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题组一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1.[2024·湖北十堰期末]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创建经济共同体 B.解决民族矛盾C.谋求和平与发展 D.淡化各国利益2.[2024·河北唐山期中] 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由此综合分析可知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B.面临的战争威胁已经消失C.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D.和平与发展成为共同追求 题组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3.[2024·福建泉州期中]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美国总共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场区域冲突,5场大规模战争,其中又以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耗资最多。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受阻B.世界局势日益动荡不安C.单极世界已逐渐形成D.人类和平遭受严重挑战4.[2024·江苏泰州学业考试] 2023年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球最富的1%人口所获财富是其余99%人口的近两倍。只要对世界上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征收高达5%的税,每年就可以筹集1.7万亿美元,这足以让20亿人摆脱贫困,并有余力资助一项全球性的粮食计划,帮助解决饥饿问题。这表明 ( )A.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B.贫富分化十分严重C.治理贪污腐败任重道远D.生态环境持续恶化5.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因战争、暴力和迫害等,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达到893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8%。这表明(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历史潮流C.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D.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题组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以下是部分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徽标,其所体现的相同主题是 ( ) 上海合作组织 2012年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会议 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2019年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A.世界经济全球化 B.维护地区和平稳定C.合作共赢共促发展 D.世界文明多样化7.[2024·山西太原期中]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目前“一带一路”已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这反映出我国( )A.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积极贡献中国方案B.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C.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8.[2024·江西赣州期中]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领域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被多次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中。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A.已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B.可以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C.成为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出发点D.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捍卫自由贸易9.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被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出当时(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10.2023年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长期关系紧张、甚至几度断交的沙特和伊朗两国最终在北京实现和解,由此引发中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和解潮”。由此可知 ( )A.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B.“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推进顺利C.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进程D.中东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11.[2024·福建泉州期中] 1919年,阿富汗人民英勇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取得独立。1986年,阿富汗人民顽强抵抗苏联的入侵并最终迫使其撤军。2021年,美国最终因阿富汗人民的不懈抵抗从阿富汗撤军。这反映了 ( )A.殖民主义主导国际秩序B.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安全C.民族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 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2.[2024·浙江培优联盟月考] 对于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当前,人类社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时所要解决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如何实现世界体系和全球各行秩序的重构,为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整合奠定合理的基础。”这位学者意在强调 ( )A.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可行性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就成为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遣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变了过去由美苏对抗而导致的无所作为的局面。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延伸,参加维和的国家有70多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摘编自余起芬《联合国风雨历程50年》材料二 二战后,难民问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为中心。美国根据自己的外交政策确立难民政策,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更为复杂。“南北僵局”持续存在,发达国家大多逃避救助责任,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无能为力。中国作为《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的缔约国,始终坚持国家难民制度的主权原则、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推崇休戚与共的全球治理模式,并向有关国家或国际机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据李晓婷《国际难民机制的建立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断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方案在国际难民问题中的重要意义。(6分)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1.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根本利益的融合”和“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并为未来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综上,这完全符合“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故选C项。A项只涉及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即“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然而,它并未涵盖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创建经济共同体的方式来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长远目标,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但这只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具体手段,而非核心思想。此外,解决民族矛盾本身也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通向更大目标(如和平与发展)的一个步骤,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淡化各国利益”,反而强调了通过创建经济共同体的方式来实现各国根本利益的融合,排除D项。2.D [解析] 二战后,联合国这类政治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类经济组织相继成立,反映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发展,极力维护和平,说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共同追求,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经济层面,还有政治层面,排除A项;当今世界的战争威胁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B项;现代世界各国家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排除C项。3.D [解析] 自2001年以来,美国参与了几十场区域冲突和5场大规模战争,这些区域冲突和战争威胁世界和平,D项正确;材料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世界局势日益动荡不安”的表述过分夸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造成部分地区动荡,而不是单极世界的形成,排除C项。4.B [解析] 材料“全球最富的1%人口所获财富是其余99%人口的近两倍”表明了全球贫富分化十分严重,B项正确;材料反映全球贫富分化严重,而不是粮食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排除A、C、D三项。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近年来,被迫流离失所的难民人数较上一年增长,创下新高,表明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项正确。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并非历史潮流,排除B项;材料表明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与材料内容和主旨不符,排除D项。6.C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都体现了国家之间关系密切,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C项正确;2012年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会议的目的是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能有效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排除B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排除D项。7.A [解析]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现在的“一带一路”已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家越来越多,说明中国提出的用于全球治理的“一带一路”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反映出中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A项正确。“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表述有误,排除B项;参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政府为全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而非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D项。8.A [解析] 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多国参与构建命运共同体,表明这一理念由美好愿景转化为实践成果;“被多次写入联大决议,以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中”表明这一理念得到世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排除B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仍然是国家利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应对风险挑战与捍卫自由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9.C [解析] 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提出“发展”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再到20世纪80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表明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共识,C项符合题意。10.C [解析] 沙伊两国在中方斡旋下和解并由此带动中东地区出现“和解潮”,主要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力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排除A项;仅凭沙伊和解和中东地区“和解潮”的出现不能判断“―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情况,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1.D [解析] 阿富汗人民在1919年、1986年和2021年分别抵抗了英国、苏联和美国的侵略,并最终取得了独立或迫使侵略者撤军。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与题目中描述的阿富汗人民抵抗外部势力的侵略情况非常吻合。英国、美国都是出于自身利益和霸权主义思想而干预阿富汗,D项正确。“殖民主义主导国际秩序”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国、苏联和美国的侵略不是“恐怖主义”行为,排除B项;“民族主义成为时代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2.D [解析] 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如何实现世界体系和全球各行秩序的重构”“为现代社会的全球性整合奠定合理的基础”强调的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D项正确。13.(1)表现:维和行动任务范围扩大;维和行动次数增加;维和地区范围扩大;参与维和的国家增多;维和队伍壮大;等等。(2)意义:有利于打破“南北僵局”;推动国际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维护《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的权威性;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完善国际难民救助体系。[解析] 第(1)问,据材料“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遣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可知维和行动任务范围扩大;据材料“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延伸,参加维和的国家有70多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可知维和行动次数增加,维和地区范围扩大,参与维和的国家增多,维和队伍壮大。第(2)问,根据材料“‘南北僵局’持续存在”可分析出有利于打破“南北僵局”;据材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推崇休戚与共的全球治理模式”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国际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据材料“中国作为《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的缔约国,始终坚持国家难民制度的主权原则、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可分析出,维护《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的权威性;根据材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推崇休戚与共的全球治理模式,并向有关国家或国际机构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可分析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完善国际难民救助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