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
1.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政治制度
废除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
设立内阁 ①设立:明成祖时期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宦官专权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评价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打击倭患 背景 起于元末的“倭寇”和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倭乱盛行
对策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
意义 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背景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侵略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战争 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两次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管辖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设机构管辖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大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清军入关(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文化专制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疆域的奠定
(1)边疆治理
经略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管理西北 平叛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行政 管理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管理西藏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机构 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法律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改土归流
原因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具有割据性
概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制度,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意义 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改善民族关系
3.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2)对外:闭关自守
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③评价: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上第12课“问题探究”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思考:黄宗羲是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
答案:黄宗羲认为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权不足的可能;扩大了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素质要求高与皇位世袭、选择面窄的矛盾。
[辨易错]内阁的性质与作用
(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
(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释概念]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拓知识] 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置卫所的目的
应对倭寇问题的频发;保卫都城的安全;加强对边疆事务的管理。
[释概念] 奏折制度
清朝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不经过中转、收发环节,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拓知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时间 事件
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去流求
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1662年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释概念] 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上第13课第二目“历史纵横”,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思考:概括这一政策实施的原因。
答案: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辨易混] “海禁”政策与“闭关自守”政策
(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闭关自守”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自守”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主题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责问)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纪》
材料二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日]佐伯富
[问题探究] (1)材料一认为明朝内阁是否类似宰相?举例说明。
金版参考:否。皇帝审定阁臣的“票拟”,如果“票拟”不符帝意,阁臣就会遭到责问。这说明阁臣无决策权,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其地位与宰相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奏折制度的作用。
金版参考: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
措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决策权发生变化 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除宰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主题二 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材料一 
中国明朝外交使节将“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秩序理念传播到海外,得到了东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赞同和响应,各国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的国际体系。
——摘编自万明《15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
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材料二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摘编自陈跃
《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金版参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巩固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新型国际体系;宣扬了国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
金版参考: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不断发展,清朝在思想与实践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想上,对“大一统”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中外一家之统”“中外一家之人”“中外一家之政”,即疆域统一、华夷一体与施政一致的新理论,实现了“以夷治夷”到“国家治理”的转变。
实践上,首先,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清朝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辽阔的疆域。其次,清朝对边疆治理进行新探索,从“因俗而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转变,在边疆地区分别建立行省,实现了边疆与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总之,清朝在“大一统”思想的阐释以及全国疆域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疆域治理模式探索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留下了辽阔疆域遗产,也为中华民族形成及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特征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2.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制度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
(4)连续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试题情境 乾隆皇帝对民族用语规范下发的谕旨
考查知识 清代的民族关系、大一统国家的治理
核心价值 通过对乾隆皇帝对民族用语规范要求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价值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清乾隆时期。
现象信息:乾隆皇帝规范了对蒙古、汉人的书写用词,并告诫大臣们务必留心。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中国古代存在华夷之辨。
解读显性信息:对于蒙古、汉人的书写用词,不区分民族,代之以地域,表明乾隆皇帝为了维护民族之间的关系,指出不能用华夷之辨的意识去看待蒙古与汉人的关系,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乾隆皇帝蒙汉一体的政策意在维护国家一统,__B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项;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一统,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排除D项。
命题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
(2024·湖北卷)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明太祖行事多模仿汉高祖,结合所学,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分封诸王,建立了宗室藩屏,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将亲族封为藩王,建立藩屏,D项正确。汉高祖、明太祖均未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也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B、C两项。
命题点2:清代奏折制度
(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奏折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制衡皇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
命题点3:明朝对外交往
(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书》《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涉及儒家学说在明初的新发展,A项错误;明成祖应朝鲜和日本两国的请求将中国儒家经典等传输到两国,说明书籍向外流通的渠道是畅通的,B项错误;“请求赐书”最终意图并非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而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文明,强化自身统治,C项错误;朝鲜、日本从明朝请赐书籍,不仅仅是因为书籍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具有政治意义,即朝鲜、日本两国主要是欲借助明王朝强化自身政权的权威性,D项正确。
命题点4:清代边疆治理
(2021·重庆卷)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张尚贤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A项并非张尚贤用意所在,排除;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弹劾”意味,排除D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A.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应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2.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3.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4.《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
5.(2025·海南海口月考)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6.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
史料 内容
《皇明大事记》 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竄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 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髡发为假倭肆劫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7.(2025·山西吕梁月考)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廷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  )
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
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
8.(2025·河南南阳期中)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9.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
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
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
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10.清朝军机大臣的遴选范围主要来自尚书、侍郎以至大学士,督抚间亦内调入值;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一般是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虽有印信却无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会典》时甚至未将“办理军机处”列入条目。材料集中论证的军机处特点是(  )
A.人员精干 B.效率较高
C.临时差遣 D.保密性强
11.1662年,清廷遣使会见郑成功之子郑经,郑经希望“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被康熙帝拒绝;1667年,郑经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康熙帝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最终谈判破裂。这表明康熙帝(  )
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台湾
B.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
C.对满洲风俗保护高度重视
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袭制度
12.(2025·湖南常德期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
13.(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乾隆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伊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在西藏地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西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
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进程
C.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构建新型的“大一统”理念
14.(2025·浙江金砖联盟期中)雍正时期,发生了一场具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特点的运动,从雍正二年开始于川滇交界的东川等地,之后由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推行到广西省、贵州省、湖广省、川东、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续6年。这一运动(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5.(2025·甘肃陇南期末)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16.(2025·辽宁沈阳期末)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远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
《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18.(2025·福建安溪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书秉笔与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
《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请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实明确)
课时作业(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A.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应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担心定都南京不利于中央政府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可用于解释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区域经济重心变动与“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不符,排除B项;阶级矛盾尖锐与明成祖迁都北京无关,排除C项;明朝迁都北京并非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排除D项。
2.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内阁权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能否参与中枢决策、发挥重要的辅政作用,主要取决于它同皇权的关系,是否得到皇帝的信任,故选D项。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亦取决于皇权,排除A项;宦官势力依附于皇权,排除B项;内阁权力是否受到制约从根源上取决于皇权对于内阁的态度,排除C项。
3.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A
解析: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礼监太监制衡内阁,宦官权力扩张,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到明中叶以后,“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体现了宦官专权对内阁制度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伸缩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
4.《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通过《大明律》加强了对官员结党营私的打击及对官员任免的控制,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皇权与臣权矛盾的激化是表象,排除B项;吏治腐败不可逆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仍然存在集团党争,排除。
5.(2025·海南海口月考)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和强调海洋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说明他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郑和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而非经济效益,排除B项;郑和并没有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排除D项。
6.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
史料 内容
《皇明大事记》 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竄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 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髡发为假倭肆劫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的史料都提到了广东省内人员勾结倭寇,对东南沿海人民和地方造成劫掠或威胁,这已经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和国家安全,所以当时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B项。史料提到了倭寇之乱,但是并未提到由于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外贸易,C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倭寇的主体是日本人,而不是沿海中国居民,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25·山西吕梁月考)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廷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  )
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
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嘉靖年间,明朝政府学习西方火器技术,有利于消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巩固东南沿海海防,D项正确。1644年清军入关,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排除C项。
8.(2025·河南南阳期中)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议达成后,明朝与蒙古之间由战争转为和平,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蒙古与明朝的关系,但明朝边患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蒙古草原地带在明朝前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蒙古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的权威无关,排除D项。
9.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
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
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
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清朝军机大臣的遴选范围主要来自尚书、侍郎以至大学士,督抚间亦内调入值;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一般是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虽有印信却无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会典》时甚至未将“办理军机处”列入条目。材料集中论证的军机处特点是(  )
A.人员精干 B.效率较高
C.临时差遣 D.保密性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内调入值”“行走”以及“无正式官署”等信息可得出,军机大臣属于办事大臣,没有对应的品秩,属于临时差遣,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保密性强的特点,排除A、B、D三项。
11.1662年,清廷遣使会见郑成功之子郑经,郑经希望“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被康熙帝拒绝;1667年,郑经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康熙帝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最终谈判破裂。这表明康熙帝(  )
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台湾
B.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
C.对满洲风俗保护高度重视
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袭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可知,郑经希望效仿朝鲜,被康熙拒绝,说明康熙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武力收回台湾的信息,排除A项;对满洲风俗重视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区推行,排除D项。
12.(2025·湖南常德期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做法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在法律和地图绘制上予以确认和强调,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C项正确。材料做法仅涉及东北地区,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排除B项;D项“严重边疆危机”说法夸张,排除。
13.(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乾隆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伊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在西藏地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西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
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进程
C.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构建新型的“大一统”理念
答案:C
解析:清朝在新疆和西藏采取不同举措,是缘于两地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材料既有西北,也有西南,A项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而非“内地边疆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新型”“大一统”理念,排除D项。
14.(2025·浙江金砖联盟期中)雍正时期,发生了一场具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特点的运动,从雍正二年开始于川滇交界的东川等地,之后由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推行到广西省、贵州省、湖广省、川东、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续6年。这一运动(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运动推行的地区主要是在西南省份可知,这一运动是改土归流,有利于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官僚机构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排除B项;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项。
15.(2025·甘肃陇南期末)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龚自珍的主张来看,他针对乾隆以来人口增长、土地狭窄、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的情况,提出了在新疆建行省,并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进行垦荒拓耕的建议,体现了龚自珍主张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B项正确。材料是建议移民去新疆,不属于南北方经济交流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生齿日益繁……日益为患”的问题,与新疆的国防地位关系不大,排除C项;龚自珍的主要动机是解决人地矛盾,而不是强调维护疆域完整,排除D项。
16.(2025·辽宁沈阳期末)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远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嘉庆帝也认为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无意与英国交往,故步自封,埋下了落后的伏笔,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外交往的态度,与A、C、D三项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
《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答案:(1)意图: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
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2)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第二小问,从君主专制角度分析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根据材料一“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雍正朝……‘中外一家’”得出,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根据材料一“嘉庆重修一统志”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第(2)问,根据材料一“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得出,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一“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得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多民族国家和现代中国版图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
18.(2025·福建安溪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书秉笔与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
《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请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实明确)
答案:(示例)观点:双轨辅政体系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论证:明代建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无法对于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但是,内阁作为外廷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决策。所以,为防止内阁权力膨胀,明代皇帝设立了由宦官组成的司礼监。由司礼监制约内阁,起到了内廷与外廷相互牵制的作用,至此,形成内阁与司礼监的双轨辅政体系,双方相互牵制,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君主专制加强。清代设立军机处为辅佐皇帝的最高中枢机构,主要职责就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而清代内阁主要职责是协助处理皇帝的文件工作。在两者关系中军机处占主导地位,但是内阁可以借助自身的职权对于军机处形成制约,保证军机处的权力不会过大。两者在事实上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保证皇权高度集中。
双轨辅政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观点。根据材料“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可得出观点:双轨辅政体系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根据材料“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司礼监,故结合内阁与司礼监的职责及二者关系作答。再根据材料“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可知,清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军机处,故结合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及二者关系作答。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21(共75张PPT)
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时期。一方面,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另一方面,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具体表现 政治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具体表现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束缚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产生;传统科技巨著出现;文学艺术继续繁荣;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
民族与对外关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
1.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政治制度
废除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
设立内阁 ①设立:明成祖时期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宦官专权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评价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打击 倭患 背景 起于元末的“倭寇”和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倭乱盛行
对策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
意义 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背景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侵略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战争 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两次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管辖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设机构管辖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大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清军入关(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文化专制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疆域的奠定
(1)边疆治理
经略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管理西北 平叛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行政 管理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管理西藏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机构 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法律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改土归流
原因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具有割据性
概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制度,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意义 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改善民族关系
3.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2)对外:闭关自守
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③评价: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上第12课“问题探究”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思考:黄宗羲是如何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
答案:黄宗羲认为这一做法破坏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断绝贤能宰相弥补皇权不足的可能;扩大了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素质要求高与皇位世袭、选择面窄的矛盾。
[辨易错]内阁的性质与作用
(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
(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释概念]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拓知识] 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置卫所的目的
应对倭寇问题的频发;保卫都城的安全;加强对边疆事务的管理。
[释概念] 奏折制度
清朝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不经过中转、收发环节,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拓知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时间 事件
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去流求
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1662年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释概念] 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上第13课第二目“历史纵横”,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思考:概括这一政策实施的原因。
答案: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辨易混] “海禁”政策与“闭关自守”政策
(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闭关自守”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自守”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责问)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纪》
材料二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日]佐伯富
[问题探究] (1)材料一认为明朝内阁是否类似宰相?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奏折制度的作用。
金版参考:否。皇帝审定阁臣的“票拟”,如果“票拟”不符帝意,阁臣就会遭到责问。这说明阁臣无决策权,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其地位与宰相不同。
金版参考: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以强化君主权力 为核心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空前强化
措施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决策权发生变化 由外朝转向内廷,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除宰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本质上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主题二 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材料一 
中国明朝外交使节将“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秩序理念传播到海外,得到了东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赞同和响应,各国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的国际体系。
——摘编自万明《15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
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材料二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摘编自陈跃
《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金版参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巩固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新型国际体系;宣扬了国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
金版参考: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不断发展,清朝在思想与实践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想上,对“大一统”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中外一家之统”“中外一家之人”“中外一家之政”,即疆域统一、华夷一体与施政一致的新理论,实现了“以夷治夷”到“国家治理”的转变。
实践上,首先,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清朝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辽阔的疆域。其次,清朝对边疆治理进行新探索,从“因俗而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转变,在边疆地区分别建立行省,实现了边疆与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总之,清朝在“大一统”思想的阐释以及全国疆域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疆域治理模式探索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留下了辽阔疆域遗产,也为中华民族形成及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特征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2.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制度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
(4)连续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3·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试题情境 乾隆皇帝对民族用语规范下发的谕旨
考查知识 清代的民族关系、大一统国家的治理
核心价值 通过对乾隆皇帝对民族用语规范要求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价值观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清乾隆时期。
现象信息:乾隆皇帝规范了对蒙古、汉人的书写用词,并告诫大臣们务必留心。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中国古代存在华夷之辨。
解读显性信息:对于蒙古、汉人的书写用词,不区分民族,代之以地域,表明乾隆皇帝为了维护民族之间的关系,指出不能用华夷之辨的意识去看待蒙古与汉人的关系,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乾隆皇帝蒙汉一体的政策意在维护国家一统,__B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材料主旨是促进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项;乾隆皇帝强调民族平等,调整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一统,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用词问题,而不是文书体例的规范问题,排除D项。
命题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
(2024·湖北卷)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解析:材料强调明太祖行事多模仿汉高祖,结合所学,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分封诸王,建立了宗室藩屏,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将亲族封为藩王,建立藩屏,D项正确。汉高祖、明太祖均未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也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B、C两项。
命题点2:清代奏折制度
(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奏折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制衡皇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
命题点3:明朝对外交往
(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书》《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解析:材料未涉及儒家学说在明初的新发展,A项错误;明成祖应朝鲜和日本两国的请求将中国儒家经典等传输到两国,说明书籍向外流通的渠道是畅通的,B项错误;“请求赐书”最终意图并非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而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文明,强化自身统治,C项错误;朝鲜、日本从明朝请赐书籍,不仅仅是因为书籍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具有政治意义,即朝鲜、日本两国主要是欲借助明王朝强化自身政权的权威性,D项正确。
命题点4:清代边疆治理
(2021·重庆卷)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张尚贤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A项并非张尚贤用意所在,排除;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弹劾”意味,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对明朝迁都的认识 内阁 制度 宦官 专权 明朝皇权专制强化的 表现 郑和的海洋忧患意识 明朝 倭患 明朝学习西方火器 技术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奏折
制度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军机处的特点 康熙对收回台湾的 态度 清朝对东北边疆的 措施 清朝对西北、西藏采取措施的目的 清朝改土改流 龚自珍针对人地矛盾的主张 清朝对外交往 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 明清双轨辅政体系
一、选择题
1.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A.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应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担心定都南京不利于中央政府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可用于解释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区域经济重心变动与“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不符,排除B项;阶级矛盾尖锐与明成祖迁都北京无关,排除C项;明朝迁都北京并非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排除D项。
2.明朝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解析:根据材料中内阁权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能否参与中枢决策、发挥重要的辅政作用,主要取决于它同皇权的关系,是否得到皇帝的信任,故选D项。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亦取决于皇权,排除A项;宦官势力依附于皇权,排除B项;内阁权力是否受到制约从根源上取决于皇权对于内阁的态度,排除C项。
3.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礼监太监制衡内阁,宦官权力扩张,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到明中叶以后,“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体现了宦官专权对内阁制度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伸缩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
4.《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代(  )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
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通过《大明律》加强了对官员结党营私的打击及对官员任免的控制,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正确。皇权与臣权矛盾的激化是表象,排除B项;吏治腐败不可逆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仍然存在集团党争,排除。
5.(2025·海南海口月考)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和强调海洋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说明他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郑和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而非经济效益,排除B项;郑和并没有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排除D项。
6.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史料 内容
《皇明大事记》 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竄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结东倭西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 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同余乾仁、连思恭等,乘倭乱纠集二千余人,髡发为假倭肆劫
解析:表格中的史料都提到了广东省内人员勾结倭寇,对东南沿海人民和地方造成劫掠或威胁,这已经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和国家安全,所以当时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B项。史料提到了倭寇之乱,但是并未提到由于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外贸易,C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倭寇的主体是日本人,而不是沿海中国居民,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25·山西吕梁月考)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廷开始学习西方的佛郎机(葡萄牙速射炮)和鸟铳技术,并对管形火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这在当时可直接服务于(  )
A.与入关清军展开决战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
D.巩固东南沿海海防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嘉靖年间,明朝政府学习西方火器技术,有利于消灭东南沿海的倭寇,巩固东南沿海海防,D项正确。1644年清军入关,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排除C项。
8.(2025·河南南阳期中)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和议达成后,明朝与蒙古之间由战争转为和平,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蒙古与明朝的关系,但明朝边患还有其他地区,排除B项;蒙古草原地带在明朝前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蒙古间的关系,与中央政府的权威无关,排除D项。
9.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
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
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
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清朝军机大臣的遴选范围主要来自尚书、侍郎以至大学士,督抚间亦内调入值;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一般是命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虽有印信却无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会典》时甚至未将“办理军机处”列入条目。材料集中论证的军机处特点是(  )
A.人员精干 B.效率较高
C.临时差遣 D.保密性强
解析:从材料中“内调入值”“行走”以及“无正式官署”等信息可得出,军机大臣属于办事大臣,没有对应的品秩,属于临时差遣,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保密性强的特点,排除A、B、D三项。
11.1662年,清廷遣使会见郑成功之子郑经,郑经希望“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被康熙帝拒绝;1667年,郑经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康熙帝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最终谈判破裂。这表明康熙帝(  )
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台湾
B.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
C.对满洲风俗保护高度重视
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袭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可知,郑经希望效仿朝鲜,被康熙拒绝,说明康熙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武力收回台湾的信息,排除A项;对满洲风俗重视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区推行,排除D项。
12.(2025·湖南常德期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做法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在法律和地图绘制上予以确认和强调,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C项正确。材料做法仅涉及东北地区,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排除B项;D项“严重边疆危机”说法夸张,排除。
13.(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乾隆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伊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在西藏地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西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
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进程
C.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构建新型的“大一统”理念
解析:清朝在新疆和西藏采取不同举措,是缘于两地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材料既有西北,也有西南,A项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而非“内地边疆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新型”“大一统”理念,排除D项。  
14.(2025·浙江金砖联盟期中)雍正时期,发生了一场具有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特点的运动,从雍正二年开始于川滇交界的东川等地,之后由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推行到广西省、贵州省、湖广省、川东、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续6年。这一运动(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中运动推行的地区主要是在西南省份可知,这一运动是改土归流,有利于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官僚机构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排除B项;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项。
15.(2025·甘肃陇南期末)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解析:从材料中龚自珍的主张来看,他针对乾隆以来人口增长、土地狭窄、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的情况,提出了在新疆建行省,并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进行垦荒拓耕的建议,体现了龚自珍主张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B项正确。材料是建议移民去新疆,不属于南北方经济交流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生齿日益繁……日益为患”的问题,与新疆的国防地位关系不大,排除C项;龚自珍的主要动机是解决人地矛盾,而不是强调维护疆域完整,排除D项。
16.(2025·辽宁沈阳期末)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远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嘉庆帝也认为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无意与英国交往,故步自封,埋下了落后的伏笔,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外交往的态度,与A、C、D三项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答案:意图: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
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答案: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第二小问,从君主专制角度分析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根据材料一“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雍正朝……‘中外一家’”得出,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根据材料一“嘉庆重修一统志”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朝统治由盛转衰。第(2)问,根据材料一“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得出,冲破传统“华夷之辨”,发展了“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一“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得出,从观念和空间上扩展了传统意义的“中国”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较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多民族国家和现代中国版图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现代中国版图的逐渐定型。
18.(2025·福建安溪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书秉笔与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
《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请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实明确)
答案:(示例)观点:双轨辅政体系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论证:明代建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无法对于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但是,内阁作为外廷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决策。所以,为防止内阁权力膨胀,明代皇帝设立了由宦官组成的司礼监。由司礼监制约内阁,起到了内廷与外廷相互牵制的作用,至此,形成内阁与司礼监的双轨辅政体系,双方相互牵制,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君主专制加强。清代设立军机处为辅佐皇帝的最高中枢机构,主要职责就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而清代内阁主要职责是协助处理皇帝的文件工作。在两者关系中军机处占主导地位,但是内阁可以借助自身的职权对于军机处形成制约,保证军机处的权力不会过大。两者在事实上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保证皇权高度集中。
双轨辅政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观点。根据材料“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可得出观点:双轨辅政体系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根据材料“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司礼监,故结合内阁与司礼监的职责及二者关系作答。再根据材料“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可知,清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军机处,故结合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及二者关系作答。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