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全章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内能 全章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点
物质的构成
知1-讲
1
知1-讲
知识拓展
构成物质的分子数量巨大:
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 个水分子,如果让全人类去数其中的水分子数量,假设100 亿人每人每分钟数100 个,则需要3 000多年才能数完。
知1-讲
警示误区
海绵中的空隙是肉眼可见的,它是物质间的间隙,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隙。
知1-练
专家称传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
会使1 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要戴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 ~5×10-6 m(分子直径约为1×10-10 m),由此可判断飞沫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
例 1
不是
知1-练
解题秘方:注意分子与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的区别。通常人眼能看得见的粉末、液体小颗粒等都包含很多的分子,它们本身不是分子。
解析: 分子的直径约为1×10 -10 m,是非常小的,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病人咳嗽产生的飞沫是可以看见的,所以飞沫不是分子。
这是分子的基本特点之一。
知1-练
1. 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 - 10 cm
B. 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 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D. 直径为2.5μm 的尘埃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
知识点
分子热运动
知2-讲
2
1. 扩散现象
知2-讲
深度思考验证气体的扩散现象时,能否将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置于上方,盛有空气的瓶子置于下方?
深度理解
不能。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将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置于上方时,不能判断最终现象是重力导致的,还是气体的扩散导致的。另外,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实验中,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也是上述原因。
知2-讲
拓展延伸
(1)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扩散最慢。
(2)固体与气体间、液体与气体间、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2-讲
2. 分子热运动
(1)实验探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知2-讲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2-练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花香满园
B. 尘土飞扬
C. 百花怒放
D. 细雨绵绵
例2
知2-练
解题秘方:本题解题关键是区别固体微小颗粒与分子。
答案:A
解析:鲜花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人们能够感受到“花香满园”。尘土飞扬是尘土的机械运动,与分子无规则运动无关。百花怒放是植物生长行为,与分子无规则运动无关。细雨绵绵是雨滴的机械运动,与分子无规则运动无关。
知2-练
2. [中考·烟台]装修房屋时, 如果选用不环保的材料会闻到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味。材料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是   ______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所以我们要选用优质环保的材料进行装修。
扩散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
规则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3-讲
3
1. 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知3-讲
2.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
状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 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 宏观特性
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无流动性
液态 比固态稍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又可以移动位置 有一定的体积,无固定的形状, 有流动性
气态 很大 极小 无规则运动 无固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
知3-讲
拓展延伸
分子间的作用力类似于被弹簧连着的小球间的作用力(类比法)。(1)当两个分子靠近时,表现为斥力(斥力大于引力)。(2)当两个分子远离时,表现为引力(引力大于斥力)。
知3-讲
警示误区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引力等于斥力时,合力为零。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知3-练
如图1 所示的是同种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______图,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______图,有固定体积的是______图,有固定形状的是______图。
例 3


甲、丙

知3-练
解题秘方:本题应从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间距、作用力等方面去分析。
解析:由图知,甲为固态物质的分子结构,乙为气态物质的分子结构,丙为液态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乙图,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甲图,有固定体积的是甲、丙图,有固定形状的是甲图。
知3-练
3.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 中, 王亚平利用水和两块塑料板搭建了一座液桥, 如图所示。搭建液桥利用了( )
A. 水和塑料板间的万有引力
B. 空间站内气体的压力
C.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D. 水在太空中不受重力作用
C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质
构成
分子
存在
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
表明
扩散现象
影响因素(共37张PPT)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点
热量
知1-讲
1
1.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单位是焦耳(J)。
知1-讲
2.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知1-讲
知1-讲
知识链接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知1-讲
方法点拨
●转换法:实验中给不同物质加热用的是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或相同的酒精灯),相同时间提供的热量相同,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这属于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只有物质种类不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和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知1-练
[母题 教材P2 演示]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雅量取了质量相等但初温不同的a、b 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例 1
知1-练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a 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b 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知1-练
(1)实验中她选用了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a、b 两种液体,目的是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来比较a、b 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热量一定,液体每秒吸收热量一定
加热时间
解析:实验中小雅选用了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a、
b 两种液体,由转换法可知,目的是可以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a、b 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知1-练
(2)小雅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温度上升到42 ℃,a、b 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a ______ (填“>”“<”或“=”)Qb。
<
解析:小雅通过实验和记录数据可知,从开始加热到温度上升到42 ℃,b 的加热时间为4 min,大于a 的加热时间(3 min),故a、b 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a知1-练
(3)若不考虑热损失,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升高的温度
解析:若不考虑热损失,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知1-练
(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______(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a
解析: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从34 ℃ 升高到4 2 ℃,a 和b 的加热时间分别为2 min 和1 min,a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知1-练
1. 图甲是“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知1-练
(1)两支试管里水和煤油的质量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______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煤油吸
收的热量。
(3)由图乙可知,__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
相同
等于

知识点
比热容
知2-讲
2
知2-讲
知2-讲
方法链接
比值定义法:用两个(或多个) 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密度、速度、压强、功率等。
知2-讲
拓展延伸
属性是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的、不变的性质,如质量,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特性是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性质,在外界条件变化时会发生变化,比如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随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知2-练
依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例2
物质 比热容c/[J·(kg·℃)﹣ 1]
水 4.2×103
煤油 约2.1×103
沙子 约0.92×103
知2-练
A. 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B. 水和沙子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多
C. 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D. 质量、温度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煤油温度升高得较多
知2-练
解题秘方:只要物质的种类不变、状态不变,比热容就不会变化;水的比热容大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同条件下,吸、放热多;二是相同条件下,温度改变少。
知2-练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无关,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不变,故A 错误;由Δt=可知,放出相同热量,物体降低的温度还与质量有关,未知质量不能比较降低的温度,故B 错误;水的比热容为4 .2×103 J/(kg·℃)表示质量为1 kg 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故C 错误;
知2-练
由Q吸=cmΔt 可知,水和煤油的质量、吸收热量相同,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得较多,故D 正确。
答案:D
知2-练
2 . [新考法 数理结合法]质量均为100 g 的四种物质, 当温度降低1℃时所放出的热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知2-练
(1)煤油的比热容为_______J/(kg·℃)。
(2)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 铝块升高的温度为Δt1, 铜块升高的温度为Δt2, 则Δt1_______( 填“>”“<”或“=”)Δt2。
2.1×103

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知3-讲
3
1. 热量计算公式及变形式
知3-讲
待求量 计算公式 特别说明
热量 Q=cmΔt c 为物质的比热容
c 的单位是J/(kg·℃)
m 为物体的质量
m 的单位是kg
Δt 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Δt 的单位是℃
Q 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Q 的单位是J
比热容 c= 质量 m= 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Δt=
知3-讲
2. 计算物体初温和末温的方法
(1) 已知初温求末温 :先由Δt =求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再由t =t0+Δt(或t =t0-Δt)来求末温。
(2)已知末温求初温的方法同上。
“升高”和“升高了”是指温度的变化量,即Δt。
“升高到”是指末温,即t。
知3-讲
特别提醒
进行热量计算时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2. 公式只适用于计算物质状态不变时的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
3. 注意比热容的单位:不可去掉括号而写成“J/kg·℃”。
4. 注意认真审题:“升高”“升高了”不同于“升高到”。
知3-练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1 kg 水温度从
50 ℃降低到20 ℃,放出的热量是( )
A. 4.2×103 J B. 8.4×104 J
C. 1.26×105 J D. 2.1×105 J
例 3
知3-练
解题秘方:(1)公式法的运用技巧是先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再将已知条件代入到公式中求解。(2)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c → J/(kg·℃);m →kg;Δt →℃;Q → J。
答案:C
解析:水放出的热量Q放=cmΔt=4.2×103 J/(kg·℃)×1 kg×(50 ℃-20 ℃)=1.26×105 J。
知3-练
3. [中考· 益阳]烈日炎炎的夏季, 白天沙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 但海水却非常凉爽, 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________。1 kg 的沙石,温度升高10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 J。[c沙石=0.92×103 J/(kg·℃)]

9.2×103
知3-练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质量是2 g,放出920 J 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20 ℃,求:铁钉的初温。[c铁=0.46×103 J/(kg·℃)]
例4
先求出Δt,再求t0。
知3-练
解题秘方:(1)计算物体的初温或末温,尽量分步解答,即先求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再求初温(或末温)。(2)在描述物体温度时,“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对应的是温度变化量Δt,而“升高到”“降低到”对应的是物体的末温t。
知3-练
解:铁钉降低的温度Δ t ===1000 ℃,
铁钉的初温t0=t+Δt=20 ℃+1000 ℃=1020 ℃。
知3-练
4. [中考·长沙]水稻是喜温作物, 春季育秧时, 农民通常在傍晚向秧田灌水, 早晨再将水放出,以防霜冻。当气温降低时, 水能放出较多的热量; 如果某秧田中水的温度降低了2 ℃, 放出了3.36×107 J 的热量,则该秧田内水的质量为________kg。[ 已知c水=4.2×103 J(/ kg·℃)]
4 000
热量 比热容
比热容
定义
物理意义
热量的计算
水的比热容
大的应用(共26张PPT)
第3节 内能
第十三章 内能
知识点
内能
知1-讲
1
1.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动能叫作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作分子势能。
知1-讲
2. 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知1-讲
3. 内能的大小
知1-讲
4.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一个物体在状态不变时,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0,而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即物体的内能不可能为0。
知1-讲
深度思考1 . 质量相同的0 ℃的水和冰,谁的内能大?2 . 冰熔化成水时吸收热量,为什么温度没有升高?
深度理解
1. 冰熔化成水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质量相同时,0℃的水比0℃的冰内能大。
2. 冰熔化成水时,增加的内能只是用来改变分子势能,分子动能不变,故温度保持不变。
知1-练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相同的1 kg 和100 g 的水内能相同
B. 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温度高的内能一定大
C. 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D.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减小
例 1
知1-练
解题秘方:结合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分析物体所具有的内能的大小。
比较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内能的大小,可用控制变量法或综合分析法分析。
知1-练
解析: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都有关,水的温度相同,若质量不同,内能也不同,故A 错误;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若不知道两物体质量的关系,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B 错误;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故C错误;同一物体,即物质种类及质量相同,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故D 正确。
答案:D
知1-练
1. 关于一杯水的内能,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杯水冷冻成冰块,内能消失
B. 一杯水的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越大
C. 一杯水具有的内能一定比一杯水蒸气具有的内能小
D. 一杯水放在高处一定比放在低处具有的内能大
B
知识点
物体内能的改变
知2-讲
2
1. 热传递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2-讲
知2-讲
知识链接
热量可以用来度量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焦耳热量,则它的内能就增加(或减小)多少焦耳。
知2-讲
2. 做功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实验1 演示实验2
图示
操作 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脱脂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 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并盖紧瓶塞,向瓶内打气
知2-讲
现象 脱脂棉燃烧起来瓶塞跳起来,瓶内出现白雾 瓶塞跳起来,瓶内出现白雾
解释
归纳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知2-讲
深度理解
只有合适的做功方式,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①使物体内能增大的做功方式:压缩做功、克服摩擦做功、锻打做功和弯折做功。②气体膨胀做功,其内能减小。
知2-讲
特别提醒
生活中的“热”,有三种意义:
1 . 表示温度,如今天很热;
2 .表示热量,如物体吸热;
3 .表示内能,如摩擦生热。
知2-讲
3.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知2-讲
知2-练
把图钉帽在课桌上来回摩擦几下后,图钉帽热得烫手,这是用______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一会儿变凉了,这是用______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例2
做功
热传递
知2-练
解题秘方:全面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类型 分析 实例 说明
做 功 克服摩擦力运动 摩擦生热(搓手取暖;钻木取火;用钢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对内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获取”一定的内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消耗”一定的内能,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在其他外力作用下运动 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温度升高;铁锤锻打工件,工件发热;压缩空气,空气升温;冬天跺脚取暖
知2-练
热传递 以热致热 烈日下的沙子烫脚;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物体放在电暖器旁温度升高;天冷时,用热水袋取暖 传什么:传递的是内能,不是温度往哪传: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以冷致冷 喝冷饮解暑;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医生用冰袋给发热的病人降温;食品放入电冰箱后温度降低
知2-练
解析:把图钉帽在课桌上来回摩擦,图钉帽变热了,其升温的前提是摩擦,这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通常情况下,瓶装水与冰箱内部有温度差,瓶装水放入冰箱里能变凉,是由于瓶装水向冰箱内部空间放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2-练
2 . [立德树人 传统文化]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 烤” 的, 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 最早的月饼出自笼屉, 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 蒸” 月饼的传统习俗。
知2-练
下列情境中,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蒸”“烤”相同的是( )
D
内能
内能
定义
影响因素
改变方式
做功
热传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