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题组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1962年至1963年年底,苏联经济学界就“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意义和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把东欧国家的经济学界也卷了进来。由此可知 ( )A.市场因素在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充分重视B.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得以延续C.这场讨论为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D.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2.1965—1979年,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在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过程中,苏联实行了稳定零售价格的政策。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超过了零售价格水平,出现了倒挂。这一现象 ( )A.满足了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B.推动了农业体制改革深化C.实现了农民生产自主的愿景D.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3.[2024·福建龙岩期中] 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多元化”概念引入经济领域,认为苏联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进行财产非国有化,实现所有制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认识到了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C.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D.实现了政治与经济改革的统筹推进 题组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4.[2024·甘肃庆阳月考]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东欧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是战争结束后旧的政治体制瓦解和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增强。”由此可见,东欧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主要是指东欧 ( )A.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明显B.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C.受苏联模式束缚严重D.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5.1966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仍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但改变了过去由中央通过各部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计划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通过改革,匈牙利在1967—1974年的国民收入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由此说明,这一改革( )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 D.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6.[2024·河北邢台月考]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题组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7.[2024·广东茂名期末]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共已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8.[2024·四川眉山期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6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 )A.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9.[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 1953年,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农业的改革措施:要求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加强集体农庄的建设,提高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取消集体农庄成员耕种自留地的限制,改革集体农庄成员的劳动报酬制度。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 )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C.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D.彻底否定了苏联模式10.[2024·北京东城区期末] 有学者认为:“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该学者旨在表明 ( )A.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解体B.东欧国家希望彻底摆脱苏联模式C.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D.东欧国家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11.[2024·河北承德月考] 1929—1931年,苏联研制了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1949年,其自行研制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7年,其以洲际导弹为基础改造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升入太空。这些反映出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国家制度体系具有一定优势C.工业发展水平赶超英美D.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易错点2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不清12.[2024·山东威海期中]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后果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C.计划经济体制未被突破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13.(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多点,谈不上对外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却非常落后。由于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科技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千瓦时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材料二 在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以新技术装备的机械设备全面更新生产性能低下的老朽设备,然后用这些新的机械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为此,苏联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这实际上仍是在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摘编自赵文飞《大国角逐》(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的经济政策”仍是在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4分)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D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苏联经济学界将东欧等国经济学界卷入“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意义和作用”的讨论中,据所学可知,价值规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进行讨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认识到西方经济理论的优点,这对当时的苏联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界对西方价值规律的讨论,不能据此认定市场因素在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充分重视,排除A项;据所学,苏联在1928年已经停止推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只能表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界意识到西方经济理论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仅凭材料中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这场讨论为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C项。2.D [解析] 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超过了零售价格水平,出现了倒挂”,这样做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当时苏联农业发展缓慢,排除A项;苏联当时在农业体制上并未进行深入改革,排除B项;当时苏联农民并没有生产自主权,排除C项。3.C [解析]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的公有制被取消,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体现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C项正确,排除A项;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非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改革,没有体现其政治改革,排除D项。4.D [解析] 材料体现二战结束后,东欧旧的政治体制瓦解和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增强,结合所学,具体的表现为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欧在苏联的影响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未提及之后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欧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刚建立时因苏联模式获得了较大发展,排除C项。5.C [解析] 根据材料“改变了过去由中央通过各部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通过改革,匈牙利在1967—1974年的国民收入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牙利的改革给了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使国民收入提高,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C项正确;匈牙利仍由国家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没有完全突破苏联模式束缚,排除A项;匈牙利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6.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A项正确;东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已经实现民族独立,而且题干中也没有关于民族解放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治独立问题,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7.C [解析] 题干图示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结合所学,1956年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C项正确;中共此前已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排除D项。8.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港口吞吐量、全国农村地区供电服务全覆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不足以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排除B项;“完全满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与别国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我国科技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9.B [解析] 苏联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措施,如加大农业投资和建设,提高农庄成员劳动报酬等,都有利于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村的利益,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A项;赫鲁晓夫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非发展市场经济,排除C项;“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0.A [解析] 东欧剧变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和苏共的威信,加剧了苏联国内危机,加速了苏联解体,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欧剧变对苏联的影响,而非东欧剧变的背景和原因,排除B、D项;材料未提及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排除C项。11.B [解析]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重大工程都是利用国家制度的优势来展开的。所以从1929年到1961年,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体制的优势,B项正确。仅根据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水平赶超英美,排除C项;仅根据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无法说明苏联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排除D项。12.C [解析]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的对外依赖性较强,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忽视,说明当时的苏联仍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这一时期苏联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的结论,排除D项。13.(1)问题:高新技术产业落后;传统产业物耗高,浪费严重。原因:冷战的影响;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苏联改革问题重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2)说明:苏联传统经济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即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投资重点是机械制造业,仍旧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却非常落后”可得出高新技术产业落后;根据材料“1976年,苏联每亿千瓦时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可得出,传统产业物耗高,浪费严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可得出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并联系苏联改革的史实可知当时苏联改革问题重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根据材料“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多点,谈不上对外开放”可得出,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联系所学可得出,苏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发展出现问题还受到冷战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仍是在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