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索诗意密码”——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如何读诗"作业设计【设计说明】1. 对应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辨析诗歌修辞仿写诗句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意象解读体悟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比不同时代诗歌特征2. 分层目标学生类型 达成目标基础层 准确识别诗歌意象与修辞发展层 运用多媒介转化诗歌意境拓展层 结合社会背景分析诗歌创作心理【设计理念】通过"解诗-品诗-创诗"的渐进路径,将审美鉴赏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在语言实践中培育诗性思维。一、基础巩固:诗歌要素解码(必做,40分钟)任务1:意象图谱(20分钟)整理第一单元5首诗的意象(如《沁园春·雪》的"长城"、"大河";《我爱这土地》的"土地"、"河流")制作"意象-象征"对照表(示例:土地→苦难/希望,太阳→光明/力量)步骤指导:1. 意象捕捞:通读诗歌,圈出所有意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河流""黎明""羽毛")2. 意义解码:用不同颜色标注: 自然意象(土地/暴风雨)→ 象征民族苦难 人造意象(邮票/船票)→ 隐喻时空阻隔3. 视觉呈现:用树状图/气泡图连接意象与情感(范例见下图)示例(《乡愁》部分):```邮票(童年)→ 母亲的家书 → 红色爱心标注"思念"船票(青年)→ 窄窄的船票 → 蓝色波浪标注"漂泊"坟墓(中年)→ 矮矮的土堆 → 灰色云朵标注"死别"```任务2.语言炼金术(20分钟)摘抄3处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如比喻/拟人/反复)。仿写练习:用相同修辞创作一句生活场景的诗。修辞侦察指南:比喻识别:寻找本体与喻体(如《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反复追踪:标出重复句式(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8个"我们对着…喊")通感挑战:分析跨感官描写(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仿写脚手架:原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仿写:为什么我的书包总是鼓胀?因为知识的重量在心底生长…思维提升:多维鉴赏训练(选做2题,40分钟)任务1:时空对话卡(跨媒介问答)假设与诗人视频通话,设计3个关于创作意图的问题。示例:艾青先生,为什么选择"嘶哑的喉咙"形容鸟鸣?提问公式:1. 意象选择:"您为什么用__而不是__来表现__?"(如:余光中先生,为何选择"邮票"而非"微信"表达乡愁?)2. 情感冲突:"诗中__与__的对比,是否暗示__?"3. 时代投射:"如果今天重写此诗,您会修改哪个意象?为什么?"提交形式:设计微信聊天界面截图(含诗人头像+气泡对话框)---任务2:跨界诗歌秀(小组合作)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改编为: 30秒短视频脚本范例:镜头 画面描述 对应诗句 背景音乐1 少女指尖掠过柳枝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 风铃清脆音效2 水滴落入池塘特写 "细雨点洒在花前" 雨声 钢琴3 蒲公英随风飘向朝阳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小提琴渐强任务3:对比实验室(15分钟)对比《我看》与《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抒情方式差异《我看》VS《周总理》对比表:维度 《我看》穆旦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抒情方式 自然意象群暗示生命哲思 反复呼告形成情感冲击波语言节奏 长句如晚风徐徐铺展 短句如鼓点层层递进时代印记 1940年代战争阴影下的沉思 1976年民众悼念总理的真实回声实践拓展:诗意生活探索(任选1项,课外完成)任务1:生活诗眼计划(跨学科融合)生活诗眼计划拍摄校园/家乡中富有诗意的场景(枯叶、晚霞、路灯、稻谷、山路)操作包:1. 摄影技巧:指导仰拍(落叶轨迹)/逆光(窗棂光影)2. 配诗公式:\[物体\] + \[动态动词\] + \[情感形容词\](如:路灯舔食夜色,吐出一圈圈昏黄的寂寞)3. 手账排版:提供复古报纸/水墨泼溅等电子模板任务2:歌词变形记选取喜欢的流行歌曲(如《青花瓷》《孤勇者》)用诗歌形式改写副歌部分,注意押韵与意象原歌词(《青花瓷》副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诗歌改写:```瓷胚在窑火中蜷缩等一场宿命的雨渡口的老舟咬住雾霭缆绳上结满唐宋的叹息```任务3:长者诗话(文化传承)采访长辈记忆最深的诗句及背后的故事整理成300字访谈录,标注代际审美差异四、评价标准维度 评价要点阅读理解能力 能准确捕捉意象/情感/语言特色(3分)思维品质 体现对比分析/批判性思维(3分)表达能力 语言凝练有诗意,形式创新(2分)文化传承 体现对诗歌价值的理解(2分)采访提纲:1. 您年轻时最爱哪句诗?背后有什么故事?2. 现在的年轻人写诗和你们当年有什么不同?3. 如果给孙子辈推荐一首诗,您会选哪首?时代差异示例:"我们抄汪国真《热爱生命》激励自己,现在孩子写‘emo体’藏心事"——(审美变迁:从外放激情到内敛含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