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题组一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2024·山东德州期中] 约1482年,天文学家托斯卡内利回信哥伦布说:“地球之形状,实为圆球。由里斯本向西直行,即可抵达东方大国,那里有金、银、珠宝、香料等物,都是世人所需要的东西。”这一说法( )A.有悖于基本地理知识B.支持了葡萄牙的航海方向C.有利于新大陆的发现D.开启了西欧迈向海洋的步伐2.《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因为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西方贸易……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们十分自然地企图寻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这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基于( )A.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改变与东方贸易的不利处境C.向海外传播基督教的愿望D.推动本国恢复丝绸之路的需要3.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可用于说明迪亚士 ( )A.进行海上探险的政治原因B.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因C.希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D.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 题组二 新航路的开辟4.[2024·河南驻马店筑梦计划月考] 1499年,他回国的消息在威尼斯引发了种种复杂情绪:震惊、焦虑、歇斯底里。一种主流的声音是,经过南非抵达印度的海上通道的发现,直接意味着本城命运的终结。材料中的“他”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C.哥伦布 D.麦哲伦5.15世纪末,在葡萄牙、西班牙积极探险的时代,热那亚水手哥伦布在得到伊莎贝拉王后的资助后扬帆出海。他得到资助的计划是 ( )A.建立完整的环球交通网络B.向西开展远洋航行前往东方国家C.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中国D.探索经过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6.[2024·浙江精诚联盟开学考试] 16世纪的一次远航“初步确定了太平洋有多大,并发现了一些无人岛和有人岛……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主持这次远航的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C.达·伽马 D.麦哲伦 题组三 其他航路的开辟7.[2024·辽宁高一期中] 1497年,纽芬兰岛被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并命名。之后,英国宣布纽芬兰岛为其殖民地,并将纽芬兰渔场丰富的鳕鱼资源出口至欧洲,获取了巨额财富。这说明北美渔场的发现(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B.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C.使欧洲人发现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D.使渔业成为新兴产业8.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他们不仅留下详细的航行记录,而且绘制了极为准确的航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B.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C.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D.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9.[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某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受到人类的贪婪的推动B.导致了传统商路的危机C.表明封建经济发展需要对外扩张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0.[2024·湖南多校月考] 15世纪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时候,发现阿拉伯人用来确定纬度的星盘更为简便,就以他们的仪器为原形制作出了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欧洲水手确定方向和纬度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收集大量的地理数据,这样,他们在海洋上的航线基本上能够精确有效。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上( )A.指南针发挥了关键作用B.阿拉伯商人干预较深C.亚洲的发明有助于导航D.航线均提前精准设计 易错点1 不能正确把握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11.[2024·安徽宿州开学考试]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易错点2 不能从全球史观角度认识新航路的开辟12.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教科书都使用欧洲通行的“地理大发现”一说,但一些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强调欧洲人对未知大陆的发现。目前,我们的教材用“全球航路的开辟”来代指这一历史事件。这体现了 ( )A.欧洲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变化B.民族史观到近代化史观的变化C.近代化史观到全球史观的变化D.欧洲中心论到革命史观的变化13.(12分)[2024·四川南充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郑和率领27 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沿岸、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宝船,最长的长44.4丈(138米)、宽18丈(56米),排水量14 000吨,载重量7000吨,俨然海上的巨无霸。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明成祖死后,此类航海活动因耗费巨大,被迫逐渐终止。——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哥伦布,1451年出生于热那亚一个西班牙籍织布工人家庭。大海是哥伦布成长的舞台,从水手到船长再到航海家,这是他的人生轨迹。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签订协议:“作为海洋领主的陛下,从今以后赐予克里斯多芬·哥伦布以‘唐’的尊号(贵族尊号),并委任他为一切海岛和大陆的司令……一切商品,不论是珍珠或宝石,黄金或白银,香料或其他货物……凡是在司令管辖范围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取的,他都有权把全部获得物的十分之一留给自己……其余的十分之九应呈献给陛下。”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87名船员扬帆远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0月12日清晨,到达了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和远航的主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条件。(8分)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1.C [解析] 根据材料“回信哥伦布”“地球之形状,实为圆球。由里斯本向西直行,即可抵达东方大国,那里有金、银、珠宝、香料等物,都是世人所需要的东西”可知,地圆学说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美洲新大陆,C项正确;这一说法符合基本地理知识,排除A项;这一说法支持了西班牙的航海方向,排除B项;1482年前,西欧便已迈向海洋,排除D项。2.B [解析] 据材料中的“意大利城市垄断着东西方贸易”“寻找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的通往东方的道路”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就是为了打破意大利的贸易垄断,改变自身在对东方贸易中的不利处境,B项正确。3.B [解析] 材料信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是指把基督教文明带到那些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地方,为上帝和皇帝服务,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因,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迪亚士进行海上探险的政治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迪亚士希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迪亚士航海的精神动因,没有涉及其航海的成就或者贡献,排除D项。4.B [解析] 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航线,B项正确;迪亚士开辟的航线未到达印度,排除A项;哥伦布开辟了横渡大西洋通往美洲的航路,排除C项;麦哲伦船队于1519—1522年完成了环球航行,排除D项。5.B [解析] 依据材料“哥伦布在得到伊莎贝拉王后的资助后扬帆出海”,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设想由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就可到达中国,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6.D [解析] 由材料“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及所学可知,本次航行是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由麦哲伦主持的,D项正确;迪亚士最终到达非洲最南端,排除A项;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路线,排除B项;达·伽马最终到达了印度,排除C项。7.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纽芬兰渔场被发现,丰富的鳕鱼资源出口至欧洲,英国因此获取了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没有体现欧洲人的饮食习惯改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纽芬兰岛与通往亚洲的新航路的发现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渔业并非当时的新兴产业,排除D项。8.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不仅留下详细的航行记录,而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航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在1492年,排除A项;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9.D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为了营利,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人类的贪婪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10.C [解析] 在新航路开辟时期,阿拉伯人用来确定纬度的星盘,更有利于为远洋航行确定正确的航线,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指南针的信息,且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星盘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没有描述阿拉伯商人对新航路开辟的干预,排除B项;航线均提前精准设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1.C [解析]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拓展市场而是宣扬国威,必然难以持久,而西方的航海家们则以经济目的为主,有更为持久的动力,C项正确;中国人并不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一个例子,排除A项;中国政府之所以不能持久地支持远洋航行,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眼里这样是不值得的,根源还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排除B项;D项不是根源,排除D项。12.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地理大发现”这一概念是指欧洲人在已知世界地理的基础上,发现未知的世界,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全球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史观的体现,A项正确。13.(1)主要影响:郑和的远航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西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但由于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明成祖死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被迫逐渐终止;在政府主导的航海活动终止后,对外交往进一步受到限制,中国逐步失去了开放发展的大好机会;等等。(2)历史条件:哥伦布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探险精神;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名誉、地位、金钱的诱惑;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的进步;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资本的需求;等等。[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沿岸、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及所学,可得出郑和的远航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西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一“明成祖死后,此类航海活动因耗费巨大,被迫逐渐终止”及所学,可得出由于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明成祖死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被迫逐渐终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政府主导的航海活动终止后,对外交往进一步受到限制,中国逐步失去了开放发展的大好机会。第(2)问,根据材料二“大海是哥伦布成长的舞台,从水手到船长再到航海家”“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签订协议”“从今以后赐予克里斯多芬·哥伦布以‘唐’的尊号(贵族尊号),并委任他为一切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及所学,从个人素质、王室支持、物质和荣誉诱惑、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的进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