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考前冲刺: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1.(2025 山西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岳州城上姚 鼐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孤筇①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注]①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2.(2025 毕节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望明河 赠路侍郎①使高丽宋 刘一止华旌耀日,报天上使星,初辞金阙。许国精忠,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②。向来鸡林③外,况传咏、篇章雄绝。问人地、真是唐朝④第一,未论勋业。鲸波霁云千叠。望仙驭缥缈,神山明灭。万里勤劳,也等是壮年,绣衣持节。丈夫功名事,未肯向、尊前轻伤别。看飞棹、归侍宸游⑤,宴赏太平风月。注:①路侍郎:路允迪,曾多次奉旨出使高丽。②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商王武丁梦见贤臣傅说,后于傅岩寻得,任其为相,并以“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喻其治国之才。③鸡林:高丽国名。④唐朝:代指当朝。⑤宸游:天子游乐。(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一首赠别词,路侍郎允迪将要出使高丽,友人置酒送别,词人作词相赠,以表达对他的祝愿与勉励。B.上阙开头写出使的情形,使者初辞宫阙,地上华旌飘扬,天空艳阳朗照,交相辉映,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词人认为路侍郎人品门第均为当世翘楚,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功业,此次出使高丽正是他立功的机会。D.下阙开头遥想路侍郎出使之路,惊涛千丈,霁云千重,仙驭若有若无,神山时隐时现,虽为虚景却如在眼前。(2)本词虽写离别,但词人却说“未肯向、尊前轻伤别”,请从路侍郎的角度简要分析离别而不伤别的原因。3.(2025 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陈县尉之太和新任①姚勉古来尉自号神仙②,况是栖身快阁天。好向盘根施利器,如登熟路著先鞭③。可知岂患无知己,自爱应能不爱钱。近世末僚卿相少,愿储远业④继前贤。【注】①县尉:官名,掌一县治安,在宋代是个很小的官职。太和:县名,即今江西泰和县,县内有快阁。②西汉末年梅福曾补任南昌县尉。王莽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相传已成仙。后多以“神仙尉”作为县尉的美称。③著先鞭:先人一步,处于领先地位。④远业:远大的事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典,诗人以“神仙”称呼县尉,言辞间隐含对陈县尉的安慰之意。B.诗人想象陈县尉在“栖身快阁”时,会有与黄庭坚登快阁时相似的心情。C.从颔联中的“利器”和“先鞭”来看,诗人对陈县尉的才能是非常相信的。D.“卿相”即执政的大臣,由低级的僚属跻身卿相之列,在当时是少有的。(2)尾联中“储”字意味很深,诗人期待陈县尉如何“储远业”?请简要分析。4.(2025 漳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宿渔家李咸用①促杼②声繁萤影多,江边秋兴独难过。云遮月桂几枝恨,烟罩渔舟一曲歌。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陶家壁上精灵物③,风雨未来终是梭④。[注]①李成用: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庸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②杼,指机杼、织布机上的一个零件。③精灵物:此处指挂在墙上的纺织工具。④梭:织布的工具、织布时在织机上不停地穿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杼声声,萤火虫飞舞,开篇以所见所闻描绘了秋夜渔家欢快的劳动场景。B.云遮住月桂,渔舟隐现在烟雾之中,景象朦胧,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C.颈联对清明世道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反映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D.“风雨”与《春晓》“夜来风雨声”的“风雨”含义虽有不同,但都情真意切。(2)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李咸用的诗是“国风之遗音(反映现实、同情百姓)”,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5.(2025 安岳县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游鹤林寺①道潜②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③句,洗眼共君④看。【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②道潜: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俗姓王,自幼出家受戒,北宋诗僧,于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③谪仙;古人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后专指李白。④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明地点与时间,并通过诗人的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冷清萧瑟的整体氛围基调。B.颔联从视觉角度状景,风掠过山林,惊坠纷纷雪片,雨中的深涧,飞湍呜咽,承接上文的寒冷气氛,令人感到清寒入骨。C.颈联转而描写寺庙内部景象,墙壁上挂满了千首诗篇,给寺庙抹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的光芒。D.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2)尾联“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表意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该联的意蕴。6.(2025 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过舒尧文戏作①苏轼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2)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7.(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江别友王晦之孤帆天际没,暮色入蒹葭。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孤帆消逝、暮色苍茫营造空阔寂寥的意境,奠定全诗情感基调。B.颔联“分”字摹写雁阵穿云之态,“咽”字拟声传情,凸显环境凄清萧瑟。C.颈联由近及远描绘山水相接的宏阔景象,暗含诗人超然物外的襟怀。D.尾联以流水喻心绪,将抽象情思具象化,收束处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本诗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现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斡①马,因论伯时②画天马(节选)黄庭坚于阗③花骢龙八尺,看云不受络头丝。西河骢作蒲萄锦,双瞳夹镜耳卓锥。长楸④落日试天步,知有四极无由驰。电行山立气深稳,可耐珠鞯白玉羁?李侯一顾叹绝足,领略古法生新奇。一日真龙入图画,在坰⑤群雄望风雌。曹霸弟子沙苑丞⑥,喜作肥马人笑之。李侯论斡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注】①韩斡:唐代著名画家。②伯时:宋代著名画家,诗中的“李侯”即指李伯时。③于阗:古代西域王国,盛产良马。④长楸:指高大的楸树,借指大路。⑤坰:郊野。⑥沙苑丞:指韩斡,他是曹霸的弟子,当过沙苑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苏辙观看韩斡的画马作品创作了题画诗,作者依照其韵写了这首诗歌。B.韩斡画作上的马,高达八尺,花斑如同蒲萄纹锦,双眼如明镜,两耳像立锥。C.“电行”二句与前面的“看云”句呼应,体现了马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D.诗人想象大胆,认为如果能把真龙画入图画中,那么其他良马就会相形见绌。(2)诗歌体现了李伯时的哪些艺术创作主张?请简要分析。9.(2025 历下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杨明叔① 其一黄庭坚鱼去游濠上,鸮来止坐隅②。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决定不是物,方名大丈夫。今观由也果,老子欲乘桴③。【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的弟子。②这一联用了两个典故:用庄子濠梁之辩的典故,表达自得其乐之情;用贾谊《鹏鸟赋》的典故,表达抑郁的心情。③《论语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通过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一乐一忧。B.三四句紧接着一二句具体内容,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的状态都因“我”而生。C.五六句继续紧接着上面诗句直接议论,意思是能不受外物影响才是大丈夫。D.七八句意思是,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打算像孔子一样“乘桴浮海”。(2)这首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有对学生的表彰和信任。请结合诗句分析。10.(2025 新余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酬元九【1】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白居易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注释:【1】元九:即元稹。(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深挚情感。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2)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11.(2025 莆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点明时间是秋夜,“夜久无眠”直接写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的状态,“秋气清”则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B.“烛花频剪欲三更”中,“烛花频剪”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漫漫长夜中,通过不断剪烛花来打发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C.“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凉”字既写出了月光洒在床铺上的清冷之感,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一语双关,堪称全诗的诗眼。D.整首诗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如秋气、烛花、梧桐月等,将自己的闺怨之情融入其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2)诗歌的后两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12.(2025 江苏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王十朋①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明朝又向钱塘②去,十里西风桂子香。[注]①王十朋,南宋爱国名臣。②钱塘,即南宋都城临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泊舟萧山水面,午夜酒醒渐感天气寒凉,面对若星辰和月色,感慨万千。B.颔联用词精当,如“短”“破”“漏”等词语形象传神,暗合诗人此时的心境。C.颈联两句互文见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写出诗人境况,使诗歌意蕴丰厚。D.尾联“桂子香”与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皆为虚写,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题目明确表示“有感而作”,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13.(2025 厦门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杨万里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注]范至能参政,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4.(2025 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陈郎中曾巩材薄安时甘寂寞,身闲乘兴喜登临。每寻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明月几人非按剑①,高山从古少知音。数篇清绝赓②歌意,默见冯唐③异俗心。【注】①按剑:这里指心怀戒备。②赓:接续。③冯唐:西汉名臣,以敢于直谏著称,其性格特立独行,不随流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谦逊的口吻开篇,称自己的才能平庸,甘愿安于寂寞的时光。B.第二句写在闲暇时登临高处,欣赏美景,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C.颈联借明珠按剑、高山流水两个典故,表达人心难测知音难觅的感慨。D.尾联写陈郎中的诗歌清雅绝妙,具有超凡脱俗情怀和特立独行精神。(2)曾巩的诗歌“言近旨远”,第二联借助意象和行为动作表达心志。请谈谈你的理解。15.(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喜雨[唐]杜甫南国旱无雨①,今朝江出云②。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喜雨口号③[清]蒲松龄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注】①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②《礼记》载:“天降时雨,山川出云。”③蒲松龄家居山东淄川,清代该地水旱频仍。“口号”是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不加修饰、随口吟成的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南国久旱无雨,今晨江面上出现雨云,带来降雨的希望,为下文写雨做铺垫。B.杜诗颔联表现雨势的迅疾,颈联中写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中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C.蒲诗以风势起笔,写出风声摇天撼地之势,“一夜松风”表现出诗人闻风祈雨、彻夜难眠的心态。D.蒲诗“知何似”之疑问强调诗人对雨后禾黍的关注,诗人却只以芭蕉抽出新叶含蓄作答,言有尽而意无穷。(2)杜诗和蒲诗都突出一个“喜”字,但在描写方法上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6.(2025 莆田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杜荀鹤为政为人渐见心,长才聊屈宰长林。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寒雨旋疏丛菊艳,晚风时动小松阴。讼庭闲寂公书少,留客看山索酒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明府任职于长林,在处理政务和为人处世中逐渐展现品性。B.在长林为官虽俸禄不多,却能让人对吟诗作赋产生喜爱之情。C.颈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富有动感,营造了清幽雅致的意境。D.这是首唱和友人寄赠孟明府的诗,全诗感情真挚,意味深长。(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7.(2025 徽县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南宋)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鹧鸪天 西都作》朱敦儒(南宋)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1)下列对两首词思想情感的比较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词“寒光亭下水如天”与朱词“玉楼金阙慵归去”均通过空间意象表达对官场的疏离,但前者侧重自然净化后的澄明心境,后者凸显主动拒绝的傲岸姿态。B.张词“世路如今已惯”与朱词“几曾着眼看侯王”都体现对世俗的厌倦,前者源于宦海沉浮后的麻木,后者出于天生狂放的性格基因。C.张词“飞起沙鸥一片”与朱词“且插梅花醉洛阳”都以动态意象收束全词,前者象征自由无拘的理想人格,后者暗示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D.张词“重来又是三年”与朱词“累上留云借月章”均隐含时间维度,但前者表达故地重游的沧桑感,后者强调对永恒自然的掌控欲望。(2)两首词都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思,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思想的异同。18.(2025 商洛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自叙杜荀鹤①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②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注]①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请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珂。②奈值:奈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常常饮酒作乐,琴书相伴,且年老多病,所以一直都以贫为乐。B.“宁为”表现了诗人坚决的态度,他在诗人和政客之间做出了选择。C.诗人作诗秉承济世救民的原则,他言真行端,但是这不为世情所容。D.本诗内容转化自然,尾句和首句呼应,强化了诗人的隐士形象。(2)如何理解颔联中的“怕”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19.(2025 南岗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辛卯入杭呈王察判陆文圭①古人糟粕在遗经,圣学非由积累成。每向同中参孔释,时于异处别朱程②。一川水满源头活,半夜天高月色明。下学工夫迟十载,小儒终是雾中行。[注]①陆文圭:宋末元初文学家,崇儒重道,融会经传。②朱程:指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提出,南宋朱熹等进一步发展的以“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提出了对古代经典及传统学习方式的独特看法。B.颔联探讨“孔释”与“朱程”两者间的异同,认为治学需专注严谨。C.尾联指出若以只研经典的下乘功夫去钻研学问,再努力也会感到困惑。D.诗人用语浅近,善于形象地说理,使诗歌语言兼具质朴和含蓄之美。(2)诗歌颈联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言,结合此名言和本诗主题,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20.(2025 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寓目①李商隐园桂悬心碧,池莲饫眼②红。此生真远客,几别即衰翁。小幌风烟入,高窗雾雨通。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③。[注]①诗人作此诗时年三十六,在他人幕府中担任宾客。②饫眼:满眼。③朱栊:朱红色的窗棂。亦代指窗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寓目”为线索,诗人由看到的园桂、池莲等景象引发一系列人生感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B.颔联诗人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漂泊异乡,时光飞逝,离别几次便已成为“衰翁”,情感深沉而悲凉。C.颈联从小幌、高窗等意象入手,描写了室内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微、清冷的氛围,情景交融。D.尾联预想未来与新结识知己的美好生活,并借“锦瑟”这一意象表达与《锦瑟》这首诗相似的情感。(2)后人评价此诗首联在写景抒情方面极为出色,请简要赏析。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考前冲刺: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1.(2025 山西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岳州城上姚 鼐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孤筇①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注]①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答案】(1)D(2)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夕照、荡漾江波,渺小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这种情绪会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乡愁意识自然流露而出。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虚实结合”错误。前六句所写的景象,如城楼的高峻、周围的天光水色、山的走向以及大雁南飞等,都是诗人实际看到的真实景象,属于实写,并没有明显的虚写部分。故选D。(2)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孤筇”表明诗人是独自拄杖,突出了个体的孤独。而“落照”描绘出夕阳西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同千里”则将诗人的孤独身影与千里之遥的广阔天地形成鲜明对比,以壮阔的背景衬托出诗人的渺小与孤寂,这种反差自然会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衡山在南岳,传说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这里山向北、雁南飞的景象,都暗示着背井离乡的意味。诗人此时处于羁旅之中,看到这样的景象,自然会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乡愁也就油然而生。③尾联中,“人间好景湘波上”描绘出湘波之上美丽的景色,然而“却照新生白发归”,美好的景色映照出诗人新生的白发。“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就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表达的那种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感慨,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答案:(1)D(2)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夕照、荡漾江波,渺小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这种情绪会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乡愁意识自然流露而出。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译文:岳州城高高耸立,上接云霄,下临石矶。城头上整日都洒满了清明的光辉。我独自拄着手杖,在落日的余晖中,眺望千里之外。四周是白茫茫的江水和湛蓝的天空。山峦从衡阳起都向北延伸,大雁飞过江外却更往南飞。人间的美好景色就在湘江的水波之上,然而这美景却照着我这个新添白发的人回归。赏析:这首诗是姚鼐的佳作,诗境开阔,情感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笔,描绘岳州城的高峻与开阔,“高接云霄”极言其高,“敞清晖”营造出明朗的氛围。颔联“孤筇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诗人孤身拄杖,在落照中远眺千里,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豪迈的情怀。“白水青天”勾勒出开阔的空间,境界雄浑。颈联“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以山与雁的不同走向形成对比,山向北,雁向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漂泊的感慨。尾联“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笔锋一转,美景依旧,而诗人却已添白发,以乐景写哀情,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有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整首诗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展现自然美景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2.(2025 毕节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望明河 赠路侍郎①使高丽宋 刘一止华旌耀日,报天上使星,初辞金阙。许国精忠,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②。向来鸡林③外,况传咏、篇章雄绝。问人地、真是唐朝④第一,未论勋业。鲸波霁云千叠。望仙驭缥缈,神山明灭。万里勤劳,也等是壮年,绣衣持节。丈夫功名事,未肯向、尊前轻伤别。看飞棹、归侍宸游⑤,宴赏太平风月。注:①路侍郎:路允迪,曾多次奉旨出使高丽。②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商王武丁梦见贤臣傅说,后于傅岩寻得,任其为相,并以“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喻其治国之才。③鸡林:高丽国名。④唐朝:代指当朝。⑤宸游:天子游乐。(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词为一首赠别词,路侍郎允迪将要出使高丽,友人置酒送别,词人作词相赠,以表达对他的祝愿与勉励。B.上阙开头写出使的情形,使者初辞宫阙,地上华旌飘扬,天空艳阳朗照,交相辉映,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词人认为路侍郎人品门第均为当世翘楚,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功业,此次出使高丽正是他立功的机会。D.下阙开头遥想路侍郎出使之路,惊涛千丈,霁云千重,仙驭若有若无,神山时隐时现,虽为虚景却如在眼前。(2)本词虽写离别,但词人却说“未肯向、尊前轻伤别”,请从路侍郎的角度简要分析离别而不伤别的原因。【答案】(1)C(2)①路侍郎心怀壮志,志在报国,因此他不愿轻易地在离别之际表现出一丝的软弱。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使他更倾向于以坚强、勇敢的姿态面对离别。②路侍郎深知出使高丽是一项重大的使命,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得失,更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因此,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忍受离别的痛苦,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③词中通过描绘路侍郎的勤劳和勇敢,以及他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进一步强调了他离别而不伤别的原因。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使得他能够在离别之际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词人认为路侍郎人品门第均为当世翘楚”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问人地、真是唐朝第一,未论勋业”,这里主要是夸赞路侍郎的才华和地位,并未直接评价他人品门第为当世翘楚。故选C。(2)①由“许国精忠,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可知,词人将路侍郎比作商王武丁时期的贤相傅说,说他具有如傅说般的治国之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济川舟楫”,帮助国家渡过难关。这表明路侍郎自身怀有远大的志向,想要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许国精忠”直接点明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有这样的壮志和忠诚,路侍郎在面对出使高丽这一离别任务时,自然不会因离别而悲伤软弱,而是更愿意以一种坚强、勇敢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所以他“未肯向、尊前轻伤别”,体现出他为了实现报国之志,不被离别之情左右的豪情。②从“华旌耀日,报天上使星,初辞金阙”可知,“华旌耀日”描绘出路侍郎出使时旌旗在阳光下闪耀的壮观场面,“天上使星”表明他是奉天子之命出使,这都显示出他出使任务的重要性和庄严性。他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从皇宫出发前往高丽,这份使命的重大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此次出使关系到国家与高丽之间的交流以及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所以,路侍郎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忍受与亲人、朋友离别的痛苦,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故而不会在离别时轻易表现出悲伤,即“未肯向、尊前轻伤别”。③由“万里勤劳,也等是壮年,绣衣持节”可知,“万里勤劳”体现出路侍郎此次出使路途遥远且艰辛,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勤劳,但他正值壮年,勇敢地承担起这份使命。“绣衣持节”描绘出他作为使者的威严形象,表明他以坚定的姿态去完成任务。同时,“丈夫功名事,未肯向、尊前轻伤别”中,“丈夫功名事”说明路侍郎对功名有自己的追求,但他更看重的是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功名。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对完成出使任务后能够为国家增光的憧憬。这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的忠诚,让他在离别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被离别之情所左右,所以“未肯向、尊前轻伤别”。答案:(1)C(2)①路侍郎心怀壮志,志在报国,因此他不愿轻易地在离别之际表现出一丝的软弱。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使他更倾向于以坚强、勇敢的姿态面对离别。②路侍郎深知出使高丽是一项重大的使命,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得失,更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因此,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忍受离别的痛苦,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③词中通过描绘路侍郎的勤劳和勇敢,以及他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进一步强调了他离别而不伤别的原因。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使得他能够在离别之际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译文:华丽的旌旗闪耀着日光,报告着天上的使星,刚刚辞别了皇宫金阙。你怀着许身报国的精忠之心,今日就如同傅说在傅岩那样,展现出治国济民的才能,成为国家的“济川舟楫”。向来在高丽国之外,你的雄奇绝妙的篇章就被人传颂。论人才和地位,你当真是当今第一,更不用说日后建立的勋业了。海上的波涛与雨后的云朵层层叠叠。眺望那缥缈的仙人车驾,神山若隐若现。你不辞万里辛劳,正值壮年,身着绣衣,手持符节出使。大丈夫对于功名之事,不会在酒杯之前因离别而稍有伤感。看那快速行驶的船桨,等你归来侍奉天子游乐,一同宴赏这太平盛世的美好风光。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却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开篇“华旌耀日,报天上使星,初辞金阙”,以宏大的场景,描绘出路侍郎奉旨出使,旌旗耀日,从皇宫出发的庄重画面,尽显使命的神圣与重要。词人以“许国精忠,试此日傅岩,济川舟楫”,将路侍郎比作贤相傅说,高度赞扬其有治国之才,且精忠报国,这奠定了全词对路侍郎歌颂的基调。“向来鸡林外,况传咏、篇章雄绝”表明路侍郎声名远扬,在高丽就已有卓越的文学声誉。“鲸波霁云千叠。望仙驭缥缈,神山明灭”,描绘出大海上波涛与云雾交织,仙人车驾、神山若有若无的奇幻景象,既写路侍郎出使路途的艰难,又增添了神秘色彩。“万里勤劳,也等是壮年,绣衣持节”强调路侍郎虽万里奔波,却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地肩负使命。“丈夫功名事,未肯向、尊前轻伤别”突出路侍郎心怀壮志,不为离别伤感,一心为功名和国家。最后“看飞棹、归侍宸游,宴赏太平风月”,表达对路侍郎顺利归来,与天子共享太平的美好期许。全词感情充沛,既赞美了路侍郎的才能与抱负,又饱含对其出使成功的祝愿,展现出一种豪迈、积极的情感风貌。3.(2025 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陈县尉之太和新任①姚勉古来尉自号神仙②,况是栖身快阁天。好向盘根施利器,如登熟路著先鞭③。可知岂患无知己,自爱应能不爱钱。近世末僚卿相少,愿储远业④继前贤。【注】①县尉:官名,掌一县治安,在宋代是个很小的官职。太和:县名,即今江西泰和县,县内有快阁。②西汉末年梅福曾补任南昌县尉。王莽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相传已成仙。后多以“神仙尉”作为县尉的美称。③著先鞭:先人一步,处于领先地位。④远业:远大的事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用典,诗人以“神仙”称呼县尉,言辞间隐含对陈县尉的安慰之意。B.诗人想象陈县尉在“栖身快阁”时,会有与黄庭坚登快阁时相似的心情。C.从颔联中的“利器”和“先鞭”来看,诗人对陈县尉的才能是非常相信的。D.“卿相”即执政的大臣,由低级的僚属跻身卿相之列,在当时是少有的。(2)尾联中“储”字意味很深,诗人期待陈县尉如何“储远业”?请简要分析。【答案】(1)B(2)①施展才华。在任上要发挥才能,努力争先,处理好各种难题。②开阔心胸。不要因官职卑微而自轻,也不必担心没有知己,要振作精神,开阔胸襟。③廉洁自爱。应珍惜自身名节,清廉为官,赢得美好的声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B.“相似的心情”错误。黄庭坚登快阁时,期望与白鸥订盟,有弃官归隐之意;本诗则是勉励友人勤于职守;且首联先以“神仙”美言县尉之职,又继以“况是”一词,二者构成递进关系,由此可知,诗人想象陈县尉“栖身快阁”时,心情应是愉快的。故选:B。(2)①诗中“好向盘根施利器,如登熟路著先鞭”表明诗人希望陈县尉在太和县尉的职位上,面对复杂艰难的情况(“盘根”),能够像使用锋利的工具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处理各种事务。并且要如同走熟悉的道路一样,先人一步,处于领先地位(“著先鞭”),努力争先,在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通过不断解决难题来积累经验和业绩,为成就远大事业奠定基础。所以诗人期待陈县尉在任上积极施展才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各种难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②“可知岂患无知己,自爱应能不爱钱”以及结合诗中对县尉官职的描述,在宋代县尉是个很小的官职。诗人通过“可知岂患无知己”安慰陈县尉不要担心没有知己赏识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振作精神。同时,“自爱应能不爱钱”强调要珍惜自身名节,不因官职卑微而自轻自贱。这体现了诗人希望陈县尉能够开阔胸襟,不被官职的大小所局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为实现远大事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所以诗人期待陈县尉开阔心胸,不自卑、不担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官职和人生。③“自爱应能不爱钱”直接表明诗人对陈县尉的期望,即要珍惜自身的名誉和节操,做到清廉为官。在古代官场,廉洁是官员重要的品德和操守,只有做到不爱钱财,保持清正廉洁,才能赢得良好的声名和口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良好的品德和声誉是成就远大事业的重要保障。所以诗人期待陈县尉能够廉洁自爱,珍惜名节,通过清廉为官赢得美好的声名,为实现远大事业做好品德上的储备。答案:(1)B(2)①施展才华。在任上要发挥才能,努力争先,处理好各种难题。②开阔心胸。不要因官职卑微而自轻,也不必担心没有知己,要振作精神,开阔胸襟。③廉洁自爱。应珍惜自身名节,清廉为官,赢得美好的声名。赏析:这首诗通过用典和比喻,表达了对陈县尉新任的鼓励与期许。诗人以“神仙尉”美称,既安慰其职位低微,又寄寓远大志向。诗中“利器”“先鞭”等意象,彰显对其才能的信任,尾联则期望其储备远业,继往开来,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厚望。4.(2025 漳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宿渔家李咸用①促杼②声繁萤影多,江边秋兴独难过。云遮月桂几枝恨,烟罩渔舟一曲歌。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陶家壁上精灵物③,风雨未来终是梭④。[注]①李成用: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庸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②杼,指机杼、织布机上的一个零件。③精灵物:此处指挂在墙上的纺织工具。④梭:织布的工具、织布时在织机上不停地穿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机杼声声,萤火虫飞舞,开篇以所见所闻描绘了秋夜渔家欢快的劳动场景。B.云遮住月桂,渔舟隐现在烟雾之中,景象朦胧,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C.颈联对清明世道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反映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D.“风雨”与《春晓》“夜来风雨声”的“风雨”含义虽有不同,但都情真意切。(2)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李咸用的诗是“国风之遗音(反映现实、同情百姓)”,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A(2)①通过渔家秋夜劳作的场景,表现渔民生活的艰辛;②以云遮月桂表现美好事物被遮蔽,揭露世道不公的现实;③以百姓随时可能面临风雨的侵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评价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欢快的劳动场景”错。这一表述与诗中“独难过”的情感基调不符,诗中更多表达的是孤独和忧愁,而非欢快。故选A。(2)首联通过“促杼声繁”描绘了渔家昼夜劳作的艰辛,体现了现实的苦难。尾联“风雨未来终是梭”以“梭”象征百姓在动荡中的无奈等待,是社会不公的反映。颔联“云遮月桂几枝恨”则通过自然景物隐喻百姓被压迫的愁苦,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同情。颈联“明时公道复如何”则直接以反问质疑当权者的治理,直指社会缺乏公正,与“国风”的讽喻传统相呼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李咸用诗中“国风之遗音”的特点。答案:(1)A(2)①通过渔家秋夜劳作的场景,表现渔民生活的艰辛;②以云遮月桂表现美好事物被遮蔽,揭露世道不公的现实;③以百姓随时可能面临风雨的侵袭,表达对百姓的同情。5.(2025 安岳县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游鹤林寺①道潜②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③句,洗眼共君④看。【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②道潜: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俗姓王,自幼出家受戒,北宋诗僧,于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③谪仙;古人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后专指李白。④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的首联点明地点与时间,并通过诗人的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冷清萧瑟的整体氛围基调。B.颔联从视觉角度状景,风掠过山林,惊坠纷纷雪片,雨中的深涧,飞湍呜咽,承接上文的寒冷气氛,令人感到清寒入骨。C.颈联转而描写寺庙内部景象,墙壁上挂满了千首诗篇,给寺庙抹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的光芒。D.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2)尾联“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表意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该联的意蕴。【答案】(1)B(2)①“谪仙句”专指李白的诗句,诗人借对李白诗句的欣赏和崇拜,表达诗人对高雅的文学艺术美的追求,及自身对豪放洒脱生活的追求。②诗人前文说寺壁上诗篇千首,认为这些都昏暗不清,与和友人一起“洗眼”认真观看谪仙人李白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及其才华的仰慕和赞叹,对普通庸才诗人及其庸俗作品的鄙夷不屑。③“共君看”表现了诗人乐于与友人分享李白作品的心情,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解答】(1)B.“从视觉角度状景”错,风掠过山林,惊坠下纷纷雪片,为视觉角度。雨中的深涧,只听得飞湍呜咽,为听觉角度。故选:B。(2)①“谪仙句”专指李白的诗句,特以“谪仙”称之,含有对李白狂放不羁性格的激赏,“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诗句的珍视。诗句表达诗人对高雅的文学艺术美的热爱和追求,及自身对豪放洒脱生活的追求。②诗歌第五句“壁暗诗千首”说因光线昏暗,寺院壁上千首诗隐约已看不清,而末二句“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却说听说东面亭轩上,有谪仙人李白留下的佳句,作者要洗眼同友人共看东轩李白诗句。由末二句与第五句内容的前后对照,可见作者对李白的诗句、游踪都非常清楚,追慕李白,笔势矫健,意态兀傲,表现了作者鄙视庸才的兀傲之气。③“共君看”,诗人在这里与友人一起欣赏这些诗句,即是好诗要与君共赏、共享,表现了诗人乐于与友人分享李白作品的心情,就像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共同分享一样,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答案:(1)B(2)①“谪仙句”专指李白的诗句,诗人借对李白诗句的欣赏和崇拜,表达诗人对高雅的文学艺术美的追求,及自身对豪放洒脱生活的追求。②诗人前文说寺壁上诗篇千首,认为这些都昏暗不清,与和友人一起“洗眼”认真观看谪仙人李白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及其才华的仰慕和赞叹,对普通庸才诗人及其庸俗作品的鄙夷不屑。③“共君看”表现了诗人乐于与友人分享李白作品的心情,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鹤林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的感慨。首联点明时节,颔联以“惊”“咽”二字生动描绘风雪和飞湍,颈联展现寺内外的诗意与清幽,尾联则借苏轼的诗句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与共赏之情。6.(2025 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过舒尧文戏作①苏轼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2)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①先生在儿子出场前先夸赞一番,客人都敬重其子,不敢有轻侮之意,诗人以此烘托出先生声誉威望之高,富有生活情趣。②诗人以阮籍自比,戏言自己再见到先生之子,必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孩子不如对方之子,以此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生活气息浓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解答】(1)C.“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错误。“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中,“先生骨清少眠卧”说的是先生骨相清奇,睡眠少;“长夜默坐数更鼓”这里的“默坐”并非是读书不休息,而是在静静地数着更鼓,表现的是先生夜晚未眠的沉思状态,而不是读书的勤奋专注。故选:C。(2)①“郎君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好友就想让自己的儿子出来见客,在先生儿子出场之前,先生先对儿子夸赞一番,而听到先生的夸赞后,坐客都整理衣襟(敛衽),正襟危坐,表示敬重,不以长辈自居,不敢有轻侮之意。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先生在众人中的威望,也表现出在这样的聚会场合中,先生对儿子的肯定以及众人对先生的尊重,充满了生活的趣味。②“明朝阮籍过阿戎,应作羲之羡怀祖”,诗人以阮籍自比,把自己再次见到先生之子比作阮籍见到王戎(阿戎);又以王羲之羡慕王述(怀祖)之子王坦之,来戏言自己见到先生之子后,也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先生之子。这一用典,既表现了诗人对先生之子的赞赏,又巧妙地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更能体现出二人之间的友谊,这种戏谑的表达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的情趣。答案:(1)C(2)①先生在儿子出场前先夸赞一番,客人都敬重其子,不敢有轻侮之意,诗人以此烘托出先生声誉威望之高,富有生活情趣。②诗人以阮籍自比,戏言自己再见到先生之子,必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孩子不如对方之子,以此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生活气息浓郁。赏析:苏轼的《夜过舒尧文戏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访好友的场景,展现了先生与弟子们勤学的氛围。诗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如“霜月苦”“读书喧两庑”,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表达了对友人及其儿子的赞赏。7.(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江别友王晦之孤帆天际没,暮色入蒹葭。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以孤帆消逝、暮色苍茫营造空阔寂寥的意境,奠定全诗情感基调。B.颔联“分”字摹写雁阵穿云之态,“咽”字拟声传情,凸显环境凄清萧瑟。C.颈联由近及远描绘山水相接的宏阔景象,暗含诗人超然物外的襟怀。D.尾联以流水喻心绪,将抽象情思具象化,收束处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本诗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现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2)①时间层递贯穿全诗,渲染离愁别绪之绵长和未来重逢之渺茫。“暮色”到“落日”时间的推进,当下至“重来日”光阴的延展,既点明送别时间为秋日黄昏,“落日”又强化时间流逝,暗示别后相思的漫长,又借“重来日”“流水嗟”表达未来重逢之渺茫。②空间开阖拓宽意境,暗示诗人目送友人的视线变化,传递出“目断神伤”的别情。首联“孤帆天际没”由近及远,以孤帆消失于天际的远景拉开空间距离,又以“暮色入蒹葭”拉回视线;颔联借高飞之雁拓展纵向空间,“蝉声咽岸沙”则收回至近处堤岸;颈联“远山”“平涯”再拓横向视野,视线变化、空间转换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留恋难离的深情。③本诗通过时空的层递与交织,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深沉绵长。秋景的苍茫渲染,“蒹葭”“雁字”“秋草”等意象既点明秋季的萧瑟(时间性),又通过“天地相接”的视觉描写(“秋草接平涯”)强化空间的无垠。时空的双重苍茫,使离愁突破眼前情景,升华为对人生漂泊的普遍性感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由近及远”“超然物外的襟怀”错误。颈联“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中,“远山”为远景,“秋草”为近景,实际是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而非“由近及远”)。“衔”字将落日与远山拟人化,暗含时间流逝之感;“接”字强化天地苍茫的视觉延伸,烘托离别的怅惘。全联以宏阔之景反衬人之渺小孤独,流露的是离别的哀愁,而非“超然物外的襟怀”。故选C。(2)时间上从白天到夜晚的转换:首联“孤帆天际没,暮色入蒹葭”,先写白天友人的孤帆渐渐消失在天际,此时还是白昼,能清晰地看到帆船远去。随着时间推移,“暮色入蒹葭”表明夜幕降临,蒹葭被暮色笼罩,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诗人一直注视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心中的离愁别绪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空间上从近处到远处的转换:颔联“雁字分云迹,蝉声咽岸沙”,先从近处写起,看到天空中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听到岸边沙滩上秋蝉的悲切叫声。颈联“远山衔落日,秋草接平涯”则将视角转向远处,描绘了远处山峦衔着落日的景象,以及秋草与远方平涯相接的画面。从近处的雁、蝉到远处的山、落日、秋草,空间不断延伸,展现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离别的愁绪也在这广阔的空间中蔓延开来。时空交织强化离愁:尾联“欲问重来日,心随流水嗟”,在时间上,是在经历了从白天到夜晚的等待,在空间上,是在面对从近处到远处的空旷景象之后,诗人想要询问友人归来的日子,却只能心随流水叹息。此时,时空交织在一起,诗人的离愁别绪达到了高潮,既有时光流逝、不知何时能与友人重逢的无奈,又有面对广阔空间、独自一人的凄凉,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1)C(2)①时间层递贯穿全诗,渲染离愁别绪之绵长和未来重逢之渺茫。“暮色”到“落日”时间的推进,当下至“重来日”光阴的延展,既点明送别时间为秋日黄昏,“落日”又强化时间流逝,暗示别后相思的漫长,又借“重来日”“流水嗟”表达未来重逢之渺茫。②空间开阖拓宽意境,暗示诗人目送友人的视线变化,传递出“目断神伤”的别情。首联“孤帆天际没”由近及远,以孤帆消失于天际的远景拉开空间距离,又以“暮色入蒹葭”拉回视线;颔联借高飞之雁拓展纵向空间,“蝉声咽岸沙”则收回至近处堤岸;颈联“远山”“平涯”再拓横向视野,视线变化、空间转换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留恋难离的深情。③本诗通过时空的层递与交织,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深沉绵长。秋景的苍茫渲染,“蒹葭”“雁字”“秋草”等意象既点明秋季的萧瑟(时间性),又通过“天地相接”的视觉描写(“秋草接平涯”)强化空间的无垠。时空的双重苍茫,使离愁突破眼前情景,升华为对人生漂泊的普遍性感慨。8.(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斡①马,因论伯时②画天马(节选)黄庭坚于阗③花骢龙八尺,看云不受络头丝。西河骢作蒲萄锦,双瞳夹镜耳卓锥。长楸④落日试天步,知有四极无由驰。电行山立气深稳,可耐珠鞯白玉羁?李侯一顾叹绝足,领略古法生新奇。一日真龙入图画,在坰⑤群雄望风雌。曹霸弟子沙苑丞⑥,喜作肥马人笑之。李侯论斡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注】①韩斡:唐代著名画家。②伯时:宋代著名画家,诗中的“李侯”即指李伯时。③于阗:古代西域王国,盛产良马。④长楸:指高大的楸树,借指大路。⑤坰:郊野。⑥沙苑丞:指韩斡,他是曹霸的弟子,当过沙苑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苏轼、苏辙观看韩斡的画马作品创作了题画诗,作者依照其韵写了这首诗歌。B.韩斡画作上的马,高达八尺,花斑如同蒲萄纹锦,双眼如明镜,两耳像立锥。C.“电行”二句与前面的“看云”句呼应,体现了马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特点。D.诗人想象大胆,认为如果能把真龙画入图画中,那么其他良马就会相形见绌。(2)诗歌体现了李伯时的哪些艺术创作主张?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李伯时从韩斡的画作中领略到了画马技法,同时又“生新奇”,有所创新。②注重神韵,要画出马的骨相。李伯时不赞同人们对韩斡画肥马的批评,认为画出骨相神韵才是最好的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如果能把真龙画人图画中”错误,诗歌中的“真龙”比喻画作中的马。故选D。(2)注重继承与创新:“领略古法生新奇”表明李伯时在绘画创作中,一方面领略古代绘画的技法等古法,另一方面又能在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产生新奇的艺术效果。注重神韵,要画出马的骨相:“李侯论斡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别人笑曹霸弟子画肥马只注重外形,而李伯时论韩斡画马不这样,他注重描绘马的骨相,遗落对毛皮等外在形态的过分追求,体现他追求神似的创作主张,即通过对内在精神气质的刻画来表现对象。答案:(1)D(2)①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李伯时从韩斡的画作中领略到了画马技法,同时又“生新奇”,有所创新。②注重神韵,要画出马的骨相。李伯时不赞同人们对韩斡画肥马的批评,认为画出骨相神韵才是最好的画。9.(2025 历下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杨明叔① 其一黄庭坚鱼去游濠上,鸮来止坐隅②。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决定不是物,方名大丈夫。今观由也果,老子欲乘桴③。【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的弟子。②这一联用了两个典故:用庄子濠梁之辩的典故,表达自得其乐之情;用贾谊《鹏鸟赋》的典故,表达抑郁的心情。③《论语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二句通过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一乐一忧。B.三四句紧接着一二句具体内容,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的状态都因“我”而生。C.五六句继续紧接着上面诗句直接议论,意思是能不受外物影响才是大丈夫。D.七八句意思是,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打算像孔子一样“乘桴浮海”。(2)这首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有对学生的表彰和信任。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D(2)①告诫弟子杨明叔要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②表彰弟子杨明叔具有和子路一样果敢的品质,也暗示弟子的达观。③最后表达自己愿意像孔子信任子路一样,信任杨明叔陪自己远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D.“现今看到世界的种种缘由”错,七八句的“由”是子路的名字,而非缘由。故选:D。(2)①诗歌首联,诗人借庄子濠梁之辩和贾谊《鹏鸟赋》这两个典故,表明生活中既有如庄子观鱼般的乐事,也会有像贾谊见鸮般的忧事;诗歌的颔联,“吉凶终我在,忧乐与生俱”进一步阐述吉凶、忧乐都是人生的常态。诗人通过前两联告诫弟子杨明叔,要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不要被外在的吉凶、忧乐所左右。②“今观由也果”一句,将杨明叔与孔子的弟子子路相提并论,诗人借此表彰弟子杨明叔具有和子路一样果敢的品质,希望弟子在生活中要保持坚定,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从侧面暗示了弟子要达观,积极向上。③诗歌尾联“老子欲乘桴”,化用《论语 公冶长》中的典故,孔子在感慨自己的道不能在世间推行时,想到了要乘筏浮于海上,他认为子路会跟随自己远行。黄庭坚借用此典,表达出自己愿意像孔子信任子路一样,信任杨明叔,相信杨明叔会如同子路对孔子那样,陪伴在自己身边。答案:(1)D(2)①告诫弟子杨明叔要追求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②表彰弟子杨明叔具有和子路一样果敢的品质,也暗示弟子的达观。③最后表达自己愿意像孔子信任子路一样,信任杨明叔陪自己远行。赏析:这首诗通过用典和议论,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鱼游濠上”和“鸮止坐隅”的典故,含蓄表达了一乐一忧的人生状态。三四句直接论述吉凶忧乐皆由“我”而生,强调自我主宰。五六句进一步指出,不受外物影响方为大丈夫。末两句借用孔子“乘桴浮海”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全诗既有对弟子的告诫,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与期望。10.(2025 新余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酬元九【1】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白居易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注释:【1】元九:即元稹。(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深挚情感。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2)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答案】(1)A(2)①竹是元稹孤直品性的象征,诗人以竹喻友,赞扬了友人的高洁品质。②诗人与元稹共保竹一样的高洁品质,面对纷繁世事矢志不渝,也蕴含二人因志趣相投、友谊坚定不移之意。③竹是诗人与元稹之间情感的寄托,元稹栽竹思友、写诗寄友,诗人写诗应和,表达关切。【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意蕴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内涵相同”错误。由诗句“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可知,本诗中“梧桐”是诗人用来与竹子作对比的,作者嫌弃梧桐秋至先变色,衬托竹子孤直不变的品质;而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主要是营造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二者内涵不同。故选:A。(2)①由诗句“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可知,诗中将竹比作友人,以“孤且直”的形象突出其孤傲不群、正直不屈的品格,表达对友人品性的赞赏。②由诗句“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有竹一样的高洁品质,能经受住风雨的侵袭而不改志节,也寓意着友人间坚定的情谊不受外界干扰。③由诗句“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可知,竹是情感的寄托,友人因怀念与诗人共度的时光而栽竹,竹成为了连接双方情感的纽带,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共同经历的回忆。答案:(1)A(2)①竹是元稹孤直品性的象征,诗人以竹喻友,赞扬了友人的高洁品质。②诗人与元稹共保竹一样的高洁品质,面对纷繁世事矢志不渝,也蕴含二人因志趣相投、友谊坚定不移之意。③竹是诗人与元稹之间情感的寄托,元稹栽竹思友、写诗寄友,诗人写诗应和,表达关切。赏析:本诗通过“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情。诗人以“秋竹”象征高洁、孤直的品格,并以栽竹寄托思念之情。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深情厚谊和思念之情。语言朴素而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独特质感。11.(2025 莆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点明时间是秋夜,“夜久无眠”直接写出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入眠的状态,“秋气清”则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B.“烛花频剪欲三更”中,“烛花频剪”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漫漫长夜中,通过不断剪烛花来打发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C.“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凉”字既写出了月光洒在床铺上的清冷之感,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一语双关,堪称全诗的诗眼。D.整首诗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如秋气、烛花、梧桐月等,将自己的闺怨之情融入其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2)诗歌的后两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案】(1)D(2)诗歌后两句营造了清幽、孤寂的意境。月光铺满床铺,带来清冷之感,暗示诗人内心孤寂;月亮在梧桐枝叶缺处透出光亮,增添静谧寂寥氛围,以景衬情,生动展现诗人孤独无依的状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再概括营造的意境的特点并进行分析。【解答】(1)D.“将自己的闺怨之情融入其中”有误,这首诗整体围绕秋夜难眠展开,更多的是表达诗人自身因孤独等情绪产生的愁绪,并非闺怨之情。闺怨诗通常是女子对丈夫长期离家的哀怨等情感,此诗未体现这一典型闺怨特征,所以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D。(2)画面构成:“铺床凉满梧桐月”描绘出月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斑驳地洒在床铺之上,“凉”字既写月光清冷,又表内心孤寂。“月在梧桐缺处明”则是说月亮在梧桐树的枝叶缝隙间露出明亮的光影。意境营造:月光、梧桐树、床铺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清冷的月光铺满床铺,暗示诗人独卧其中的孤独,而月亮在梧桐枝叶缺处透出光亮,更添几分静谧与寂寥,仿佛诗人的孤独无人诉说,只能与这清冷的月光和斑驳的树影相伴。答案:(1)D(2)诗歌后两句营造了清幽、孤寂的意境。月光铺满床铺,带来清冷之感,暗示诗人内心孤寂;月亮在梧桐枝叶缺处透出光亮,增添静谧寂寥氛围,以景衬情,生动展现诗人孤独无依的状态。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赏析: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12.(2025 江苏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夜泊萧山酒醒梦觉月色满船感而有作王十朋①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明朝又向钱塘②去,十里西风桂子香。[注]①王十朋,南宋爱国名臣。②钱塘,即南宋都城临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泊舟萧山水面,午夜酒醒渐感天气寒凉,面对若星辰和月色,感慨万千。B.颔联用词精当,如“短”“破”“漏”等词语形象传神,暗合诗人此时的心境。C.颈联两句互文见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写出诗人境况,使诗歌意蕴丰厚。D.尾联“桂子香”与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皆为虚写,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题目明确表示“有感而作”,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感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把握作者的内心感受。【解答】(1)D.《望海潮》中是现实之景,“二者异曲同工”错。故选:D。(2)①“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点明时节已至午夜,凉气袭人,诗人停船于水中央。水中央本就给人一种孤立无依之感,加之午夜的凉意,更强化了这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让诗人的内心被孤独与凄凉所笼罩。②“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明月透过破漏的短篷照进船内,此时诗人从归乡的梦中醒来,梦境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这一“漏”字生动形象,“归梦断”又直接点明梦碎,从而引出深深的思乡之情。③“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表明诗人即便身处他乡为异客,也始终没有忘记对诗酒的喜爱,追求诗酒所带来的雅趣。而随着年龄渐老,对追逐名利的场所已心生厌倦,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高雅情趣的心境。④诗人作为南宋爱国名臣,“明朝又向钱塘去”,钱塘是南宋都城临安,诗人想到即将前往都城,或许能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心情因此转好,内心充满使命感。这表明诗人虽历经沧桑,仍心系国家,渴望在都城施展抱负,为国家效力。④“十里西风桂子香”,诗人想象着前往临安途中,在西风中弥漫着桂子香气的美好画面。桂子飘香的美好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着诗人对未来在都城的生活与工作充满期待与憧憬,相信未来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答案:(1)D(2)①午夜凉气袭人,诗人泊舟水面,倍感孤独凄凉;②舟船梦醒,思念家乡;③诗人身处“客里”,年届“老来”,依然追求诗酒雅趣,厌弃名利;④想到明朝将赴都城,心情转好,内心充满使命感;⑤想象“桂子香”的钱塘美景,对未来抱有期待与憧憬。13.(2025 厦门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杨万里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注]范至能参政,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D(2)①诗人借吴越相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劝慰友人不必执于功名;②诗人用石湖的优美景色,比况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静享自然的清韵;③诗人以盛衰兴亡、万物更替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以超脱的心境面对一时的变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全诗,再准确地答出使用的技巧,结合诗句作分析。【解答】(1)D.“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有误,尾联“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这里的春草主要是用来感慨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兴废,而不是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选D。(2)首联“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大意是“眼前这万顷碧波的石湖,像是由巨石雕琢而成,至今还留存着当年越国的堡垒,与吴国的旧城遥遥相对”,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石湖的优美景色,比况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享受这优美的自然美景,不要太执着于得失;颔联“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大意是“这片曾是豪杰们征战厮杀的干戈之地,如今怎么回荡着先生悠然的杖屦之声”,这里是借用了吴越争霸的典故来劝慰友人,往昔的金戈铁马与如今的悠然漫步形成鲜明反差。再厉害的英雄人物也会成为过往,被历史掩埋,所以不必太过执着于人生的得失和功名,表达出一种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颈联“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大意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真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而石湖的湖光与月色,却依旧那般澄澈清明”。诗人发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人世不过一场幻梦,盛衰兴亡、万物更替一直存在,以这样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看淡一切,要有超脱的心境,要看淡人生的荣辱得失。答案:(1)D(2)①诗人借吴越相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劝慰友人不必执于功名;②诗人用石湖的优美景色,比况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静享自然的清韵;③诗人以盛衰兴亡、万物更替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以超脱的心境面对一时的变化。译文:眼前这万顷碧波的石湖,像是由巨石雕琢而成,至今还留存着当年越国的堡垒,与吴国的旧城遥遥相对。这片曾是豪杰们征战厮杀的干戈之地,如今怎么回荡着先生悠然的杖屦之声。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真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而石湖的湖光与月色,却依旧那般澄澈清明。东风不懂得谈论历史的兴衰变迁,每年春天,只有那春草依旧按时生长。赏析:诗的开篇描绘石湖的形成与周边的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且富有历史沧桑感的氛围。“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石湖的浩大与古老的军事堡垒相互映衬,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沉淀。随着诗句推进,诗人将视角从宏大的历史场景转向当下石湖精舍中的范成大,“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今昔对比,凸显出一种静谧与悠然,往昔的金戈铁马与如今的悠然漫步形成鲜明反差。后半部分“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则在对历史与自然的思索中,营造出一种空灵、超脱又略带惆怅的意境,历史如梦般虚幻,而自然却永恒不变,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整首诗借石湖的景色、历史遗迹以及自然现象等景物,抒发诗人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如“湖光月色自双清”,既是对石湖美景的描绘,又寄托了诗人对纯净、超脱境界的向往;“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在写景中蕴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无奈和对自然永恒的喟叹,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14.(2025 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陈郎中曾巩材薄安时甘寂寞,身闲乘兴喜登临。每寻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明月几人非按剑①,高山从古少知音。数篇清绝赓②歌意,默见冯唐③异俗心。【注】①按剑:这里指心怀戒备。②赓:接续。③冯唐:西汉名臣,以敢于直谏著称,其性格特立独行,不随流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以谦逊的口吻开篇,称自己的才能平庸,甘愿安于寂寞的时光。B.第二句写在闲暇时登临高处,欣赏美景,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C.颈联借明珠按剑、高山流水两个典故,表达人心难测知音难觅的感慨。D.尾联写陈郎中的诗歌清雅绝妙,具有超凡脱俗情怀和特立独行精神。(2)曾巩的诗歌“言近旨远”,第二联借助意象和行为动作表达心志。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D(2)①“香草”和“幽兰”这两个意象,含蓄地表达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②“寻”“向”两个动作,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③“狂思”和“苦吟”这两个行为,表达诗人对艺术与理想的执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先要理解第二联内容,把握意象内涵,再分析通过意象和动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解答】(1)D.“尾联写陈郎中的诗歌”有误,这是诗是和诗,“数篇清绝”指诗人自己的诗歌,是对自己诗歌的评价。故选D。(2)第二联“每寻香草牵狂思,曾向幽兰费苦吟”中有“香草”和“幽兰”这两个美好的意象。这两个意象代表高洁的品德和理想。屈原的《离骚》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忠贞。幽兰生长在深山幽谷,环境清幽,花香淡雅,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古人常用“兰花君子”来形容有高洁品质的人 。这两个意象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此联对仗工整,动词“寻”“牵”“向”“费”展示了动作和情感的动态过程,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诗人为了写出美好的诗篇,曾“狂思”和“苦吟”,表现了对艺术与理想的执着。答案:(1)D(2)①“香草”和“幽兰”这两个意象,含蓄地表达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②“寻”“向”两个动作,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③“狂思”和“苦吟”这两个行为,表达诗人对艺术与理想的执着。15.(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喜雨[唐]杜甫南国旱无雨①,今朝江出云②。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喜雨口号③[清]蒲松龄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注】①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②《礼记》载:“天降时雨,山川出云。”③蒲松龄家居山东淄川,清代该地水旱频仍。“口号”是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不加修饰、随口吟成的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杜诗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南国久旱无雨,今晨江面上出现雨云,带来降雨的希望,为下文写雨做铺垫。B.杜诗颔联表现雨势的迅疾,颈联中写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中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C.蒲诗以风势起笔,写出风声摇天撼地之势,“一夜松风”表现出诗人闻风祈雨、彻夜难眠的心态。D.蒲诗“知何似”之疑问强调诗人对雨后禾黍的关注,诗人却只以芭蕉抽出新叶含蓄作答,言有尽而意无穷。(2)杜诗和蒲诗都突出一个“喜”字,但在描写方法上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①杜诗是正面描写。先写久旱逢雨之惊喜:南国久旱无雨,今朝忽见乌云密布,内心充满惊喜之情;接着写雨水丰沛之欣喜:天空乌云堆积大雨迅疾而至,绵绵不绝,心系百姓的诗人自是欣喜万分;再写春意勃勃之欢喜:燕子啄泥筑巢,林花经雨润泽鲜艳,雨后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春色撩人,诗人的喜悦更进一层。②蒲诗主要运用虚笔,不言喜,那喜雨的心情更是充满诗行,流溢言外了,体现出“虚处传神”。一句写风,因声见势,是虚笔;次句写雨,满庭潇潇,仍状其声,依旧虚写。说“疏雨”而不说“骤雨”,可见这雨随风润物,不是倾盆暴雨。这样就进一步把“喜雨”的“喜”字表现得格外饱满。眼观槛外芭蕉,心驰陇头禾黍,心理活动也历历如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选项对颈联的理解不当。联系诗歌“喜雨”的情感基调,颈联通过对巢燕和林花的细节描写,表现的是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B。(2)杜诗:首联“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交代写作缘由。南国久旱无雨,今晨江面上出现雨云,带来降雨的希望,为下文写雨做铺垫。颔联“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表现雨势的迅疾,颈联“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写巢燕因为下雨而高兴地高飞,树林中的鲜花经过雨水的滋润而更加鲜艳,表现的是雨后万物的欣喜。尾联“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写傍晚时分,雨声不断,诗人很高兴能在深夜听到雨声。全诗通过直接描写雨势迅疾,雨后万物欣喜,以及雨声不断,表现了诗人对降雨的“喜”。故诗歌运用正面描写写“喜”。蒲诗:首联“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写风吹的声音和风吹落的树叶悠悠飞舞的场景,颔联“吹老西窗白,清幽梦不成”写风吹得诗人无法进入梦乡,颈联“秋何知我意,时欲损诗情”写诗人对秋风的埋怨,尾联“凉夜芭蕉雨,寒塘侧耳听”写诗人侧耳倾听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全诗通过写秋风的萧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以及对秋风的埋怨。故诗歌运用虚笔写“喜”。答案:(1)B(2)①杜诗是正面描写。先写久旱逢雨之惊喜:南国久旱无雨,今朝忽见乌云密布,内心充满惊喜之情;接着写雨水丰沛之欣喜:天空乌云堆积大雨迅疾而至,绵绵不绝,心系百姓的诗人自是欣喜万分;再写春意勃勃之欢喜:燕子啄泥筑巢,林花经雨润泽鲜艳,雨后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春色撩人,诗人的喜悦更进一层。②蒲诗主要运用虚笔,不言喜,那喜雨的心情更是充满诗行,流溢言外了,体现出“虚处传神”。一句写风,因声见势,是虚笔;次句写雨,满庭潇潇,仍状其声,依旧虚写。说“疏雨”而不说“骤雨”,可见这雨随风润物,不是倾盆暴雨。这样就进一步把“喜雨”的“喜”字表现得格外饱满。眼观槛外芭蕉,心驰陇头禾黍,心理活动也历历如见。《喜雨》译文:南方久旱无雨,今天清晨江面上出现了雨云。空中的云彩刚刚呈现出迷蒙的样子,雨滴已经从高远的天空纷纷而下。鸟巢中的燕子全都飞向高空,林间的花儿在春雨润泽下色彩鲜明。入夜之后的雨声一直没有断绝,应该在深夜时还可以听得到。《喜雨口号》译文:下了一夜雨松树在风中摇晃,远远看去像潮水一样起伏,雨打在院子里响起潇潇的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