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题组一 阿拉伯帝国
1.8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传统商路受阻
2.[2024·广东佛山月考]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661—750年)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信伊斯兰教,许诺他们享受阿拉伯穆斯林的同等待遇,还规定凡官方文件、宗教用语、教育一律使用阿拉伯语。这些政策旨在( )
A.融合东西方文明成果
B.扩大帝国统治基础
C.提高非阿拉伯裔地位
D.建立政教合一体制
3.[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这一版本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
A.世界领先且丰富多彩
B.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C.长于借鉴且少于创新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题组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4.[2024·内蒙古通辽月考] 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这说明( )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由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至巴士拉的路线、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 )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
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
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
题组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6.下图所示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泰姬陵,它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被泰戈尔称为“一滴爱的泪珠”。这种风格在印度受到推崇得益于 ( )
A.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B.马其顿人的扩张
C.婆罗门教发展为印度教
D.种姓制度的废除
7.[2024·江苏张家港月考] 在16世纪后半期,日本以氏姓贵族为统治者的社会体制已经面临严重危机;同时,16世纪末17世纪初东亚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些危机和变化的影响下,日本 ( )
A.推行大化改新 B.出现封君封臣
C.建立幕府政治 D.实行闭关锁国
8.[2024·湖南衡阳月考] 高丽成宗年间(981—997年),朝鲜引进了三省六部制,又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内史门下省,设中枢院与之对持文武二柄,两者合称“宰枢”,以内史门下省的副官(长官中书令为虚衔)门下侍中作为宰相。这表明高丽成宗时期( )
A.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B.朝鲜半岛基本实现统一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仿照唐宋制度进行改革
9.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之后,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翻译活动,如欧麦尔二世命令马希尔朱韦西把一本用叙利亚文写的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这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 )
A.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
B.民众生活依赖外来文化
C.翻译活动成为学者主要工作
D.对学习先进文化的渴求
10.[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 ( )
A.削弱了武士集团的实力
B.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C.促成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巩固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文明
1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崛起,形成以西亚为中心的伊斯兰文明圈;南亚次大陆在长期征战和王朝更迭中,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三教共融的文明圈;东亚和东北亚则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儒家文明圈。材料最能说明 ( )
A.三大文明圈的同一性
B.不同文明源于不同条件
C.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D.人类文明间的交互借鉴
易错点2 对日本大化改新的性质理解错误
12.[2024·河南洛阳月考] 645年前,日本的土地、手工业工具等生产资料为皇室和贵族占有,部民只是用主人的生产工具进行耕种的奴隶。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废除,政府编户齐民,通过班田收授法分给农民土地,实施租庸调制收取赋税。这一变化反映出日本( )
A.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 B.土地私有制产生
C.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 D.幕府政治确立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部分成就。
领域 翻译家 成就
哲学 侯奈因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
文学 哲海什雅里  依据《海扎尔·艾弗萨纳》(波斯的《一千个故事》),吸收埃及、伊拉克、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一些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 马苏第  《编年史》
音乐 赛义德·伊本·米斯查哈  翻译了一批拜占庭和波斯歌曲
天文 法萨里  《信德欣德》(印度的《西德罕塔》)
地理 撒比特·伊本·古赖  《地理学》
数学 法萨里  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 拉齐斯  《医学集成》(汇集当时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6分)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B [解析] 据材料“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是为了获得“面包和椰枣”,即经济利益,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不单单是解决粮食问题,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教问题,C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商路受阻,故D错误。
2.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伊斯兰教信仰与阿拉伯帝国统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帝国内更多的人信奉伊斯兰教,这样可以起到维护帝国统治、扩大帝国统治基础的作用,B项正确;“融合东西方文明成果”表现为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材料并未体现与其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提高非阿拉伯裔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在建立之初,就实行政教合一体制,排除D项。
3.D [解析] 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重新传回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本身的特点,排除C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苏丹对贵族、农民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统治贵族、农民的核心,这说明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最高统治者,也是帝国范围内的宗教领袖,权力极大,并非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排除B、D项;材料不涉及苏丹的产生方式,排除C项。
5.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对亚欧间主要商路上的商品征收重税,提高了商品成本,使亚欧间的贸易往来受阻,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体现不出奥斯曼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商路与军事扩张的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非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排除C项。
6.A [解析] 材料提到印度的泰姬陵“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根据所学,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A正确。
7.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D项正确;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的西欧出现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幕府政治建立于12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8.D [解析] 高丽成宗年间(981—997年),高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等,说明当时的高丽仿照唐宋制度进行改革,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调整与行政机构的改革,而非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排除A项;材料强调高丽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朝鲜半岛统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高丽中央官制的变化,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翻译活动”可知,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交流,十分渴求外来先进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对外来医学书籍的翻译,但这不等于阿拉伯帝国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7世纪阿拉伯帝国翻译外国著作,这有利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但不能表明民众依赖外来文化,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活动成为学者的主要工作,排除C项。
10.C [解析]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其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C项正确;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崛起,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并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排除D项。
1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受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影响,西亚形成了伊斯兰文明圈;受长期征战和王朝更迭的影响,南亚次大陆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三教共融的文明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东亚和东北亚形成了儒家文明圈。由此可见,不同的条件催生了不同的文明,B项正确。三大文明圈并不是同一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文明多样性的原因,C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不同文明形成的条件,没有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互借鉴,排除D项。
12.C [解析] 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废除,政府编户齐民,通过班田收授法分给农民土地,然后通过租庸调制收取赋税,这说明当时日本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型,C项正确;日本封建庄园经济出现于10世纪后,排除A项;材料变化反映出日本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并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幕府政治确立于12世纪末,排除D项。
13.(1)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领域广;涌现翻译家群体;具有融合性(各区域文化集成,融合东西方文化);创新发展。(任答四点即可)
(2)意义:保留和传承了东西方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公元8—10世纪”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涉及哲学、文学、历史、音乐、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领域,由此可得出涉及领域广;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中涌现出侯奈因、哲海什雅里、马苏第等一大批翻译家,由此可得出涌现翻译家群体;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成就中,既有对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的融合,又有创新,由此可得出具有融合性(各区域文化集成,融合东西方文化),创新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保留和传承了东西方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条件等方面分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