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平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汤灭夏后,在原夏朝国家礼仪中心--“夏社”举行祭天仪式,代夏即天子位,于是诸侯毕服,海内平定。商汤保留并沿用“夏社”意在A.强化政治认同 B.协调四方邦国C.促进文化传承 D.推行内外服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家训至少有80余篇(部),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些家训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训大量涌现主要缘于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高门士族日益崛起C.私学教育走向兴盛 D.基层治理不断强化3.据农书记载,南北朝时期的粮食有粟、高粱、豆、麦、稻等,其中以粟为多;唐代的粮食大致也是这些种类,但麦、稻与粟已成鼎足之势。以上变化表明A.人地矛盾愈发尖锐 B.国家赋税征收形式多元C.粮食种类日益丰富 D.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4.图1所示运动A.体现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 B.折射出妇女儿童地位的提高C.反映封建等级秩序的嬗变 D.蕴含着世俗社会生活的情趣5.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政府一改明初对贡船附载来华货物的免税政策,由单纯“怀柔远人”转变为对外商货物抽取十分之二三的实物税。由此可知当时A.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B.中外商业贸易频繁C.朝贡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殖民扩张加剧6.1905年,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在京举行,首场考核实学,次场作经史文章。清廷“取新才以旧格”,授予考中者传统的进士、举人等出身和编修、检讨等官职。这些做法A.阻碍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反映了官僚集团的博弈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建立 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征7.表1 1913~1920年中国主要消费品进口情况表品种时间 棉纱(万担) 面粉(万担) 火柴(万罗) 袜子(万打)1913年 269 260 2845 2111920年 127 51 848 55表1所示现象主要是由于A.国际局势发生变化 B.民族工业全面发展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北洋政府大力支持8.1935年,无锡商会反对上海国货推行协会在无锡举办的展览会,称其“以推行国货为名,吸收现金为实,而且价格稍低廉,所销实均次货”,指责该协会违背“宣传、改良、劝用国货”的使命。这可用于说明A.本土企业与外来厂商的市场争夺 B.商业利益与民族主义理念的冲突C.地方商会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 D.列强侵略与中外发展落差的困境9.1950年,中央电影局在南京举办电影放映训练班,为即将成立并覆盖全国的700个放映队培训专业人才。后来这些放映队被誉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播种者”。这一举措旨在A.推广现代电影放映技术 B.迎合民众精神生活需求C.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D.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10.1979年3月20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了日本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广告--“东芝技术合作”,这是改革开放后首例全国性大报登载的外商来华整版广告。各地读者在犹疑中质问报社“是社会主义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这表明当时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国企改革刻不容缓C.广告行业发展多元化 D.思想解放亟待推进11.据考古发现,古罗马城供水系统中的蓄水池池壁有高度、大小不同的管道口,通过池底较大的管道优先为剧场、澡堂等供水,高处稍小的管道则为私人供水。这折射出古罗马A.城市管理制度健全 B.公共服务意识突出C.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D.社会等级观念强烈12.拜占庭帝国一方面明令禁止商人向君士坦丁堡以外转售紫色染料与丝绸,另一方面将深受边境人群欢迎的亚美尼亚、伊斯兰风格服饰视作“野蛮人”服装。这可以印证拜占庭帝国A.法律严苛特征凸显 B.社会贫富差距悬殊C.服饰职业属性清晰 D.地域身份意识鲜明13.1601年,英国《济贫法》规定:给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就业救济,无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贫穷儿童在指定家庭寄养,并在适当时机送去当学徒。这种救济方式A.弱化了政府救济职能 B.有助于增强社会活力C.满足了弱势群体诉求 D.得益于福利国家建设14.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煤烟”一词,从“雾、烟”的中性描述,到“雾霾、有害气体”的厌恶表达,再到使用“空气污染”这一专业术语。这反映了人们A.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B.注重体验的认知模式C.由表及里的科学认识 D.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15.1923年,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十月革命前俄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但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这一思想A.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前进方向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出台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国革命对周边国家示范效应的不断凸显,美国政府开展了面向整个第三世界的“报导中国项目”,宣传新中国是“红色帝国主义”且并不代表“未来潮流”。美国此举是为了A.稳定亚太地区局势 B.分化社会主义阵营C.争夺新兴民族国家 D.扭转冷战不利局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木偶戏可分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托棍木偶等,于10世纪开始在闽南地区传播,随后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它有着许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及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但因技法复杂、过程枯燥等,又面临着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困境。2006年,福建省制定“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建立传承资助、演出与培训相结合、专业艺术学校规范教育和民间机构技艺传承相结合等机制;推进社区普及宣传;建设演出和传习场所。计划实施后,木偶戏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2012年该“培养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据“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木偶戏的主要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1942年10月1日,日军运送1816名英俘和回国休整部队等881人的“里斯本丸”号,自香港启航行至舟山群岛附近时沉没。针对这一沉船事故,日本官媒《朝日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有两点:(1)“里斯本丸”号是遭美国潜艇盲目袭击而沉没的;(2)事故发生后,日军立刻派船前往现场救援,救起了数百名英军。表2“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部分材料序号 材料(节选) 出处① 我方于万难中救得英人数百······据英人自称,于船身将沉时,夺舱呐喊,被敌军机枪扫射 1942年10月22日浙江省政府致电国民政府外交部(电文)② 跳海后周边有数艘日本船只,但一些人靠近日船时,便被射杀在水中(克拉克森) 被救英俘证词 1946年香港军事法庭审判记录③ 日军看见中国人救了很多战俘后,他们才开始营救(汉密尔顿与杰克逊)④ 因有杉山(船上最高指挥官)支持,我命令大副执行了封舱命令 “里斯本丸”号 船长经田茂 辩词⑤ 大部分的救援船只并没有把这些战俘救起来⑥ 电报内容:“日本各地劳动力不足状况日益显著······要求但凡船舶归航必须携带白人战俘若干名,希望冬季到来前运输到位。” 1942年9月8日日本陆军省俘虏情报局电报《运船电第五五七号》,送达香港总督参谋长、各船长······⑦ 战俘船应悬挂红十字旗,并标明“PW”字样,战俘劳动不得过度并不得与作战有任何关系 《日内瓦公约》规定针对《朝日新闻》报道中两点内容的真伪性,分别选取表2中两则材料(写出序号即可)进行考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方如此报道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 交通建设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受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他们致力于:建设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如秦始皇动用几百万人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制定旨在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法规,如唐太宗颁行了体现“避贵避长、避重避来”等原则的《仪制令》;创制和改进便于出行的车、舟等交通工具,如宋代能造坐卧仄靠可随意调适的“安车”等。另外,他们广设驿站,将其服务管理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目标之一,要求其定期检查修缮馆舍,使客人能“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还在交通要冲之处建关设卡,“以察奸匿”,并建立防范客人生命财产损失的机制和旅途事故善后预案等。这些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对于当今的交通管理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等材料二 1871年以来,德国交通建设不断发展。19世纪末,国有化改革在德国各铁路公司铺开,至一战前,德国铁路总长度6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而私人所有的铁路占比不到10%。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后,新上台的纳粹党不断扩大高速公路修建规模,以满足战备需求。至20世纪下半叶,公路已成为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二战后,德国机场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另外,德国是欧洲内河航道最稠密的国家,其中人工运河1800多公里,占内河航道总长的25%。1998年,基于一体化理念,德国成立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这意味着其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乡村的建设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李聪、王显光《德国交通管理体制变迁及特点》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1年以来德国交通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交通建设与国家安全”,谈谈你的认识。(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怎样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习,二是如何对待他者文明,三是面对新的时代,要能适应地调整、更新与主动新创造。-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史相关内容,聚焦于其面临的某一“挑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南平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选项 A B D D A D A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选项 B D B C B 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8分)原因: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木偶戏濒临失传);培养体系健全;实施效果显著。(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价值:是一种集雕刻、道具、服装、音乐等多种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沟通两岸同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具有地域特色,影响范围广,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4分,任答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18.(8分)内容(1):可选材料⑥⑦两则。(1分)材料⑥是侵略者自身的军事电报,计划将战俘运往本土从事强制劳役;⑦是关于保护平民、战俘等战争受难者的国际公约。它们互证可推日方违反《日内瓦公约》规定,且为逃避国际监督,未在船身悬挂战俘标识,因此“里斯本丸”号可能是美军误击而沉,并非《朝日新闻》所说的盲目袭击而沉。(2分)内容(2):可任选材料①②③④⑤中的两则。(1分)材料①④分别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献史料和加害者的自供,往往能提供第一手的视角,它们互证得出日方隐匿了沉船事故发生时封闭战俘舱口的事实;材料①②分别是施救者的官方文献史料和受害方的个人经历,互证得出日方隐匿了沉船事故发生后射杀战俘行为的事实;材料③⑤分别是受害方的个人经历和加害者的自供,互证得出日军没有立刻救援落水英俘。(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原因:对美军进行道德谴责,以达到孤立美军、分化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目的;塑造日军文明形象,掩盖其战争罪行。(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19.(24分)(1)特点:国家主导;措施全面;政治为先;渗透礼制;重视服务与安全。(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影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商业繁荣;推动民族文化交融;为后世提供借鉴。(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人力财力耗费加重人民负担;等级森严加剧社会不平等。(2分,任答其中1点即可)(2)成就:铁路运输发展迅猛;高速公路大规模修建;机场建设快速发展;内河航运发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原因:国家统一;政府重视(国有化改革、管理机构改革);危机下契机(内需扩大、战争需求等);战后经济复苏;一体化理念;工业革命。(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3)认识:交通建设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交通建设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交通建设应服务于国家的和平发展,而不应以军事扩张、资源掠夺等为目的。(4分,任答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20.(12分)评分说明:论题0~2分,论述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等次 说明 表述一等 (9~12分) ①论题明确 ②史实准确 ③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 确二等 (5~8分) ①论题较明确 ②史实较准确 ③论证较充分、史论结合 思路基本合理、逻辑关系基本 清楚、表达基本准确三等 (0~4分) ①论题不明确 ②史实不够准确 ③论证关系不清或没有论证 缺乏条理性、逻辑关系不清、 表达欠通顺或不准确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论述:近代中国,不同阶层和群体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存在差异。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通过翻译外国书报、著书立说等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和海军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和孙中山、黄兴等人代表资产阶级各自派别,分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锋芒直指中国封建正统思想,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从最初关注科学技术这一表面的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政治制度层面,最后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点。示例二:儒家知识分子守正创新,推动儒学发展。示例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