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题组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 )A.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D.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2.考古学者在扎格罗斯山地区的扎维凯米—沙尼达尔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的上层(距今约10 600~12 000年),发现了绵羊和野山羊幼畜的骨骼。他们还在同期周边遗存的随葬品中发现了用羚羊趾骨制成的项链和骨饰,而用其他大型动物骨骼制成的此类物品极为罕见。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当时的西亚 ( )A.原始畜牧业逐步萌发B.原始宗教影响价值观C.私有制和国家已出现D.交易活动以羊为中介3.[2024·湖南衡阳开学考试]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材料可用于说明( )A.国家管理机构的出现B.原始宗教的主导地位C.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D.社会分工出现的原因 题组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4.[2024·河南南阳月考]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农业经济较为发达B.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C.都建立了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帝国D.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体5.[2024·江西赣州月考] 苏美尔地区一些城邦的王被称为“恩”或“恩西”。“恩”和“恩西”都是城市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其职责是代神理财、管理神庙经济和主持修建公共工程,并拥有军权和司法权。这说明 ( )A.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B.神庙经济居于主导地位C.君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D.社会阶层带有等级色彩6.尼罗河定期的泛滥给河流两岸的土地施肥,确保了粮食的丰收;古埃及历法根据尼罗河水涨落情况将一年划分为三季;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便利,有利于古埃及的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这说明( )A.农耕是文明兴起的前提条件B.古代历法源于大河河水的涨落C.尼罗河深刻影响古埃及文明D.国家统一与专制集权紧密相连7.印度的种姓总计有3000多个,仅婆罗门就有1800多个分支。种姓制度至今仍在占印度总人口3/4的农村起着作用,使印度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 )A.种姓制度促进印度族群融合B.等级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C.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受种姓制度阻碍D.文明演进深受历史传统影响8.公元前4世纪,雅典城市和乡村的面积合计约2590平方千米,拥有公民权的人口不超过4万人,属于“面对面”国家——在这种国家,几乎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这表明古代雅典 ( )A.人人皆能参与政权的管理B.封建制度的高度发达C.杜绝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实行典型的直接民主9.[2024·辽宁本溪开学考试] 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10.[2024·江苏苏州月考] 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鸟” 古埃及文字 “太阳” 商代甲骨文“日”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易错点1 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的关系11.[2024·江苏南通期末]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 )A.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C.西亚与埃及间存在文明冲突D.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易错点2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2.[2024·江苏扬州月考] 色诺芬指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色诺芬意在( )A.揭露民主制实现途径的局限B.指出雅典民主范围狭小C.说明公民不具备参政的能力D.批判间接民主制的弊端13.(12分)[2024·山东潍坊一中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文明说”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节 早期埃及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节 爱琴文明的产生 第五节 黄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发展 ——齐世荣总主编,杨共乐、彭小瑜主编 《世界史·古代卷》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对比两篇目录,指出它们对古代文明的叙述有何异同。(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古代文明的叙述,谈谈你的看法。(4分)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A [解析] 西亚、中国以及中南美洲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地区分别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兴起,A项正确;题干中还提到了中南美洲,因此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农耕分工,排除D项。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距今约万年的西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不同种类羊的骨骼,以及用羚羊趾骨制成的随葬品,由此可推理出,当时西亚人已开始对羊的驯化和饲养,原始畜牧业逐步萌发,A项正确;用动物骨头制成的随葬品不足以说明当时已有了原始宗教,排除B项;只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私有制和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D [解析] 随着农业的发展,食物产量增加,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出现,比如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等的存在和发展。这些非生产者阶层的出现是由于社会有了足够的资源来供养他们,这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深化,D项正确。农业发展推动国家管理机构的出现,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原始宗教的“主导地位”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排除C项。4.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并且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由许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组成,农业经济不发达,排除A项;古代希腊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排除C项;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5.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美尔地区一些城邦的统治者依托神权来维护和提升自身地位,C项正确;材料表明君主负责主持修建公共工程,没有体现出苏美尔城邦基础设施存在着问题,“亟待加强”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材料没有把神庙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比较,无法得出“神庙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苏美尔的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而社会阶层的等级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尼罗河影响了埃及的农业、历法、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条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埃及历法的相关信息,未涉及古代所有历法的起源,排除B项;国家统一与专制集权紧密相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7.D [解析] 本题涉及印度种姓制度。根据材料,种姓制度在今天印度的农村仍有很大影响,并且使印度社会结构独具特色,反映出历史传统对文明演进的深刻影响,D项正确;种姓制度内部等级森严,无法促进族群融合,排除A项;题目仅涉及印度文明,未涉及其他文明,排除B项;题目未涉及种姓制度与现代化的联系,排除C项。8.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D项正确;仅雅典公民具有参政权,排除A项;古代雅典是奴隶制国家,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度不能杜绝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C项。9.B [解析] 当人类积累大量的社会盈余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就会得到发展。而大量的社会盈余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材料强调了文明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阶级的产生”,排除A项;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之一,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神庙建立必然伴随新文明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0.A [解析] 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文字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都有象形元素,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三个地区存在交往,排除B项;材料所列的文字是静态的,并未体现出文字的发展,因此无法证明三地文字同宗同源,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亚非地区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无法说明古代亚非文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排除D项。11.A [解析]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两个区域大河泛滥的不同特点促成了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对于洪水之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人民对于洪水的态度,不能说明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没有提及西亚与埃及之间存在文明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大河流域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2.A [解析] 色诺芬认为,应由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务,而治国也需要专业的政治精英,其观点主要是对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度中政治权力的误用与滥用的弊端的揭露,A项正确;雅典民主范围狭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公民不具备参政的能力”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属于直接民主制度,不是间接民主制度,排除D项。13.(1)相同点:涉及的地域范围基本相同;对文明称呼标准都不统一,如早期埃及和其他称呼不统一,西亚文明和其他几个称呼不统一。不同点:齐世荣总主编的《世界史》主要以河流来命名文明,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主要以国家或者地区名字命名文明;齐世荣总主编的《世界史》对古代文明的叙述有多个层级,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只用一个层级叙述古代文明。(2)古代文明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现在的行政区划和古代文明的地理范围不一定重合,因此强调地理特征的称呼比较合适。文明叙述中有很多标准,对文明的称谓只要突出文明的特征即是合理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不同的学者对古代文明叙述的差异受个人、时代等因素影响。[解析] 第(1)问,从涉及的地域和文明的称呼等角度分析相同点;据材料左栏“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右栏“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等分析不同点。第(2)问,从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影响、文明叙述标准、古代文明的特征、个人和时代等因素对古代文明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