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17. (14 分)(1)历史条件:古希腊城邦人多地少;航海技术发达;商业发展的需要。(3 分)特点: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建立殖民地城邦的方式进行;多为农业殖民。(3 分)(2)主要趋势:大西洋贸易发展迅速;英、法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亚洲贸易中荷兰地位下降,英、法地位上升;世界贸易范围扩大。(4 分)(3)不同影响:古希腊殖民活动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18 世纪欧洲列强贸易扩张,一方面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传播了西方文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4 分)18. (13 分)(1)变化:从法律分散、地方化到逐渐统一。(2 分)主要因素:王权的加强;罗马法和巴黎习惯法的影响扩大;国家统一的需求。(4 分)(2)基本原则:自由平等;契约精神;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4分)贡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对后世许多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3 分)19. (13 分)(1)特点:斗争目的是惩治、驱逐殖民者;领导力量多为部落酋长、封建王公;规模较小,缺乏严密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原始;彼此缺乏联系和支持,大多失败。(5 分)(2)新变化:规模扩大;组织更严密;斗争内容更丰富;进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时期;受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影响。(4 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 分)20. (12 分)示例:论题:20 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论述:20 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众多重大突破。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和引力的认知;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奠定了基础。在生物领域,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推动了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在航天领域,人类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月球探测等,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这些科技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观点明确 2 分,论证充分 8 分,表达清晰 2 分)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间:75分钟命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世界文明时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这些材料最能说明A苏美尔泥板文埃及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希腊字母图1A.文字出现推动文明产生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特征C.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D.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2.中古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分封为纽带,形成了层级分明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领主需为附庸提供保护,附庸则须向领主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履行军事义务。这种关系以个人效忠为核心,缺乏对统一权威的绝对服从。这表明()A.封君封臣缔结契约关系B.王权通过分封得到强化C.贡物缴纳是该制度核心D.庄园成为基层经济单位3,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A.文化扩张取代武力B.促进文明交融繁荣C.侧重文艺忽视科技D.垄断商路阻碍贸易4.14、15世纪,非洲东海岸的基卢瓦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香水和珍珠,并出土大量中国瓷器;当地商人将从内陆地区获得的黄金、奴隶和象牙卖出。这反映出基卢瓦()A.控制穿越内陆的商路B.主导大西洋奴隶贸易C.与明朝政府直接贸易D.参与印度洋贸易网络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5.1492年,德国纽伦堡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请工匠打造了一个地球仪一一“地球苹果”(如图2)。麦哲伦出航时将其随身携带,并在上面画出了他打算航行的路线。这说明当时()BEHAIM'S图2A.地理进步助推航海B.地圆说广泛传播C.合作意识显著增强D.德国航海领欧洲6.17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时间,诸多启蒙思想家专程赶赴英国,深入学习及研究牛顿力学体系,将其中蕴含的理性思维、对规律的探寻精神融入自己的著作,依据科学反思社会制度。由此可见()A.科学瓦解封建精神根基B.科学启蒙呈现双向互动C.科学方法用于社会研究D.万有引力标志科学诞生7.1787年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在商业或税收方面出台任何规定,使某些港口享有特惠而歧视它州港口;对开往某州或从某州开出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它州报关、办出港手续或纳税。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促进州际贸易自由B.维护全国经济统一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D.缓解国家财政困难8.19世纪70年代,要求教会自治、宣扬邦国地位和“去普鲁士化”“去中央集权”的天主教徒出身文官常常被排除在高级文官之外,他们多只能履职普通文官,而当其试图晋升高级文官时常因信仰问题被质疑对帝国的“忠诚”。这揭示了,当时德国文官制度()A.维护新教统治地位B.阻碍民主政治发展C.抵制政党分肥制度D.强化帝国集权统治9.1700-1851年,英国农村人口占比从60%降至16%,农业劳动力人均供养人口从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pdf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