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题组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所谓大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公民,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至高无上。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实力信心膨胀,对自己国家的缺点视而不见,针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垄断阶段
B.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国际社会混乱无序状态
2.[2024下·江苏扬州月考] 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
D.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3.1899年12月,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演说中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该演说词透露出德国 ( )
A.企图利用武力实现战略意图
B.反对阻碍其统一的外来干涉
C.主张实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D.遏制法国大革命向本国蔓延
题组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4.[2024甘肃金昌期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大战变成了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引起这一变化的关键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5.一战爆发后,法国表示想招募华人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长梁士诒随即提出“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的构想。中国有识之士主张“以工代兵”旨在 ( )
A.利用一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推动中国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C.达到分散清朝兵力的目的
D.换取同盟国支持袁世凯称帝
题组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6.[2024·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期中] 1919年,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向外交部汇报说,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在巴黎和会上发言时,“雄辩滔滔,词锋犀利。……除美、英、法、义(意)、日五国外,余国之被邀入会,已属好意,直无可以商量之余地。其气概咄咄逼人”。此汇报透露出,巴黎和会 ( )
A.肆意宰割战败国 B.分赃严重不均
C.重建了国际秩序 D.受到大国操纵
7.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这说明国际联盟 ( )
A.采用“全体一致”原则
B.实行委任统治
C.对战败国采取优待政策
D.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8.[2024·山东烟台月考] 据下表可知 ( )
1919—1920年英美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表
美国  把海军主力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发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在该地区的力量
日本  要求日本海军保持对美国海军70%的比例,且海军预算占国家岁出的32%
英国  决定增建4艘超级战列舰和几十艘其他舰只,以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
A.军备竞赛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B.亚太地区亟待建立国际新秩序
C.军备竞赛抑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
D.国际新秩序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9.下面两幅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和意大利的征兵海报,其上分别写着“加入你祖国的军队”和“每一个人尽好你们的职责”。对此宣传语解读准确的是( )
       图(a)     图(b)
A.它们揭示出英意两国分属不同集团
B.它们掩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它们体现出决策者想短期取胜的心理
D.它们表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10.[2024·山东济宁开学考试] 一战后,中立观念被集体安全思想所取代,倡议集体安全的国联在盟约中废除会员国的中立权。1920年国联成立后,欧洲中立国都加入了国联。1936年,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1938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宣称中立,并表示“对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这表明( )
A.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失效
B.中立国家认可“大陆均势”政策
C.国联委任统治制度形同虚设
D.国联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
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美国倡议建立国联的动机
11.[2024·福建三明期中]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使英、法、日等国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对美国来说,虽然“十四点原则”在条约中有所体现,但最终还是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拒绝加入国联。这反映出( )
A.凡尔赛体系加剧列强矛盾
B.美国的海军军备受到限制
C.欧洲的霸权地位难以撼动
D.美国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
易错点2 对一战的影响认识不到位
12.[2024·安徽A10联盟月考] 通过《凡尔赛条约》等规定,欧洲大陆上的四个大帝国消失了,一些新的国家诞生或重建了,一些国家面积缩小了,一些国家面积扩大了。这说明一战 ( )
A.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B.削弱了欧洲中心地位
C.实现了协约国的意图 D.促进了社会主义兴起
13.(12分)[2024·安徽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D [解析] 题干所述现象为一战爆发前的欧洲盛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使有的欧洲大国“坚信自己国家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至高无上”“对自己国的缺点视而不见”“对敌对国的批评却达到了妖魔化程度”,这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反映了国际社会混乱无序状态,D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垄断阶段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列强在全球的竞争加剧是这一现象的背景,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从而推动了不同利益的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C项正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的相关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3.A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的力量增强,德国想通过武力争夺殖民地,实现瓜分世界的战略意图,A项正确;当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项;主张实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是英国而不是德国,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早已结束,排除D项。
4.A [解析] 据题干信息,需要找到标志战争转变为长期阵地战的关键战役。结合所学可知,马恩河战役中,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法军站稳脚跟,西线战场陷入僵持状态,A项正确。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被称为“绞肉机”,但它不是引起材料中变化的关键,排除B项;索姆河战役以双方伤亡惨重著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但它同样也不是导致僵局的关键点,排除C项;日德兰海战是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日德兰海域进行的一次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A [解析] 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国提出“以工代兵”方式,派出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参加巴黎和会的入场券,A项正确;近代中国企业相对于外国资本而言,力量非常薄弱,自保尚力不从心,没有“扩大海外市场”的实力和要求,且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清政府当时已被推翻,排除C项;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而不是同盟国,排除D项。
6.D [解析] 巴黎和会上,除美、英、法、意、日五国外,其他国家只是被邀请参加,没有权力参与商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受到大国操纵,D项正确;巴黎和会肆意宰割战败国,但材料没有述及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五个大国与其他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地位不同,没有述及分赃严重不均的信息,排除B项;巴黎和会促使凡尔赛体系建立,但材料只是说巴黎和会受到大国操纵,未述及它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排除C项。
7.B [解析] 据本题材料可知,一战后,英法等列强以资源、能力优势为由,用委任统治的名义,维持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B项正确。“全体一致”原则即国联所作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与“(先进国)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采取的是掠夺性惩罚,并非优待政策,排除C项;据所学,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
8.B [解析] 一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主要是为了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激烈的军备竞赛和争夺反映了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B项正确;一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并未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而是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排除A项;一战后,三国海军军备竞赛并未抑制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国际新秩序带有强权政治色彩,排除D项。
9.B [解析] 两幅征兵海报主要是动员人民参与战争,以保卫自己的国家,但这掩盖了一战的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B项正确;英、意确实分属协约国和同盟国,但这从征兵海报中不能得出,排除A项;这两个宣传口号都是在鼓励人民参与战争,实际上反映出决策者希望通过人民的力量来取得战争胜利,但没有体现出他们想短期取胜的心理,排除C项;材料强调动员人民参战,与战争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
10.D [解析] 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宣称中立,说明这些国家不受国际联盟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体现出国联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D项正确;“全体一致”原则是指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行政决策的全体成员国投票,且都投赞成票,材料并未反映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失效,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立国家对“大陆均势”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委任统治无关,排除C项。
11.D [解析] 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因此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美国不通过《凡尔赛条约》的原因,凡尔赛体系加剧列强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华盛顿体系中,美国的海军军备受到了限制,排除B项;日本是亚洲国家,与欧洲的霸权地位无关,排除C项。
12.A [解析] 一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一战削弱了欧洲中心地位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B项。《凡尔赛条约》主要是根据协约国意志确定的,且协约国各国的主张诉求并非完全一致,不能得出“实现了协约国的意图”的说法,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一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兴起”,排除D项。
13.示例: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赏析
  图中漫画反映了一战后,英、法、美、意等国缔结的凡尔赛体系,不能维系整个国际秩序的稳定。由图中人物克列孟梭、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奥兰多可知,漫画所指为1919年巴黎和会的召开。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图中立柱后面哭泣的小男孩形象和其头上文字,“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意指20年后应征入伍的士兵们是未来的炮灰,表明画家对未来可能爆发战争的担忧。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凡尔赛条约》的失望,凡尔赛体系虽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并未消除新战争的根源,该体系下掩盖的重重矛盾,再加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该体系的崩溃不可避免。
[解析] 本题应注意提取漫画信息“这幅漫画发表在德国代表接到《凡尔赛条约》文本之后”,结合一战后的时代背景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准确理解漫画信息,“1940年那些合格的应征入伍的人”指的是20年后应征入伍的士兵们是未来的炮灰,表达了画家对凡尔赛体系不能维系国际秩序稳定的担忧,也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巴黎和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反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情绪,埋下了二战的伏笔,再加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凡尔赛体系不能带来和平,最终崩溃不可避免。历史短文撰写应注意表述成文、结构完整、充分阐释、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