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顶峰校区2024-2025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重,如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东烟台市蓬莱阁等。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陡,外测试卷观活泼,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等。语文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建筑的“组群布局”指的是由一个个建筑的单体组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形式多样,但是各地建筑的组群布局有一些共同之处。像住宅、宫殿等组群建筑一般是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一切组织都按照中注意事项:线来发展,整个布局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布置并然有序,统一了建筑群的艺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术面貌,体现出庄重的氛围,如汉代陵墓、故宫、天坛等。另外,像悠闲的庭园建筑在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组群布局上则与上述内容不同,一般不采用对称布局,而是选择比较随意的自由变化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布局,如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等就是自由布置的,没有中轴线。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装修和装饰的作用就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非常重要。古代建筑的装修具有很多功能,可以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古代建筑的装饰是传统美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建筑匠师们非一、现代文阅读(35分)常有创造力,他们创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建筑装饰艺术形象,其中使用色彩就是最突出(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的一个特点。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古建筑的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有红墙碧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也有颜色各异的琉璃瓦。民间的建筑的颜色就相对比较朴素淡雅,对比和谐,如江南住材料一:宅的白色粉墙,青灰瓦顶,色调素雅,具有秀丽灵动的特点。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摘编自唐剑、周凤《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千三种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以及庙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较容易。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一组群这种榫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拱。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位的节点上。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到了明清以后,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是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为装饰化的构件了。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宋代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如紫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按照斗拱的用材分为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八等。它们的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古代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乌斯革,如晕斯飞”,如晕乌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建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是如此。南北方的建筑屋角起翘幅度不同,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相对比较平缓,外观庄(摘编自贾西沙《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六)语文参考答案1.(3 分)D 【解析】A.从原文看,大屋顶只是它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B.“呈典型的曲面形”不正确,原文是说它的屋顶是“典型”的大屋顶;C.“还称不上大屋顶建筑”不正确,原文是说“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因为它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不是“曲面形的”。2.(3 分)A 【解析】前后不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且原文没有明确这么说。除了地域特点,还应该有其他原因,比如气候、建筑功能等。3.(3 分)C 【解析】A.“并引资料加以强化印证”不正确,原文引资料是为了说明斗拱的等级用材;B.“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主到次”不正确,应为并列式结构,特点没有主次之分;D.“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屋顶轻巧”不正确,原文比喻只是夸张性的说法,其实原文已经明确说它“笨重”了。4.(4 分)①材料一:运用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对建筑的组群特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②材料二:直接对建筑组群的特点作简单的介绍。(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 分)①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的结构形式,用料大,室内空间大;②使用斗拱和榫卯安装技术,将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③外形曲线优美,屋角起翘平缓。(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 分)A 【解析】B.“被无辜抬走”不正确,从前面剧情看,棺材被抬走是因为抵债,不是无辜;C.“可见他应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不正确,曾家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不能将悲剧原因加在江泰身上;D.“说明她对曾文清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正确,文中看不出这层意思,说法太肯定化。7.(3 分)A 【解析】“着力塑造醉汉的形象”不正确,是塑造他虚荣浮夸的特点,通过酗酒来逃避现实。8.(4 分)①得知丈夫还没回来,“跌坐在沙发上呜咽起来”,表现出内心的焦灼着急;②杜家抬棺,父亲死活不让,自己又无能为力,表现出对父亲和即将失去棺木的担忧及自责心理;③丈夫来后,她“伸出手”要钱,流露出迫切的期待心理;④丈夫没能借来钱,她顿感失望,又对丈夫的狼狈相深感不满。(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 分)①作为线索和核心物象,串起曾家和杜家的故事,剧情围绕它一步步展开,推动了剧情的发展。②杜家强占棺材、曾家无力赎回,“棺材”激化了两家间的戏剧矛盾冲突;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5 页){#{QQABRQAkwgAwgBQACR5qQwWACgqQsIKSLcoOwVCSqAQCgZFABKA=}#}③曾思懿自私不愿还钱,提出用棺材抵债;曾皓腐朽与顽固,视棺材为命根子,通过棺材塑造戏剧人物。④棺材作为曾皓家族的核心象征物,直接指向封建阶级的没落,强化了戏剧主题。(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 分)CFH11.(3 分)C 【解析】A.正确。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是“对等、比得上”。与本文“当”意思不同。C.“舞幽壑之潜蛟”的“舞”使动用法,与本文“广”用法相同。D.“夫子之谓也”的“谓”意思也是“说”,与本文“谓”意思相同。12.(3 分)B 【解析】从原文看,这些是韩维奏章里的内容,不是苏轼认为的。13.(8 分)(1)(4 分)如今君王的恩泽足以惠及禽兽,但功德却未能施加到百姓身上,这难道是因为做不到吗?(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及”“岂不能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2)(4 分)成为贤人之后才能够以此为乐,成不了贤人,即使有这些也不会快乐。(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乐”“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14.(3 分)①韩维:就真宗不忍心杀羊羔的事趁机进谏;②苏轼:借助韩维进谏奏请之事开始进谏;③孟子:从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赏鸿雁麋鹿的问话展开进谏。(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 分)A 【解析】“首句运用借代”不正确,“缀玉联珠”运用的是比喻手法。16.(6 分)①思想性格:用“浮云不系”“造化无为”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②诗歌创作: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浅显易懂的风格及广为流传的特点。(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6 分)(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2)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3)示例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示例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示例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示例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示例五: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示例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5 页){#{QQABRQAkwgAwgBQACR5qQwWACgqQsIKSLcoOwVCSqAQCgZFABKA=}#}18.(5 分)示例一:①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体现了成终成始的特点,②这一特点使“泰山”在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③一个是旧生命的归宿地,④一个是新生命的诞生地。示例二:①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体现了成终成始的特点,②这一特点使“泰山”在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既形成了旧生命的归宿地的文学形象,③也写出了新生命的诞生地的文学形象,④这两个文学形象截然不同。(评分参考:写成三个语句给 2 分;写成四个及以上,给 4 分;句子通顺,给 1 分。)19.(4 分)第一处:①将两种不同文学形象的介绍分开,清晰明了,一目了然,避免了内容的混淆;②避免了连续多处使用逗号带来的混乱,舒缓了文本叙述和语气的节奏。第二处:①明确地将虚无缥缈的神仙生活和苦短的现实生活隔开,强调了两种生活的不同;②连贯起两种不同的生活,增强了两者之间的逻辑性(或“逻辑关系”)。(评分参考:任意选答一处即可,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4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4 分)答案示例:一件危及所有人生命安全的核事故发生了,关于这一事件的各种报道即刻蜂拥而至。但是各类消息混杂在一起,难分真假。【解析】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危及”的“及”即“到”的意思,语义重复;第二处:“难分真假,混杂在一起”语序颠倒。(评分参考:改对一处给 2 分,改对两处给 4 分)21.(4 分)示例:①甚至在不同的时间 ②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评分参考:每写对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3 分)C 【解析】文中加点的“为”,介词,被,表被动。A.动词,是。B.动词,作为,当作。C.介词,被,表被动。D.介词,给,替。23.(60 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的思辨型作文。材料既给出了建筑文化的遗产价值,是遗产就要继承,该如何继承,这提醒我们思考;材料还给出了当今的普遍现象,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去思考。这需要我们思考遗产价值与现实现象间的矛盾。从遗产价值角度,我们可从“守护者”的角度,强调每一代人的责任;或者讨论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时代发展灵感与民族自信的来源。从现实现象角度,谈时代、科技的发展需要融入新元素的建筑,谈新建筑与古建筑的融合,用数字技术、全媒体呈现古建筑的记忆。另外,需要区分不同的传承方式,比如物质层面的修复,和非物质层面的技艺传承、文化教育。或者从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系。比如,古建筑是过去的见证,现在的责任,未来的遗产。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5 页){#{QQABRQAkwgAwgBQACR5qQwWACgqQsIKSLcoOwVCSqAQCgZFABKA=}#}还要注意避免常见的误区,比如只讲保护不讲创新,或者过于泛泛而谈。我们需要平衡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融入传统元素,让古建筑文化焕发新生。当然,我们还可以写政策支持、公众参与。同时还要联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强调传承的意义不仅是保存建筑,更是维系文化血脉。写作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古建筑案例,比如故宫、应县木塔、徽派建筑,或者国外的例子如巴黎圣母院,可引用名人名言,比如雨果、梁思成的话,增强说服力。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刚被召到资善堂赴任时,在迩英阁回答皇上的问题。傅尧俞为此上书致以感谢,皇上派人宣读圣谕回复说:“爱卿因博学而参与经筵,我应当重视所听到的,来辅助我的不足之处。”傅尧俞讲完课谦让告退,皇上又派人宣读圣谕:“爱卿的讲义精深而广博,多有独特见解发挥,非常深刻,令人赞叹。”这天,皇上阅读《三朝宝训》,读到天禧年间,曾有两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应当处死,真宗皇帝显露出悲伤的样子,可怜他们,说:“这些人怎么懂得法律呢?杀了他们又不忍心,不杀他们(放过他们)就无法劝勉其他的百姓。”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惩罚后,驱遣了他们,奏章上说是已经杀了他们。这样既行了善举,又勉励了其他人。还有,祭祀土神那天,真宗皇帝见到一只羊被单独扔在路边,奇怪地询问其中原因,下人禀奏说:“今天尚食局要宰杀它的小羊。”真宗听了以后心中悲痛不高兴,从此以后不允许宰杀小羊。资政殿学士韩维趁机上奏说:“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但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真宗从澶渊之战击退北狄以后,十九年不谈及战事但能使天下富足,其中的根源大概就出自这里。从前孟子说齐王不忍心杀死因恐惧而颤抖的牛,认为怀有这样善心的人足以为王。如今君王的恩泽足以惠及禽兽,但功德却未能施加到百姓身上,这难道是因为做不到吗?大概是不去做罢了!外人都说皇帝陛下的仁德孝顺发自天性,每每走路见到昆虫蝼蚁,都会避开绕行,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践踏它们,这也是仁道。臣希望陛下能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百姓,那么将是天下很值得庆幸的事啊!”我当时担任右史,上奏说:“臣本月十五日在迩英阁侍讲,亲耳听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讲读到《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爱惜生灵、厌恶滥杀的事,趁机说到皇帝陛下在宫中行走不忍心践踏虫蚁的事情,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可以将皇上的德行推行昭显开,增加福寿。臣愧居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5 页){#{QQABRQAkwgAwgBQACR5qQwWACgqQsIKSLcoOwVCSqAQCgZFABKA=}#}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又抄录一份呈上,希望陛下采择观览之后,不要忘记这种善心,以便使圣上爱惜生灵的品德更加广泛,这是臣下最大的心愿!”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看到鸿雁和麋鹿,说:“贤者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成为贤人之后才能够以此为乐,成不了贤人,即使有这些也不会快乐。《诗经》说:‘开始建灵台,测量又施工,百姓齐动手,很快就落成。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文王借助民力建台修池,老百姓却很高兴。与老百姓同乐所以能享受快乐的人,这说的就是贤者。《汤誓》说:‘这个太阳何时消灭,我和你一起去死。’老百姓要和他一起去死,纵然他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快活吗?”这说的就是不贤德的人。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5 页){#{QQABRQAkwgAwgBQACR5qQwWACgqQsIKSLcoOwVCSqAQCgZFABK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顶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 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