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学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洞庭湖隔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4) 《阿房宫赋》中说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2--4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用来……的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只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3.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振之以威怒
B.终必不蒙见察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秦人不暇自哀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答案】2.D3.A4.C
【解析】
(2)D.“见:表被动”错误。“见”,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的动作,也代指“我”。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故选:D。
(3)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商议法律制度并在朝廷上修订它。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威怒振之。句意: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
B.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贿赂秦国因而国力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啊。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
故选:A。
(4)C.“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错误。按文章展开的逻辑过程来看,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论述,对“怨诽”的来历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分析。综上可知应该是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最后才是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故选:C。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欲辅归北庭,会宪诛而止。于除鞬自畔还北,诏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馀骑与任尚共追讨。斩之,破灭其众。耿夔之破北匈奴也,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干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
单于顿屠何死,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无称誉;及为单于,单于适之子左谷蠡王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 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珠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数为师子所驱掠,多怨之。 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每龙庭会议,师子辄称病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之,亦拥护不遣,单于怀愤益甚。
春,正月,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弃帐而去。因举兵欲诛师子。师子先知,乃悉将庐落(毡房,代指部落、部众)入曼柏城,安国追至城下,门闭,不得入。 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崇、徽因发诸郡骑追赴之急,众皆大恐,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馀人讨焉者,到其城下,诱焉者王广、尉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馀级,获生口万五千人,更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者王。超留焉者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有删节)
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3分)
师子素勇黠多知A前单于宣及顿屠何B数遣将兵出塞掩击C北庭D还E受赏赐F天子亦加殊异G由是国中国H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I安国欲杀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恰巧,正好,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就,与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辄”含义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拥护”“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D.讽,用含蓄的话劝告,引申为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窦宪将于除鞬确立为北匈奴单于,于除鞬则自行叛离返回匈奴北方,被和帝派遣的将兵长史王辅与任尚率军剿灭。
B.安国继单于位后,因与左贤王师子两人政见不合,加之师子勇猛多谋,引发安国嫉恨,故安国欲除之而后快。
C.单于安国因与中郎将杜崇不和,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指使人截留奏章,并与朱徽共同上书向朝廷示警。
D.西域都护班超率军讨伐焉者,斩杀焉耆王广等人,同时,班超恩威兼施,西域五十多个国家纳贡称臣,归附汉朝。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8分,每题4分)
①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
②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
9.联系文本,简要概述安国被杀的原因。(3分)
【答案】ACH、C、B
【解析】(5)句意:师子一向勇猛狡黠足智多谋,前单于宣和顿屠何二人屡次派他领兵出塞袭击北匈奴,回师后,受到赏赐,汉朝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匈奴国内都尊敬师子而不依附安国,安国想杀死师子。
“师子素勇黠多知”为主谓结构,A处断开。
“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中“前单于宣及顿屠何”作主语,“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作谓语,所以在BC处不能断开。
“国中尽敬师子”中“国中”作主语,“敬”作谓语,“师子”作宾语,所以不能在H处断开。
故选ACH。
(6)C.“‘贡献’意义古今相同”错误。“贡献”在文中为“进贡”“进奉”之意,与现代词义不同。句意:都经过几重翻译来汉朝进贡。
故选C。
(7)B.“政见不合”错误。根据原文“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珠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可知师子勇猛狡黠,足智多谋。出兵塞袭击北匈奴,受到赏赐,汉朝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匈奴国内都尊敬师子而不依附安国,安国想杀死师子。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8)①“因是”,因此;“委”,寄托;“乃”,于是;“居”,驻扎。译文:安国因此将自己的打算寄托在投降者身上,和他们一同谋划商议。师子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就另外驻扎在五原界。
②“和”,调和;“听”,听从;“引”,率领;“屯”,驻扎。译文:朱徽派官员晓譬进行调和,安国不听从。城既然不能攻克,安国就率兵驻扎在五原。
(9)根据原文“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珠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可知师子勇猛狡黠,足智多谋。出兵塞袭击北匈奴,受到赏赐,汉朝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匈奴国内都尊敬师子而不依附安国,安国嫉贤妒能,要杀功劳卓著、众人敬服的师子。
根据原文“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弃帐而去”,可知安国与中郎将杜崇相处不和,其控告杜崇的奏章被西河太守截留,皇帝听从了杜崇与朱徽的意见,攻打匈奴,安国战败而逃,最终被杀。
根据原文“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数为师子所驱掠,多怨之。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可知安国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趁机杀死师子,却被杜崇与朱徽利用,最终被杀。
答案:
(5)ACH
(6)C
(7)B
(8)①安国因此将自己的打算寄托在投降者身上,和他们一同谋划商议。师子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就另外驻扎在五原界。
②朱徽派官员晓譬进行调和,安国不听从。城既然不能攻克,安国就率兵驻扎在五原。
(9)①嫉贤妒能,要杀功劳卓著、众人敬服的师子;②与朝廷官员意见不合,关系紧张;③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
参考译文:
当初,窦宪立于除鞬为北匈奴单于以后,想要辅助他返回北匈奴王庭,恰逢窦宪被杀而计划停止。于除鞬自己叛离返回北方,(和帝)下诏派将兵长史王辅率领一千余骑兵和任尚共同追击讨伐。斩杀了于除鞬,消灭了他的部众。(自从)耿夔打败北匈奴,鲜卑人便乘此机会辗转迁徙占据了北匈奴。匈奴人残存的还有十余万户,全都自称为鲜卑人;鲜卑从此日益强盛。
匈奴单于顿屠何去世,前单于宣的弟弟安国继位。安国当初是左贤王,没有声誉;等到他当了单于,前单于适的儿子右谷蠡王师子按照次序转升为左贤王。师子一向勇猛狡黠足智多谋,前单于宣和顿屠何二人屡次派他领兵出塞,袭击北匈奴,回师后,受到赏赐,汉朝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匈奴国内都尊敬师子而不依附安国,安国想杀死师子。那些刚投降的北匈奴人,当初在塞外曾屡遭师子的袭击掳掠,大都痛恨他。安国因此将自己的打算寄托在投降者身上,和他们一同谋划商议。师子察觉了他们的阴谋,于是就另外驻扎在五原界。每逢匈奴王庭集会,他总是称病而不肯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道这件事,也支持保护师子而不派他前往王庭。单于安国愈发怀恨。
春季,正月,皇甫棱被免官,命执金吾朱徽代理度辽将军。当时匈奴单于与中郎将杜崇相处不和,单于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单于的奏章,使单于无法申诉自己的意见。杜崇乘机与朱徽一同上书说:“南匈奴单于安国,疏远旧部,亲近新降之人,想要杀害左贤王师子和左台且渠刘利等。再者,匈奴右部的投降者正在谋划共同胁迫安国起兵反叛,请西河、上郡、安定三郡为此警戒备战。”和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朱徽、杜崇就率军来到匈奴王庭。安国夜里听到汉军抵达,丢弃庐帐而逃。于是就发兵想要诛杀师子。师子事先得到消息,便率领全体部众进入曼柏城。安国追到城下,城门关闭,不能进入。朱徽派官员晓譬进行调和,安国不听从。城既然不能攻克,安国就率兵驻扎在五原。杜崇、朱徽于是调发各郡骑兵急速追击,匈奴人全都大为恐慌,安国的舅父骨都侯喜为等担心一起被株杀,于是杀了安国,拥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征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军队共七万余人讨伐焉耆,大军抵达焉耆城下,引诱焉耆王广、尉黎王泛等到陈睦驻扎过的城邑,斩杀他们,将人头送往京城;班超乘机纵容士兵抄劫掳掠,斩杀五千余人,生擒一万五千人,改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耆王。班超留驻焉耆半年,安抚他们。于是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都派送人质归属汉朝。远至西海之滨,四万里外的国家,都经过几重翻译来汉朝进贡。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7)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几杖”典出刘向《杖铭》:“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描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衬托诗人心情愉悦的一面。
B.颔联写诗人所看所想,虚写蜂舞,赞其勤劳品质;实写鹤仪,赞其高尚情操。虚实结合,刻画了鲜明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美好的心灵。
C.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写诗人品饮官酒,“暂凭杯酒长精神”,又借清雅的琴声调适性情。
D.尾联“浩然”一词表现了诗人的一腔正气,这一词语说明诗人意在抛弃世俗的心机,心胸开阔坦荡。
11.请联系整首诗歌,分析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答案】10B、 11.①首联描写了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②颔联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表现出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
③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
④尾联以反问句作结,借为“几杖”作铭文,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表达内心的不平。
【解析】(10)B.“虚写蜂舞……实写鹤仪”错误。应是“实写蜂舞……虚写鹤仪”。
故选:B。
(11)首联“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意思是:夏日午后树荫下格外凉爽,独自来到池上的亭中吟诗。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意思是:静静观看蜜蜂忙碌感到很受教益,退想仙鹤们为何有如此美好的仪形。这两句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想象“鹤仪形”的神态,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
颈联“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意思是:适当的饮些官酝可以调节精神,清正高雅的琴曲可以调养人们的性灵。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
尾联“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意思是:心胸开阔澹荡,毫无意义,当今为几杖作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讽刺朝廷“有士不用”。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决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13.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读书情状,不符合词论家况周顾所提倡的“读词之法”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其一》
B.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苟鹤《题弟侄书堂》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苏轼《送安惊秀才失解西归》
D.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14.学校诗歌社团将组织“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专题活动,邀请你参与并作阅读指导,请结合材料内容,从阅读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6分)
【解析】(12)D.“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选项丢掉了限定条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
故选D。
(13)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B.该诗表达对侄子的劝勉,没写具体的读书情状。
故选B。
(14):内容:“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
方法:“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态度阅读。“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
答案:
(12)D
(13)B
(14)内容:①选择公认的大诗人的作品;②要选择难度适中的作品;③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并能提升人格境界的作品。
方法:①要澄思渺虑以“讨教”的态度阅读;②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与经验与诗作进行“交流”“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残碑
侯发山
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亭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亭尚健在,时年 68岁。① 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
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今巩义市,下同)本地及周边受惠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树的树心做成的,俗称“十二圆心”,是档次最高的棺材。下葬当天,送别的人群长达数里,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人们自发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啧啧,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比这个还热闹。”有的说:“坟前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岐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
隆重的场面李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才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戚朋友和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庚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碑是 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巩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② 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的功德。
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李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疔,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须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疔除掉。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纷出面劝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万万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
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
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的父亲王戍春来请李诏亭。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了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戍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
老夫人又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会撇下我一个人,自己先走?”
③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
前几天,李诏亭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李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患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来请。到了李诏亭家后,得知李诏亭已 85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李诏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的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只收富人的钱。你们的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④ 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声,更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彻底砸烂。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老太太这才答应。
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诏亭去世后,前来吊唁之人成千上万,安葬场面极其隆重,送别阵容庞大,棺材档次最高,盛极一时。
B.老夫人在丈夫下葬后,担心在他三周年忌日可能会有比这更盛大隆重的场面,内心感到有些不安。
C.李河因为李诏亭丧事操心劳累而死,更因为李诏亭辞世伤心过度而死,这成为老夫人砸碑的导火索。
D.老夫人虽然也认可李诏亭医术医德,但是她依然对丈夫因为给别人看病落下残疾、忽略家庭不原谅。
16.老夫人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分条概括。(5分)
17.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突破常规,从而出奇制胜,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答案】15.D、
(16)①是全文的线索,大致串起了李诏亭的行医经历,情节紧凑。②是李诏亭故事的讲述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对李诏亭事迹的回忆,烘托出李医生的高大形象。
(17)①设置悬念,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李医生为人的疑问,构思巧妙。②情节组织,以老夫人和众人对砸碑的对立态度一步一步展开情节,从而巧妙地塑造出李诏亭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物形象。③主旨方面,这种巧妙的构思,突出了医者仁心仁德、患者感念感恩的主题。
【解析】(15)D.“不原谅”错误,由“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可知,“她依然对丈夫因为给别人看病落下残疾、忽略家庭不原谅”于文无据。
故选D。
(16)由“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等可知,老夫人是全文的线索,大致串起了李诏亭的行医经历,情节紧凑。
由“隆重的场面李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等可知,老夫人是李诏亭故事的讲述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由“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疔除掉”可知,通过对李诏亭事迹的回忆,烘托出李医生的高大形象。
(17)由“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可知,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李医生为人的疑问,构思巧妙。
由“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等可知,情节组织上,以老夫人和众人对砸碑的对立态度一步一步展开情节,从而巧妙地塑造出李诏亭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物形象。
由“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等可知,主旨方面,这种巧妙的构思,突出了医者仁心仁德、患者感念感恩的主题。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名著阅读(8分)
18.《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此判词暗示的人物是( )
A. 林黛玉与薛宝钗
B. 贾元春与贾探春
C. 王熙凤与秦可卿
D. 史湘云与妙玉
答案:A.此判词前两句分别指薛宝钗的“停机德”(儒家妇德)和林黛玉的“咏絮才”(诗才),后两句“玉带林中挂”暗含“林黛玉”,“金簪雪里埋”暗含“薛宝钗”。这一判词预示两人不同的命运结局。
(5分)
19.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表明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使闺阁昭传”。在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后,你的语文老师也想请同学们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位红楼女子写一篇人物小传,编成作品集《可爱可敬——红楼女子传》。那么你会选择为哪位红楼女子作传?简要阐述两个理由。(5分)
【解析】文中迎春的丫头司棋和表弟潘又安幽会,被她无意中撞见,司棋十分羞愧、惊恐,但鸳鸯不去告发、邀赏,反而劝慰司棋安心养病,别因此糟蹋了身体。这表现了金鸳鸯的可爱之处。
她却另有一番见识,坚决拒绝:“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贾赦逼得紧了,她就在贾母面前表示了死的决心:“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第46回)她用自己的凛然正气,回答了无耻之徒的胁迫,表现出平民女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这表现了金鸳鸯的可敬之处。
答案:
金鸳鸯。理由:鸳鸯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是贾母的红人,但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自傲,仗势欺人,因此深得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尊重;鸳鸯的可敬之处在于:当贾赦想纳她为妾时,她懂得要用深远的目光看未来。她深知这一切终将只是一场虚幻,到头来是怎样的结局。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居移上了高处,名叫北门坡,从小晒台上可望见北门门楼上用虞世南体写的“望京楼”三个字。住屋前面是个大敞坪,敞坪一角有杂树一林。日常无人踏足,这里的生命们却也探寻着自己的乐趣和意义,与(  )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叶子,在微风中荡摇,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好像把身体当成了一个球,在空中抛来抛去,似乎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它们会①_______,仿佛在观察刚刚的行为有没有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敞坪中妇人孩子虽多,对这件事却似乎都②_______了,谁也不曾特意将头抬起来看看,毕竟昆明到处是松鼠,这样的场景时刻都在发生。
他是三月前由沅陵独自坐了二十四天的公路汽车,来到昆明的。住到这里来近于凑巧,因为凑巧反而不会令人觉得稀奇了。妇人多受雇于附近一个小小织袜厂,终日在敞坪中摇纺车纺棉纱。孩子们无所事事,便在敞坪中追逐吵闹,拾捡碎瓦小石子打狗玩。敞坪四面是路,时常有无家狗在树林中垃圾堆边寻东觅西,鼻子贴地各处闻嗅,一见孩子们蹲下,似乎感到了危险,于是③_______,向坪角一端跑去。有时只露出一个头来,两眼很温和地看着孩子们,像是要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成吗?”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与文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B.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C.我将深味这非人家的浓黑的悲哀。
D.破铜烂铁的,黑子捡来一大筐。
2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适合添加在文中括号内的是 ( )
A.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
C.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D.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答案】(20)①东张西望②习以为常③望风而逃21.B、22.C、
【解析】(20)①结合“仿佛在观察刚刚的行为有没有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的语境科科长,此处可填:东张西望。东张西望:这边看看,那边望望。形容向四处张望或心神不定。
②结合“谁也不曾特意将头抬起来看看,毕竟昆明到处是松鼠,这样的场景时刻都在发生”的语境可知,人们对此都习惯了,此处可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习惯了就觉得很平常。
③结合“似乎感到了危险”“向坪角一端跑去”的语境可知,松鼠发现孩子们蹲在就逃跑了,可填:望风而逃。望风而逃:远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
(21)文中的“的”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A.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
B.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C.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D.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故选B。
(22)C.写的是寒风凛冽的深林之中,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够自己散发芬芳,与本句提示的信息较为接近。
故选C。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都第 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 活力四川》宣传片,片中,“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四川画卷。选择大熊猫“花花”,不仅在于它可爱的外貌,还在于它独特的性格。
由于先天不足,花花行动缓慢、不擅长爬树,但最近有人发现,花花已经可以爬过曾经常常卡住自己的树杈,虽然慢了一点儿;花花常常在被抢食时,慢悠悠地选择新的食物,平和而洒脱……从花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
上述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议论文记叙文均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介绍了大熊猫花花的独特性格。先天不足,不擅长爬树,却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爬过卡住自己的树杈;被抢食也不气不恼,反而平和洒脱地选择新食物。从世俗意义上看,大熊猫花花并不完美出众,甚至因为自身缺陷而落后于其他熊猫,但它却成为了“顶流”。究其原因,是它后天的努力、平和的心态、自洽的性格使然。熊猫花花如此,人亦是如此。材料的最后一句“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为本则材料的关键句,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平和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即使生而平凡甚至生来便有缺陷,只要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便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精彩人生。
写议论文,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结合材料分析大熊猫花花成为顶流的原因,然后由动物及人,指出只要心态平和、努力前进便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精彩人生。然后论证心态平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立足当下,选取当下社会存在的“佛系躺平”以及过于浮躁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全面严谨。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不懈努力,行稳人生之路。
写记叙文,需意蕴丰富、结构严谨;情节要有波澜起伏;描写生动形象,感情要自然真挚,语言畅通有文采。
参考立意:
1.心态平和,方能致远。
2.没有生来的完美,只有努力获得的成功。
3.保持平和心态,行稳发展之路。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语文学科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洞庭湖隔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4) 《阿房宫赋》中说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2--4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用来……的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只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3.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振之以威怒
B.终必不蒙见察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秦人不暇自哀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欲辅归北庭,会宪诛而止。于除鞬自畔还北,诏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馀骑与任尚共追讨。斩之,破灭其众。耿夔之破北匈奴也,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干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
单于顿屠何死,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无称誉;及为单于,单于适之子左谷蠡王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 师子素勇黠多知前单于宣及顿屠何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珠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数为师子所驱掠,多怨之。 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每龙庭会议,师子辄称病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之,亦拥护不遣,单于怀愤益甚。
春,正月,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弃帐而去。因举兵欲诛师子。师子先知,乃悉将庐落(毡房,代指部落、部众)入曼柏城,安国追至城下,门闭,不得入。 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崇、徽因发诸郡骑追赴之急,众皆大恐,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立师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馀人讨焉者,到其城下,诱焉者王广、尉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馀级,获生口万五千人,更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者王。超留焉者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有删节)
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3分)
师子素勇黠多知A前单于宣及顿屠何B数遣将兵出塞掩击C北庭D还E受赏赐F天子亦加殊异G由是国中国H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I安国欲杀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恰巧,正好,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就,与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辄”含义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拥护”“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D.讽,用含蓄的话劝告,引申为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窦宪将于除鞬确立为北匈奴单于,于除鞬则自行叛离返回匈奴北方,被和帝派遣的将兵长史王辅与任尚率军剿灭。
B.安国继单于位后,因与左贤王师子两人政见不合,加之师子勇猛多谋,引发安国嫉恨,故安国欲除之而后快。
C.单于安国因与中郎将杜崇不和,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指使人截留奏章,并与朱徽共同上书向朝廷示警。
D.西域都护班超率军讨伐焉者,斩杀焉耆王广等人,同时,班超恩威兼施,西域五十多个国家纳贡称臣,归附汉朝。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8分,每题4分)
①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
②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
9.联系文本,简要概述安国被杀的原因。(3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几杖”典出刘向《杖铭》:“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描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衬托诗人心情愉悦的一面。
B.颔联写诗人所看所想,虚写蜂舞,赞其勤劳品质;实写鹤仪,赞其高尚情操。虚实结合,刻画了鲜明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美好的心灵。
C.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写诗人品饮官酒,“暂凭杯酒长精神”,又借清雅的琴声调适性情。
D.尾联“浩然”一词表现了诗人的一腔正气,这一词语说明诗人意在抛弃世俗的心机,心胸开阔坦荡。
11.请联系整首诗歌,分析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决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可以广泛地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词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读深读透。
D.读者读唐诗宋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意蕴。
13.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读书情状,不符合词论家况周顾所提倡的“读词之法”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其一》
B.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苟鹤《题弟侄书堂》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苏轼《送安惊秀才失解西归》
D.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14.学校诗歌社团将组织“中国古典诗词阅读”专题活动,邀请你参与并作阅读指导,请结合材料内容,从阅读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残碑
侯发山
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亭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亭尚健在,时年 68岁。① 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
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今巩义市,下同)本地及周边受惠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树的树心做成的,俗称“十二圆心”,是档次最高的棺材。下葬当天,送别的人群长达数里,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人们自发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啧啧,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比这个还热闹。”有的说:“坟前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岐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
隆重的场面李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才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戚朋友和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庚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碑是 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巩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② 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的功德。
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李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疔,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须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疔除掉。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纷出面劝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万万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
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
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的父亲王戍春来请李诏亭。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了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戍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
老夫人又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会撇下我一个人,自己先走?”
③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
前几天,李诏亭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李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患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来请。到了李诏亭家后,得知李诏亭已 85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李诏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的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只收富人的钱。你们的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④ 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声,更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彻底砸烂。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老太太这才答应。
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诏亭去世后,前来吊唁之人成千上万,安葬场面极其隆重,送别阵容庞大,棺材档次最高,盛极一时。
B.老夫人在丈夫下葬后,担心在他三周年忌日可能会有比这更盛大隆重的场面,内心感到有些不安。
C.李河因为李诏亭丧事操心劳累而死,更因为李诏亭辞世伤心过度而死,这成为老夫人砸碑的导火索。
D.老夫人虽然也认可李诏亭医术医德,但是她依然对丈夫因为给别人看病落下残疾、忽略家庭不原谅。
16.老夫人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分条概括。(5分)
17.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突破常规,从而出奇制胜,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6分)
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名著阅读(8分)
18.《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此判词暗示的人物是( )
A. 林黛玉与薛宝钗
B. 贾元春与贾探春
C. 王熙凤与秦可卿
D. 史湘云与妙玉
19.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表明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使闺阁昭传”。在引导同学们进行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后,你的语文老师也想请同学们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位红楼女子写一篇人物小传,编成作品集《可爱可敬——红楼女子传》。那么你会选择为哪位红楼女子作传?简要阐述两个理由。(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居移上了高处,名叫北门坡,从小晒台上可望见北门门楼上用虞世南体写的“望京楼”三个字。住屋前面是个大敞坪,敞坪一角有杂树一林。日常无人踏足,这里的生命们却也探寻着自己的乐趣和意义,与(  )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叶子,在微风中荡摇,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好像把身体当成了一个球,在空中抛来抛去,似乎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它们会①_______,仿佛在观察刚刚的行为有没有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敞坪中妇人孩子虽多,对这件事却似乎都②_______了,谁也不曾特意将头抬起来看看,毕竟昆明到处是松鼠,这样的场景时刻都在发生。
他是三月前由沅陵独自坐了二十四天的公路汽车,来到昆明的。住到这里来近于凑巧,因为凑巧反而不会令人觉得稀奇了。妇人多受雇于附近一个小小织袜厂,终日在敞坪中摇纺车纺棉纱。孩子们无所事事,便在敞坪中追逐吵闹,拾捡碎瓦小石子打狗玩。敞坪四面是路,时常有无家狗在树林中垃圾堆边寻东觅西,鼻子贴地各处闻嗅,一见孩子们蹲下,似乎感到了危险,于是③_______,向坪角一端跑去。有时只露出一个头来,两眼很温和地看着孩子们,像是要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成吗?”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与文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B.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C.我将深味这非人家的浓黑的悲哀。
D.破铜烂铁的,黑子捡来一大筐。
2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适合添加在文中括号内的是 ( )
A.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
C.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D.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都第 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 活力四川》宣传片,片中,“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四川画卷。选择大熊猫“花花”,不仅在于它可爱的外貌,还在于它独特的性格。
由于先天不足,花花行动缓慢、不擅长爬树,但最近有人发现,花花已经可以爬过曾经常常卡住自己的树杈,虽然慢了一点儿;花花常常在被抢食时,慢悠悠地选择新的食物,平和而洒脱……从花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
上述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议论文记叙文均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