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背景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选官,严重干扰人才选拔创立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的等级授官标准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影响 (1)从选官方式上看,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从选官标准上看,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形成 (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作用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二、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 (1)东汉,设立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3)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 (4)唐朝,设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供宰相议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具体事务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内容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 (1)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 (1)征税标准: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征税时间: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影响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辨正误](1)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2)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始终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标准。(×)(3)隋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立科举制。(×)[拓知识] 铨选唐代选官制度中举和选分离,举指科举,选指铨选。科举只是获得出身的考试,而获得出身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或兵部的铨选。这种“铨选”制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图示史] 纲要上第7课第二目《唐朝三省位置图》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位于皇城的中心承天门街东侧。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和审核皇帝诏令,位置设在宫城内便于随时被皇帝召见。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位于外,三省的位置分布体现了其职权的不同,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和加强皇权的需要。[释概念]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该制度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面积的荒闲土地,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地少人多的情况,均田制便不适应社会发展了。主题一 选官制度材料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金版参考: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科举制的影响(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4)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主题二 三省六部制材料一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材料二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意义。金版参考:特点:分割相权;职责明确,彼此制约;节制君权。意义: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君主独裁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后期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各司其职。(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4)加强皇权:将相权一分为三,在程序上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的六部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分层决策,削弱相权,同时又有利于各部门互相牵制与机构运转。主题三 两税法(2023·湖南卷)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金版参考:存在问题:均田户的实际受田数严重不足,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中可授土地不足;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家赐给官僚大量土地。(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金版参考:两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了两税法下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制。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两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认识到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性与两税法实行的进步性。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性: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两税法的进步性: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户税依户等纳钱,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中的思想原则课税对象 天下皆同——加大征税范围,贵族、官僚、僧侣也要交税征课内容 简化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代替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统一税收课税标准 以资计税——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体现公平征课时间 两税三收——一年夏秋两季收税,上交中央、地方和节度使征课原则 量出制入——由国家作出财政预算,分配到地方,进行征税对两税法的评价(1)积极①政治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公平,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持了中唐的稳定。②经济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消极①钱币流通不足,农民贱卖绢帛、谷物缴纳税钱,增加负担。②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盛行,更多农民沦为佃户、客户。(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试题情境 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扰民问题考查知识 两税法核心价值 通过对两税法规定及具体执行的理解,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唐代文宗时期,湖州。现象信息:湖州刺史庾威因征税时扰民被贬官。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两税法征税以资产为主,需按户等和田亩纳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解读显性信息:户等高低与纳税多少有关,杂产关系到户等的评定,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价值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也给了地方官借机腐败的机会。湖州刺史庾威在征税时,自立条制,对多种杂产征税,还派官兵进入乡村,强行征税。最终因扰民而被贬官。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两税法规定的缺失造成了地方官征税措施的失当,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__A__项正确。3.排除干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湖州刺史因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不能说明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命题点1:选官制度与阶层流动(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废除,以及科举制诞生。说明这一时期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时再度废除,排除D项。命题点2:选官制度的作用(2021·辽宁卷)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统一的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能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命题点3:唐代中央决策机构(2024·江西卷)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答案:C解析:白麻纸用于重大诏命,唐德宗时却皆在翰林院,说明翰林院在决策中的地位上升,而中书省(原本负责草拟决策)却用黄麻,可见中书省逐渐边缘化,反映出决策事权的转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D项与诏令用纸无关,排除。命题点4:均田制(2024·重庆卷)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解析: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田税);隋朝也规定,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田税,所以更加要求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是均田制的实行而非破坏,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规定没有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隋代免除了妇人、奴婢及部曲的课税,并未涉及废除定额租调,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辽宁沈阳一模)魏晋时期,政府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里品评(即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天材英博、亮拔不群”,被称为“起家官”,也往往作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德优能少”,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这表明魏晋时期( )A.官员选用注重乡里的评议B.士族势力左右政局C.九品中正制助力中央集权D.品德成为选官首选2.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约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D.官员升迁多元化3.(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4.(2025·山西长治质量监测)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宜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这反映了当时(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5.有学者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竟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施政措施( )A.体现选官的公平公正B.降低了选官的标准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使取士标准多样化6.(2025·广东惠州二调)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D.讲求实际思想的盛行7.(2025·广西示范性高中摸底检测)“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代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皇帝斜封诏敕,从侧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斜封官”缺少的正式任命程序是( )A.科举考试,择优录用B.地方举荐,吏部考核C.中书草拟,门下审核D.门第出身,中正评定8.(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性考试)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C.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D.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9.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 )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10.(2025·广东适应性考试)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11.(2025·广东茂名开学考)唐贞观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许敬宗、李义府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其所奏内容。玄宗又恢复了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该制度的恢复(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史官的权力得到扩大C.一定程度抑制了政治腐败D.造成官员大量冗余现象12.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13.(2025·云南保山期中)均田制自北魏实行以来,口分田规定不准买卖,身死归还,保证国家再授的土地。唐代不但永业田可以买卖,而且还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口分田也可以买卖。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C.两税法改革的成效显著D.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14.(2024·九省联考·贵州)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15.(2025·广东深圳高级中学一诊)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16.(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阶段测试)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扩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二、非选择题17.(2025·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材料二 唐初,自隋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中书“出命”、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政务运行机制比较规范。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汉唐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18.(2025·湖北黄冈教联体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有两种征纳方式:一是课户缴纳脚钱,当地官府以“和雇”形式雇人水陆运送;二是课户不缴纳脚钱,自行运送。因此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除租庸调以外,还有义仓地税。百姓三年一次运送交纳“义仓造米”,官司“仍勒百姓私出脚钱”,正租、义仓地税都纳脚钱,遇到重合年份则“两度打脚”,因此开元四年(716年)规定“不得以义仓回造”,在未熟之时运输少量义仓物,以官物充脚钱。唐朝后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诏:“天下两税钱物,并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拣择官典送上都。其应定色目、程限、脚价钱物,委度支商量条件闻奏。”贞元二十一年又规定:“天下诸州府,应须夫役、车、牛、驴、马脚价之类,并以两税钱自备,不得别有科配,仍并以两税元敕处分,仍永为恒式。”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此外,唐后期盐、铁、酒、茶等专卖收入,具体由中央转运使以及设在地方的巡院负责。概括出赋税脚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变化体现了唐朝怎样的赋税收入和地方权力的划分。课时作业(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5·辽宁沈阳一模)魏晋时期,政府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里品评(即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天材英博、亮拔不群”,被称为“起家官”,也往往作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德优能少”,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这表明魏晋时期( )A.官员选用注重乡里的评议B.士族势力左右政局C.九品中正制助力中央集权D.品德成为选官首选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乡品高者”“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说明选官注重乡里的评议,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官员选拔的标准,无法得出B、C两项;“乡品”不等于品德,排除D项。2.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约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D.官员升迁多元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的半数”可知,中央选官占比较高,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了选官权力中央化,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政治的情况,排除A项;宋代,书院产生,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选官制度,不是官员管理制度,排除D项。3.(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士族之中一部分人通过对策考试入仕为官,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门第的选官方式,说明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故选A项。“由察举与学校入仕”是指采取原有的入仕方式,并非新改变,不是九品中正制的转型,排除B项;科举制出现后,考试才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士族参与考试获得官职,没有涉及其他人群,不能表明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排除D项。4.(2025·山西长治质量监测)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宜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这反映了当时(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答案:A解析:唐代虽实行科举制,但依然存在“制举”行为,其主要通过他荐、自举选拔人才,这说明唐代选拔人才受到了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唐代制举包括他人推荐和“自举”,并不仅仅说明“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排除B项;杨绾的观点只是说明士人为了当官忙忙碌碌,并未涉及人才能力问题,不能得出“人才不实”,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唐代制举的方式,并未说明其存在“谄媚”行为,排除D项。5.有学者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竟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施政措施( )A.体现选官的公平公正B.降低了选官的标准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使取士标准多样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虽然进士考试在隋代便有,但并不是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直至武则天时期大崇文章,破格用人,这有利于扩大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C项。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体现在考试机会的公平开放,考试程序及阅卷方式的公平公正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范围的扩大,而非降低标准,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取士标准,不能体现多样化,排除D项。6.(2025·广东惠州二调)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D.讲求实际思想的盛行答案:A解析:唐贞元年间处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逐步形成,进士科录取标准以策问为主,涉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这体现了科举更关注现实问题,侧面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影响了科举,故选A项,排除B项。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社会主要阶级还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出现变化,排除C项;D项“盛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2025·广西示范性高中摸底检测)“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代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皇帝斜封诏敕,从侧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斜封官”缺少的正式任命程序是( )A.科举考试,择优录用B.地方举荐,吏部考核C.中书草拟,门下审核D.门第出身,中正评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皇帝斜封诏敕,从侧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皇帝政令,再由门下省审核,之后交尚书省执行,“斜封官”由皇帝直接交付执行,缺少中书和门下两省的程序,C项正确。8.(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性考试)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C.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D.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答案:C解析:唐朝采取分层决策机制,该机制具体分为“八座议事”“政事堂会议”“两仪殿会议”,这种分层决策形式带有集体性会议特点,并非单人决策,这样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该机制是中央决策机制,并没有涉及地方,排除A项;尚书省只决定一般行政问题,政事堂会议除三省长官还有皇帝指定官员参与,两仪殿会议也由皇帝召集,从而推知宰相权力被分割,皇权有所加强,排除B项;除“八座议事”外,唐朝另外两层决策机制主要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有分歧的事项,说明对于一般事项,其决策程序很简洁,从而有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排除D项。9.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 )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唐太宗对三省的调整举措,先是明显削弱了尚书省的地位,加强了门下省的地位,而此后的进一步调整,最终将中书省的地位提高到门下省之上,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C项正确。这些调整并未体现执行与决策合并,排除A项;当时决策不可能民主,排除B项;宰相权力依然存在,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10.(2025·广东适应性考试)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答案:B解析:事无大小不经尚书省而直接向皇帝汇报请示,说明皇权的加强,唐朝的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降低,B项正确。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仅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排除D项。11.(2025·广东茂名开学考)唐贞观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许敬宗、李义府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其所奏内容。玄宗又恢复了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该制度的恢复(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史官的权力得到扩大C.一定程度抑制了政治腐败D.造成官员大量冗余现象答案:C解析:这一制度的恢复体现了对政务公开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员任意密奏滥用权力的行为,一定程度抑制了政治腐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排除A项;公开记事本就是史官的权力,并未得到扩大,排除B项;恢复了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不等于增加史官,排除D项。12.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答案:B解析:“租庸调”的根本是“有田”,且以“庸”代役使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A项;税制主要在于维护统治者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两税法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排除D项。13.(2025·云南保山期中)均田制自北魏实行以来,口分田规定不准买卖,身死归还,保证国家再授的土地。唐代不但永业田可以买卖,而且还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口分田也可以买卖。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C.两税法改革的成效显著D.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答案:B解析:均田制在北魏时期设立,原本对口分田有严格的限制,不准买卖,死后需归还,以确保国家土地资源的再分配。然而,到了唐代,不仅永业田可以自由买卖,口分田也在一定条件下开放交易。这一政策转变实际上是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演变。特别是庶族地主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而推动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因此,这一变化是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的体现,故选B项。土地买卖推动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两税法改革发生在均田制被破坏之后,排除C项;土地政策有所调整并不能说明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D项表述绝对,排除。14.(2024·九省联考·贵州)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材料所给的信息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15.(2025·广东深圳高级中学一诊)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实行两税法后,豪强控制的户口转移到政府手中,这直接使纳税编户(即纳税人口)的大量增加,A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的实施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关系,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16.(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阶段测试)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扩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答案:D解析:两税法实行后,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减少了赋税的长途运输,有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D项正确。“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是由中央决定,不等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赋税管理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5·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材料二 唐初,自隋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中书“出命”、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政务运行机制比较规范。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汉唐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答案:(1)“尚书”在皇帝身边工作,便于皇帝随时掌控朝政;“尚书”文化素养较高,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皇帝有意削弱相权。(2)变化:三省六部制逐渐名存实亡;门下省逐渐失去封驳作用;中书省的职权逐渐被翰林学士取代;尚书省和六部受到各种使职的冲击。认识:汉唐中枢机构变化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皇帝一般通过转移或分散辅政权力的办法来达到集权目的。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可知,“尚书”在皇帝身边工作,便于皇帝随时掌控朝政;根据材料一“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可知,“尚书”文化素养较高,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可知,皇帝有意削弱相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可知,三省六部制逐渐名存实亡;根据材料二“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可知,门下省逐渐失去封驳作用;根据材料二“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可知,中书省的职权逐渐被翰林学士取代;根据材料二“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尚书省‘旧章多废’”可知,尚书省和六部受到各种使职的冲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从演变的实质及目的作答。18.(2025·湖北黄冈教联体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有两种征纳方式:一是课户缴纳脚钱,当地官府以“和雇”形式雇人水陆运送;二是课户不缴纳脚钱,自行运送。因此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除租庸调以外,还有义仓地税。百姓三年一次运送交纳“义仓造米”,官司“仍勒百姓私出脚钱”,正租、义仓地税都纳脚钱,遇到重合年份则“两度打脚”,因此开元四年(716年)规定“不得以义仓回造”,在未熟之时运输少量义仓物,以官物充脚钱。唐朝后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诏:“天下两税钱物,并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拣择官典送上都。其应定色目、程限、脚价钱物,委度支商量条件闻奏。”贞元二十一年又规定:“天下诸州府,应须夫役、车、牛、驴、马脚价之类,并以两税钱自备,不得别有科配,仍并以两税元敕处分,仍永为恒式。”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此外,唐后期盐、铁、酒、茶等专卖收入,具体由中央转运使以及设在地方的巡院负责。概括出赋税脚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变化体现了唐朝怎样的赋税收入和地方权力的划分。答案:变化趋势: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由百姓承担,方式多样;唐后期脚钱从两税钱中备取,不再向百姓配征。体现:赋税收入方面,唐朝前期赋税收入主要依靠租庸调、义仓地税等,脚钱是附加征收;后期主要依赖两税,且包括了脚钱相关费用。地方权力划分方面,前期地方在脚钱征收上权力较大,可多样征自百姓;后期地方在脚钱相关事务上受中央制约,如两税及脚钱使用等受中央规定限制。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正租、义仓地税都纳脚钱”可知,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由百姓承担,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可知,唐后期脚钱从两税钱中备取,不再向百姓配征。第二小问,赋税收入方面,根据材料“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除租庸调以外,还有义仓地税”可知,唐朝前期赋税收入主要依靠租庸调、义仓地税等,脚钱是附加征收;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可知,后期主要依赖两税,且包括了脚钱相关费用。地方权力划分方面,根据材料“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仍勒百姓私出脚钱’”可知,前期地方在脚钱征收上权力较大,可多样征自百姓;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此外,唐后期盐、铁、酒、茶等专卖收入,具体由中央转运使以及设在地方的巡院负责”可知,后期地方在脚钱相关事务上受中央制约,如两税及脚钱使用等受中央规定限制。18(共75张PPT)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背景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选官,严重干扰人才选拔创立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的等级授官标准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影响 (1)从选官方式上看,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选官标准上看,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形成 (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作用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二、三省六部制发展 历程 (1)东汉,设立尚书台。(2)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3)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4)唐朝,设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供宰相议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具体事务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内容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 (1)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2)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 (1)征税标准: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征税时间: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影响 (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辨正误](1)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2)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始终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3)隋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立科举制。( )√××[拓知识] 铨选唐代选官制度中举和选分离,举指科举,选指铨选。科举只是获得出身的考试,而获得出身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或兵部的铨选。这种“铨选”制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图示史] 纲要上第7课第二目《唐朝三省位置图》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位于皇城的中心承天门街东侧。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和审核皇帝诏令,位置设在宫城内便于随时被皇帝召见。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位于外,三省的位置分布体现了其职权的不同,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和加强皇权的需要。[释概念]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该制度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面积的荒闲土地,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地少人多的情况,均田制便不适应社会发展了。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选官制度材料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金版参考: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科举制的影响(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门阀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4)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主题二 三省六部制材料一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材料二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意义。金版参考:特点:分割相权;职责明确,彼此制约;节制君权。意义: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君主独裁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后期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各司其职。(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4)加强皇权:将相权一分为三,在程序上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的六部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分层决策,削弱相权,同时又有利于各部门互相牵制与机构运转。主题三 两税法(2023·湖南卷)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金版参考:存在问题:均田户的实际受田数严重不足,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中可授土地不足;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家赐给官僚大量土地。(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金版参考:两人具有民本思想,都看到了两税法下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制。两人都认识到两税法存在弊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两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认识到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性与两税法实行的进步性。租庸调制瓦解的必然性: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两税法的进步性: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户税依户等纳钱,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中的思想原则课税对象 天下皆同——加大征税范围,贵族、官僚、僧侣也要交税征课内容 简化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代替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统一税收课税标准 以资计税——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体现公平征课时间 两税三收——一年夏秋两季收税,上交中央、地方和节度使征课原则 量出制入——由国家作出财政预算,分配到地方,进行征税对两税法的评价(1)积极①政治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公平,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持了中唐的稳定。②经济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消极①钱币流通不足,农民贱卖绢帛、谷物缴纳税钱,增加负担。②土地买卖合法,土地兼并盛行,更多农民沦为佃户、客户。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试题情境 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扰民问题考查知识 两税法核心价值 通过对两税法规定及具体执行的理解,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唐代文宗时期,湖州。现象信息:湖州刺史庾威因征税时扰民被贬官。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两税法征税以资产为主,需按户等和田亩纳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解读显性信息:户等高低与纳税多少有关,杂产关系到户等的评定,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价值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也给了地方官借机腐败的机会。湖州刺史庾威在征税时,自立条制,对多种杂产征税,还派官兵进入乡村,强行征税。最终因扰民而被贬官。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两税法规定的缺失造成了地方官征税措施的失当,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__A__项正确。3.排除干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湖州刺史因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不能说明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命题点1:选官制度与阶层流动(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九品中正制经历了废除、恢复、再废除,以及科举制诞生。说明这一时期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逐渐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朝时再度废除,排除D项。命题点2:选官制度的作用(2021·辽宁卷)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解析: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统一的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能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命题点3:唐代中央决策机构(2024·江西卷)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解析:白麻纸用于重大诏命,唐德宗时却皆在翰林院,说明翰林院在决策中的地位上升,而中书省(原本负责草拟决策)却用黄麻,可见中书省逐渐边缘化,反映出决策事权的转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D项与诏令用纸无关,排除。命题点4:均田制(2024·重庆卷)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解析: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田税);隋朝也规定,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田税,所以更加要求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是均田制的实行而非破坏,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规定没有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隋代免除了妇人、奴婢及部曲的课税,并未涉及废除定额租调,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 8 9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魏晋时期官员选用的特点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南朝士族入仕方式 变化 唐代“制举”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动及 影响 唐后期进士科录取标准的 变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唐代中央分层决策的意义 唐代三省地位的变化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唐代政务事项上报程序的 变化 唐代史官公开记事制度的 变化 租庸调制的 影响 北魏至唐代均田制的变化 两税法的背景 两税法的影响 两税法赋税运输规则变化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 唐代赋税脚钱的变化一、选择题1.(2025·辽宁沈阳一模)魏晋时期,政府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里品评(即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天材英博、亮拔不群”,被称为“起家官”,也往往作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德优能少”,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这表明魏晋时期( )A.官员选用注重乡里的评议 B.士族势力左右政局C.九品中正制助力中央集权 D.品德成为选官首选解析:魏晋时期“乡品高者”“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说明选官注重乡里的评议,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官员选拔的标准,无法得出B、C两项;“乡品”不等于品德,排除D项。2.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约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解析: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的半数”可知,中央选官占比较高,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了选官权力中央化,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政治的情况,排除A项;宋代,书院产生,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选官制度,不是官员管理制度,排除D项。3.(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士族之中一部分人通过对策考试入仕为官,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门第的选官方式,说明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故选A项。“由察举与学校入仕”是指采取原有的入仕方式,并非新改变,不是九品中正制的转型,排除B项;科举制出现后,考试才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士族参与考试获得官职,没有涉及其他人群,不能表明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排除D项。4.(2025·山西长治质量监测)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宜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这反映了当时(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解析:唐代虽实行科举制,但依然存在“制举”行为,其主要通过他荐、自举选拔人才,这说明唐代选拔人才受到了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唐代制举包括他人推荐和“自举”,并不仅仅说明“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排除B项;杨绾的观点只是说明士人为了当官忙忙碌碌,并未涉及人才能力问题,不能得出“人才不实”,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唐代制举的方式,并未说明其存在“谄媚”行为,排除D项。5.有学者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竟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施政措施( )A.体现选官的公平公正B.降低了选官的标准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使取士标准多样化解析:据材料可知,虽然进士考试在隋代便有,但并不是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直至武则天时期大崇文章,破格用人,这有利于扩大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C项。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体现在考试机会的公平开放,考试程序及阅卷方式的公平公正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范围的扩大,而非降低标准,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取士标准,不能体现多样化,排除D项。6.(2025·广东惠州二调)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D.讲求实际思想的盛行解析:唐贞元年间处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逐步形成,进士科录取标准以策问为主,涉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这体现了科举更关注现实问题,侧面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影响了科举,故选A项,排除B项。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社会主要阶级还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出现变化,排除C项;D项“盛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2025·广西示范性高中摸底检测)“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代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皇帝斜封诏敕,从侧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斜封官”缺少的正式任命程序是( )A.科举考试,择优录用 B.地方举荐,吏部考核C.中书草拟,门下审核 D.门第出身,中正评定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皇帝斜封诏敕,从侧门交付有关部门办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皇帝政令,再由门下省审核,之后交尚书省执行,“斜封官”由皇帝直接交付执行,缺少中书和门下两省的程序,C项正确。8.(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性考试)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C.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D.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解析:唐朝采取分层决策机制,该机制具体分为“八座议事”“政事堂会议”“两仪殿会议”,这种分层决策形式带有集体性会议特点,并非单人决策,这样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该机制是中央决策机制,并没有涉及地方,排除A项;尚书省只决定一般行政问题,政事堂会议除三省长官还有皇帝指定官员参与,两仪殿会议也由皇帝召集,从而推知宰相权力被分割,皇权有所加强,排除B项;除“八座议事”外,唐朝另外两层决策机制主要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有分歧的事项,说明对于一般事项,其决策程序很简洁,从而有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排除D项。9.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 )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解析:唐太宗对三省的调整举措,先是明显削弱了尚书省的地位,加强了门下省的地位,而此后的进一步调整,最终将中书省的地位提高到门下省之上,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C项正确。这些调整并未体现执行与决策合并,排除A项;当时决策不可能民主,排除B项;宰相权力依然存在,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10.(2025·广东适应性考试)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解析:事无大小不经尚书省而直接向皇帝汇报请示,说明皇权的加强,唐朝的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降低,B项正确。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仅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排除D项。11.(2025·广东茂名开学考)唐贞观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许敬宗、李义府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其所奏内容。玄宗又恢复了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该制度的恢复(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史官的权力得到扩大C.一定程度抑制了政治腐败D.造成官员大量冗余现象解析:这一制度的恢复体现了对政务公开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员任意密奏滥用权力的行为,一定程度抑制了政治腐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排除A项;公开记事本就是史官的权力,并未得到扩大,排除B项;恢复了史官公开记事的制度不等于增加史官,排除D项。12.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解析:“租庸调”的根本是“有田”,且以“庸”代役使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A项;税制主要在于维护统治者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两税法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排除D项。13.(2025·云南保山期中)均田制自北魏实行以来,口分田规定不准买卖,身死归还,保证国家再授的土地。唐代不但永业田可以买卖,而且还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口分田也可以买卖。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C.两税法改革的成效显著D.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解析:均田制在北魏时期设立,原本对口分田有严格的限制,不准买卖,死后需归还,以确保国家土地资源的再分配。然而,到了唐代,不仅永业田可以自由买卖,口分田也在一定条件下开放交易。这一政策转变实际上是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演变。特别是庶族地主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从而推动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因此,这一变化是庶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的体现,故选B项。土地买卖推动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两税法改革发生在均田制被破坏之后,排除C项;土地政策有所调整并不能说明封建土地国有制将消亡,D项表述绝对,排除。 14.(2024·九省联考·贵州)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材料所给的信息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15.(2025·广东深圳高级中学一诊)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 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 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实行两税法后,豪强控制的户口转移到政府手中,这直接使纳税编户(即纳税人口)的大量增加,A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的实施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关系,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16.(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阶段测试)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扩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解析:两税法实行后,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减少了赋税的长途运输,有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D项正确。“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是由中央决定,不等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赋税管理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5·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材料二 唐初,自隋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中书“出命”、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政务运行机制比较规范。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汉唐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答案: “尚书”在皇帝身边工作,便于皇帝随时掌控朝政;“尚书”文化素养较高,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皇帝有意削弱相权。答案:变化:三省六部制逐渐名存实亡;门下省逐渐失去封驳作用;中书省的职权逐渐被翰林学士取代;尚书省和六部受到各种使职的冲击。认识:汉唐中枢机构变化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皇帝一般通过转移或分散辅政权力的办法来达到集权目的。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可知,“尚书”在皇帝身边工作,便于皇帝随时掌控朝政;根据材料一“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可知,“尚书”文化素养较高,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可知,皇帝有意削弱相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玄宗及以后,唐初的政务运行机制逐渐遭到破坏”可知,三省六部制逐渐名存实亡;根据材料二“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可知,门下省逐渐失去封驳作用;根据材料二“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可知,中书省的职权逐渐被翰林学士取代;根据材料二“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尚书省‘旧章多废’”可知,尚书省和六部受到各种使职的冲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从演变的实质及目的作答。18.(2025·湖北黄冈教联体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有两种征纳方式:一是课户缴纳脚钱,当地官府以“和雇”形式雇人水陆运送;二是课户不缴纳脚钱,自行运送。因此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除租庸调以外,还有义仓地税。百姓三年一次运送交纳“义仓造米”,官司“仍勒百姓私出脚钱”,正租、义仓地税都纳脚钱,遇到重合年份则“两度打脚”,因此开元四年(716年)规定“不得以义仓回造”,在未熟之时运输少量义仓物,以官物充脚钱。唐朝后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诏:“天下两税钱物,并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拣择官典送上都。其应定色目、程限、脚价钱物,委度支商量条件闻奏。”贞元二十一年又规定:“天下诸州府,应须夫役、车、牛、驴、马脚价之类,并以两税钱自备,不得别有科配,仍并以两税元敕处分,仍永为恒式。”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此外,唐后期盐、铁、酒、茶等专卖收入,具体由中央转运使以及设在地方的巡院负责。概括出赋税脚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变化体现了唐朝怎样的赋税收入和地方权力的划分。答案:变化趋势: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由百姓承担,方式多样;唐后期脚钱从两税钱中备取,不再向百姓配征。体现:赋税收入方面,唐朝前期赋税收入主要依靠租庸调、义仓地税等,脚钱是附加征收;后期主要依赖两税,且包括了脚钱相关费用。地方权力划分方面,前期地方在脚钱征收上权力较大,可多样征自百姓;后期地方在脚钱相关事务上受中央制约,如两税及脚钱使用等受中央规定限制。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正租、义仓地税都纳脚钱”可知,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由百姓承担,方式多样;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可知,唐后期脚钱从两税钱中备取,不再向百姓配征。第二小问,赋税收入方面,根据材料“唐前期,赋税脚钱主要是运输租庸调物的脚钱……除租庸调以外,还有义仓地税”可知,唐朝前期赋税收入主要依靠租庸调、义仓地税等,脚钱是附加征收;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可知,后期主要依赖两税,且包括了脚钱相关费用。地方权力划分方面,根据材料“脚钱皆由百姓承担,自运或交付脚钱给州县官司……‘仍勒百姓私出脚钱’”可知,前期地方在脚钱征收上权力较大,可多样征自百姓;根据材料“州府所须车、牛、驴、马的脚价钱,都是从两税钱中备取,而不再向百姓配征。此外,唐后期盐、铁、酒、茶等专卖收入,具体由中央转运使以及设在地方的巡院负责”可知,后期地方在脚钱相关事务上受中央制约,如两税及脚钱使用等受中央规定限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第6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