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期中考试答案
1、D A.“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分析,“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在原文中不属于“博取眼球”的做法,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
B.“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可知,应是“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
C.“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可知,应是这与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观点不谋而和。
故选D。
A A.“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此”指前文的中华美学精神;又根据此段“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分析可知,引述仲呈祥先生的言论只是举例阐述何为“中华美学精神”,而网络文艺要重视的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不是“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3. C 根据原文材料二“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可知,古风文化具有民族性、普通性和草根性的特点。根据原文“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可知,古风文化应与官方的、正式的、主流的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区分开来。综合上述两点,“汉服主题活动”“设计的手游”“拍摄短视频还原妆容与发饰”都符合古风文化要求。“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不符合要求。
4. 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批驳了网络文艺作品的“伪国风”现象;然后,引用中央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最后提出网络文艺应以守正创新为根本,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5. 优点:①民族性突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沿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唤起当代人对古籍的重视;②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相适应,用通俗和创新的形式,如说书、录制短视频等,更易为人们所接受;③草根性鲜明,以公益活动的形式,以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6B A.“正面”错误,此处应是通过写人来从侧面表现高原环境的恶劣严酷。
C.“也为后面不会归还童话书做铺垫”错误,不是为后文故事做铺垫,而是设置悬念,兴起波澜。
D.“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错误,并不是对军人的抱怨,而是对书没还回来的失落。
故选B。
7. C C.“使用了比喻手法”错误,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是用肤色和声音的特点来指代这个人物,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8. ①小说全文运用第三人称“她”的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仅叙述了客观的外部世界,也能冷眼旁观地呈现出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对书籍的渴望;②结尾处交代“她”就是“我”,交代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使故事更感人。
9. ①用“视力表”当作书,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铁丝男”用“视力表”易童话书,双方为视力表是不是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波三折。②借“视力表”烘托了人物形象,“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心向温暖、痴迷于阅读的形象。③以“视力表”易童话书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在寒冷贫瘠土地上的战士对温暖美好的向往。④用“视力表”为悬念,最终以“书”易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BEG 句意: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独恐臣死之后”作句子的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也”为句尾语气助词,“也”后断开,即E处;“莫肯即秦耳”中,“莫”是句子主语,在“莫”前断开,即G处。
11.A A.代词,代指前文范雎劝谏秦王的具体言行;代词,代指前文所论述的整体逻辑结论。句意:一连三次都这样。/这种做法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B.正确。C.正确。都是“两次”的意思。句意:范雎拜了两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D.正确。故选A。
12.D 原因理解不当。范雎的建议能被秦王称善并接纳,主要原因是范雎能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所提建议皆站在对方的立场,符合秦王的需求和秦国的利益;其次还要依赖于秦王的礼贤下士、察纳雅言。故选D。
13.(1)(我)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交疏”,交情疏浅;“陈”,陈述;“匡”,纠正。)
(2)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
(“洎”,等到;“诛”,被杀害;“终”,坚持到底。)
14.①对外:远交近攻,蚕食诸侯;②对内:驱逐四贵,收回权力。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王在朝廷上迎接。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直起腰腿(诚恳地)向范雎请教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赐教,范雎又说:“是是。”一连三次都这样。秦王又挺直身子恳请道:“先生不肯教导我吗?”范雎道歉说:“我并不敢这样。现在,我只是一个客居秦国的宾客,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微薄的忠诚,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进言,明天可能就会被杀,但是我并不害怕。我所担心的,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这样从大处来说,会使国家社稷覆灭,从小处来说,会使您自己孤立、危险,这是我所担心害怕的!”秦王挺直上身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教导我,不要怀疑我。”范雎拜了两拜,秦王也回拜了两次。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水和渭水环绕,右面有陇山、蜀地,左面有函谷关、陇陂;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凭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多,以此实力对付诸侯,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霸王之业可以手到擒来。如今反而闭锁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是秦国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秦王说:“我很想知道错在哪里。”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办法。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则对秦国有损害。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胜仗,打败楚军,擒杀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齐国连寸土都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又不和睦,(于是)起兵来攻打齐国,齐王蒙羞,军队瓦解,被天下人耻笑。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秦王说:“好啊。”范雎又说:“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未听说有秦王。国家有这样四个显贵操纵朝政而不出危险,是从来没有的。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内加强自己的威势,对外重视自己的权力。臣现在看到大王在朝堂上孤立无援,真担心后世拥有秦国的人,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啊。”(听了这番话)秦王不寒而栗,于是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君、泾阳君赶出函谷关。(他)对范雎说:“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称他为仲父。如今寡人得到先生,也敬您如父。”
15、答案:C“暗含诗人此时舟中观景的闲适自在”错,“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写出的是诗人此刻的孤独寂寞。故选C。
16.①飘泊江湖的羁旅之愁。节日佳辰,作者却身在舟中,淹留潭州,倍觉孤寂无聊。②年迈多病、穷愁潦倒的老病之愁。“隐几”“天上坐”“雾中看”等,可见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暗自伤老。③不为朝廷所用的失意之愁。“鹖冠”突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身不在官而依然心系国事,这是无能无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④感叹时局多难的忧国伤时之愁。时局的动荡不安、变乱无常,如同雾里看花,真相难明,而作者心系国家,长安空望,只能徒自伤怀。
17.(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3)归帆去棹残阳里 酒旗斜矗
18.B 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B.“能”,动词,“擅长,善于”;
C.“能”,动词,“能够,可以”;D.“能”,动词,“能够,可以”。故选B。
19.D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
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
B.“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
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
D.“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
故选D。
【答案】20.①“险竣”改为“险峻”;②“隐溺”改为“隐匿”;③“造象”改为“造像”;④“熔洞”改为“溶洞”;⑤“修练”改为“修炼”。 【解析】①“险竣”的“竣”应写作“峻”;险峻:形势或环境危险而严峻。
②“隐溺”的“溺”应写作“匿”;隐匿:隐藏,躲起来。
③“造象”的“象”应写作“像”;造像: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
④“熔洞”的“熔”应写作“溶”;溶洞:天然的山洞,是石灰岩被含有碳酸气的水溶解而部分消失后形成的。
⑤“修练”的“练”应写作“炼”。修炼:指道家修养练功、炼丹等活动。
21、甲: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乙:顺理成章 丙:不谋而合/如出一辙
甲处:语境是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春节档受到关注和欢迎,表现突出,可用“脱颖而出”或“一鸣惊人”。脱颖而出:表示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乙处:根据前文弟子出生在四川,推断师父是四川人,这种说法合乎常理,可用“顺理成章”。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丙处:此处强调太乙真人诙谐洒脱等性格特征与四川人的幽默洒脱极其一致,可用“不谋而合”或“如出一辙”。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22.答案:①句,改为“关于他是四川人的猜测”。④句,改为“根据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或“从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来看”。⑨句,改为“隐约可辨”。
解析:第①句不合逻辑,“关于他是否为四川人的猜测”中“是否”不合事理,根据上下文可知,猜测的是他是四川人,可改为“关于他是四川人的猜测”。
第④句结构混乱,“根据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来看”句式杂糅,可改为“根据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或“从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来看”。
第⑨句不合逻辑,“隐约”与“清晰”语义矛盾,可改为“隐约可辨”。
23.A为何太乙真人是四川口音B恐怕难以考证
A处:根据前文“太乙真人搞怪的四川腔,为影片贡献了诸多笑点,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文“四川是道教大本营,太乙真人是个很好的入口”可知,此处人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太乙真人是“四川腔”或是四川口音,可填“为何太乙真人是四川口音”。
B处:根据前文“这到底是《封神演义》以四川江油的金光洞为原型,还是江油太乙洞附会《封神演义》”可知,此处是归纳这两种说法不知真假或先后,难以考证和确定,可填“恐怕难以考证”。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题目,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题
一、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紧紧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情境指向来作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或者联想,并能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准确完成任务指令。
材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一种现象,微信朋友圈文章种类太多太杂,使人容易迷失了自我,失去独立判断能力,比如“不知咋活,不知咋过,不知咋吃……”这是从反面谈人没有独立思想的弊端;第二部分,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从正面强调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是脆弱的芦苇,但因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反而成为整个宇宙中最坚强独特的苇草。材料本身的逻辑架构是对比论证。第三部分提出写作指令,触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考生在立意时,要综合考虑材料设置的写作情境,整体思维。综合来看,本题展现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的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能使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获得发展,使其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极大提升。
二.审题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却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不知所措。然后,以此为引,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强调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综合思考,材料旨在让考生在别人的意见与看法中学会独立思考。对于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你的指责,对你的建议等外在因素,我们不应该一概接受、盲从、迷惑,而应该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自设定的人生轨迹行进。还可以以小见大,明确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不能听不进任何建议与批评,但也不能盲目跟随;不能只学别人走路,也得结合实际,走出自己的风格。因此,考生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具体情境,由外在的看法指引,着重探讨个人应该如何做到独立思考,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2.典型任务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即要求考生从材料设置的真实情境出发,既考虑材料的显性要求,又综合考虑其中所包含的隐性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整体看待,切忌断章取义,如此方能做到精准立意。同时,考生必须在行文中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做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使文章具有灵魂。
3.价值判断限制。本材料体现的主要价值观是:否定盲从,肯定独立思考,学会走自己的路。
三.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从小处讲,考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不要让外部的一些杂乱声音影响自我判断。因人一旦失去独立思考精神,就会成为别人的提线木偶。从大处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正是这样一个立足实际、独立思考判断的发展过程。
2、论证选材开放。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素材来支撑论点,也可以在材料提供的素材基础上发挥联想,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考生最好能够结合时事,立足个体实际,探讨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还要能宏观把控,从史实和社会现象等方面论证观点。
四.参考立意。
(一)切题立意:
1.做独立思考的芦苇。
2.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3.勿让别人扰乱自己的步伐。
4.独立思考,坚守自我。
5.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6.我命由我不由人。
(二)偏题立意:
1.微信朋友圈的危害。(断章取义,未能综合分析材料)
2.人的伟大之处。 不强,观点不够明确)
3.生命脆弱,且行且珍惜。(审题存在偏差,材料重点不是强调生命的脆弱,而是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4.敢问路在何方。(材料强调独立思考,而非路途的坎坷)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一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不前。
B. 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 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 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 《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 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 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3.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3分)
A. 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 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 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 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抽出来,手里捏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一是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选自2022年19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对“铁丝男”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从正面表现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严酷。
B. “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C. “铁丝男”用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要和我换童话书,既表明他没有其他书时的聪明睿智,也为后面不会归还童话书做铺垫。
D. “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刻画了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下文。
B. 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C. 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富幽默感。
D. “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童话书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白”的艺术效果。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4分)
以“视力表”易童话书这一情节的安排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擘若驰韩卢②而逐赛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③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昨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④,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镶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令河南邓州),母撰侯。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过分。(3分)
独恐臣死A之后B天下见臣C尽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是者三”与“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C.“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
C.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
D.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4.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承题目,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为下文奠定基调。
B.颔联中“天上坐”写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雾中看”指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切合诗人此时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
C.颈联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地写出蝶鸥轻快自在、往来自如的景象,“过闲幔”的“闲”字暗含诗人此时舟中观景的闲适自在。
D.尾联中“云白”,“山青”,描写的正是寒食佳节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写出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蔓延开去,为结句作铺垫。
16.尾联中“愁看直北是长安”中的“愁”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 , ”,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
苏洵形象地批判六国的赂秦行为,使用精妙比喻的一句是:“ , ”。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的句子是:“ ”,而酒店的青旗正飘扬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 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 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 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 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8.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1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蛇年春节档 甲 ,影片中融入的川普、火锅、三星堆等诸多四川元素,引发热议。特别是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操着一口流利的“川普”,如开心果一般为人们喜爱。太乙真人搞怪的四川腔,为影片贡献了诸多笑点,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人们不禁会问,( A )?四川是道教大本营,太乙真人是个很好的入口。以此来分析道、道家、道教与四川的关联,会寻找出不少有意思的现象来。
3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记载,太乙真人原本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十二金仙”之一,居于四川省乾元山金光洞,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景色秀丽、山势险竣的乾元山,有一个隐溺其间的天然熔洞金光洞,又名太乙洞,是太乙真人的修练之地。这金光洞的崖壁上,至今保留有太乙真人、哪吒三太子、三清老祖以及各类道教神像数百尊,这些可都是宋代前石刻造象,十足的老古董,极为珍贵。今天,在金光洞的洞口岩壁上,依然还留有清代欧阳熙题写的“太乙洞”三个石刻大字。
4这到底是《封神演义》以四川江油的金光洞为原型,还是江油太乙洞附会《封神演义》,( B )。太乙真人本是道教神话中的虚构人物,其籍贯并无确切记载。①关于他是否为四川人的猜测,②可能源于四川在文学和传说意义上特殊的人文、地理元素,③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天然的道场。④根据古代文学作品记载来看,⑤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出生于陈塘关;⑥相传,远古时期的四川本是一片汪洋大海,⑦宜宾的陈塘关即为东海入海口,⑧经过万年造化,方才水势渐退,山岳耸峙。⑨如今,那里的悬崖峭壁上“陈塘关”几个大字依旧隐约清晰可辨。
5弟子出生在四川,师父是四川人似乎也 乙 。何况《封神演义》里,太乙真人被奉为“青玄上帝”,代表“救赎”与“护道”,尤其擅长炼器与复活之术。他诙谐洒脱,法力高强,这样的性格特征与幽默洒脱的四川人 丙 。
6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凑在一起,让太乙真人操上川腔出现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7也难怪有网友评价说:“太乙真人的洒脱笑声,就像火锅般热辣,一出场就瞬间点燃了观众的味蕾。”
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甲: 乙: 丙:
2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请在文中A、B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总结了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题目,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