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弋横铅高二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5678910答案BDBCBAADD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ACDA1.【答案】B【解析】《诗经》中《周南》《召南》是南方方言歌谣“雅译”而来,使全国各地普遍共喻,这有助于不同地区的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载体增进交流与认同,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故选B项;夷夏之辨强调华夷文化差异,而“雅译”是文化整合而非突破夷夏观念,材料未涉及对旧观念的否定,排除A项;中原文化的吸引力体现在南方文化被吸收转化,但题干重点在于“雅译”促成全国共喻,强调融合而非单向吸引,排除C项;南方文化的影响力需通过雅译才能传播,其本身并未直接形成全国性彩响,材料侧重文化整合而非南方主导,排除D项。2.【答案】D【解析】荀子肯定后羿、大禹的贡献,强调“循道而不贰”,即遵循自然规律不背离,体现人类与自然遵循统一规则,这和“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符,故选D项;“和而不同”强调包容差异,排除A项;“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如孟子民本思想,但荀子更强调遵循客观规律而非以人为中心,排除B项;“天下为公”表达的是一种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理想社会状态,与材料的“循道而不贰”不符,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召信臣指出太官园在冬季通过建造屋舍覆盖、昼夜烧火升温的方式种植葱、韭等蔬菜,认为这些“不时之物”有害健康,反对进贡,这说明当时已掌握利用人工控温促进蔬菜生长的技术,反映出西汉在蔬菜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太官园的个别案例,无法推断温室种植成为全国主要生产方式,且召信臣反对侧面印证其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温室种植蔬菜,并非用烘干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排除C项;召信臣的反对态度表明温室技术未被广泛接受,因此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中“从黄河流域往南方迁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人口南迁应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12世纪),即南宋建立初期。此时北方战乱频繁(如金兵南下),中原士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更南地区。此次南迁为南方注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如耕作、纺织),促进农业垦殖、手工业发展及文化交融(如临安成为南宋文化中心),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奠定基础,故选C项;南宋时期南方虽成为经济重心,但政治中心仍与北方政权并存(如宋金对峙),且“夯实”需经济重心地位已确立为前提,排除A项;“初步开发”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3一6世纪)的第一次人口南迁,如东晋“永嘉南渡”,而题干迁徙属第二次高潮(北宋末),旨在深化开发,排除B项;南宋与金朝并立,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且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通常与秦汉、元明清等王朝相关,与人口南迁无直接因果,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张九龄修通大庚岭梅关后,江西城市逐渐繁荣,而大庚岭通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线,使得江西成为区域交通枢纽,促进商贸发展,区域交通中心的变化直接推动了江西经济的崛起,故选B项;材料虽提及“襟三江而带五湖”第1页弋横铅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在江汉、淮泗之间方言歌谣的基础上整理转译而成的。钱穆指出:“它们或部分酌取南人之歌意,或部分全袭南人之歌句;然至少必经一番文字雅译工夫,然后乃能获得当时全国各地之普遍共喻。”南方方言的“雅译”( )A. 突破了夷夏之辨旧观念的束缚 B. 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C. 反映了中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 体现了南方文化的全国影响力2.荀子肯定了诸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中后羿、大禹的贡献,但强调须“循道而不贰”。这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A. 和而不同 B. 以人为本 C. 天下为公 D. 天人合一3.《汉书·召信臣传》记载,汉代官员召信臣曾向汉元帝进奏:“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 温室种植成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B. 蔬菜栽培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C. 人们用烘干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 D. 农业进步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4.图 1 是某一时期人口南迁示意图。据图示信息,这次迁徙( )图 1A. 夯实了南方政治经济重心的地位 B. 初步实现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C. 奠定了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 D. 推动了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5.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指出:“豫章故郡(今南昌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张九龄修通大庾岭梅关后,九江、南昌、赣州等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一直到清朝前期,江西的经济都稳居全国前三。江西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 地理位置优越 B. 区域交通中心变化C. 经济重心南移 D. 社会环境较为稳定6.下图为某学者根据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市镇数量(单位:个)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可印证该地区( )A.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 水陆交通网络日趋完善C.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全国商贸中心地位确立7.下面是一份藏于广东省江门市博物馆的借据。该借据可以用于研究( )立领银数人黄官奕为因往(旧)金山获利,盘费不敷,恳求西龙社乡老黄玉涵……等,情愿发船位本银壹拾捌两正,言定以限一年为期,本息清还……或系别图生意支销无银归款,系伊父子家人填还抵足,毋得异言。今欲有凭立明领银数一纸,交西龙社值理收执为据。一 实发到本银壹拾捌两正合家担保 父黄元盛咸丰六年(1856 年)正月十二日立领银数人黄官奕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②华工参与美洲开发③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④洋务新政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8.1928 年 10 月,《良友》画报上刊载的“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唱片广告上方印有“华商创办”“挽回利权”的字样,从其目录看,“新月佳音”专辑刻录的均为《春游》《扬州梦》《雨打芭蕉》等具有浓郁中国意蕴的音乐作品。这反映出( )A. 传统观念制约文化转型 B. 文化界守旧与倡新的思潮并存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经济发展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29.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丧葬文献《亡灵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审判体系:死者需在冥神奥西里斯审判庭中通过“称心定罪”环节,心脏被置于天平上与真理羽毛对比,同时背诵 400 余项无罪声明,如“我没有杀人”“我没有撒谎”等。这反映出古埃及( )A. 崇尚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 B. 司法审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C. 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D. 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10.波斯学者伊本所著《省道记》记载,怛罗斯之战(751 年)后,被俘唐军中的造纸工匠将技术传入中亚,促成当地造纸业兴起。但近年中亚考古发现部分战前纸质文书,既有中国进口,也有疑似本地生产的纸张。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省道记》为孤证,考古发现彻底否定了造纸术西传的战争传播学说B. 考古表明造纸术传入中亚可能早于751年,技术传播路径需重新审视C. 中国垄断造纸术,战前中亚纸质文书均用商人携带的中国纸张D. 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中亚独立发明了造纸术,与怛罗斯之战无关11.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A. 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B. 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 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D. 区域贸易的频繁往来12.中世纪早期,罗马教会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在东部帝国的宗教会议上习得。查士丁尼法典从 1100年左右再发现时起,深远影响了西方法律传统。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从东部帝国逃出来的学者们帮助激发了文艺复兴对希腊学问的兴趣。这说明,在中世纪( )A. 拜占庭帝国影响西方文明的成长 B. 文艺复兴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影响C. 东欧与西欧社会发展具有同质性 D. 罗马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渊源13.有学者指出,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中国瓷器上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恰巧迎合了人们逃脱中世纪以来的神权禁锢和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关注的渴望,亦是 18 世纪“洛可可”风潮形成的直接动因。据此可知( )A. 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推动文化认同C. 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D. 体现出儒家文化在欧洲的全面扩展14.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英国终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的做法,转而实施了《殖民地土地与移民法》,以促进自由移民的浪潮。1840—1860 年,澳大利亚人口从 20 万增至 120 万,自由移民占比也从 10%跃升至 60%。这一系列变化推动了澳大利亚牧羊业规模化生产,使得羊毛出口占英国工业原毛进口总量的 70%。这些现象( )A. 说明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B. 反映了商业经营模式的革新C. 凸显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D. 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缩影15.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提到:“很多移民之所以离开自己的祖国,是因为他们想逃避战争的蹂躏。”据此,某学习小组想了解现代社会的难民问题,可以建议他们( )A. 了解“国际义人”何凤山的事迹 B. 踏寻新加坡牛车水福德祠3C. 采访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人才 D. 参观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16.下表为国际移民组织(IOM)2023 年发布的全球劳动力流动数据(部分),以下对该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指标 2010 年 2020 年 2023 年跨国劳工总数(亿人) 2.1 2.7 3.1高技能移民占比(%) 18% 24% 29%南亚至海湾国家劳工占比 42% 48% 53%移民汇款总额(亿美元) 4400 7020 8400欧盟技术移民限制政策数 12 项 9 项 15 项A.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向发达国家单向迁移为主B. 移民汇款成为穷国消除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C. 技术移民增长与各国产业升级需求形成互动D. 区域冲突的减少显著提升了人口跨境流动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图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实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 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7 分)4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欧洲中世纪时期,市民文学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与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诈为主要内容,艺术表现手段通常是嬉笑怒骂的讽刺。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在动物的故事中隐寓着人的生存状态,形形色色的动物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及各种人的个性,表现出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在人文取向上与古希腊世俗人本意识相呼应。——摘编自蒋承勇《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人文走向》材料二宋元时期的通俗小说来源于“说话”。说话技艺在宋时已经相当成熟,传播活动十分活跃,在伴随着主人公命运的波澜起伏之中,善恶忠奸的评判标准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他们的心海。瓦舍里听来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他们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石。现存话本小说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以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为主的作品,这类题材作品所宣传的主体思想是忠孝仁义、婚恋道德观念,以及妇女的守贞节烈行为。元代对于说话活动的禁令促使通俗小说书面传播得到飞速发展。元代的通俗小说多由书坊刊刻,讲史和“小说”作品的表现尤为突出。——摘编自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与宋元通俗小说的差异,并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与宋元通俗小说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一(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的文化时,认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犹如一条彩虹,在这条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同时并存着的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而且他认为,“自 18 世纪起更加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与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5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赵立行《近代美洲殖民对族群及文明的影响》材料二1980 年代初,西欧各国以吸引普通劳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经宣告结束,越来越多的合同劳工滞留不归并转化为永久性移民。同时,欧洲发达国家也进入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劳工的需求。于是,西欧各国在严格限制体力劳工的同时,鼓励技术类劳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断增强。——梁茂信《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所反映的拉丁美洲文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背景。(7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起西欧各国移民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调整产生的影响。(6 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当人类有意识地开始商品贸易,有些东西就开始在商人商队的贩运下成为商品,满足各等人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历史上的物质流通往往就是这样。以“糖”的历史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产、加工、消费、贸易,连接起印度、中国、欧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仅有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场中的三角贸易,有殖民、奴隶贩卖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有近代工业化的刺激,甚至还有糖加上咖啡与茶形成的聚会与交流场所,在欧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领域”。类似的商品还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纸张、白银、棉花等。——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册)由“物”观“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全球史的商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选择“糖”以外的一种商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 分)6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上饶市弋、铅、横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高二历史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