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八年级下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专题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师版 )一、选择题:1.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肺能完成(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答案】D【解析】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作用,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吸气和呼气;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2.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它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答案】D【解析】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时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3.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体可通过咳嗽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排出体外,下列表示咳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此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咳嗽时完成的是呼气,所以气流方向是由肺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肺内气压ρ内大于外界气压ρ外。4.如图表示某人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表示平静状态 B.曲线B表示运动状态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缩,呼气【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乙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4.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膈肌收缩,气体呼出 B.①过程对应曲线上的abc段C.②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②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b点【答案】B【解析】①膈的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进入肺,对应图乙中abc段;②过程膈的顶部上升,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缩小,②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c点。5.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气球模拟的是肺,橡皮膜模拟膈肌,向下拉橡皮膜,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扩张,模拟吸气;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a的液面下降;呼气时,胸廓缩小,肺回缩,气球内的体积变小,气体呼出肺。6.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氧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答案】D7.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腹压突然改变,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答案】D【解析】当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时,救助者体内的变化是: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肺内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8.图甲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代表呼吸运动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气B.图甲中肺泡内的氧气浓度小于甲血管中的氧气浓度C.当膈肌处于如图乙所示状态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部压强减小D.当膈肌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对应的呼吸运动为图甲中b过程【答案】C【解析】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所以c是二氧化碳,d是氧气。B、图甲中肺泡内的氧气浓度大于甲血管中的氧气浓度。C、图乙表示吸气,此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D、丙表示呼气,对应图甲中的a呼气。9.如图,将枝条保留一张叶片并置于营养液中。叶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内分别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叶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时间后,仅在甲叶片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可以验证(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答案】A【解析】甲、乙除二氧化碳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仅在甲叶片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实验可以验证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0.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A、B都是清水B.液体A、B都是酒精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答案】C【解析】脱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由此可见:大烧杯内盛放的是清水,小烧杯内盛放的是酒精。11.如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将绿色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答案】C【解析】淀粉遇碘变蓝,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曝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12.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答案】C【解析】萝卜等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而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空气中的氧气不参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水。13.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B.乙实验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丙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D.丁实验说明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答案】A【解析】A、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C、萌发的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14.黄栌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到了秋季温度降低后,叶绿素分解,叶片转为鲜艳夺目的红色。园林工作者研究北京香山红叶林中的黄栌发现,进入秋季后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下降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减弱 B.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C.北京秋季温度较低,酶的活性减弱 D.随着香山海拔上升,空气中CO2减少【答案】D【解析】A、秋季后黄栌叶片转为红色,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减弱。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C、北京秋季温度较低,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D、海拔高度对于空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无明显影响。15.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B.图②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图③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过程D.图④表示,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答案】D【解析】A、如果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则二氧化碳浓度在夜间由于呼吸作用的积累持续升高,到清晨最高,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持续降低,傍晚浓度最低,A错误。B、根据②图所知,在B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不是表示此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C、图③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表示吸气的过程,C错误。D、由图④可知氧气浓度与二氧化碳释放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明b点温度时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因此,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D正确。16.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答案】A【解析】A、分析图示可知,这一天的6:00(曲线的A点)和18:00时左右,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等;在6:00之前,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开始,但光合作用比细胞呼吸作用弱,A错误。B、在18:00时后,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呼吸作用速率,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应为18:00时,E点时有机物的积累量已经减少,B正确。C、图示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气体供应不足导致的;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不断减少,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所以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正确。D、图示曲线的B﹣D段,乙植物可能存在“午休现象“,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 原因;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现象“或气孔关闭程度很小或气孔无法关闭,D正确。二、非选择题:17.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答案】(1)甲 (2)乙;二氧化碳;肺泡【解析】(1)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乙装置为呼气,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18.小金研究人体呼吸运动时,制作了如下的模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人在呼吸时膈肌运动模型,图中A表示的是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此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2)为了进一步“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小金设计了图2的装置,可在锥形瓶A、B中加入 溶液,在模拟呼气过程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打开a,关闭b”“打开b,关闭a”或“ab均打开”)。【答案】(1)吸气;收缩;(2)澄清石灰水;打开a,关闭b。【解析】(1)图1中,①模拟的是气管,②模拟的是肺,③模拟的是膈。图中A的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此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2)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所以可在锥形瓶A、B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图2中,a所在导管的出口在液体中,b所在导管的出口在空气中。所以,为了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呼气时应打开a,关闭b,使呼出的气体进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吸气使应打开b,关闭a,使吸入的是空气。019.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答案】(1)变浑浊;二氧化碳; (2)氧气;作对照; (3)释放大量的热量。【解析】(1)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2)图B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这样甲乙两瓶形成对照实验。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的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甲瓶中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消耗)氧气。(3)图C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还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20.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目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填数字)。(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要用该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可进行的操作是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玻璃罩换成矿泉水瓶,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丙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答案】(1)①②; (2)先减小后变大;(3)向上推橡皮膜(4)模型丙不能模拟吸气过程中的肋骨运动(或橡皮膜向下运动时,矿泉水瓶不能同步向外运动)。【解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故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①②过程。(2)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随着空气的吸入,肺内的气体压力逐渐增大至接近外界大气压,故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先减小后变大。(3)图乙中,玻璃管模拟气管,透明气球模拟肺,玻璃罩模拟胸廓,橡皮膜模拟膈肌。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故若要用该模型模拟图甲②呼气过程,可进行的操作是向上推橡皮膜。(4)玻璃罩换成矿泉水瓶,向上推橡皮膜时,矿泉水瓶向外扩大;下拉橡皮膜时,矿泉水瓶向内缩小。故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是:模型丙不能模拟吸气过程中的肋骨运动。25/21.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答案】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同时产生了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减小。大烧杯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气压入烧杯内,使大烧杯内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22.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1)A表示的物质是 ;a制造的B和氧气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3)植物的根也要不断地进行 (填“a”或“b”),所以农业上要常给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 。【答案】(1)二氧化碳(2)释放能量(3)b;氧气【解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a光合作用制造的B有机物和氧气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2)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植物的根也要不断地进行b呼吸作用,所以农业上要常给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氧气。23.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为了避免叶片中原有有机物的干扰,步骤①中“一定环境”是指温度适宜的 环境。(2)步骤⑤中仪器甲的名称是 。(3)步骤②中,兴趣小组采取“对同一张叶片进行部分遮光,而不是一张叶片不遮光另一张叶片完全遮光”的对照方法,其优点是 。(列举一点)(4)小明按如图步骤进行实验,滴加碘液后观察到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棕黑色,与预期的蓝色不符,老师指出其实验操作③中存在问题,请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1)黑暗(2)滴管(3)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结果更正确(4)将小烧杯中清水换成酒精【解析】(1)①是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这样可以避免叶片中原有有机物的干扰。(2)步骤⑤是用滴管向叶片滴加碘液,所以甲是滴管。(3)同一张叶片作遮光处理,与一张叶片不遮光另一张叶片完全遮光对比,不同叶片的生理状况可能有所区别,所得的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因此同一片叶片都是一半进行遮光处理,另外一半进行曝光处理更加合理准确,更能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4)实验操作③中,大小烧杯中都是清水,应将小烧杯中清水换成酒精。124.温度为22℃时某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当光照强度为 时(选填“n1”或“n2”),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2)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答案】(1)n1;(2)光照强度。【解析】(1)结合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由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n1时,CO2吸收量为0,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二氧化碳相抵。(2)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大;光照强度达到n3之后,CO2吸收量不再变化。可见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25.光合作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如图装置,收集到氧气并对其进行检验。(1)请写出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 。(2)分析上述科学史,“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3)结合上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全过程,分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A.任何绿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B.基于“元素观”,瑟讷比埃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答案】(1)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2)碳、氢元素(或C、H); (3)BCD。【解析】(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则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则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故答案为:碳、氢元素(或C、H);(3)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绿色植物在煮沸过的水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B、1800年瑟讷比埃,基于“元素观”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故选项说法正确;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故选项说法正确;7 8(1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八年级下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专题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学生版 )一、选择题:1.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肺能完成( )A.过滤、温暖和湿润空气B.分泌黏液和作为气体通道C.自主收缩舒张,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D.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它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3.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体可通过咳嗽将进入气管的异物排出体外,下列表示咳出异物时呼吸道内气流方向和肺内气压p内、外界气压p外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4.如图表示某人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表示平静状态 B.曲线B表示运动状态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缩,呼气4.如图甲所示为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膈肌收缩,气体呼出 B.①过程对应曲线上的abc段C.②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 D.②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b点5.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6.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氧最终到达的场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组织细胞7.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如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从背后双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脐的位置,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使腹压突然改变,迫使异物排出,此过程中救助者体内( )A.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B.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C.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小D.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大8.图甲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a、b代表呼吸运动过程,c、d代表气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气体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气B.图甲中肺泡内的氧气浓度小于甲血管中的氧气浓度C.当膈肌处于如图乙所示状态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内部压强减小D.当膈肌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对应的呼吸运动为图甲中b过程9.如图,将枝条保留一张叶片并置于营养液中。叶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内分别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叶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时间后,仅在甲叶片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此实验可以验证(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10.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A、B都是清水B.液体A、B都是酒精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11.如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将绿色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12.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13.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B.乙实验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C.丙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D.丁实验说明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14.黄栌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到了秋季温度降低后,叶绿素分解,叶片转为鲜艳夺目的红色。园林工作者研究北京香山红叶林中的黄栌发现,进入秋季后黄栌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下降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减弱 B.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C.北京秋季温度较低,酶的活性减弱 D.随着香山海拔上升,空气中CO2减少15.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树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情况B.图②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图③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气过程D.图④表示,果蔬储藏室内的温度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a点好16.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18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二、非选择题:17.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18.小金研究人体呼吸运动时,制作了如下的模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人在呼吸时膈肌运动模型,图中A表示的是 (选填“吸气”或“呼气”)过程。此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2)为了进一步“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小金设计了图2的装置,可在锥形瓶A、B中加入 溶液,在模拟呼气过程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打开a,关闭b”“打开b,关闭a”或“ab均打开”)。019.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20.为更好的理解呼吸运动,项目学习小组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来模拟图甲中呼气和吸气过程,并制定了评价量表,如表所示。“呼吸运动模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结构完整,能合理的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较完整,能粗略模拟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 结构不完整,有1处及以上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且两者协同进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但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拟横膈运动和肋骨运动(1)图甲中呼吸运动是指 过程(填数字)。(2)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会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吸气时,肺内气压变化情况为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气球、玻璃罩、橡皮膜、带孔橡胶塞等材料做了如图乙所示的模型。若要用该模型模拟图甲②过程,可进行的操作是 。(4)分析发现图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将直玻璃管换成Y型玻璃管、玻璃罩换成矿泉水瓶,模型如图丙所示。改进后,依据评价量表,评价模型丙指标一为“优秀”,指标二只能为“合格”。请分析:利用模型丙模拟吸气时“两者不能协同进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权25/21.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22.如图所示为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图,其中a、b表示这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回答:(1)A表示的物质是 ;a制造的B和氧气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2)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 。(3)植物的根也要不断地进行 (填“a”或“b”),所以农业上要常给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 。23.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为了避免叶片中原有有机物的干扰,步骤①中“一定环境”是指温度适宜的 环境。(2)步骤⑤中仪器甲的名称是 。(3)步骤②中,兴趣小组采取“对同一张叶片进行部分遮光,而不是一张叶片不遮光另一张叶片完全遮光”的对照方法,其优点是 。(列举一点)(4)小明按如图步骤进行实验,滴加碘液后观察到叶片未遮光部分呈现棕黑色,与预期的蓝色不符,老师指出其实验操作③中存在问题,请提出改进措施: 。124.温度为22℃时某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当光照强度为 时(选填“n1”或“n2”),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2)在光照强度达到n3之前,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25.光合作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如图装置,收集到氧气并对其进行检验。(1)请写出实验室检验氧气的方法: 。(2)分析上述科学史,“自身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3)结合上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全过程,分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可多选)A.任何绿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B.基于“元素观”,瑟讷比埃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C.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D.“元素观”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14)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专题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学生版 ).docx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专题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师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