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广西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崇左市广西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春季学期西附精准链 3 月大作业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分值:7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C A B C B C B D
题目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A C D C C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13 分,第 20 题 11 分,第 21 题 15 分
,共 39 分。)
19.(13 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与之并存的少数民族或民族政权有哪些?(3
分)列举两例唐与各民族交往的史实。(2 分)
1.吐蕃、突厥、回纥、渤海、南诏、靺鞨(列举 3 个,1 个 1 分)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
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列举
2 个,1 个 1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
么?(1 分)为此唐太宗赢得了什么称号?(1 分)
2.“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 分)。“天可汗”(1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广西与中原王朝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归纳其影
响(4 分)
3. 主要方式:通过交通要道(如灵渠)进行物资交流;双方互派使者,加强政
治联系;广西地区首领入朝接受册封。(任写 2 点,2 分)
影响:促进了广西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广西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增进了广西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了解与信
任,为后世的民族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任写 2 点,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2 分)
4. 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多民族国家繁荣的
重要保障。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应继承和发
扬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任写 2 点,2 分)
20.(11 分)
(1)材料一中的“科举入仕”是哪朝确立的?其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2
分)
(1)隋朝;公开考试。(2 分)
(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1 分)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盛
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 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任答 1 点 1 分,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通判的职权。(1 分)据此分析设置通判的作用。(1
分)
(3)通判的职权:与地方官员共同处理地方上的事务。(1 分)
作用: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 分)
(4)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 分)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2 分)
(4)政策:崇文抑武;(2 分)
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任答 1 点 1 分,2 分)
21. (15 分)
(1)史料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将上述史
料进行分类。(6 分,写出序号即可)
(1)文献史料:②③;实物史料:①⑤;图像史料:④⑥(6 分)
(2)史料②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说出史料④《雨中耕作图》中农夫使用
的生产工具名称。(2 分)根据史料⑤,概括唐朝手工业品的特点。(2 分)
(1)“河”指隋朝大运河(1 分);生产工具:曲辕犁(1 分)特点:造型美观;
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任意 1
点 2 分)
(3)史料③“开元全盛日”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结合材料中相关史实,
说明盛世的表现。(3 分)
(3)皇帝:唐玄宗(李隆基,1 分);盛世表现:唐朝长安城既是全国政治、经
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说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 分)
(4)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就要学会自己搜集“史料”,除了阅读课本,我们
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史料”?(2 分)
(4)途径:上网查询,去图书馆,去遗址实地考察等。(1 点 1 分,2 分)2024-2025 学年度春季学期西附精准链 3 月大作业
七年级历史
(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政史合卷 150 分钟 分值:7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
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ɡ)说:“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 589 年( )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统一币制,轻徭薄赋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减省刑罚,提高效率
2.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的情况,隋文帝整理户籍,以增加税收。鉴于
此前的币制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由此可见,隋文帝致力于 ( )
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行轻徭薄赋
C.发展社会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3.有学者认为:武则天的统治起到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该评价主要是依
据她( )
A.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发展 B.稳定朝政打击守旧势力
C.开创殿试选拔优秀人才 D.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 人地矛盾彻底解决 B. 农业工具不断创新
C. 休养生息政策施行 D. 手工业技术的改进
5.“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
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请问这场动乱是( )
七年级历史第 1 页(共 7 页)
A. 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6.唐懿宗和唐僖宗(二者皆为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
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实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起义军在黄巢
带领下转战南北。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 )
A.过程 B.背景
C.影响 D.局限性
7.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
的是( )
A. 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B.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 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8.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如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
538 厘米,宽 27 厘米,内容是当地 12 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
等。材料反映了( )
A. 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 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 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9.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
“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0.7 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
七年级历史第 2 页(共 7 页)
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
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1.唐朝时期,提出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 )
A.柳宗元 B.李白
C.李清照 D.杜甫
12.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面两幅
作品共同反映了( )
《弈棋仕女图》(局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1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李白诗句“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展现出的诗歌特色为( )
A. 抒发进取精神 B.诗风淳朴厚重
C.直面社会现实 D.浪漫主义情怀
14.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5.“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成为夺取政权,甚至引申为取得某种权位的代名词。那
么与“黄袍加身”相关的事件是( )
A. 玄武门之变 B. 杯酒释兵权
C. 陈桥驿兵变 D. 朱温建后梁
七年级历史第 3 页(共 7 页)
16.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这反映北宋治国特点是( )
A.重武轻文 B.休养生息
C.崇文抑武 D.重农抑商
17.在《栾城三集》中,苏辙评述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
不可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
A.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B.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C. 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
D.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18.大概念具有对书本零散知识整合统领功能。请你为下表选择一个恰当的“大概念”( )
①杯酒释兵权
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③设置转运使,收取地方财赋
A.杜绝专横跋扈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现富国强兵 D.改善社会风气
七年级历史第 4 页(共 7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13 分,第 20 题 11 分,第 21 题 15 分,共 39 分。)
19.(13 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
点,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广西地区在隋唐时期也经历了重要的
发展与变迁。
材料一: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
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
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隋唐时期,广西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开通的灵渠,成为
中原与广西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两地的物资交流。唐太宗时期,广西地区的“僚人”
首领多次入朝,接受唐朝的册封,双方互派使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唐代诗人张说
在《岭南送使二首》中写道:“百越风烟接,千崖气象殊。溪林萦别梦,风月满征途。”生动
地描绘了广西地区与中原王朝的交流盛况。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不断
传入广西,促进了当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 朱淑瑶《隋唐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与之并存的少数民族或民族政权有哪些?(3 分)列举两例
七年级历史第 5 页(共 7 页)
唐与各民族交往的史实。(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1 分)
因卓越的政策与威望,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1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广西与中原王朝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归纳其影响(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2 分)
20.(11 分)历代王朝在治国理政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 1300 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
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
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
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会“杯酒释兵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
领禁军的权力……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摘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科举入仕”是哪朝确立的?其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2 分)
(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1 分)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
原因。(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通判的职权。(1 分)据此分析设置通判的作用。(1 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 分)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2 分)
七年级历史第 6 页(共 7 页)
21.(15 分)“史料”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应该首先学会辨
识和使用史料。
史料① 史料②

嘉 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库


史料③ 史料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史料⑤ 史料⑥
注:该香囊出土于陕西西安沙坡村,利用陀螺仪
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
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
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
一时。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
(6 分,写出序号即可)
(2)史料②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说出史料④《雨中耕作图》中农夫使用的生产工具名
七年级历史第 7 页(共 7 页)
称。(2 分)根据史料⑤,概括唐朝手工业品的特点。(2 分)
(3)史料③“开元全盛日”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结合材料中相关史实,说明盛世的表
现。(3 分)
(4)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就要学会自己搜集“史料”,除了阅读课本,我们还可以通过
哪些途径搜集“史料”?(2 分)
七年级历史第 8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