,其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请算一下所铸空心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
(3)如果要求铅球总质量为4.29kg,通过计算说明能否将上面所铸空心铁球的空心部分体积灌满铅?
31.(本题8分,每小题2分)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叶片中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而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缺少镁元素叶片表现出“缺绿”的症状。某同学欲验证“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
Ⅰ.取两个相同的玻璃器皿,分别标号为 A、B;
Ⅱ.在A 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中加入等量缺镁的土壤浸出液;
Ⅲ.将两株生长状况良好且____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入A、B中;Ⅳ.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株玉米幼苗叶片的状况。
根据实验过程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把实验过程Ⅲ补充完整:   。
(2)A 和B构成 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   。
(3)一段时间后,叶片表现出“缺绿”症状的是  (填“A”或“B”)中的玉米幼苗,若加入   段时间后,“缺绿”症状消失,即可充分证明“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32.(本题8分,每空2分)(2023八下·浙江期中)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根据硝酸铵化学式(NH4NO3)回答:
(1)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   ,   ;
(2)500g 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3)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g尿素[ 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4)已知所购买的化肥中硝酸铵的含量为90%,则该化肥中氮元素的含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