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新高考I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刺-古诗词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押题卷】2025年新高考I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刺-古诗词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
1.(2025 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各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注】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韩元吉(1118年~1187年),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突兀,险景天成。词人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写出了采石矶的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
B.“天际两蛾凝黛”一句,词人的视线由远及近,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C.“暮潮风正急”一句,写出暮色时分,又值风起潮涌,风鼓潮势,潮助风波,急骤非常,词人在酒醒时分,听闻边声四起,不禁陷入沉思。
D.词人有感于国家安危,临江题咏,一气呵成写就此词,气魄恢宏,展现出词人豪放雄浑的词风。
(2)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2025 苏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2025 长安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题从兄坤载村居
李咸用[注]
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
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
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寄题”二字可以看出,诗人与从兄此时相隔两地,只能寄诗遥赠。
B.首联写坤载和渔夫、樵者比邻而居,展现了他与乡邻和谐共处的村居图景。
C.诗人借傅说、吕尚的典故来提醒从兄,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心系百姓。
D.诗人用“覆巢”暗指时局动荡不安,劝诫从兄要“择木而栖”,把握命运。
(2)颔联描写了悲苦凄凉的乡野环境,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4.(2020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凤箫吟
(宋)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
B.“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
C.“恁时”三句,描写眼前美景,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D.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把点点离愁化作可感之物,颇有空灵之美。
(2)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5.(2025 安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元①
郭利贞
九陌②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③。
【注】①上元:正月十五。②九陌:《三辅旧事》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③落梅花:笛中曲调《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节的夜晚,全城出动,人们骑上骏马,大路上满是华美的香车。
B.颈联从游人的心理落笔,以其流连忘返的心态侧面衬托出上元夜的美妙。
C.游兴正浓时,一阵清越的笛声响起,不免引发人们曲终人散的失落感。
D.本诗选取“灯影”“宝骑”“香车”等典型意象,再现了大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2)从章法上说,律诗的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功用各不相同。请联系全诗,谈一谈本诗首联作为起句在艺术构思上的妙处。
6.(2025 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紧扣诗题“苏武庙”,写古庙的肃穆庄严,“茫然”一词更写出了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
B.第三句写苏武一直看着大雁消失于天边,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状态下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打破时空顺序,以“去时”衬托“回日”,增加了沧桑之感。
D.本诗与杜甫的《蜀相》一样,除表达对先贤的敬颂之情外,还表达了对先贤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7.(2025 张家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8.(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杜荀鹤
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
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
渔依岸柳眠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
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大处起笔,水天相接、帆去如飞之景为后文写景抒情提供了开阔的背景。
B.颈联写渔人依柳而眠,鸟儿花间嬉戏,有动有静,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
C.友人科举高中,接受任命赴军中任职,故诗人写此诗相赠,诗中多有勉励之词。
D.本诗的语言通俗晓畅,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整体呈现出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
(2)“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一联极有新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2025 张家界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
B.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
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
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藉含蓄,真切动人。
(2)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
10.(2025 郑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中秋阴雨,同显忠、椿年、谅之坐寺门作)①
朱敦儒
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
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词人与朋友在南海之西观赏中秋的一轮圆月,点明赏月的时间、地点,暗示他们远离故土的处境。
B.“圆月又中秋”中的“又”字,与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上片描写词人与朋友相逢同坐、伤心流泪的场景,下片回忆昔日皇州的宫阙酒楼,虚实结合,拓展了意境。
D.作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北客”“汴水”等意象,既传达出个人情思,又深化了词的思想内涵。
(2)请简要赏析词句“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11.(2025 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谗罢官以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句绘春景,桑芽吐绿,一“破”字尽显春之萌动,幼蚕孵化,“已生些”呈现出活力与生机。
B.上片三、四句动静结合,空间具有层次感,“斜日”“寒林”“暮鸦”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下片起笔大处落墨,使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连绵的山峰与曲折的道路,与上片细腻描绘结合,跌宕多姿。
D.该词作于辛弃疾罢官之后,虽词题“代人赋”隐含劝慰之意,但同时亦流露出词人聊以自慰的情怀。
(2)近代刘永济称“此词末尾两句可见作者之人生观”,请分析词作是如何在末尾两句的写景中透露出作者人生观的。
12.(2025 株洲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甲辰除夜
蔡伸
夜永虚堂烛影寒。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异乡怀抱只凄然。尊酒相逢且自宽。
天际孤云云外山。梦绕觚棱①,日下长安②。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
注:①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瓦脊的形状。这里借指京城。②日下长安:《世说新语 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意为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功名事业不遂,理想还未实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长夜、空堂、烛影,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B.“只凄然”点明词人愁绪无尽,而这种愁绪在“尊酒相逢”时才完全排解。
C.“天际孤云云外山”以景衬情,孤云,远山增添了词人心中孤独漂泊之感。
D.“梦绕觚棱,日下长安”用典,表达了词人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功名的向往。
(2)古代常以菱花为铜镜背面的图案,故称镜子为“菱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羞对菱花”?
13.(2025 邯郸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
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
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
(2)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用到了“凤池”这一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4.(2025 永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怀示黄预
陈师道
窗鸣风历耳,道坏草侵衣。
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
冥冥尘外趣,稍稍眼中稀。
送老①须公等,秋棋未解围。
[注]①送老:指养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描写秋风秋草秋径,渲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氛围。
B.诗歌描写秋景,视野开阔,景物转换随时空变化,具有“写意画”的趣味。
C.诗人写景,抽象出秋景的整体画面,并表明自己对“尘外”的态度。
D.诗人希望像黄预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和自己一同养老。
(2)诗歌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秋怀”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怀”。
15.(2025 兰山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五代】孙光宪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消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描绘了女子晚妆初过,姗姗而行,长裙曳地,步履盈盈的形象,引人入胜。
B.“晚帘疏处见分明”一句,通过“晚帘”和“疏处”的描写,描写了环境的幽静,只因“终隔一层”,诗人愈觉其美好与朦胧迷离。
C.“此时堪恨昧平生”一句,写此时词人有咫尺天涯之恨,表达了诗人对与这位女子不相识、但心向往之的怨恨和遗憾。
D.下片通过“残烛影”“品弦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氛围,深化了词的情感表达,情思绵绵悠长。
(2)汤显祖评此词“不厌百回读”(《玉茗堂评花间集》),请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16.(2025 固始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1)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
(2)“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7.(2025 固始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
苏 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气氛。
B.颔联写农人努力耕作仍然饥馑穷困,尉卒不劳而获且到处扰民,前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C.未清的浊酒与留香的闲花都别具风味,此浊酒与杜甫《登高》中的浊酒意蕴截然不同。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18.(2024 桃城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搬家,远离城市,表现陆鸿渐的脱俗。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B.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C.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D.作品以描写、叙述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
19.(2024 泰安四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使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营造了今又话别情韵浓郁的意境。
B.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道“秋”回来了,正面点题“始闻秋风”。
C.“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抒写由“始闻秋风”生发的感慨:时光飞逝,容颜已改。
D.“为君”照应首句,使诗的结构完整。“扶病”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2)有人认为,《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析其“高亢”的特点。
20.(2024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
李白
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春秋时,郑人子皮想让没有经验的尹何管理自己的采邑,子产对子皮说:“小孩子还不会操刀,就让他去剁肉,他一定会先伤到自己,把贵重的锦缎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割,他一定会毁了锦缎。”后以此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青萍剑”比喻族弟的才能,表示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胜任新的职务。
B.七、八两句写贤士豪杰为李凝追送饯行,一直送到栖霞山,这为后面四句做好铺垫。
C.九、十两句写一群人在散发芬芳香气的花园中斗酒,将原本就欢乐的心情推向高潮。
D.最后两句写诗人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开怀畅饮,醉得无法上马离去,可见其为人豪爽。
(2)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二者所问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词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20小题)
1.(2025 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各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注】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韩元吉(1118年~1187年),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词起句突兀,险景天成。词人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写出了采石矶的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
B.“天际两蛾凝黛”一句,词人的视线由远及近,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
C.“暮潮风正急”一句,写出暮色时分,又值风起潮涌,风鼓潮势,潮助风波,急骤非常,词人在酒醒时分,听闻边声四起,不禁陷入沉思。
D.词人有感于国家安危,临江题咏,一气呵成写就此词,气魄恢宏,展现出词人豪放雄浑的词风。
(2)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借景抒情:上阕通过描写绝壁、江水、远山等景色,赋予其“愁与恨”的情感,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愁恨。②情景交融:“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暮色中潮急风紧,又闻塞笛,营造紧张氛围,暗示边境局势,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③用典抒情:“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借对李白的追寻,感慨当今人才匮乏,流露出对古代贤才的追慕和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无奈。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诗歌的每一个语句,理解其含义,分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同时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将各选项与诗歌内容进行细致比对,判断选项的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手法的分析能力。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的意象、描写、用典等方面入手,分析词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并表达出来的,明确不同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解答】(1)A.“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理解错误。“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描述的是绝壁倚天而立,陡峭地向下延伸,直入江中的情景,并没有提到飞瀑千尺悬空奔流。“倚天绝壁”描绘出绝壁高耸,仿佛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直下江千尺”则突出了绝壁的陡峭和垂直而下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富立体感。这里只是在写绝壁和江水的关系,并非有飞瀑。
故选:A。
(2)借景抒情:上阕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词人描绘了绝壁倚天、直入江中,远处的山如蛾眉般的景象。“倚天绝壁”的雄伟和“天际两蛾凝黛”的秀丽,本是自然美景,但词人却赋予其“愁与恨,几时极”的情感,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愁绪寄托在这壮丽的景色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愁恨。情景交融:“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暮色中,风急潮涌,营造出一种紧张、动荡的氛围,而此时词人在酒尽之后听到了边塞的笛声。“塞笛”之声往往象征着边境的紧张局势,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使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更加深沉。风急潮涌的景象与塞笛之声相互映衬,情景交融,暗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用典抒情:“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这里运用了关于李白(谪仙)的典故。李白曾在采石矶留下许多诗作,词人在此询问李白在哪里,然而看到的只是青山之外,远烟一片碧绿。通过对李白的追寻,词人感慨如今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豪情满怀的人已无处可寻,暗示了当今人才匮乏,难以实现收复失地、振兴国家的理想。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贤才的追慕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上阕通过描写绝壁、江水、远山等景色,赋予其“愁与恨”的情感,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愁恨。②情景交融:“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暮色中潮急风紧,又闻塞笛,营造紧张氛围,暗示边境局势,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③用典抒情:“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借对李白的追寻,感慨当今人才匮乏,流露出对古代贤才的追慕和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无奈。
2.(2025 苏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藓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用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②用春桂的香气来衬托海棠的芬芳。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中写到的红杏和春桂的作用,然后要回顾写景的作用有哪些,最后结合具体的景物分析。
【解答】(1)D.“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说法错误。“多谢烟香更入衣”,表明了诗人在科举高中之后又逢到海棠香气泌入自己的衣服,让诗人更为欣喜高兴。
故选:D。
(2)首先分析红杏,从诗歌标题来看,“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诗人是看到海棠盛开后才写这首诗的,可见红杏是诗人看到的实景,而诗人又用“上国休夸红杏艳”来写红杏,由诗人的“休夸”可知,诗人是贬斥红杏的,结合后文“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可知,诗人看到红杏后,想到的是“堪恨路长移不得”,诗人希望把红杏移走,但是路途遥远,不能移走,由此可知,诗人在这里是借红杏来衬托海棠,以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突显海棠的特点;再分析春桂,诗人说“手中已有新春桂”,意思是“手中已经有了新春的桂花”,由“已有”可知,诗人手中拿的是桂花的香气,“多谢烟香更入衣”意思是“感谢桂花香气息更加浓烈沁入衣中”,这里写出桂花的香气浓烈,诗人以此来衬托海棠的香气,突出海棠的清幽。
答案:
(1)D
(2)①用红杏的艳丽来衬托海棠的清雅;②用春桂的香气来衬托海棠的芬芳。
3.(2025 长安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寄题从兄坤载村居
李咸用[注]
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
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
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诗题“寄题”二字可以看出,诗人与从兄此时相隔两地,只能寄诗遥赠。
B.首联写坤载和渔夫、樵者比邻而居,展现了他与乡邻和谐共处的村居图景。
C.诗人借傅说、吕尚的典故来提醒从兄,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心系百姓。
D.诗人用“覆巢”暗指时局动荡不安,劝诫从兄要“择木而栖”,把握命运。
(2)颔联描写了悲苦凄凉的乡野环境,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C
(2)①情感表达方面:颔联通过景物描写,营造荒凉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从兄村居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当前时局的忧思。②结构安排方面:颔联照应诗题,为下文诗人抒发“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的感慨作铺垫。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从情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思路一般是这样的:概括出写的什么景,渲染的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
【解答】(1)C.“都要心系百姓”说法错误。根据诗句“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可知,诗人借傅说、吕尚的典故来提醒从兄,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像他们一样淡泊明志,从容隐逸。
故选:C。
(2)颔联“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通过描绘雨中寒树和江上残阳瘦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苦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描写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是:通过景物的凄凉,烘托出诗人对从兄村居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当前时局的忧思。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是:照应诗题,为下文诗人抒发“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的感慨作铺垫,使得诗歌的情感发展和结构安排更加紧凑和合理。
答案:
(1)C
(2)①情感表达方面:颔联通过景物描写,营造荒凉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从兄村居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当前时局的忧思。②结构安排方面:颔联照应诗题,为下文诗人抒发“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的感慨作铺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静谧画面。开篇两句“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通过对比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而没有打鱼的人,以及庄稼平稳地成长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村落生活。接下来的两句“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则通过雨中的冷清树木和江边夕阳下的瘦弱马儿,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情绸。
第三至四句“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展现了诗人与村中工匠们共同劳作以及与年长者一起在小溪边工作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归属感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最后两句“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则通过对比鸟儿筑巢时的不安与它最终在梧桐树上安居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对于生活稳定和安全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村居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珍视。
4.(2020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凤箫吟
(宋)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
B.“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
C.“恁时”三句,描写眼前美景,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D.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生动形象,把点点离愁化作可感之物,颇有空灵之美。
(2)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1)C
(2)①虚实结合。“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等句写出词人追思昔游,回忆过去别后重会,两人携手相依,天上乱花飞絮飘扬,他们幸福漫步绿草上的欢乐场景。“朱颜”句从想象中的欢景又跌入现实的悲景,抒发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对比。下片既有昔欢今哀的对比,又有“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写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拟人。“绿妒”一词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思念之情。④触景生情。如尾句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直接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诗歌抒情手法分为多种,一般要考虑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
【解答】(1)C.“恁时”三句,是回忆,而非“描写眼前美景”,“恁时”即“那时”,与“曾行处、绿妒轻裙”都是虚写。
故选C。
(2)①诗中“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句“曾行处、绿妒轻裙”,写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想象过去;而“朱颜空自改”是现实,作者从想象中的欢景写到跌入现实的悲景,虚实结合,抒发了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以前是“绿妒轻裙”“缓步香茵”,现在是“朱颜空自改”,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另外诗中通过“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表达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把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比作“她”的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④本词是一首留别诗,借芳草表达离愁别绪,所以本词在写景中抒发情感,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尾处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消魂”“莫负青春”都是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呼应上文,希望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答案:
(1)C
(2)①虚实结合。“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等句写出词人追思昔游,回忆过去别后重会,两人携手相依,天上乱花飞絮飘扬,他们幸福漫步绿草上的欢乐场景。“朱颜”句从想象中的欢景又跌入现实的悲景,抒发与爱人分离的痛苦。②对比。下片既有昔欢今哀的对比,又有“朱颜”和“芳意”盛衰消长的对比,写出自己年华已经渐老,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的伤感。③拟人。“绿妒”一词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思念之情。④触景生情。如尾句写主人公看到遍野绿草,游人嬉笑酣眠的场景,触景生情,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的情感。⑤直抒胸臆。“消魂”一词直接抒发离愁,“莫负青春”直接抒发要趁青春年少及时行乐。
译文:
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赏析:
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5.(2025 安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元①
郭利贞
九陌②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③。
【注】①上元:正月十五。②九陌:《三辅旧事》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③落梅花:笛中曲调《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元节的夜晚,全城出动,人们骑上骏马,大路上满是华美的香车。
B.颈联从游人的心理落笔,以其流连忘返的心态侧面衬托出上元夜的美妙。
C.游兴正浓时,一阵清越的笛声响起,不免引发人们曲终人散的失落感。
D.本诗选取“灯影”“宝骑”“香车”等典型意象,再现了大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2)从章法上说,律诗的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功用各不相同。请联系全诗,谈一谈本诗首联作为起句在艺术构思上的妙处。
【答案】(1)C
(2)①交代了京城上元日这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
②开篇直接呈现节日的繁华景象,奠定全诗热烈欢乐的情感基调,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情境。
③以“千门”引出颔联的具体场景描写,使起句与承句连贯一体。
④首联为颈联和尾联的情感抒发作铺垫,人民极尽欢愉,乐而忘归。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构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1)C.“不免引发人们曲终人散的失落感”错误,“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在游玩正高兴时,听到清越的笛声响起,笛声吹的是《梅花落》,这里主要是进一步渲染上元节夜晚的氛围,以悠扬的笛声增添一种美好的情境,
故选:C。
(2)①“九陌”点明了地点是在长安城中,“上元”明确了时间是正月十五。这样就为后文所写的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极具节日氛围的场所和时间背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知晓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发生在何处、何时,为理解全诗奠定了基础。
②“连灯影”描绘出灯影相接、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景,“度月华”则写出月光洒在千家万户,光影交织,呈现出一派繁华、欢乐的景象。这种对上元节繁华景象的直接呈现,奠定了全诗热烈、欢乐的情感基调,能迅速将读者带入到上元节那种喜庆、欢快的氛围之中,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喜悦。
③首联中的“千门”与颔联中“倾城”相呼应,因为“千门”中的人都出来了,所以才会有“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的具体场景描写,从整体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过渡到对人们具体活动的描写,使起句与承句连贯一体,诗歌的层次衔接非常自然,让读者能够顺着诗人的笔触,逐步深入地感受上元节的热闹。
④首联描绘的热闹繁华景象,为颈联人们“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的乐而忘归的状态以及尾联在清管声中继续享受节日氛围做了铺垫。正是因为上元节的景象如此美好、热闹,才会让人们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忘却归家,也才会有在笛声中进一步享受这美好夜晚的情景,使得诗歌情感的抒发水到渠成,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上元节的喜爱和享受。
答案:
(1)C
(2)①交代了京城上元日这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
②开篇直接呈现节日的繁华景象,奠定全诗热烈欢乐的情感基调,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情境。
③以“千门”引出颔联的具体场景描写,使起句与承句连贯一体。
④首联为颈联和尾联的情感抒发作铺垫,人民极尽欢愉,乐而忘归。
6.(2025 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二句紧扣诗题“苏武庙”,写古庙的肃穆庄严,“茫然”一词更写出了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
B.第三句写苏武一直看着大雁消失于天边,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状态下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打破时空顺序,以“去时”衬托“回日”,增加了沧桑之感。
D.本诗与杜甫的《蜀相》一样,除表达对先贤的敬颂之情外,还表达了对先贤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答案】(1)A
(2)①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历经艰辛。
②乌苏被扣压在匈奴多年,终于见到汉朝使者。
③汉昭帝时,苏武得归,回到汉朝。
④回到汉朝后,苏武曾谒见汉武帝的陵墓。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人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茫然’一词更写出了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错误。“茫然”一词在这里主要营造出一种寂寥、迷茫的氛围,包含了古祠高树历经岁月的沧桑感,但更重要的是烘托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内心的感慨,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并非主要强调古祠高树的年代久远。
故选:A。
(2)①“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苏武被困匈奴时,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在胡地与外界音讯隔绝,孤独地在陇上牧羊,历经艰辛,孤寂自守。
②“苏武魂销汉使前”写苏武一直被扣压在匈奴,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直到汉昭帝时,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苏武才得以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
③“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表明苏武汉昭帝时最终得归,回到汉朝。但此时汉武帝已去世,物是人非,他离开时正值青春年少,归来却已历经沧桑。
④回到汉朝后,汉武帝已葬于茂陵,“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曾谒见汉武帝的陵墓,终未能得到封侯奖赏,只能对着秋波悲叹时光流逝和命运的无奈。
答案:
(1)A
(2)①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历经艰辛。
②乌苏被扣压在匈奴多年,终于见到汉朝使者。
③汉昭帝时,苏武得归,回到汉朝。
④回到汉朝后,苏武曾谒见汉武帝的陵墓。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鉴赏: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7.(2025 张家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怀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
故选C。
(2)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表明有德之人不孤单,总会有知音相伴。
诗歌由景生情,通过秋景的变化象征人事的无常,由此引发千古之怀。首联“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落寞的氛围。颔联“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颈联“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季节的变迁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
尾联“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写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运用了锺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诗人感慨世上无知音,但实际上表达了对德行与知音的希冀。诗人相信有真正的德行与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孔子的观点。
答案:
(1)C
(2)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不信世道无知音的信念,与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观点相呼应,强调了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志同道合者为伴。
译文:
寒露结在枯草叶上,秋风摇动着晚林。鸟声一会上一会下,天气一会晴一会阴。节气改变的始终只是一时之事,而人们心中感怀的永远是千古之心。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邵雍的一首寒露诗。
这首诗最关键的一个字是“怀”,题目有“怀”,诗中有“怀”,“怀”的是什么?是寒露季节下的知音难觅。
寒露结在枯草上,秋风摇动着晚林。既点出了怀人的时间、地点,同时又摆出了一组对应关系来,寒露与衰草,凄风与晚林,它们总是那样默契,总会在每年白露时节相伴相依,情同知音。
鸟声一会上一会下,天气一会晴一会阴。鸟儿可以成双成对,天气也有阴晴相伴,人世间的一切仿佛都被安排妥当,都有与之相伴的事物。
节气改变的始终只是一时之事,而人们心中感怀的永远是千古之心。这是一个过渡句。前一句总览前两联,俱在言景,后一句则即景生情。由万物的“变”,联想到人的“不变”。
人不变的是什么,是对知音的渴望。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言下之意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始终坚信这个世上有一个懂他的知音,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一定会出现的。
最后一句用的是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不恨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寒露时节,萧瑟秋风今又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知音,懂你所懂,爱你所爱!
8.(2025 湖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杜荀鹤
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
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
渔依岸柳眠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
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从大处起笔,水天相接、帆去如飞之景为后文写景抒情提供了开阔的背景。
B.颈联写渔人依柳而眠,鸟儿花间嬉戏,有动有静,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
C.友人科举高中,接受任命赴军中任职,故诗人写此诗相赠,诗中多有勉励之词。
D.本诗的语言通俗晓畅,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整体呈现出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
(2)“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一联极有新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C
(2)①“抛”“驱”等动词的使用别出心裁,“抛”景、“驱”愁的写法把景、愁具象化,很有表现力;
②原是以诗写景,以酒遣愁,诗人却说采景入诗,驱愁入酒,翻出新意;
③本是送别诗,然颈联写驱愁入酒,似要一饮而尽,有豪壮之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
【解答】(1)C.“友人科举高中”的说法有误,结合标题“罢举”和尾联“不是桂枝终不得”可知,友人参加科举并未考中,转而应召从军。
故选:C。
(2)①动词的使用别出心裁。“好景采抛诗句里,别愁驱入酒杯中”中,“抛”和“驱”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巧妙。一般来说,人们会说将情感融入诗句,用酒来消除愁绪,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抛”来形容把好景放进诗句,仿佛好景是可以随意抛掷的具体物品,用“驱”来形容将别愁赶进酒杯,好像别愁是有生命的、可以被驱赶的对象。这种用法把原本抽象的景和愁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与景、愁之间的互动,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使诗句更富有感染力。
②将传统写法翻出新意。通常情况下,诗人会通过写诗来描绘景色,借景抒情,或者借饮酒来排遣忧愁,即所谓的以诗写景,以酒遣愁。但杜荀鹤在这联诗中却另辟蹊径,说成是把好景采集起来抛进诗句里,把别愁驱赶进酒杯中,这种表述角度新颖独特,突破了常规的思维和表达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翻出了新意,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创新精神。
③情感豪壮。一般的送别诗往往充满了伤感和哀怨,但在本诗中,诗人没有让别愁占据主导,而是试图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通过将愁绪“驱”入酒杯,仿佛要将其彻底消解,体现出一种豪壮之气,使诗歌在送别主题中展现出了别样的情感风貌,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答案:
(1)C
(2)①“抛”“驱”等动词的使用别出心裁,“抛”景、“驱”愁的写法把景、愁具象化,很有表现力;
②原是以诗写景,以酒遣愁,诗人却说采景入诗,驱愁入酒,翻出新意;
③本是送别诗,然颈联写驱愁入酒,似要一饮而尽,有豪壮之意。
赏析:
杜荀鹤的《赠友人罢举赴辟命》用寥寥数笔描绘了吴地风光的壮丽和自然和谐的意境,并借助好景入诗、别愁入酒等新颖手法表达了对友人赴任的祝福和勉励之情。全诗语言通俗晓畅,景物描写极富画面感,传达出一种质朴而自然的诗歌风格。
9.(2025 张家界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
B.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
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
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藉含蓄,真切动人。
(2)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
【答案】(1)D
(2)支持“超然”的看法:诗中诗人心境悠然闲适,如“车马去闲闲”体现出从容之态。诗歌意境宁静超脱,像“清川带长薄”展现远离喧嚣之感。诗人在情感表达上与自然融合,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出超脱世俗的情感寄托,所以整首诗具有超然的风格。
反对“超然”的看法:从诗人经历背景看,可能是仕途不顺而归隐,诗中的“荒城”“落日”等意象或许暗示内心的失落。从情感深度分析,“归来且闭关”可能是逃避现实,而非真正超然,诗人只是寻找封闭空间躲避纷扰,不是完全超脱心态面对生活,所以诗不具超然风格。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意境等方面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仔细品味诗歌的每一个选项,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包括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的手法等来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风格的把握和评价能力。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从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等多个角度来阐述自己支持或反对“超然”这一评价的理由。
【解答】(1)A.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川流环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车马缓缓地前行。确实是紧扣“归”字,写出了在归隐途中看到的景色和车马悠闲的动态,该选项赏析正确。
B.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好像对诗人有情意,傍晚的鸟儿和诗人一起回来。诗人借流水和暮禽,表达自己归隐的心愿,仿佛流水、暮禽都能理解自己的心意,这种托物寄情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归隐的态度,该选项赏析合理。
C.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峦。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且悠远的意境,该选项赏析正确。
D.本诗是融情于景,写景与抒情并重,并不是更注重抒情。诗中通过描绘一路的山川、荒城、落日等景色,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闲适、超脱等情绪,所以该选项赏析不恰当。
故选:D。
(2)支持“超然”的看法:
从诗人的心境来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如“车马去闲闲”,“闲闲”二字体现出诗人车马前行时的从容不迫,没有丝毫的急切和焦虑,仿佛是在悠然地享受这归途中的风景。
从诗歌的意境来说:诗中描绘的许多景象都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像“清川带长薄”,清澈的河流环绕着草木丛生的沼泽地,这种自然而宁静的景象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感觉。还有“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虽然有荒凉之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宁静和悠远,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没有被荒凉所困扰,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欣赏和感受。
从表达的情感来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诗人感觉流水似乎对自己有意,和暮禽一起相伴而归,体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寄托。
反对“超然”的看法:
从诗人的经历背景考虑:诗人可能是仕途不顺等原因而归隐,在诗中或许会流露出一些无奈和落寞。尽管诗中有一些看似闲适的描写,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中的“荒城”和“落日”这些带有衰败、衰落色彩的意象,也许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失落,他可能并不能完全超脱于自己的经历和现实世界。
从情感的深度分析:诗中虽然有与自然融合的情感表达,但这种情感可能不够纯粹。比如“归来且闭关”,“闭关”可能暗示诗人想要逃避现实,而不是真正的超然物外。他只是在寻找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来躲避外界的纷扰,而不是以一种完全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答案:
(1)D
(2)支持“超然”的看法:诗中诗人心境悠然闲适,如“车马去闲闲”体现出从容之态。诗歌意境宁静超脱,像“清川带长薄”展现远离喧嚣之感。诗人在情感表达上与自然融合,如“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出超脱世俗的情感寄托,所以整首诗具有超然的风格。
反对“超然”的看法:从诗人经历背景看,可能是仕途不顺而归隐,诗中的“荒城”“落日”等意象或许暗示内心的失落。从情感深度分析,“归来且闭关”可能是逃避现实,而非真正超然,诗人只是寻找封闭空间躲避纷扰,不是完全超脱心态面对生活,所以诗不具超然风格。
译文:
清澈的川流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之地,车马缓缓地前行。流水好像对我充满情意,傍晚的鸟儿和我相伴而归。荒凉的城池靠近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峦。在遥远的嵩山脚下,我回来后将要闭门谢客。
赏析:
首联描绘了归隐途中的景色和车马的状态,“清川”和“长薄”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闲闲”二字则体现出诗人悠然的心境。颔联通过“流水”和“暮禽”,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流水和暮禽都理解诗人的心意,要和诗人一起归隐,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归隐之志。颈联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凉的城和古老的渡口,以及洒满秋山的落日,营造出一种略带孤寂却又悠远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点明归隐之地是嵩山之下,“且闭关”三个字则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独处静修的心态,使整首诗在宁静的氛围中结束,给人留下一种淡淡的、超脱的余韵。
10.(2025 郑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中秋阴雨,同显忠、椿年、谅之坐寺门作)①
朱敦儒
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
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开篇写词人与朋友在南海之西观赏中秋的一轮圆月,点明赏月的时间、地点,暗示他们远离故土的处境。
B.“圆月又中秋”中的“又”字,与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上片描写词人与朋友相逢同坐、伤心流泪的场景,下片回忆昔日皇州的宫阙酒楼,虚实结合,拓展了意境。
D.作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北客”“汴水”等意象,既传达出个人情思,又深化了词的思想内涵。
(2)请简要赏析词句“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答案】(1)A
(2)①运用拟人手法,把汴水人格化,写其哭泣着向东流走;
②虚写,想象今夜汴水会哭泣东流;
③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描绘想象中清澈的汴水哭泣着向东流去的凄凉景象结尾,抒发了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可以从炼字、表达技巧与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解答】(1)A.“观赏中秋的一轮圆月”错,由“中秋阴雨”“蛮云瘴雨晚难收”可知,当时为阴雨天气,无法看到中秋之月。
故选A。
(2)①运用拟人手法:“呜咽”一词本是用来形容人低声哭泣的声音,这里将汴水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仿佛它也在为国家的沦陷、为词人的故国之思而哭泣,把汴水人格化,使汴水具有了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②虚写:因为词人此时身处南海西头,不可能看到汴水,所以“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是词人想象出来的画面,是虚写。通过这种想象,词人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悲痛寄托在想象中的汴水之上,拓展了词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无尽的哀愁。
③以景结情/融情于景:词的结尾不直接抒情,而是描绘了一幅汴水呜咽东流的凄凉景象。汴水在词人的想象中流淌,带着词人的情感向东流去,景中含情,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种以景结情的方式,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在品味这一景象时,能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回味空间。
答案:
(1)A
(2)①运用拟人手法,把汴水人格化,写其哭泣着向东流走;
②虚写,想象今夜汴水会哭泣东流;
③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描绘想象中清澈的汴水哭泣着向东流去的凄凉景象结尾,抒发了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11.(2025 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谗罢官以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片一、二句绘春景,桑芽吐绿,一“破”字尽显春之萌动,幼蚕孵化,“已生些”呈现出活力与生机。
B.上片三、四句动静结合,空间具有层次感,“斜日”“寒林”“暮鸦”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下片起笔大处落墨,使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连绵的山峰与曲折的道路,与上片细腻描绘结合,跌宕多姿。
D.该词作于辛弃疾罢官之后,虽词题“代人赋”隐含劝慰之意,但同时亦流露出词人聊以自慰的情怀。
(2)近代刘永济称“此词末尾两句可见作者之人生观”,请分析词作是如何在末尾两句的写景中透露出作者人生观的。
【答案】(1)B
(2)①对比手法:“城中桃李愁风雨”与“春在溪头荠菜花”形成鲜明对比。城中桃李虽然娇艳,但害怕风雨的侵袭,象征着那些处于繁华富贵之中却脆弱易折的人和事物,而溪边的荠菜花虽然平凡却在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生长,代表着在平凡环境中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②以景喻人:词人借荠菜花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他罢官后,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官场的纷争,如同荠菜花一样,虽身处乡野,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不屑于城中桃李的娇弱,欣赏荠菜花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生机勃勃的品质,体现了词人不慕荣华、安于平淡、坚守自我、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技巧,再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技巧,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解答】(1)B.“营造出凄清的氛围”错误,上片三、四句描绘了黄犊鸣叫、新月点缀碧鸦的景象,营造的是宁静和谐的氛围,而非凄清的氛围。
故选:B。
(2)①“城中桃李愁风雨”描绘出城中的桃李花虽然娇艳美丽,却十分娇弱,面对风雨的侵袭就忧愁不堪,表现出其脆弱易折的特点。这里的城中桃李象征着那些处于繁华富贵之中,如在官场中养尊处优,却经受不住挫折和磨难的人和事物。“春在溪头荠菜花”则展现出溪边的荠菜花,虽然平凡普通,不引人注目,却在春天里自由自在地绽放,充满生机与活力。它代表着那些在平凡环境中依然能够坚韧、顽强地生长的生命力。通过这两句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和生存环境,为表达作者的人生观做了铺垫。
②词人辛弃疾此时已被谗罢官,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和官场的纷争倾轧,就如同那溪边平凡的荠菜花,身处乡野。但他有着荠菜花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羡慕城中桃李所拥有的繁华,即不慕荣华富贵。他欣赏荠菜花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生机勃勃的特质,体现了自己安于平淡的生活状态,即使遭遇罢官这样的逆境,依然坚守自我,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的风雨挫折所动摇。
答案:
(1)B
(2)①对比手法:“城中桃李愁风雨”与“春在溪头荠菜花”形成鲜明对比。城中桃李虽然娇艳,但害怕风雨的侵袭,象征着那些处于繁华富贵之中却脆弱易折的人和事物,而溪边的荠菜花虽然平凡却在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生长,代表着在平凡环境中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②以景喻人:词人借荠菜花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他罢官后,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官场的纷争,如同荠菜花一样,虽身处乡野,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不屑于城中桃李的娇弱,欣赏荠菜花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生机勃勃的品质,体现了词人不慕荣华、安于平淡、坚守自我、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译文:
田间路旁,桑树柔软的新枝上绽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脊上长满了细草,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春寒时节的林间,树上点缀着几只傍晚的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着青布酒幌子处有卖酒的人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虽则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词中初发的桑叶芽、刚孵出的青蚕、悠然吃草的牛犊、斜日林中的归鸦以及村头风中飘扬的酒旗、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富有美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心弦的共鸣。
12.(2025 株洲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甲辰除夜
蔡伸
夜永虚堂烛影寒。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异乡怀抱只凄然。尊酒相逢且自宽。
天际孤云云外山。梦绕觚棱①,日下长安②。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
注:①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瓦脊的形状。这里借指京城。②日下长安:《世说新语 夙惠》:“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意为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功名事业不遂,理想还未实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句描写长夜、空堂、烛影,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B.“只凄然”点明词人愁绪无尽,而这种愁绪在“尊酒相逢”时才完全排解。
C.“天际孤云云外山”以景衬情,孤云,远山增添了词人心中孤独漂泊之感。
D.“梦绕觚棱,日下长安”用典,表达了词人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功名的向往。
(2)古代常以菱花为铜镜背面的图案,故称镜子为“菱花”。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羞对菱花”?
【答案】(1)B
(2)①“斗转春来,又是明年”言时间飞逝,“异乡”“凄然”说明词人本应在除夕之夜陪伴家人,却做客他乡,心有愧意。
②“梦绕觚棱,日下长安”“功名负初心”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对镜自照却“绿鬓成斑”,年事已高,现实与理想落差很大,令人叹惋。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
【解答】(1)B.“完全排解”错误。在“尊酒相逢”时只是聊以自宽,并没有“完全”消解愁绪。
故选:B。
(2)①“羞对菱花”的原因之一是时间飞逝,词人却身在异乡。词中“斗转春来,又是明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流逝。除夕之夜,本应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刻,但词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孤独与凄然,使得词人在面对镜子(菱花)时,不禁心生愧意,觉得自己未能尽到陪伴家人的责任。
②“羞对菱花”的更深层次原因是词人对功名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词中“梦绕觚棱,日下长安”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梦想着能够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功名已觉负初心”一句,却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他发现自己年事已高,绿鬓成斑,而功名却仍然遥不可及。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词人在面对镜子时,不禁感到羞愧和无奈。
答案:
(1)B
(2)①“斗转春来,又是明年”言时间飞逝,“异乡”“凄然”说明词人本应在除夕之夜陪伴家人,却做客他乡,心有愧意。
②“梦绕觚棱,日下长安”“功名负初心”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对镜自照却“绿鬓成斑”,年事已高,现实与理想落差很大,令人叹惋。
13.(2025 邯郸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
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
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
(2)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用到了“凤池”这一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王维的诗中,“凤池”意象出现在朝会之后,象征权力和荣耀,诗人以此表现出朝拜皇宫之后的尊荣与自豪之情。
②柳永《望海潮》中“凤池”意象则和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和对名利地位的向往相关,展现一种对事业有成、仕途得意的期盼与理想。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错误。“香烟欲傍衮龙浮”的意图在于描述早朝时的庄重和威严,“香烟”是指宫殿中的香炉升起的烟,随着阳光照在天子的龙袍上,显得格外庄重和神圣,而非奢侈。这句诗的重点在于表现宫廷的神圣与崇高,而非奢华生活。
故选D。
(2)①本诗中的“凤池”:出现在尾联,“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凤池”指的是中书省,是皇帝发布诏令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这里借指诗人自己及朝臣们结束早朝后的工作场所,表达了他们忠于职守、勤勉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注,诗人以此表现出朝拜皇宫之后的尊荣与自豪之情。
②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相关句子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同样指代朝廷或中书省,但在这里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一种对未来仕途得意、荣归朝廷的美好憧憬和夸耀之情。柳永通过这个词传达了自己渴望获得功名利禄和个人成就的心理,展现一种对事业有成、仕途得意的期盼与理想。
答案:
(1)D
(2)①王维的诗中,“凤池”意象出现在朝会之后,象征权力和荣耀,诗人以此表现出朝拜皇宫之后的尊荣与自豪之情。
②柳永《望海潮》中“凤池”意象则和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和对名利地位的向往相关,展现一种对事业有成、仕途得意的期盼与理想。
译文: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赏析:
这首诗与岑参所写同题,全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内容也无甚足取。但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描绘了大明宫早朝的氛围与皇帝的威仪。这首和诗不和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
14.(2025 永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怀示黄预
陈师道
窗鸣风历耳,道坏草侵衣。
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
冥冥尘外趣,稍稍眼中稀。
送老①须公等,秋棋未解围。
[注]①送老:指养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描写秋风秋草秋径,渲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氛围。
B.诗歌描写秋景,视野开阔,景物转换随时空变化,具有“写意画”的趣味。
C.诗人写景,抽象出秋景的整体画面,并表明自己对“尘外”的态度。
D.诗人希望像黄预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和自己一同养老。
(2)诗歌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秋怀”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怀”。
【答案】(1)D
(2)①超脱世俗。诗人对于尘世的乐趣,表现出疏离的心理。
②追求宁静。秋天的清冷安静,带来的是一种喜悦和欣赏。
③珍视友情。希望与友人一起终老。
④些许惆怅。生活烦扰与未竟事由还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错误,“公等”指友人等待,而不是“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故选D。
(2)①颈联“冥冥尘外趣,稍稍眼中稀”,诗人感叹世事繁忙纷扰,而心中的追求却变得稀少;眼前的景物变得模糊,仿佛在浓浓的尘埃之外寻找着一丝清明。显示出诗人有超脱世俗的心境,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情怀。
②颔联“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描绘了月亮照耀下千家宁静的景象,以及黄昏树林中一只鸟归巢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的追求。
③尾联中的“送老须公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与友人一起养老,暗示了与友人之间的互动和情谊,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④最后一句“秋棋未解围”,表面上写未解围的棋局仍然摆在眼前,实则暗示即便岁月流转,依然还有很多烦忧之事萦绕心头,蕴含了诗人些许的惆怅之情。
答案:
(1)D
(2)①超脱世俗。诗人对于尘世的乐趣,表现出疏离的心理。
②追求宁静。秋天的清冷安静,带来的是一种喜悦和欣赏。
③珍视友情。希望与友人一起终老。
④些许惆怅。生活烦扰与未竟事由还在。
15.(2025 兰山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五代】孙光宪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消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片开头描绘了女子晚妆初过,姗姗而行,长裙曳地,步履盈盈的形象,引人入胜。
B.“晚帘疏处见分明”一句,通过“晚帘”和“疏处”的描写,描写了环境的幽静,只因“终隔一层”,诗人愈觉其美好与朦胧迷离。
C.“此时堪恨昧平生”一句,写此时词人有咫尺天涯之恨,表达了诗人对与这位女子不相识、但心向往之的怨恨和遗憾。
D.下片通过“残烛影”“品弦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氛围,深化了词的情感表达,情思绵绵悠长。
(2)汤显祖评此词“不厌百回读”(《玉茗堂评花间集》),请结合全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1)C
(2)①全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厚谊。上片描写男子在傍晚时分见到女子姗姗步履的倩影,心中涌起无限的惆怅和遗憾。下片则通过幻想与女子共度烛光晚餐的场景,表达了对女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②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此时堪恨昧平生”与“杳无消息若为情”,通过对比现实与幻想,突出了男子内心 矛盾和无奈。
③词中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如“晚帘疏处见分明”“早是销魂残烛影”,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感人。
④词的语言清新自然,造语精炼,没有过多的修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使得词作更加动人。
⑤词中运用了唱叹法,即通过描绘情景后以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上下片都是前两句描绘情景,后一句以唱叹法抒情,使得全词轻重相参,通体匀称,写情细腻,造语自然。
⑥全词结构严谨,上下片分别描写了男子见到女子时的情景和内心的情感变化。上片写实景,下片写幻想,结尾一句无限感伤,通体匀称,轻重相参。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怨恨”错误。词的上片描写了诗人傍晚时分在垂帘稀疏处见到一位女子的情景,诗人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不相识而感到惆怅。“此时堪恨昧平生”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与心仪之人相识的遗憾和惆怅,没有“怨恨”。
故选C。
(2)①上片描写了诗人傍晚时分在垂帘的稀疏处见到女子姗姗步履的倩影,心中涌起深深的惆怅,因为他与这位女子不相识。下片则表达了诗人的幻想:如果能与这位女子共照烛光,他甚至不愿听到任何音乐声,但现实是两人无法互通信息,再深厚的感情也无法让她知道,诗人很是无奈。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可见诗人的深情。
②“此时堪恨昧平生”表达了词人在见到心仪女子时的惆怅和遗憾,因为彼此素不相识,无法表达情感;“杳无消息若为情”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女子消息全无的无奈和感伤。两者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对相见而不能相认的遗憾,后者是对无法获得对方消息的无奈和感伤。对比手法,突出了男子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③“晚帘疏处见分明”,通过“晚帘疏处”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稀疏的竹帘掩映下,身影显得格外清晰,这种描写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幽静,还通过“分明”一词强调了女子形象的清晰可见,从而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专注和对女子形象的深刻印象。“早是销魂残烛影”,通过“残烛影”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幽暗、静谧的氛围。烛影稀疏,暗示着夜晚的深沉和孤独。而“销魂”一词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悲伤和无奈。这种情感与外在的景象相互交织,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④本词上片通过描写傍晚时分,垂帘的稀疏处映出一个女子的倩影,男子心生爱慕却无法相识,情感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惆怅。下片则通过幻想与女子共度时光的场景,进一步抒发了对女子的深情,结尾则以感伤的语气表达了对女子无法得知自己情感的无奈。这种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词通体匀称,情感表达真挚动人,增加艺术感染力。
⑤本词上片通过描写男子在傍晚时分,透过稀疏的竹帘看到女子姗姗步履的倩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美的氛围。第三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对女子深切的惆怅和遗憾。下片则通过男子的幻想,描绘了他与女子共照烛光、共听音乐的场景,进一步表达了对女子的思念之情。结尾一句“从此无心爱良夜”则表达了无法与女子相知的无限感伤。反复吟咏、感叹来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是唱叹法。
⑥这首词的结构特色在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情感递进细腻上升。上片起承部分以环境和女主人公形象描绘引入,渲染出朦胧美感;中间转为抒发感情,表达词人因“昧平生”而生的惆怅。下片承接上片情感,刻画夜色凄美的环境,通过“残烛影”“品弦声”深化情感,最终在“杳无消息若为情”一句中达到情感的高潮,表现出深刻的遗憾和无奈。该词通过巧妙的布局将女子形象、幽静环境、情感递进自然融合。上片以描绘女子形象开始,引发词人内心的感慨,中间转为痛惜因陌生而无法表达心意;下片承接此感慨,通过凄清的环境意象(“残烛影”“品弦声”)营造氛围,用以加强心头愁情,最终在无奈中结束,形成情感上的递进,使整体结构紧密连贯,层层递进。
答案:
(1)C
(2)①全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厚谊。上片描写男子在傍晚时分见到女子姗姗步履的倩影,心中涌起无限的惆怅和遗憾。下片则通过幻想与女子共度烛光晚餐的场景,表达了对女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②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此时堪恨昧平生”与“杳无消息若为情”,通过对比现实与幻想,突出了男子内心 矛盾和无奈。
③词中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如“晚帘疏处见分明”“早是销魂残烛影”,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感人。
④词的语言清新自然,造语精炼,没有过多的修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使得词作更加动人。
⑤词中运用了唱叹法,即通过描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