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单元专项突破训练(12个命题点)一.地球内部的结构(共6小题)1.【答案】C【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解答】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正确。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故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故C错误。内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故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结合课本知识理解解答此题。2.【答案】D【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解答】解:A、全球内部圈层按照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不符合题意。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题意。C、图中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软流层位于B层中,不符合题意。D、岩石圈包括地壳A和B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3.【答案】B【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解答】解:A、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不符合题意。B、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壳总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故符合题意。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不符合题意。D、流水、冰川、风力等是影响地表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属于最基础的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4.【答案】D【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的魏格纳在1910年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破裂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其证据如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海陆轮廓的吻合性;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吻合部位地层的相似性等。该图反映的证据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海岸海陆轮廓的吻合性。【解答】解:A、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错误。B、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故错误。C、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的可拼合性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故错误。D、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都属于科学假说,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知识点识记能力的判断,属于最基础的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5.【答案】软流层;CD【分析】岩浆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等内力作用和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解答】解:岩浆一般存在于软流层之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地壳的运动一般会发生在板块之间,会导致陆地或海洋面积的扩大或缩小,发生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活跃会发生火山地震,故地震和山顶的海洋化石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海蚀穴是由海浪侵蚀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风蚀城堡也是由风力侵蚀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D。故答案为:软流层;CD【点评】本题以地球内部结构示意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并能够结合图文材料进行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6.【答案】(1)A、B是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2)地幔(3)风力、流水【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2)地球内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从地幔到地心之间为地核。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于软流层。(3)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由于图中A、B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所以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应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层。(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所以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等。故答案为:(1)A、B是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2)地幔(3)风力、流水【点评】本大题以汤加火山喷发为切入点,设置3个小题,涉及板块运动、岩浆的发源地和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课本知识点运用能力的素养。二.地形图的类型(共2小题)7.【答案】C【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解答】解:据图可知,A是鞍部,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有可能发育河流的是山谷部位,所以飞云江位于图中C山谷部位。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理解回答即可。8.【答案】(1)270;(2)3;(3)自西北流向东南;(4)E处到山顶A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分析】(1)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2)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按指向标来判别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正北方。(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解答】解:(1)读图可知,图中A地海拔为670米,C点海拔为40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670﹣400=270米。(2)图示比例尺为1:100000,若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3千米。(3)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结合图示海拔信息,可判定,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东南。(4)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费力的是从E点爬到山顶A,原因在于从E点爬到山顶A,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故答案为:(1)270;(2)3;(3)自西北流向东南;(4)E处到山顶A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把握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相对高度和比例尺的计算、方向的判定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三.等高线地形图(共8小题)9.【答案】C【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解:读图可得,C中等高线分布更均匀。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10.【答案】B【分析】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它的绘制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有两座山峰,左侧山峰海拔在300米以上,右侧山峰海拔在200米以上,两山峰之间为鞍部。由此可判定,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认真审题,在把握图示信息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11.【答案】C【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解答】解: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A错误。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B错误。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正确。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方向的判定、比例尺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12.【答案】C【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据图中信息解答。【解答】解:A、图中的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1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图中①②两点的图示距离不足1厘米,其实地距离不足1000米,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③处是山谷部位,该处可能发育有河流,故叙述正确,符合题意;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线路陡,沿BC线路较AC线路费力,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后读图解答即可。13.【答案】(1)西南;(2)AC;(3)500d。【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据图中信息解答。【解答】解:(1)据图中指向标可得,山顶C位于山顶D的西南方向。(2)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该路线等高线比较稀疏。(3)量得山顶C到山顶D之间的图上距离为d厘米,则实地距离应为d×50000=50000d厘米=500d米。故答案为:(1)西南;(2)AC;(3)500d。【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14.【答案】(1)⑥;(2)③;(3)②;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据图中信息解答。【解答】解:(1)读图可得,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⑥,该山峰的海拔高度范围是900﹣950米。(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③,该地等高线重合,是陡崖。(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是: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中②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①点距离河滩近故答案为:(1)⑥;(2)③;(3)②;该地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且近水、远河滩、远崖。【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15.【答案】(1)50;(2)B;B处等高线稀疏,坡缓,较平坦开阔;(3)丙。【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高度,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等高距。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解答】解:(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米,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50米。(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B。读图可知,B处等高线稀疏,坡缓,较平坦开阔;A处等高线密集,坡陡。(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丙,因为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是相等的。读图,丙图等高距相等,乙图等高距不等,故较合理的是丙图。故答案为:(1)50;(2)B;B处等高线稀疏,坡缓,较平坦开阔;(3)丙。【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结合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16.【答案】(1)65;(2)西北;(3)小;(4)1:100000。【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解答】解:读图可知(1)图中的等高距为10米,大青山顶的海拔高度为535米,A点的海拔高度为470米,大青山顶与A点的相对高度为535米﹣470米=65米。(2)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果园在小青山的西北方向。(3)甲地比丙地等高线稀疏,甲地的坡度比丙地的坡度小。(4)图中大青山顶与小青山顶的直线距离为3.5cm,两者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为3.5km,试计算该地图的比例尺为 3.5cm÷3.5km,即3.5厘米÷3.5千米,比例尺为1:100000。故答案为:(1)65;(2)西北;(3)小;(4)1:10000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方向的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读图分析解答此题。四.土壤的成分(共8小题)17.【答案】D【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种无机盐【解答】解:实验验通常包括将土壤样本放入水中,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到水中形成浸出液。然后,可以通过蒸发浸出液来观察是否有盐分结晶,或者使用化学试剂来检测特定无机盐的存在。因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的相关知识。18.【答案】C【分析】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解答】解: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根据土壤的性状,可以判断D符合砂土类土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类型的相关知识。19.【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除了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实验中的铁块和土壤体积相同,A正确。B、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因此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新鲜干燥的土壤,B错误。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C正确。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D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物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0.【答案】A【分析】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解答】解: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A错误。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B正确。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C正确。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类型和作用相关知识。21.【答案】B【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不能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果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会有少量的水留在烧杯壁上,会使读出的数据不准。A错误。B、对试管内的土壤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确。C、无机盐是不能燃烧的。C错误。D、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引起的。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土壤的成分。22.【答案】(1)形成对照,便于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750mL;20%;(3)土壤中有空气。【分析】(1)运用控制变量法,形成对照,便于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知道长、宽、高可求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3)由于土壤中有空气,所以加入水量不同。【解答】解:(1)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目的是形成对照,便于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土壤的体积:V土=10cm×10cm×5cm=500cm3,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所以,空气的体积: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100%=20%。(3)由于土壤中有空气,所以浸没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故答案为:(1)形成对照,便于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2)750mL;20%;(3)土壤中有空气。【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量筒的读数和单位的换算,关键是知道土壤中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要注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含义。23.【答案】(1)C(2)钾【分析】植物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发,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解答】解:(1)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水分比例最大的是C,所以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2)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所以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故答案为:(1)C(2)钾【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和土壤的分成、类型与作用的相关知识。24.【答案】(1)改用滴管滴加水;(2)100%;偏大;(3)不合理,这样会改变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根据实验目的,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测得数据更准确,因此,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改用滴管滴加水。(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00%。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使得测量的水的体积增大,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大。(3)小浦的方案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故答案为:(1)改用滴管滴加水;(2)100%;偏大;(3)不合理,这样会改变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五.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共2小题)25.【答案】C【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瓦盆壁上有小孔可以透气,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据此解答。【解答】解:砂土类土壤透气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容易造成植物缺水死亡;而最有可能导致霉根死亡则说明该类土壤中水含量较高,黏土类土壤是土壤中蓄水性最好的一类土壤。故选:C。【点评】植物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26.【答案】(1)A;(2)100%。【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解答】解:(1)A易成团,有粘性,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通气性差;B不成团,松手容易散落,说明颗粒较大,通气性好。根据现象小明认为红土保水性能较好,但通气性能较差,则小明看到的现象是图甲中的A。(2)根据土填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00%,V2是往红土中所加水体积、V1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则土壤中空气体积为V2﹣V1,红土的体积为a3,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是100%。故答案为:(1)A;(2)100%。【点评】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六.根尖结构与功能特点(共7小题)27.【答案】B【分析】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解答】解:观图可知:A是伸长区,B是根毛区(成熟区),C是分生区,D是根冠。故选:B。【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28.【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选项B中一组去根前端(即去除根尖),一组保留根,形成对照,能说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故选:B。【点评】本考点一般直接考查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题型较综合,有时也结合根尖结构图进行考查29.【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解答】解:A、①是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正确;B、③是伸长区,细胞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伸长,B正确;C、③是分生区,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细胞呈正方形,具有细胞核,C错误;D、④是根冠,根冠的细胞不能伸长,根冠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选: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根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30.【答案】B【分析】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解答】解:A、图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A错误。B、①成熟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正确。C、移栽植株时,需要尽量保护①成熟区,利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提高成活率。C错误。D、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③分生区的不断分裂和②伸长区的不断长长的缘故。D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根尖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31.【答案】A【分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中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d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2)图中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a是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解答】解:A、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c]分生区的不断分裂和[b]伸长区的不断长长的缘故。A错误。B、[c]分生区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属于分生组织。B正确。C、图中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过程,它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从而形成组织。C正确;D、a成熟区区内有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该结构属于 输导组织;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有效地扩大了吸收面积,这说明 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功能。32.【答案】A【分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中a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d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2)图中①表示细胞生长、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表示细胞分化,a是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解答】解:A、C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c]分生区的不断分裂和[b]伸长区的不断长长的缘故。 A错误,C正确。B、[c]分生区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属于分生组织。B正确。D、a成熟区区内有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该结构属于 输导组织;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有效地扩大了吸收面积,这说明 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功能。33.【答案】控制变量;根尖;形成层;韧皮。【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解答】解:实验中的变量是有无根尖,为了控制实验变量,将两颗小麦幼苗的根分别做如下处理:A一颗剪去幼苗的根尖,B一颗不做处理。探究实验中,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的条件应该完全一致;都放在土壤浸出液,利于植物生长,便于观察。观察现象:A没有根尖的幼苗出现萎嫣,土壤浸出液几乎没减少;B有根尖的幼苗生长旺盛,土壤浸出液明显减少;由此,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部位是根尖。木本植物不但表现纵向的长高,还能够长粗,这主要是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输送营养物质的筛管主要存在于韧皮部。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根尖;形成层;韧皮。【点评】掌握探究实验的过程、实验设计、控制变量等知识方可解题。七.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共5小题)34.【答案】C【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解答】解: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即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故选:C。【点评】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35.【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含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首先明确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解答】解: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植物缺氮时,植株叶片发黄;缺磷时,矮小,果实和种子减少;缺钾时,倒伏,缺硼时,根尖、茎尖的生长点停止生长,严重时生长点萎缩而死亡,侧芽大量发生,植株生长畸形。开花结实不正常,花粉畸形,蕾、花和子房易脱落,果实种子不充实。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说明缺氮,油菜只开花,不结果说明植物缺硼,向日葵杆细茎弱,易倒伏说明缺钾,玉米苗长得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叶片出现紫红色说明缺磷。综上所述,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无机盐,了解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36.【答案】B【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解答】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可见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方向是:由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移动。所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原理。37.【答案】C【分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2)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3)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窗口”。【解答】解: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成熟区,不是根冠,A错误;B、无机盐溶于水中,因此“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而不是有机物,B错误;C、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喝”进去的水会沿着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各处,C正确;D、“喝”进去的水主要用于蒸腾作用,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38.【答案】B【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位于韧皮部,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山上有一些刻满了字画的大树枯死在路边,原因是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和功能。八.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共2小题)39.【答案】D【分析】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剪取带叶的一段茎,插入红色的液体里。过一段时间,将茎取出,横切和纵切,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解答】解: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滴有红墨水的水中主要是水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实验现象无法说明水分是导管运输的,因为花瓣的“经络”中也有筛管。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40.【答案】A【分析】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解答】解:植物的器官茎在植物体中有支撑和输导功能,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根据图示可知:a点在下方,b点在上方,随着蒸腾作用的不断进行,红墨水会沿着茎中的导管由a向b运输。同时红墨水不断向茎周围进行渗透,a点与红墨水接触的时间比b点长,因此a点颜色较深,故选项A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九.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共5小题)41.【答案】A【分析】图中①树皮、②形成层、③髓、④木质部。【解答】解: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叶退化,其茎缠绕在桂花树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树茎的韧皮部,吸取有机养料,韧皮部位于①树皮内。故选:A。【点评】掌握茎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42.【答案】B【分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解答】解:AB、图中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长大;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生长,A错误、B正确。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错误。D、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还在,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D错误。故选:B。【点评】分清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43.【答案】(1)筛管(2)B【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图中A是韧皮部,B是木质部。【解答】解:(1)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图乙A韧皮部中有丰富的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2)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给植物“输液”时,吊瓶的针头应插到茎的B木质部中。故答案为:(1)筛管(2)B【点评】分清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4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2)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3)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不需要能量.导管是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解答】解:(1)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2)图中B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是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3)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环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通过 筛管向下运输的.(4)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故答案为:(1)继续生长;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2)停止生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3)筛管;下;(4)有机物;根;有机物.【点评】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4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植物茎中有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解答】解:(1)(2)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如图:露出木质部,说明茎的韧皮部被割断,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被割断就切断了向下运输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所以环剥木本植物的树皮,在切口的上方会形成节瘤,这个现象说明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3)假如剥去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如长时间无法愈合,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故答案为:(1)有机物;(2)树皮的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被割断向下运输的有机物就会聚集于伤口的上方,由于此处营养丰富,所以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就形成瘤状物;(3)死亡;切口以下部分长期得不到有机物而萎缩,最终死亡。【点评】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一十.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共6小题)46.【答案】B【分析】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氮肥也称叶肥,能使植株生长迅速,枝繁叶茂,叶色浓绿;磷肥也称果肥,能促使花芽分化和孕蕾,还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钾肥也称根肥,能使茎下、根系生长茁壮,不易倒伏,增强抗病虫和耐寒能力。【解答】解: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是因为缺少氮元素;玉米苗长得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叶片出现紫红色,是因为缺少磷元素;向日葵杆细茎弱,易倒伏,是因为缺少钾元素。因此上述农作物分别缺少的无机盐是氮、磷、钾,故B正确。故选:B。【点评】关键是熟记植物的生长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47.【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无机盐”,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无机盐”,实验的变量是否含有镁,其它条件都应相同如光照、适宜的温度,并及时浇水。A、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种无机盐,而蒸馏水缺少无机盐,或者只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结果都是植物营养不良乃至死亡。故不符合题意;B、无法否定土壤浸出液中是否含有镁。故不符合题意;C、完全培养液中含有幼苗生长需要的各种无机盐,而且甲乙有唯一的变量是否含有镁(甲含有镁、乙不含有镁),故符合题意;D、无法否定砂性土壤中是否含有镁。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48.【答案】A【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解答】解:A、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A正确;B、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因此为了防止水稻茎秆细弱而倒伏,应适当增施钾肥,B错误;C、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因此水稻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可能是因为缺氮,C错误;D、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缺少氮、磷、钾对植物的影响。49.【答案】A【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块农田缺乏的矿质元素,实验的自变量是施肥不同,因变量是小麦的产量,按照实验的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解答】解:由表格信息可知,与其他实验组相比,乙组实验小麦产量明显增加,说明产量的增加与KH2PO4有关,即可能与P、K有关;甲、丙、丁组与戊对照,说明与N、P、S元素无关;因此可以说明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钾元素。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无机盐的分类及其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获取结论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50.【答案】(1)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吗;(2)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扰;(3)验证实验推理是否正确。【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解答即可。【解答】解:(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吗?(2)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实验变量是无机盐的不同,除该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该实验去其根部附着物,最后用蒸馏水将其洗净的目的是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扰。(3)根据实验信息可知:记录4种营养波中植物生长的基本状况。如果发现生长异常,在相应的营养液中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观察它们的生长是否恢复正常,这一实验的作用是验证实验推理是否正确。故答案为:(1)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吗;(2)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扰;(3)验证实验推理是否正确。【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5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解答】解:(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如光照、温度等要保持相同。(3)扦插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故答案为:(1)失水(2)光照、温度(3)无性【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失水的原理以及扦插属于无性生殖。一十一.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共1小题)52.【答案】(1)根尖。(2)D。【分析】(1)探究实验的两个原则: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唯一性。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2)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解答】解:(1)选取10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均分成2组。将A组的小麦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处涂石蜡;B组不做处理,如图所示。将两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这说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2)A.必须以同种植物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变量,A正确。B.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小麦幼苗,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C.每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麦幼苗,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C正确。D.用土壤浸出液培养,是因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无机盐属于无机物。D错误。故选:(1)根尖。(2)D。【点评】理解探究实验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掌握根尖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可解答。一十二.保护土壤(共3小题)53.【答案】A【分析】土壤保护: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土壤盐渍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解答】解: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保护土壤,我们要合理使用农药,分类回收垃圾,积极植树造林等,在土里焚烧废弃垃是破坏土壤的行为。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分析作答。54.【答案】B【分析】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解答】解: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环境,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会污染环境,造成土壤污染;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55.【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分析】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解答】解:壤土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通气性好、透水性强;土壤黏性适度,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故选:①③⑤。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还可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故答案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点评】解题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土壤的成分及类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单元专项突破训练(12个命题点)01 地球内部的结构1.(2024 浙江模拟)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通过不断探索来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D.内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2.(2023秋 椒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从外到内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B.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C.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C层中D.岩石圈包括A所示圈层和B所示圈层的顶部3.(2023秋 杭州月考)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由内向外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B.地壳总是不断运动的,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D.流水、风力、冰川等是影响地表地形的内力作用因素4.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B.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壳、地幔C.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的可拼合性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D.“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都属于科学假说5.(2024 浙江模拟)如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来自 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喷出的岩浆会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岩浆岩。以下现象不能用来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有 。A.地震 B.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化石C.海蚀穴的形成 D.沙漠里风蚀城堡的形成6.(2023 鹿城区校级一模)2022年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1)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温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2)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3)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请再举一个因为外力作用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 。02 地形图的类型7.(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飞云江是温州市的第二大河,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洞宫山白云尖,自西向东流经泰顺县、文成县,在瑞安市上望镇新村流入东海。根据信息回答下面小题:如图是白云尖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最可能发育飞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A.A B.B C.C D.D(第7题图) (第8题图)8.(2023秋 余杭区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A地与C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4)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费力的原因是 。03 等高线地形图9.(2025 温州一模)兴趣小组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A. B. C. D.10.(2024 鄞州区一模)如图为某地形的等高线地形图,该地图对应的地形为( )A. B. C. D.11.(2023秋 杭州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C.E点的地形为鞍部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12.(2023秋 鹿城区期末)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m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m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13.(2023秋 慈溪市期末)如图为某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山顶C位于山顶D的 方向。(2)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AC”或“BC”)。(3)量得山顶C到山顶D之间的图上距离为d厘米,则实地距离应为 米。14.(2023秋 绍兴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图所示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线地形图。(1)若要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填“④”或“⑥”)。(2)若想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选在 (填序号)。(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峭壁、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中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请说明理由。15.(2023秋 温州期末)如图是我市某公园的等高线地形图,小明班级开展了登山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计划分两批从1、2两条路线登山。(1)小明观察发现,有部分等高线的海拔未标出。据图推测C处的海拔为 米。(2)若要选出一个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1、2两条路线登山同学的集中休息点。应选择A还是B,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理由: 。(3)研学后,小明利用红薯、刀片、记号笔、竹签等材料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他将半个红薯模拟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签串好在白纸上依次描出每片红薯的边缘线,绘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两种切法合理的是 。(选填“乙”或“丙”)16.(2023秋 宁波期末)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计划从图中的A点出发,沿虚线所示路线到达小青山。读图,完成各题。(1)图中大青山顶与A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2)果园在小青山的 方向。(3)甲地坡度比丙地的坡度 (填“大”或“小”)。(4)图中大青山顶与小青山顶的直线距离为3.5cm,两者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为3.5km,试计算该地图的比例尺为 。04 土壤的成分17.(2024春 东阳市期末)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为了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A. B. C. D.18.(2024春 临海市期末)花生适合在砂粒比较多的土壤中种植,这是因为花生在地上开花,雌蕊深入地下进行膨大发育,砂粒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实。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较多的是( )A. B. C. D.19.(2022春 越城区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需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对照实验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必须采用新鲜湿润的土壤样品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20.(2024春 拱墅区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21.(2023春 杭州期末)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B.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D.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22.(2024春 杭州期中)长、宽、高分别是10cm、10cm、5cm的铁块和相同体积的土壤,分别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刚好浸没为止,则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的水,回答下列问题。(1)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的目的是 。(2)往装土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计算得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3)浸没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水量不同的原因是 。23.(2024春 余杭区期末)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24.(2024春 浦江县期末)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和小浦分别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各自展开以下实验:小兰: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加入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小浦: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加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操作方法与小兰相同),如图乙所示。记录加入水的体积为V3。(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小浦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05 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25.(2023春 诸暨市期末)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26.(2023春 温州期末)温州许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俗称“红土”。小明用两种方法对红土的性状进行研究。(1)方法一:取一定量红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据现象小明认为红土保水性能较好,但通气性能较差,则小明看到的现象是图甲中的 (选填“A”或“B”)。(2)方法二:如图乙,取边长均为a的立方体铁块和红土块,分别放入相同的烧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没铁块和红土块,若C烧杯用水体积为V1,D烧杯用水体积为V2,则红土中空气体积分数可表示为 。(用相关字母表示)06 根尖结构与功能特点27.(2024秋 宁波期末)如图表示的是根尖的结构,其中表示根毛区细胞的是( )A. B. C. D.28.(2023春 丽水期末)在图所示实验中,可以证明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是( )A. B. C. D.29.(2024秋 海曙区期末)如图是植物根尖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C.③处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但没有细胞核D.④位于根的最顶端,主要起保护作用30.(2023秋 江北区期末)观察根尖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熟区是指②B.①处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C.移栽时需要尽量保护④D.根的伸长与结构③和④有关(第30题图) (第31题图)31.(2023春 长兴县期末)洋葱被称为“蔬菜皇后”,其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幼根的生长主要依赖于a区和b区B.c区属于分生组织,其细胞能进行①过程C.②表示分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组织D.a区表皮细胞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32.(2020春 西湖区月考)洋葱被称为“蔬菜皇后”,其营养成分丰富,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预防作用,如图所示洋葱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幼根的生长主要依赖于a区和b区B.c区细胞能进行①过程,所以c区属于分生组织C.②表示分化过程,它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组织D.a区表皮细胞形成根毛,扩大吸收面积33.(2024春 杭州期末)绿色开花的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图是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操作,该实验采用 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说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从乙图植物木质茎的横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层结构,它们分别是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断的长粗主要是跟 有关,输送营养物质的筛管主要存在于 部。07 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34.(2023春 仙居县期末)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A.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B.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C.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D.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35.(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不同作物缺少不同无机盐,表现不同的症状: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油菜只开花,不结果;向日葵秆细茎弱,易倒伏;玉米苗长得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叶片出现紫红色。上述作物分别缺少的无机盐是( )①硼 ②钾 ③磷 ④氮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36.(2024春 杭州期末)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从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该植物根的横切结构(如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B.外界溶液<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C.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外界溶液D.根毛细胞>内皮层细胞>皮层细胞>外界溶液37.(2022秋 江北区期末)据报道,科学家们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了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A.“喝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冠B.“喝水”时,有机物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C.“喝”进去的水会沿着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各处D.“喝”进去的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38.(2022春 嘉兴期末)“五一”劳动节期间,小科和父母一起到四明山玩,他看到山上有一些刻满了字画的大树枯死在路边。你认为可能导致树木死亡的原因是( )A.切断了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B.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通道C.切断了向上运输有机物的通道D.切断了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通道08 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39.取一支带叶的白色百合花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小时后,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依据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A.运输水分的是导管 B.运输有机物的是导管C.运输水分的是筛管 D.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40.(2022春 温州期末)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关于a.b点红色深浅及水分运输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B.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C.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D.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09 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41.(2023春 拱墅区期末)如图甲所示,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叶退化,其茎缠绕在桂花树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树茎的韧皮部,吸取有机养料。如图乙所示为桂花树茎的横切面,菟丝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树茎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42.(2023春 新昌县期末)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现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果实A能继续长大,原因是运输无机盐的筛管未被切断B.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C.枝条上1、2、3、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D.枝条上部的叶片会萎蔫,因为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被切断43.(2023春 嘉兴期末)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植物在“输液”,如图甲所示。通过输液可以防治树木体内的害虫,或为根补充营养等。乙是茎的剖面图。(1)图乙A中有丰富的 ,能向下运输有机物。(2)若要防治树叶的害虫,则给植物“输液”时,针要扎到图乙中 (选填“A”或“B”)。(第43题图) (第44题图)44.如图为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果实.已经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请分析回答问题:(1)a果实将会 ,因为它 .(2)b果实将会 ,因为它 .(3)环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通过 向 运输的.(4)将木本植物主干基部的枝皮剥去一圈,这棵树最终会死去,原因是环剥切断了 的运输通道,致使 得不到 的供应而死亡.45.如果将一棵小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环割”,即将植物韧皮部切断。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其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如图所示),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1)对树皮进行“环割”后,切断了 在植物体内的运输。(2)简述“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而切口下方无瘤形成”的原因 。(3)请你预测这棵小树最终会怎样并说明理由。 10 无机盐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作用46.农作物缺少某种无机盐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例如: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玉米苗长得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叶片出现紫红色;向日葵秆细茎弱,易倒伏。请问上述农作物分别缺少的无机盐是( )A.钾、氮、磷 B.氮、磷、钾 C.磷、氮、钾 D.氮、钾、磷47.(2023秋 镇海区校级期中)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无机盐”,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都注意为植物提供光照、适宜的温度,并及时浇水),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设计更能说明问题?( )A.甲幼苗种在蒸馏水中,乙幼苗种在溶有适量含镁无机盐的蒸馏水中B.甲幼苗种在土壤浸出液中,乙幼苗种在加含镁无机盐的土壤浸出液中C.甲幼苗种在完全培养液中,乙幼苗种在不含镁的完全培养液中D.甲幼苗种在砂土中,乙幼苗种在加镁的砂土中48.(2022春 拱墅区期末)土壤中的氮、磷、钾被称为土壤“三要素”。水稻栽培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无机盐对水稻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B.为了防止水稻茎秆细弱而倒伏,应适当增施氮肥C.水稻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可能是因为缺磷D.钾肥能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49.(2020春 平阳县期末)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表: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施肥情况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小麦收获量 55.56 67.26 56.88 55.44 55.11根据表格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A.钾 B.氮 C.磷 D.硫50.(2023春 舟山期末)在学习完植物与土壤这一内容后,某科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①配制四种营养液,其中1种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全营养液,另外3种分别缺氮、磷、钾等元素。将它们分别倒入4只锥形瓶内,并用标签注明“正常、缺氮、缺磷、缺钾”等字样。②选取生长旺盛的小麦幼苗8株,小心洗去其根部附着物,最后用蒸馏水将其洗净,然后分别将它们“种植”在4只锥形瓶中。③记录4种营养液中植物生长的基本状况。如果发现生长异常,在相应的营养液中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观察它们的生长是否恢复正常。(1)小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2)去其根部附着物,最后用蒸馏水将其洗净的目的是 。(3)“发现植物生长异常,在相应的营养液中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化合物……”,这一实验的作用是 。51.(2020 宁波)小科发现,校园内的绣球与公园里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不同。针对这一发现,小科思考:同一品种绣球的花色是否与土壤条件有关?小科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猜想】绣球花色可能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实验过程】选择30株品种相同,栽种于相同条件下,生长状况相近,均处于花蕾期的绣球,随机均分为三组。在花开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碱性的溶液浇灌,每周一次,直至花开(其他种植条件相同)。花开后观察并记录花色,如下表:编号 溶液 每株每次浇灌量/mL 绣球花色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蓝色2 0.1%的碳酸钠溶液 200 全部红色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浇灌的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根毛细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绣球植株损伤甚至死亡。(2)实验中,除控制土壤酸碱性不同,其他种植条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 (写出两个)(3)确定绣球花色与土壤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后,小科思考:实验中的花色变异是否可以遗传?为了继续探究这一问题,他用扦插的方法获得实验样本,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生殖。11 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52.(2021春 丽水期末)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植物根的吸水部位”活动中,选取10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小麦幼苗,随机均分成2组。将A组的小麦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处涂石蜡;B组不做处理,如图所示。将两组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请回答:(1)该实验证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A.必须以同种植物为实验对象,是为了控制变量B.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小麦幼苗,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每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麦幼苗,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用土壤浸出液培养,是因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12 保护土壤53.(2024春 临海市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土壤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焚烧废弃垃圾 B.分类回收垃圾C.积极植树造林 D.合理使用农药54.(2022春 诸暨市期末)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B.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C.在干旱地区喷灌或滴灌D.在适宜的耕地上玉米与大豆套种55.今年,为保护耕地,我区及周边不少地区出现“退林还耕”,尤其不建议在适合耕种的壤土类土壤上继续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对此类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适度;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写一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专项突破(命题点)(原卷版).docx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单元专项突破(命题点)(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