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2分)1.走访书店时,大家发现有些书店名称很有创意。请从下面三家书店名称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其妙处。(2分)①方塘书社 ②尚书房 ③郑品书舍2.书店内有些标语让同学们联想到了所学诗句。请根据篇目提示,写出你想到的诗文名句。(8分)书店内标语 联想到的诗文名句(1)读而思,方知真意;思而读,可探乾坤 《<论语>十二章》: , 。(2)字里行间藏山海,心无尘埃闹亦静 陶渊明《饮酒》(其五): ? 。(3)室雅何须大,人贤自芬芳 刘禹锡《陋室铭》: , 。(4)迷雾不碍观天下,万卷读罢是云端 王安石《登飞来峰》: , 。3.调研过程中,同学们用手账形式记录下了自己喜欢的书店,转换的电子版如下图,请浏览并完成相关任务。(5分)(1)手账中加点曲词有两个书写有误,请把试两个词正确书写一遍。(2)根据上面的手账,总结这些“宝藏书店”受欢迎的共性原因(答出三点即可)。4.调研中,同学们感觉“理在·阅空间”书店的“二手新知”活动很有意义,计划在班级开展类似活动。请结合店内海报(如下图,在原图基础上略有改动),向同学们介绍何为“二手新知”活动及如何参加该活动。(4分)5.书店“二手新知”旧书封套被设计成了“果蔬(裹书)包”的样式(如下图,在原图基础上略有改动),封面的文案很有巧思。请仿照示例,另选果蔬。设计一个“果蔬(裹书)包”文案(句式不要求一致)。(3分)示例1:香蕉——去只争朝夕吧。因为很多事儿放一放就黄了。示例2:土豆——学会适时蛰伏,不是每一次发芽都值得欣喜。五、现代文阅读(27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母亲的心[巴西]多明戈斯·佩列格里尼①儿子回来了,蓝色的衬衫湿透了,脚上的鞋子沾满了泥巴。母亲有些纳闷儿:早晨没下雨呀!他是在哪儿给淋湿的呢 母亲的腰间扎着湿乎乎的围裙;儿子的脸上留着三天没刮的胡子。②儿子向院子深处的水塘走去,走到水边拨开杂草,洗了洗脸、后颈和头发。母亲又疑惑起来:他大概是想驱赶睡意,消除恐惧。透过晨风,看得清他那消瘦却结实的身体。此刻,他的眼睛正注视着水塘那边的地平线。③喊儿子吃午饭时,母亲心中的痛苦减轻了些。“来,孩子,来吃饭吧!”母亲叫道。“我就来,妈妈,就来。”儿子答应道。“孩子,桌上的饭会凉的。”母亲又叫道。“我就来,妈妈,我答应就来的么。”④母亲暗自想道:“儿子老看的是什么呢 准是那些书,那些他保存在衣柜里的书。他总是看完后拿去还,还了又借,而且老是在想着什么。”⑤房间里飘着炒菜花味、米饭味、菜豆味和肉末味。儿子一面咀嚼,一面思索着。母亲不能让儿子开口,把话掏给她。那些话就像贴在了墙上,她只要往墙上一看,就能看到儿子的决心:“母亲,我要走了。”⑥儿子打开衣橱,拿出一些衣物:“妈,我的出生证在哪儿 ”母亲一直跟在儿子身后。“在这儿,孩子。”母亲回答。但是,她的疑问依然哽在喉咙里。⑦儿子察觉到了母亲的痛苦。他匆匆地打着包裹,因为他注意到母亲的痛苦在默默地加剧,仿佛沉重地压着他的脊背。⑧这时,母亲终于证实了那让她彻夜失眠的预感:“我儿子要离家了。是那些书,那些同事,那些神秘的黎明把我儿子夺走了。”但是她知道,儿子不是去干坏事。⑨母亲注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在收拾东西、包干酪和面包时,儿子颤抖着。他那平底便鞋嚓嚓地踩着地板和砖块,砖块和地板。⑩当儿子消失在迷迭香丛中的时候,风把他的声音送到母亲耳中:“妈,我哪一天回来可说不准。” 母亲明白,流泪不管什么用,但她还是愿意哭。儿子也知道,回头看没有用,所以没有回头看。 阳台上充满了迷迭香散发出来的香气。母亲在那里站了很久。 现在,母亲感觉她的喉咙被手扼住了。她迈着沉重的脚步在阳台上走动。她要看看白天里谁从山坡那儿走过。有的人从山坡上走下来,有的正往山坡上爬。杜鹃花还没有开,她的儿子就从那条路上走了。 现在,母亲在浇花,却没有心思再去剪那些干叶子。 现在,母亲回到屋里。她仿佛看见儿子弯着腰站在水池前,伸手去拿毛巾。 现在,母亲迈过房间的门槛,仿佛看见儿子坐在床沿上,低着头看书。天色已暗,母亲心疼地想,老这样会把眼睛看坏的。 现在,母亲把洗完、熨好的床单送到公寓去。她回答女服务员的问话说,还没有,还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在得到儿子的消息前,她应该做好饭等着。 然后,母亲打开收音机,准备一面做针线活儿一面听。但是,有人敲门了。 敲门的是两个男人。他们一进屋就到处搜查。一边搜查一边询问:“太太,没有他的消息吗 没有他的照片吗?” 现在,已是夜晚,闷热的空气使人透不过气。母亲把双手交叉放在干瘪的腹部,陪伴着那两个陌生的男人。 母亲坐在那儿,双手交叉在一起,使劲儿地握着。她听着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她的回答。 “我儿子是好人,我说的是真话。他从没干过坏事,也从没打过架,他总要把挣来的钱全交给我,可怜的孩子。我敢对你讲,我是了解我儿子的。”母亲说。 “谁常到你家来?他们叫什么名字?有他们的照片吗?他夜晚出去吗 带书回来吗?偶然提到过什么地址吗 他们的姓名和住址是什么 照片上个子最高的人是你儿子的朋友,你知道他是谁吗?” 现在,母亲在思考:“我不是那种不要儿子的坏母亲。”她编造着、寻找着回答他们的话。她说,“面孔倒是熟悉,但我记不清楚他们是谁了。” 他们仍然坚持,非要她说不可。于是,她想起了几个死人的名字,那是她结婚前认识的。 她看到了儿子的照片。她想,但愿儿子不要回来。 她在湿乎乎的围裙上搓着双手,编着假话,否认着。 “我儿子是好人。他干了什么,我一点不知道。我儿子是好人。我不是不要儿子的坏母亲,我儿子是好人……”(选自《儿童文学选刊》,朱景冬译,有删改)6.儿子的行为和处境牵动着母亲的心,请梳理小说内容,完成结构图。7.下面这句话中,前面已有“踩着地板和砖块”,再续一句“砖块和地板”,是否多余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他那平底便鞋嚓嚓地踩着地板和砖块,砖块和地板。8.为什么文章 — 段开头都用“现在”领起,而在 段开头又改为“然后………”?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9.下面两句话从不同角度对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围绕其中任意一句,写一段赏析。①悬念与留白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②这个故事既是巴西的,又是世界的。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小题。(11分)文本一①随着各种AI大模型的兴起,人们发现,AI正在强势进占文字写作领域。面对来势汹汹的AI,文字工作者该何去何从?②我以为,AI的出现并不会掀翻文字工作者的“饭碗”。AI的盲区在哪里,文字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哪里。从AI的局限中,我们能够找到人的不可替代性。③关于AI的盲区,DeepSeek的思考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作为AI写作工具,我们确实在重塑创作生态。但AI写作的本质是‘概率游戏’。当我们写下‘红日初升’时,并不是有感而发的创作,而是根据130万篇经典文本计算出,下一句有82.7%的概率会接上‘其道大光’;我们生成‘基层干部要扎根群众’的公文,不过是把2567份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进行排列组合。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致平庸’,恰是AI写作的致命弱点。”④而人总是先有生活,再进入创作。文字是人交流的载体,它背后承载的复杂情感、幽微人性、深邃思想,才是创作的灵魂。写作技巧可以被模仿,人的生命体验却不可能复制粘贴。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与这片土地的血肉联系,拥有对世间万物最直观的体认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体验。⑤工具解放双手,是为了让思想走得更远。AI承担了那些机械性重复性任务,也在倒逼人类于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深度报道等领域争得一片立足之地。对于敢于思考、兽于思考的人来说,人机协同未尝不是一次“解放”。而如果只想当“文字裁缝”,把思考的权利让渡给机器,被时代淘汰也便不足为奇。⑥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机器学会写作,而是我们丢了写作。用进废退,如果我们依赖、寄生甚至让位于AI,而不是亲身去体验、思考、创作,长此以往,不仅原创能力会萎缩,对文字的审美感知也会被机器生成的“标准美文”所改造。⑦比写作能力更重要的还有写作热情和使命感。狄金森的诗歌手稿中时有错误却震动灵魂,援鄂护士的日记字迹潦草却直抵人心,这些不完美的文字恰恰证明了人类写作的意义:表达自己,记录时代,证明我们活过、爱过、思考过。(摘编自浙江宣传《AI时代,文字工作者的出路在哪》)文本二①AI迅猛发展,让不少人或多或少陷入焦虑。有人焦虑无所不能的AI会让自己失业;有人焦虑各种AI软件免费开放,带来的作弊、造假现象让人防不胜防;有人感受到了AI这个新风口,生怕追不上这阵风……②面对技术更迭,人类不是第一次陷入不安。随着生产力提高,有的职业确实消失了,如汽车普及后,马车夫不见踪影;打字成为职场必备技能后打字员就不再是单独工种。但更多的职业并没有因科技进步而消失:照相机出现时,画家面临职业危机,但摄影师并未取代画家,绘画也没有消失;陶艺、木工等,机器可以做得完美无瑕,但手工业者并未完全消失,消费者仍愿意为“不完美”的手工艺品买单。以大历史观看,焦虑是新事物出现时必经的成长痛。技术转型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新岗位、新技能、新机遇。世界经济论坛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在技术进步、人口结构转变等因素影响下,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将新创造工作岗位1.7亿个(其中人工智能领域1100万个),920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替代,到2030年净增就业机会7800万个。(摘编自京报网《你有AI焦虑吗?AI给了一个答案》)文本三2025年Just So Soul研究院再次面向年轻群体发起AI相关调研,共回收3680份有效反馈,并将结果梳理总结为《2025 Z世代AI使用报告》(“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他们被称为“数字原居民”)。下面是部分问卷统计结果。(摘编自南方都市报《Z世代AI使用报告发布:受访年轻人中约四成有“AI焦虑”》)10.面对AI写作,当代文字工作者该何去何从?文本一中给出了一些建议,请简要概括三点。11.文本二和文本三各是怎样展现AI的积极价值的?请简要分析。12.AI的强大功能引发了“AI焦虑”。请结合上述三个文本的内容,跟帖留言,针对下面这位网友的担心,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语言得体。写诗写得比我好,画画水平比我高,能剪视频,能做PPT,最近人工智能是真“能”了,我想知道:未来我会被AI取代吗??——人民网网友15*****7三、古诗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文本一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本二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②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③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④沃焦釜⑤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⑥,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⑦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馀万,逆围邯郸。(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释】①亲:和睦。②周子:齐国谋臣,本名不详。③扞(hàn)蔽:屏障。④漏瓮:漏水的瓦罐。⑤焦釜:烧焦的锅。⑥亡国:将要灭亡的国家,这里指赵国。⑦不务为此:不尽力去做(救援赵国)这件事。13.下列对两个文本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都是“目光短浅”之意。B.“忠之属也”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都有“类”的意思。C.“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与“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沃”都是“浇、灌”之意。D.“为国计者过矣”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都是“过于、过分”之意。14.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15.文本一在《左传·庄公十年》中并没有题目,《曹刿论战》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请简要分析这样拟题的理由。16.劝说别人要讲究策略,曹刿劝说鲁庄公、周子劝说齐王,主要策略分别是什么?请各答出一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4分)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首诗的画线句各是怎样含蓄地表达情感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整本书阅读(5分)18.《西游记》《水浒传》《海底两万里》《红岩》讲述的都是团队的故事。如果将来你要建设、管理一个团队,他们的经历对你有什么重要启发?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结合其中两部小说,简要分析。五、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真相,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用心聆听,才能理解真相;有时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变换视角,才能发现真相;有时需要我们质疑思考、拨开云雾,才能探寻真相;有时真相就在那里,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1)上述材料让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请自拟题目(须含“真相”一词),写一篇记叙文,力求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2)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须含“真相”一词),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写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1.示例:书店名化用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将书店比喻为朱熹诗中的“半亩方塘”),暗示阅读能让人保持精神的清新活泼(寓意书店是知识的汇聚之地/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底蕴)。②示例1:“尚书房”谐音“上书房”,有“到书房去”之意,号召人们来书店读书学习,富有亲切感和号召力。②示例2:《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暗示店内书籍品质高,以“尚书房”为书店名,很有文化意味。示例3:“尚书”意为“崇尚读书”,有鼓励倡导阅读之意。以“尚书房”为店名,点明书店是书籍爱好者的聚集之地。示例4:“尚书房”谐音“上书房”,“上书房”是古代皇子及贵族子弟读书的地方,以此为书店名,表达了对阅读的尊崇,有历史的厚重感。③示例1:“郑品”巧妙融合地域“郑州”与“品质阅读”两重含义,体现了书店对品质、格调的追求/能唤起读者的地域亲近感和自豪感。示例2:“郑品”谐音“正品”,有“正在品味”之意,体现了书店倡导沉浸式阅读的理念,彰显了书店的品质格调。示例3:“郑品”谐音“正品”,有“正版图书”之意,彰显了书店对书籍品质的追求。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3.(1)融为一体 别出心裁(2)①书籍品类选择有特色;②装修风格独特,环境宜人;③综合性强,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分区合理,功能多样/阅读之外开展多种文化活动)。4.同学们,“二手新知”活动指的是交换闲置书籍来阅读或捐赠闲置书籍给别人阅读的活动。参加此活动时,可提供一本八成新的闲置书,装进封套,写上寄语,放在活动区域;如果你在那儿看到想读的书,也可免费领走一本。注意,拿去交换的最好是自己喜欢(有价值)的书,盗版书、有违主流价值观的书不能参与交换。5.示例1:茄子——就算红得发紫,也要保持一份平常心。示例2:苦瓜——不要总说做人太苦,你苦得过我吗 示例3:柿子——历经岁月沉淀,方能褪去青涩。示例4:韭菜——只要根还在,即使反复收割,也仍然有未来。示例5:丑橘——内在的美好,不会因外表的粗糙而减损。示例6:砂糖橘——一点点的酸,反而衬出了甜的恰到好处。6.①母亲纳闷(疑惑),担心儿子②痛苦减轻③儿子收拾东西,打好包裹离家④痛苦、坚定地编造谎言,否认相关信息 7.不多余,①这两句话重复中有变化,写出母亲的目光追随儿子,专注倾听他来回走动的情形;②通过位置的变化与反复写儿子不停地走来走去,折射出他内心的纠结;③营造令人窒息的氛围;④表现母子二人离别时难以言表的痛苦。 8.①连用五个“现在”,逐一定格母亲在不同场景中的状态,表现母亲在儿子离家后魂不守舍(茫然失措)的状态(连用五个“现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给人一种时间停滞不前的错觉,表现了儿子离开后母亲度日如年的感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担心。②在五次重复之后,改用“然后”来表时间推移,调节了叙述节奏(避免了叙事的单调/使叙述有了变化/暗示情节将要发生变化),暗示母亲焦灼不安的情绪已渐渐平复。 9.①示例1:这篇小说设置了多处悬念,如早晨没有下雨,但儿子却衬衫湿透、鞋子上都是泥泞,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儿子因何而离家 陌生人为何登门盘查 结果会怎样 ……这些问题小说都没有交代,让读者自己借助“书”“同事”“夜晚出去”“神秘的黎明”等零碎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拼凑出事件真相/参与文本建构),产生余味无穷的阅读感受。示例2:小说中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母亲的,一条是儿子的,作者正面写母亲在一天中的经历和感受,但对儿子回家前经历了什么、在从事什么活动、为何要离家出走等让母亲揪心的事则没有交代,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让小说内容更聚焦(淡化了社会背景和儿子这条线),更好地突出了母亲的形象。②示例1: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巴西母亲的形象,她聪慧敏感、疼爱儿子,猜测到儿子要做的事并对此忧虑难安,但她不询问,不阻止,坚定地信任儿子,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保护儿子。她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位坚强勇敢的母亲一样,默默支持孩子们的事业(这种母爱能触发跨文化读者的共情,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因而具有普遍意义)。示例2:小说写了母子二人的故事,儿子冒着危险,忍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煎熬,但还是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母亲虽担忧不舍,但仍然默默支持儿子的事业。儿子就像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者一样勇敢无畏,母亲就像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一样隐忍坚强,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巴西的,也是世界的。示例3:小说写了一个“目送”的故事,儿子为理想追求而离家远行,母亲依恋不舍、痛苦不安,却只能默默目送他远去;儿子离开时虽心有不忍、情有不舍,却依然头也不回地离去。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以,它既是巴西的,又是世界的。10.①体认世间万物,获得独特体验;②通过人机协作解放自己,去从事更具研究性、创造性的工作(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③坚持创作,保持原创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④保持写作的热情和使命感,表达自己,记录时代。 11.文本二:①通过列举一些职业并未因科技进步而消失的例子,类推AI带来的技术转型在淘汰一些职业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岗位和新机遇(通过观察历史上科技进步带来的阵痛和积极影响,证明AI也会带来积极影响);②引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中的具体数字,说明AI带来的技术转型会增加未来的就业岗位。文本三:①通过调查统计图表(被调查者的切身感受),说明AI有助于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为使用者提供创意价值、社交价值、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 12.示例1:网友你好,你大可不必有此担心。AI功能强大,但也有盲区,它不会独立创造,也没有人的生命体验,只要我们壮大优势,它就不可能取代我们。况且,AI技术的普及虽然会淘汰一些职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更多职位。如果我们能坚持思考,把AI作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工具,就不会被它取代。示例2:网友你好,我觉得你这种担心恰是你具有忧患意识的表现。AI确实太强大了,不只是文字写作方面,在很多领域,AI都比我们有优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居安思危,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使用AI、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以免被科技浪潮淘汰。示例3:网友你好,是否会被取代,主要取决于你自己哦。面对强大的AI,你是缴械投降,让渡权利,还是坚持思考,追求创意 是焦虑恐慌、无所适从,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AI创造的新机遇新岗位,一定属于善思善学的人。Z世代已尝到了AI的甜头,如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你一定也行的。13.D 14.现在如果赵国灭亡了,将来祸患就会危及齐国和楚国。 15.示例1:曹刿是主人公,文本主要通过记叙他与鲁庄公围绕作战进行的两次对话,来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因此拟题为“曹刿论战”。示例2:文本一紧扣“论战”展开,重点写曹刿战前对战争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论述,对战争过程则一带而过,以此为题吻合叙事的侧重。示例3:本文的主人公是曹刿,主要内容是记叙曹刿在长勺之战前和战斗取胜后对作战准备和取胜原因的分析,因此可用“曹刿论战”为题。 16.曹刿示例:抓住对方心理和需求,引导启发。曹刿针对鲁庄公想要迎战克敌的心理,引导他思考“何以战”,对他的回答逐一分析、排除,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认知,最终理解战争制胜的根本在取信于民。周子示例1:分析利弊。针对要不要救赵这一问题,周子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剖析,指出不救则秦国计谋得逞,从长远看不利于齐楚;救则能保障自身安全,获得“高义”“显名”,提升威望。通过利弊对比,提醒齐王理性决策。周子示例2: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用“唇亡齿寒”之喻强调赵国的存亡关乎齐楚安危;用“漏瓮沃焦釜”为喻,突出赵国形势的危急及救赵的紧迫性,两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救赵的重要性,有利于齐王正确决策。周子示例3:抓住对方心理剖析利害。周子抓住齐王患得患失,怕得罪强秦而又不愿承认等复杂心理,陈述不救赵之害和救赵之利,指出“爱粟”只是眼前小利,而“救赵”不仅可以保障齐国安全,还能彰显救助邻国的高义,获得威望,从而引导齐王接受“救赵”的建议。参考译文:文本一: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文本二: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周子对齐王说:“(齐国)不如答应赵国的请求(提供粮食援助),以此迫使秦国退兵;如果不答应,秦军就不会撤退。这正是秦国计谋得逞,而齐、楚两国的策略失误了。况且赵国对于齐、楚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秦国)今天把赵国灭亡,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当前救援赵国的事务,应当如同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灭烧焦的锅一样紧迫。拯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之举;击退秦国军队,更能彰显国家的威名。秉持道义去拯救即将灭亡的国家,以威名震慑并击退强秦的军队;不尽力去做(救援赵国)这件事,反而吝啬粮食(不愿支援),这就是为国家谋划策略者的重大失误啊。”齐王没有听取这个建议。秦国在长平击败赵国,杀了赵国士兵四十多万人,于是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17.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离京回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以“落红”自比(以物喻人/借物抒怀),用落花化作春泥呵护新生花朵这一自然现象,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积极奉献的精神。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批评歌女来讽刺听歌之达官贵人。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批评那些沉溺于享乐、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批判(用典故借古讽今,由亡国之音《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表达对达官贵人不思国事,只知寻欢作乐的忧虑与愤慨)。18.示例1: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西天取经团队有一致的目标——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完成个人修行,因此,他们有矛盾而终能化解,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不改初心,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许云峰、江姐等革命者以建立新中国为共同目标,因此他们身在监狱而不绝望,相互扶持,办报纸,策划越狱,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迎来了革命胜利。示例2: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水浒传》中,宋江很善于用人,他让精于谋略的吴用任军师,让武艺高强的林冲为先锋,让神行太保戴宗负责送信打探消息,好汉们各有专长,各尽其责,才有梁山的不断壮大。《海底两万里》中,当鹦鹉螺号被困南极冰层时,尼摩船长负责组织协调,阿龙纳斯教授运用知识预测生存时间,康赛尔预备医疗支援,尼德·兰用鱼叉破坏裂缝,大家各自发挥专长,最终成功脱险。示例3:要有一个具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核心人物。《红岩》中,许云峰作为重庆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在狱中唱《国际歌》鼓舞同志们,领导大家用绝食逼迫敌人妥协,激励、指导同志们与敌人斗争周旋,取得了很好效果。《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船上的灵魂人物,遇事沉着机智。当遭遇巨型章鱼袭击时,他头脑冷静地指挥船员们用斧头、鱼叉等武器与章鱼展开激战,成功摆脱了章鱼的纠缠,保住了潜水艇和船员们的生命(在被困南极冰层时,他利用丰富的海洋知识和鹦鹉螺号的特殊构造,指挥船员们尝试各种方法摆脱困境,最终成功脱险)。19.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