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与过程历史条件 客观 社会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主观 地理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个人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国力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日益强盛策略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东方六国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3)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2.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制度 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制度 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社会治理 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3.意义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社会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制度 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暴政 秦始皇 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二世 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速亡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楚汉 战争 性质 地主阶级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结果 刘邦击败项羽[辨正误](1)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先后灭掉韩、赵、魏、齐、燕、楚,建立秦国。(×)[图解史]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释概念]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到秦朝,伴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3课第三目第一段。思考:面对强大的秦王朝,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迅速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原因:秦朝暴政下,人民饱受苦难,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题一 秦的统一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希望)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裔)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会采纳哪一主张?为什么?金版参考:不同: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郡县制的主张。原因: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国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金版参考:秦国时,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农业的进步,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全国修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秦对全国的统治;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安定。同时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要求:史实+结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2)官僚政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级官僚机构不再由贵族垄断,其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3)高度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4)家国同治: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主题二 秦的灭亡材料 (秦孝公)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兴亡的原因。依此,谈谈启示。金版参考:原因:兴:注重法度,发展经济,注重人才,得人心。亡: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失民心。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法制是治国之保证;人才是治国之根本。总之,统治者应行“仁政”,得民心。秦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1)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使后世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2)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2023·浙江6月选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试题情境 秦统一的历程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知识 郡县制、皇帝制核心价值 通过对秦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春秋战国—秦朝建立。现象信息:天下由乱到治。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秦朝在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读显性信息: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之后推广郡县制,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天下之事由皇帝决定。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成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__B__项正确。3.排除干扰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排除D项。命题点1:秦朝的国家治理(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丞相下达命令,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方式,并未触及皇权,不能看出相权对皇权的挑战,排除A项;秦国耕战国策强调重视农业和军事,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军事力量,材料中丞相要求地方官吏不能耽误老百姓生产时间,否则进行处罚,说明秦朝重视农业生产,这是延续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并非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项。命题点2:周秦之变(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分封等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具有绝对优势兵力……没有称帝”说明项羽没有做到审时度势,排除C项;材料中项羽的举措与“优柔寡断”不符,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江西景德镇一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说明了当时( )A.统一逐渐成为人们共识B.各家治国思想相同C.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D.宗法观念荡然无存2.(2025·云南玉溪月考)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最能体现“秦之私”的是( )A.自称“始皇帝” B.创建三公九卿制C.王位世袭发端 D.地方全面郡县制4.(2024·九省联考·河南)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6.(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A.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B.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C.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7.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特地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权钱”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颁布律令长治久安B.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C.修筑驰道沟通南北D.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8.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9.(2025·北师大实验中学摸底)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号 举措1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2 灭魏后,徙魏大梁于丰(今江苏丰县)3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10.(2025·福建三十六校一模)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C.民众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实力有所增强11.(2025·江苏扬州大学附中期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旨在加快秦统一六国B.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12.(2025·黑龙江哈三中期末)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B.君权神授思想盛行C.地方战争频发D.专制主义走向没落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废王道而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固守旧有的( )A.政治体制 B.用人之道C.治国思想 D.地方制度14.(2025·贵州月考)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二、非选择题15.(2025·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分置巴郡和蜀郡,并委派官员实施管辖。不久又分巴、蜀,置汉中郡,设41县,推进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后来又迁徙中原民户“万家实之”,利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变革“蜀地”。秦还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田律》,设立盐、铁、市官。蜀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百姓兴修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汇流处水道。这些改革使巴蜀的经济迅速发展,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有效地支援了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摘编自张军《试论战国后期秦对巴蜀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改革》材料二 远古时期的“邦”“国”是“宗”“氏”“族”的同义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整、不确定等各种早期性特征。秦的统一完成了自先秦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由多元向一体的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概念。——摘编自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治理巴蜀的主要措施,并简析秦国治理巴蜀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角度加以论述。课时作业(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5·江西景德镇一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说明了当时( )A.统一逐渐成为人们共识B.各家治国思想相同C.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D.宗法观念荡然无存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统一的渴望和对无序状态的不满,这说明在当时,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2.(2025·云南玉溪月考)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A项与材料“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不一定较六国强”矛盾,排除;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统治者能力,排除D项。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最能体现“秦之私”的是( )A.自称“始皇帝” B.创建三公九卿制C.王位世袭发端 D.地方全面郡县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体现其“私”,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之公”,排除B、D两项;启登上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4.(2024·九省联考·河南)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行为,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赵翼说,分封制下诸侯和卿大夫都是世袭,而到了秦朝,官吏不再世袭,于是有了布衣将相,而君主仍是世袭的,可见秦朝的政治打破了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D项。A项只是表面变化,并非本质含义,排除;地缘政治强调地缘,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排除C项。6.(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A.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B.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C.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多次巡游各地,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其对国家领土的直接管控,更通过巡游展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影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朝的水路交通情况远未达到“发达”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在统一后,排除B项;巡游是对全国的巡视和控制,并非仅限于维护边疆安定,排除C项。7.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特地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权钱”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颁布律令长治久安B.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C.修筑驰道沟通南北D.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可知,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D项正确。秦朝短暂而亡,而不是长治久安,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钱”出土范围广,排除C项。8.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使民众在行为上规范,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行同伦”的治国政策,以整合统一后的各国民众。“行同伦”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六国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教化民众,使全国人民统一法度,统一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9.(2025·北师大实验中学摸底)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序号 举措1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2 灭魏后,徙魏大梁于丰(今江苏丰县)3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答案:D解析:秦在统一过程中,将诸侯国的原统治者迁到其他地方,这是防止他们联合本国原有的贵族等势力,反抗秦的统治,这是秦削弱地方割据因素,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迁移原统治者并未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B、C两项是客观影响而非目的,均排除。10.(2025·福建三十六校一模)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C.民众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答案:B解析: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有罪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有利于保障农时,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未涉及成效,排除A项;民众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11.(2025·江苏扬州大学附中期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旨在加快秦统一六国B.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表现,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在秦完成统一之后,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以法为教的内容,排除D项。12.(2025·黑龙江哈三中期末)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B.君权神授思想盛行C.地方战争频发D.专制主义走向没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对秦缺乏政权认同感,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尖锐,A项正确。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废王道而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固守旧有的( )A.政治体制 B.用人之道C.治国思想 D.地方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当秦统一六国之后,仍然沿用法家的治国理念,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通,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故选C项。秦朝开创了全新的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沿用旧有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用人之道”仅是治国思想的一部分而已,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即全面推行郡县制,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14.(2025·贵州月考)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可知,秦楚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和冲突是导致楚人反秦激烈程度远超其他地区的原因,这种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秦在东方及楚地推行的律令不同,排除B项;秦朝并非由张楚政权推翻,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楚人反秦的特殊性,即文化差异,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5.(2025·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分置巴郡和蜀郡,并委派官员实施管辖。不久又分巴、蜀,置汉中郡,设41县,推进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后来又迁徙中原民户“万家实之”,利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变革“蜀地”。秦还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田律》,设立盐、铁、市官。蜀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百姓兴修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汇流处水道。这些改革使巴蜀的经济迅速发展,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有效地支援了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摘编自张军《试论战国后期秦对巴蜀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改革》材料二 远古时期的“邦”“国”是“宗”“氏”“族”的同义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整、不确定等各种早期性特征。秦的统一完成了自先秦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由多元向一体的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概念。——摘编自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治理巴蜀的主要措施,并简析秦国治理巴蜀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1)主要措施:推行郡县制,重视基层制度建设;移民充边,开发蜀地;推行秦律,加强社会经济管控;兴修水利,重视农业;推广中原文化。历史意义:有利于巴蜀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升了巴蜀地区的治理水平;促进了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北方地区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2)观点: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述:秦灭六国,平定岭南,秦的统一奠定了“地理中国”的认同基础;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制度,建构起“政治中国”认同基础;秦的统一,使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文化中国”的认同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置巴郡和蜀郡,并委派官员实施管辖……推进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可得出,推行郡县制,重视基层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一“又迁徙中原民户‘万家实之’,利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变革‘蜀地’”可得出,移民充边,开发蜀地,推广中原文化;根据材料一“大力推行《田律》,设立盐、铁、市官”可得出,推行秦律,加强社会经济管控;根据材料一“蜀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百姓兴修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汇流处水道”可得出,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关系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秦的统一完成了……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概念”可得出,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小问,论述可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及之后采取的统治措施从地理、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思考作答。15(共60张PPT)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形成并初步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发展;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丝绸之路开通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史学、文学、科技等成就斐然民族关系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对外关系 陆海通道的打通密切了中外联系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与过程历史条件 客观 社会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主观 地理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个人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国力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日益强盛策略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东方六国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3)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2.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制度 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制度 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社会 治理 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 3.意义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社会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制度 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暴政 秦始皇 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二世 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速亡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 战争 性质 地主阶级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结果 刘邦击败项羽 [辨正误](1)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先后灭掉韩、赵、魏、齐、燕、楚,建立秦国。( )√×[图解史]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释概念]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到秦朝,伴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3课第三目第一段。思考:面对强大的秦王朝,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迅速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原因:秦朝暴政下,人民饱受苦难,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秦的统一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希望)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裔)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会采纳哪一主张?为什么?金版参考:不同: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郡县制的主张。原因: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国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金版参考:秦国时,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农业的进步,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全国修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秦对全国的统治;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安定。同时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要求:史实+结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2)官僚政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级官僚机构不再由贵族垄断,其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3)高度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4)家国同治:九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主题二 秦的灭亡材料 (秦孝公)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兴亡的原因。依此,谈谈 启示。金版参考:原因:兴:注重法度,发展经济,注重人才,得人心。亡: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失民心。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法制是治国之保证;人才是治国之根本。总之,统治者应行“仁政”,得民心。秦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1)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使后世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2)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3·浙江6月选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试题情境 秦统一的历程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知识 郡县制、皇帝制核心价值 通过对秦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春秋战国—秦朝建立。现象信息:天下由乱到治。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秦朝在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读显性信息: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之后推广郡县制,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天下之事由皇帝决定。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成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__B__项正确。3.排除干扰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排除D项。命题点1:秦朝的国家治理(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解析:丞相下达命令,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方式,并未触及皇权,不能看出相权对皇权的挑战,排除A项;秦国耕战国策强调重视农业和军事,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军事力量,材料中丞相要求地方官吏不能耽误老百姓生产时间,否则进行处罚,说明秦朝重视农业生产,这是延续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并非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项。命题点2:周秦之变(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分封等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具有绝对优势兵力……没有称帝”说明项羽没有做到审时度势,排除C项;材料中项羽的举措与“优柔寡断”不符,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秦统一的背景 秦统一的原因 柳宗元有关皇帝制度的论述 秦朝宗庙制度 周秦之变 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 集权 秦统一货币政策的推行效果 秦增强文化认同的措施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秦迁徙六国原统治者的措施 秦徭役 制度 焚书坑儒 秦朝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 贾谊认为秦亡的 原因 秦亡的文化原因 秦国治理巴蜀的措施,对秦统一的认识 一、选择题1.(2025·江西景德镇一模)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说明了当时( )A.统一逐渐成为人们共识 B.各家治国思想相同C.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 D.宗法观念荡然无存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统一的渴望和对无序状态的不满,这说明在当时,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2.(2025·云南玉溪月考)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解析: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A项与材料“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不一定较六国强”矛盾,排除;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统治者能力,排除D项。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最能体现“秦之私”的是( )A.自称“始皇帝” B.创建三公九卿制C.王位世袭发端 D.地方全面郡县制解析:根据材料“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体现其“私”,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之公”,排除B、D两项;启登上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4.(2024·九省联考·河南)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行为,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解析:赵翼说,分封制下诸侯和卿大夫都是世袭,而到了秦朝,官吏不再世袭,于是有了布衣将相,而君主仍是世袭的,可见秦朝的政治打破了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选D项。A项只是表面变化,并非本质含义,排除;地缘政治强调地缘,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排除C项。6.(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A.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B.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C.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多次巡游各地,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其对国家领土的直接管控,更通过巡游展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影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朝的水路交通情况远未达到“发达”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在统一后,排除B项;巡游是对全国的巡视和控制,并非仅限于维护边疆安定,排除C项。7.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特地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权钱”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颁布律令长治久安B.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C.修筑驰道沟通南北D.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解析:根据材料“权钱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可知,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得力,D项正确。秦朝短暂而亡,而不是长治久安,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钱”出土范围广,排除C项。8.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使民众在行为上规范,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行同伦”的治国政策,以整合统一后的各国民众。“行同伦”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六国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教化民众,使全国人民统一法度,统一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9.(2025·北师大实验中学摸底)下表为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其措施旨在(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加强各地经济交流C.加快六国文化融合D.削弱地方割据因素解析:秦在统一过程中,将诸侯国的原统治者迁到其他地方,这是防止他们联合本国原有的贵族等势力,反抗秦的统治,这是秦削弱地方割据因素,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迁移原统治者并未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B、C两项是客观影响而非目的,均排除。序号 举措1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2 灭魏后,徙魏大梁于丰(今江苏丰县)3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10.(2025·福建三十六校一模)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B.注重保障农业生产C.民众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解析: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有罪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有利于保障农时,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未涉及成效,排除A项;民众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11.(2025·江苏扬州大学附中期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旨在加快秦统一六国 B.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 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解析:根据材料“‘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表现,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在秦完成统一之后,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以法为教的内容,排除D项。12.(2025·黑龙江哈三中期末)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 B.君权神授思想盛行C.地方战争频发 D.专制主义走向没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对秦缺乏政权认同感,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尖锐,A项正确。1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废王道而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固守旧有的( )A.政治体制 B.用人之道C.治国思想 D.地方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当秦统一六国之后,仍然沿用法家的治国理念,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通,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故选C项。秦朝开创了全新的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沿用旧有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用人之道”仅是治国思想的一部分而已,排除B项;秦朝在地方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即全面推行郡县制,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 14.(2025·贵州月考)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解析:根据材料“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可知,秦楚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和冲突是导致楚人反秦激烈程度远超其他地区的原因,这种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秦在东方及楚地推行的律令不同,排除B项;秦朝并非由张楚政权推翻,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楚人反秦的特殊性,即文化差异,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5.(2025·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分置巴郡和蜀郡,并委派官员实施管辖。不久又分巴、蜀,置汉中郡,设41县,推进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后来又迁徙中原民户“万家实之”,利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变革“蜀地”。秦还在巴蜀地区大力推行《田律》,设立盐、铁、市官。蜀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百姓兴修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汇流处水道。这些改革使巴蜀的经济迅速发展,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有效地支援了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摘编自张军《试论战国后期秦对巴蜀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改革》材料二 远古时期的“邦”“国”是“宗”“氏”“族”的同义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整、不确定等各种早期性特征。秦的统一完成了自先秦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由多元向一体的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概念。——摘编自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治理巴蜀的主要措施,并简析秦国治理巴蜀的历史意义。答案:主要措施:推行郡县制,重视基层制度建设;移民充边,开发蜀地;推行秦律,加强社会经济管控;兴修水利,重视农业;推广中原文化。历史意义:有利于巴蜀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升了巴蜀地区的治理水平;促进了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北方地区与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观点: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述:秦灭六国,平定岭南,秦的统一奠定了“地理中国”的认同基础;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制度,建构起“政治中国”认同基础;秦的统一,使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文化中国”的认同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置巴郡和蜀郡,并委派官员实施管辖……推进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可得出,推行郡县制,重视基层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一“又迁徙中原民户‘万家实之’,利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变革‘蜀地’”可得出,移民充边,开发蜀地,推广中原文化;根据材料一“大力推行《田律》,设立盐、铁、市官”可得出,推行秦律,加强社会经济管控;根据材料一“蜀守李冰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带领百姓兴修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至岷江汇流处水道”可得出,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关系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秦的统一完成了……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概念”可得出,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小问,论述可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及之后采取的统治措施从地理、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思考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