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题组一 西欧封建社会
1.[2024·山东济宁期中] 西欧的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封君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 )
A.双向的权利与义务
B.层级相对独立
C.严格的等级制
D.相对自由与平等
2.[2024·四川南充月考]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用。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
A.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B.实现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3.[2024·甘肃白银期中] 13—15世纪,在西欧封建庄园内,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作外,还可能被要求从事手工业,为领主提供各种产品。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西欧封建庄园( )
A.封建领主租税繁苛
B.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
C.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D.以手工业生产为基础
题组二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4.[2024·河北沧州开学考试] 12世纪后期,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发动战争,将英王的诺曼底及安茹并入王室领地。同时积极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大力扩展城市自治权,并且将市政宪章实行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巩固庄园经济 B.推动城市发展
C.动摇教会地位 D.实现王权强化
5.[2024·云南昆明月考] 法国圣昆坦市曾规定:“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英国泰恩河上的新城曾规定:农奴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类似规定曾广泛被其他市镇仿效过。这些规定( )
A.折射出专制王权衰落 B.发挥了城市救济功能
C.践行了人人平等理念 D.体现了城市的自治性
6.“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
A.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题组三 拜占庭与俄罗斯
7.[2024·福建泉州月考] 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大学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学生;阿拉伯统治者曾组织学者翻译拜占庭书籍。由此可见 ( )
A.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权
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D.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
8.[2024·贵州遵义月考] 在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的基础上,伊凡四世与僧俗、大贵族协商,颁布新法典。新法典取消了封邑王公的司法特权,在诉讼程序中增加了国家管理机关和司书官僚机构的比重,强化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此举 ( )
A.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B.使伊凡四世获得了至尊的权威
C.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
D.排除了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9.[2024·湖南衡阳月考] 象征着王权神授的涂油加冕礼到9世纪时成为一项重大的宗教政治礼仪制度。但在1307年,爱德华二世继承英格兰王位一个星期之后才举行加冕礼。爱德华四世继位时,首先接受贵族的宣誓效忠,几个月之后才举行加冕礼。这反映了( )
A.世俗王权的加强
B.教会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
C.王权神授被抛弃
D.西欧的民族国家意识萌发
10.[2024·江苏苏州张家港月考]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手工业是(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基础,大部分居民是手工业主,这说明城市不是奴隶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在农村。”作者意在说明 ( )
A.手工业与农业分离造就城市
B.城市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态
C.封建主们多不愿居住在城市
D.西欧封建农奴制度已经解体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11.[2024·陕西部分高中月考] 有学者指出,西欧封建制度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除了对封君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
A.封君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封君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专制性
易错点2 不能整体上把握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12.[2024·山西太原月考] 从10世纪起,西欧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并且产生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一些城市开始兴办大学。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封建王权形成对社会的控制
B.城市贵族统治的不断强化
C.以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D.工商业的恢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3.(16分)[2024·河南商丘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耳曼人入主西欧以前,长期实行马尔科村庄制度,形成了比较民主类型的公社,在迁徙和征服西欧的过程中,马尔科的原始痕迹不断受到冲刷。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罗马法律对西欧封建法律文化的影响有增无减。教会神职人员是中古知识阶层的主体,在教会法的制定和实践中,他们深谙拉丁语,大多熟知罗马法,因此在制定法律、运用法律过程中,他们自然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概念等应用到教会法中。基督教思想在政治法律中的体现,一是产生了适用于西欧各国的教会法;二是基督教法律思想也渗透于其他法律体系中。
——摘编自张巨斌《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
材料二 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其特点之一是在形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集散地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摘编自吴本祥《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西欧多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影响。(10分)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A [解析] 依据材料“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封君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和封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体现两者层级相对独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君与封臣之间严格的等级制,排除C项;封君和封臣虽然各自具有权利和义务,但是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相对自由与平等的,排除D项。
2.A [解析] 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领主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说明各级领主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并没有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没有确保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C两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D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在西欧封建庄园内,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作外,还可能被要求从事手工业,为领主提供各种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西欧封建庄园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B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封建庄园的经济特色,没有体现其内部的赋税繁苛,排除A项;“农民没有人身自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欧封建庄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排除D项。
4.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的种种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实现王权的强化,D项正确;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王权,而非巩固庄园经济,排除A项;推动城市发展是“大力扩展城市自治权”的影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实现王权的强化,积极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主要目的是加强王权,“动摇教会地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
5.D [解析] 农奴进入城市归属城市管理,这体现了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贵族管辖,反映了城市享有自治权,D项正确;中世纪晚期,王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奴到城市后变为自由人,而非对农奴的社会救济,因而材料不能反映城市救济功能,排除B项;受到时代的限制,即便在城市内部,也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
6.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控制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A项正确;教会法并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法律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法庭,而且其也不能审判一切案件,排除C项;“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并不意味着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排除D项。
7.B [解析] 君士坦丁堡的大学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阿拉伯学者也翻译拜占庭书籍,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在文化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交融的途径,无法说明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排除D项。
8.A [解析] 新法典强化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这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伊凡四世的至尊权威,排除B项;伊凡四世代表的就是封建势力,排除C项;材料显示伊凡四世与僧俗、大贵族协商改革,此举并没有排除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
9.A [解析] 英国君主爱德华二世和爱德华四世继承王位时,本应该立刻进行的涂油加冕礼后延的时间越来越长,说明涂油加冕礼对于君主的影响日渐衰落,从而反映了王权的逐渐加强,A项正确;中世纪教会对王权的影响虽然在削弱,但失去制约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被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并不能体现西欧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排除D项。
10.B [解析] 中世纪西欧封建主统治中心在农村,不在城市,这有利于城市自治,同时城市是手工业者的聚集地,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政治形态,B项正确;城市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产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封建主们多不愿居住在城市”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材料表明西欧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排除D项。
11.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且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双方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C项正确;封君不能对封臣随意扩大权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契约关系,非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排除B项;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的权力是相对的,排除D项。
12.D [解析] 10世纪起,西欧出现了脱离封土的官员、市民阶级开始参政、世俗文化教育发展、大学的产生等,这些都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王权不断强化,城市自治加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封建王权并没有形成对社会的控制,排除A项;该时期城市自治程度加强,排除B项;以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利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排除C项。
13.(1)因素: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社会动荡,王权衰微,封建势力割据严重,基督教势力趁机扩张;是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对西欧法律的影响不断加深。
(2)背景:欧洲社会走向稳定;生产力进步,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的结盟;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在迁徙和征服西欧的过程中,马尔科的原始痕迹不断受到冲刷”及所学,可知是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依据材料一“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罗马法律对西欧封建法律文化的影响有增无减”,可知罗马法对西欧法律的影响不断加深;依据材料一“基督教思想在政治法律中的体现,一是产生了适用于西欧各国的教会法;二是基督教法律思想也渗透于其他法律体系中”及所学,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社会动荡,王权衰微,封建势力割据严重,基督教势力趁机扩张。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及所学,可知生产力进步,耕地面积增加;依据材料二“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及所学,可知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依据材料时间“10—11世纪”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社会走向稳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可知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依据材料二“政治统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所学,可知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依据材料二“文化发展”及所学,可知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条件;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城市与王权的结盟,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