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认识这一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一、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运动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目的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2)内容宇宙观 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方法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3)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文学艺术与科技1.文学艺术(1)宋词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特点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2)元曲散曲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杂剧 地位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3)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画①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②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2.科技成就宋朝 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元朝 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辨正误](1)宋代出现儒学复兴运动。“二程”、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2)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释概念] 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图示史] 纲要上第11课第四目图片《元朝杂剧演出壁画》从壁画中人物的装饰、脸谱等可以看出,元杂剧角色皆备、行当齐全,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原始史料。[图解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拓视野]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色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使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主题一 程朱理学材料一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金版参考:缺陷:缺乏祖统;缺乏抽象哲学理论。措施:吸收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金版参考: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哲学化与思辨化: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4)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和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主题二 宋元文化市民化材料一 宋代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与宋代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相一致,宋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俗文化的兴起。代表市民阶层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为主要门类的百戏伎艺在宋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宋代描写市民情感的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叙述,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借助俗文学的这种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摘编自郭学信《宋代俗文化发展探源》材料二 宋代俗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与宋代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流动的加强,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促进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北宋的社会比较稳定,在工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都市逐渐变得繁荣昌盛,市民阶层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勾栏瓦舍也开始出现,出现了大量的可供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摘编自赵彩彩《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探讨》[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俗文化兴起的表现。金版参考:百戏伎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俗文化兴起的原因及影响。金版参考:原因: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比较稳定;出现了娱乐休闲的场所。影响:满足了市井阶层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中华文化。宋元文化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宋元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件(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试题情境 宋人评价儒学与佛道考查知识 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诞生核心价值 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的发展,考查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魏晋—宋代。现象信息:宋代学者痛感儒学的失落,指明了儒学与佛道水火不容。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宋人提倡复兴儒学。解读显性信息: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李觏认为其原因是儒学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教化能力降低;张载认为,佛道虚幻,与儒学水火不容。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魏晋以来佛道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宋代学者提倡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统治地位,反对佛道。故__C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D项与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不符,排除。命题点1:理学的影响(2021·全国卷Ⅱ)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根据材料“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是否有引导,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排除D项。命题点2:宋代文化世俗化(2022·湖南卷)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答案:D解析:时人更爱“画牡丹”的画作不能说明艺术水准下降,A项错误;仅根据画家的感叹不能说明当时“绘画题材集中”,B项错误;诗人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C项错误;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因此浓色重彩的牡丹更受时人欢迎,D项正确。命题点3:印刷术的发明利于文化的普及(2023·全国卷Ⅰ)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D解析: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书院等热衷于刻书,说明当时文化氛围浓厚,这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士族阶层出现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渐趋消亡,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时期已确立,B项错误;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广东茂名联考)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A.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2.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由于王安石“兴利而亡义,尚功而悖道”所致。两者的分歧在于( )A.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B.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C.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D.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3.(2025·陕西宝鸡中学月考)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4.(2025·陕西西安中学开学考试)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今日杂信鬼怪神异说者(信佛者),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在揭露、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之后,他们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据此可知,两位理学家( )A.试图恢复儒学正统地位B.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C.反对佛教生死轮回思想D.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5.(2025·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6.(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月考)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7.(2025·广东湛江联考)南宋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的杂剧“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而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中,则倾向于描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戏曲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B.繁荣盛世促进士族阶层的崛起C.南宋时期高雅文学走向消亡D.局势变迁影响艺术题材的选取8.(2025·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北宋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昙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B.官方护牛法令的缺失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D.农民的迷信守旧心态9.北宋山水画追求形似,客观地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神似,与北宋初年讲究写真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如此描述元朝山水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由此可见,元代山水画( )A.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B.与社会现实关联不大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反映出文人地位低下10.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11.(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联考)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 )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1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二、非选择题13.(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完成卷帙一百五十卷。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先作本纪,后为列传,前者内容“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书后置《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十志。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并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外,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赵翼就评价说:“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指掩盖曹操篡权的行迹),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摘编自姜海军《新旧〈五代史〉编纂异同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课时作业(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5·广东茂名联考)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A.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大夫心系天下,积极入仕,热爱国家,注重道德,这与北宋儒学强调忠君爱国、社会责任、重视道德密切相关,体现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故选C项。秦朝已确立官僚政治制度,排除A项;北宋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并未出现变化,排除B项;北宋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力度,社会流动加强,封建依附关系弱化,排除D项。2.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由于王安石“兴利而亡义,尚功而悖道”所致。两者的分歧在于( )A.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B.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C.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D.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重要,但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偏离了正确的义利观,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可见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B项正确。二者都有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排除A项;两者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方对两者的态度,排除D项。3.(2025·陕西宝鸡中学月考)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可知,张载认为要符合“礼”,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C项正确。4.(2025·陕西西安中学开学考试)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今日杂信鬼怪神异说者(信佛者),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在揭露、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之后,他们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据此可知,两位理学家( )A.试图恢复儒学正统地位B.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C.反对佛教生死轮回思想D.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可知,两位理学家反对鬼神思想,强调现实世界,说明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D项正确。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排除C项。5.(2025·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一方面提高了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和节操,另一方面却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C项正确,排除A、B两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6.(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月考)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答案:C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文化的兴起又影响了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俗曲,正是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的一个体现,故选C项。在宋代,士大夫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俗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审美旨趣与平民趋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排除D项。7.(2025·广东湛江联考)南宋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的杂剧“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而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中,则倾向于描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戏曲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B.繁荣盛世促进士族阶层的崛起C.南宋时期高雅文学走向消亡D.局势变迁影响艺术题材的选取答案:D解析:据材料“故事世务”“本是鉴戒”可知,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因此南宋杂剧多以故事世务为鉴戒。据材料“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可知,到了宋末元初,国家走向统一杂剧内容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局势变迁对艺术题材选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教化、士族阶层和高雅文学走向消亡,排除A、B、C三项。8.(2025·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北宋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昙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B.官方护牛法令的缺失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D.农民的迷信守旧心态答案:C解析: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牛的保护,材料中杀牛报应就体现了对牛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政策,排除A项;材料是笔记小说中的故事,非官方文献,无法体现B项,排除;文学艺术创作不能扩大为迷信守旧心态,排除D项。9.北宋山水画追求形似,客观地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神似,与北宋初年讲究写真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如此描述元朝山水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由此可见,元代山水画( )A.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B.与社会现实关联不大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D.反映出文人地位低下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可知,元朝山水画追求自娱自乐,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10.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括认为发明也来源于普通人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技术,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11.(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联考)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 )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可知,这得益于元朝是大一统王朝,为历法修订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B项“民族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元朝,C项范围扩大,排除;材料强调元朝统治者的作用,而非科学家,排除D项。1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答案:A解析:据材料“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可得出,少数民族以汉语为共同能听懂的、用于交流的语言,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语言融合,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团结,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完成卷帙一百五十卷。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先作本纪,后为列传,前者内容“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书后置《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十志。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并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外,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赵翼就评价说:“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指掩盖曹操篡权的行迹),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摘编自姜海军《新旧〈五代史〉编纂异同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1)《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的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隐寓褒贬;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2)政府支持力度和受统治者意志差异影响;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的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学由经学转为理学);社会环境的变化;编撰者的个人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可得出,《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根据材料“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可得出,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根据材料“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得出,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的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根据材料“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可得出,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根据材料“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可得出,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隐寓褒贬;根据材料“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得出,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第(2)问,根据两部史书的差异,从统治者(政府)政策、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编撰者的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14(共57张PPT)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运动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目的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2)内容(3)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宇宙观 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方法论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二、文学艺术与科技1.文学艺术(1)宋词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特点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2)元曲散曲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杂剧 地位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3)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画①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②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2.科技成就宋朝 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元朝 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辨正误](1)宋代出现儒学复兴运动。“二程”、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2)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释概念] 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图示史] 纲要上第11课第四目图片《元朝杂剧演出壁画》[图解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壁画中人物的装饰、脸谱等可以看出,元杂剧角色皆备、行当齐全,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原始史料。[拓视野]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色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使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程朱理学材料一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熹《朱子文集》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金版参考:缺陷:缺乏祖统;缺乏抽象哲学理论。措施:吸收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金版参考: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哲学化与思辨化: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4)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和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主题二 宋元文化市民化材料一 宋代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与宋代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相一致,宋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俗文化的兴起。代表市民阶层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为主要门类的百戏伎艺在宋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宋代描写市民情感的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叙述,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借助俗文学的这种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摘编自郭学信《宋代俗文化发展探源》材料二 宋代俗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与宋代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流动的加强,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促进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北宋的社会比较稳定,在工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都市逐渐变得繁荣昌盛,市民阶层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勾栏瓦舍也开始出现,出现了大量的可供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摘编自赵彩彩《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探讨》[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俗文化兴起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俗文化兴起的原因及影响。金版参考:百戏伎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金版参考:原因: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比较稳定;出现了娱乐休闲的场所。影响:满足了市井阶层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中华文化。宋元文化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宋元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件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试题情境 宋人评价儒学与佛道考查知识 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诞生核心价值 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的发展,考查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魏晋—宋代。现象信息:宋代学者痛感儒学的失落,指明了儒学与佛道水火不容。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宋人提倡复兴儒学。解读显性信息: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李觏认为其原因是儒学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教化能力降低;张载认为,佛道虚幻,与儒学水火不容。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魏晋以来佛道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宋代学者提倡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统治地位,反对佛道。故__C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没有提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D项与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不符,排除。命题点1:理学的影响(2021·全国卷Ⅱ)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根据材料“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根据材料“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是否有引导,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排除D项。命题点2:宋代文化世俗化(2022·湖南卷)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解析:时人更爱“画牡丹”的画作不能说明艺术水准下降,A项错误;仅根据画家的感叹不能说明当时“绘画题材集中”,B项错误;诗人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C项错误;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因此浓色重彩的牡丹更受时人欢迎,D项正确。命题点3:印刷术的发明利于文化的普及(2023·全国卷Ⅰ)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析: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书院等热衷于刻书,说明当时文化氛围浓厚,这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士族阶层出现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渐趋消亡,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时期已确立,B项错误;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C项错误。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王安石与理学家的分歧 张载的 主张 程颢、程颐强调人的地位 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文化世俗化的表现 南宋至元初杂剧内容的变化题号 8 9 10 11 12 13难易度 ★★★ ★★ ★★ ★★ ★★★ ★★★知识点 北宋小说体现的农耕文明价值观 元代山水画特点 对《梦溪笔谈》的认识 元朝促进科技发展 民族交往中的通用语言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一、选择题1.(2025·广东茂名联考)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A.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大夫心系天下,积极入仕,热爱国家,注重道德,这与北宋儒学强调忠君爱国、社会责任、重视道德密切相关,体现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故选C项。秦朝已确立官僚政治制度,排除A项;北宋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并未出现变化,排除B项;北宋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力度,社会流动加强,封建依附关系弱化,排除D项。2.王安石认为“内圣”必须开拓出“外王”,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值得歌颂。然而,理学家们却说“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断言北宋的灭亡是由于王安石“兴利而亡义,尚功而悖道”所致。两者的分歧在于( )A.有无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B.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C.有无服务封建专制统治 D.是否曾经受到官方尊崇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盛德大业比道德修养更重要,但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偏离了正确的义利观,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可见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强调社会伦理秩序,B项正确。二者都有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排除A项;两者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方对两者的态度,排除D项。3.(2025·陕西宝鸡中学月考)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解析:根据材料“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可知,张载认为要符合“礼”,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C项正确。4.(2025·陕西西安中学开学考试)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今日杂信鬼怪神异说者(信佛者),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在揭露、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之后,他们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据此可知,两位理学家( )A.试图恢复儒学正统地位B.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C.反对佛教生死轮回思想D.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可知,两位理学家反对鬼神思想,强调现实世界,说明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D项正确。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排除C项。5.(2025·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之居官者,莫不洁身自好,操守出众,但大都反对政治的革新,主张保持现状;对外虽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但反对战争,仅求苟安。因此节操虽励,无益于政治的进步,夷夏之辨虽严,而不能报仇雪恨,恢复故土。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侧重对官员道德修养的培养B.普遍提高了官员的节操气节C.对士大夫的影响具有两面性D.是导致南宋偏安的根本因素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一方面提高了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和节操,另一方面却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C项正确,排除A、B两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6.(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月考)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文化的兴起又影响了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俗曲,正是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的一个体现,故选C项。在宋代,士大夫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俗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审美旨趣与平民趋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排除D项。7.(2025·广东湛江联考)南宋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的杂剧“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而宋末元初《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中,则倾向于描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婚恋、神话故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戏曲艺术承载着教化的功能B.繁荣盛世促进士族阶层的崛起C.南宋时期高雅文学走向消亡D.局势变迁影响艺术题材的选取8.(2025·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北宋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昙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官方护牛法令的缺失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 D.农民的迷信守旧心态解析: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牛的保护,材料中杀牛报应就体现了对牛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政策,排除A项;材料是笔记小说中的故事,非官方文献,无法体现B项,排除;文学艺术创作不能扩大为迷信守旧心态,排除D项。9.北宋山水画追求形似,客观地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神似,与北宋初年讲究写真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如此描述元朝山水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由此可见,元代山水画( )A.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B.与社会现实关联不大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反映出文人地位低下解析:据材料“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可知,元朝山水画追求自娱自乐,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10.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括认为发明也来源于普通人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技术,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11.(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联考)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 )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解析:根据材料“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可知,这得益于元朝是大一统王朝,为历法修订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B项“民族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元朝,C项范围扩大,排除;材料强调元朝统治者的作用,而非科学家,排除D项。1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解析:据材料“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可得出,少数民族以汉语为共同能听懂的、用于交流的语言,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语言融合,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团结,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完成卷帙一百五十卷。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先作本纪,后为列传,前者内容“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书后置《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十志。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并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外,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赵翼就评价说:“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指掩盖曹操篡权的行迹),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摘编自姜海军《新旧〈五代史〉编纂异同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答案: 《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的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隐寓褒贬;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政府支持力度和受统治者意志差异影响;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的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学由经学转为理学);社会环境的变化;编撰者的个人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可得出,《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根据材料“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可得出,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根据材料“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得出,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的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根据材料“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可得出,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根据材料“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可得出,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隐寓褒贬;根据材料“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得出,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第(2)问,根据两部史书的差异,从统治者(政府)政策、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编撰者的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docx 第10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