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题组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2024·浙江精诚联盟月考] 1533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在征服印加帝国之时,奉命将马匹从牙买加带至秘鲁和厄瓜多尔,然后到智利,再到阿根廷。其他殖民者在对新大陆的远征中,携带的马匹数量也明显增加,最后一次竟达万匹。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人也逐渐接受了马,并学会养马、骑马。材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B.促进了洲际间人口的迁移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D.破坏了洲际间生态的平衡2.[2024·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月考] 17世纪,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在加勒比海地区记录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他注意到欧洲殖民者、非洲奴隶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在这个区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一现象最直接导致 ( )A.文化同一 B.族群隔离C.政治统一 D.社会多元3.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1500—1800年,仅美洲和大洋洲就有近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等传染病。对这一现象的出现,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B.使欧洲人能在当地迅速建立殖民统治C.加速了原住民原有社会解体D.成为推动三角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 题组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4.[2024·江苏扬州月考] 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中国澳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葡萄牙人利用澳门的地理位置,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运往欧洲。同时,澳门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前来。澳门的变迁折射出( )A.中国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B.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C.中国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5.[2024·江苏苏州月考] 下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由马尼拉至阿卡普尔科)、乙(由阿卡普尔科至马尼拉)航线上船只运送的主要物品分别是( )A.甲:枪支、奴隶等;乙:贵金属、蔗糖和烟草B.甲:生丝、丝绸、瓷器等;乙:白银C.甲:贵金属、蔗糖和烟草;乙:枪支、奴隶等D.甲:白银;乙:生丝、丝绸、瓷器等 题组三 早期殖民扩张6.[2024·河北沧州开学考试]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1571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雅加达。这些占领行为旨在( )A.抢占市场、资本输出B.种植并走私鸦片以掠夺财富C.控制商路、掠夺财富D.结束欧亚两洲彼此隔绝状态7.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从北极到南极画出一条分界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1494年,西、葡两国经过斗争、谈判后将此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教皇子午线的划分 ( )A.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先河B.反映了西欧的教权地位高于王权C.避免了西葡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D.为商业革命的发生奠定最初基础8.[2024·黑龙江伊春期中] 地理大发现后,大量贵金属随着国际贸易渠道流入欧洲,但是欧洲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不足,物价迅速上涨,投机活跃,货币贬值。在这一情况下,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可以廉价地购买劳动力,他们还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发展B.新航路开辟阻碍欧洲社会进程C.海外扩张巩固西欧封建统治D.地理大发现助推商业革命开始9.[2024·贵州遵义期中] 番薯在日语中被称为“芋”,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带到日本。萨摩的藩主在鹿儿岛种植番薯,将其称为“唐芋”。后来,日本人还用番薯制作烧酒,即“萨摩白波”。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欧洲作物品种得到广泛传播C.亚洲饥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10.[2024·河南洛阳月考] 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内涵11.[2024·山东聊城月考]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并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价格革命的影响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易错点2 不能客观认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12.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7—18世纪,白银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入,满足了明中叶以来因普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而产生的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明朝实行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迅速发展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白银进口量及来源(1550—1700年;单位:吨)日本 菲律宾 葡萄牙贩运到澳门 合计1550—1600年 1280 584 380 22441600—1640年 1968 719 148 28351641—1685年 1586 108 0 16941685—1700年 41 137 0 178合计 4875 1548 528 6951——摘编自谢丰斋《古代“丝路贸易”的延续》材料二 巴西棉花、咖啡、稻米、蓝靛等农产品和畜牧业的生产、金矿和金刚钻矿的开采,主要靠黑人奴隶来进行。随着种植园的扩大和出口农产品的不断增加,畜奴的数量也随之扩大。1532年,黑人奴隶开始被运到巴西,到十八世纪末叶,在巴西的黑人奴隶已比白人多百分之五十,有些地区黑人奴隶超过白人二十倍。在19世纪中叶,奴隶贩卖停止之前运入巴西的黑人奴隶约为一千五百万人之多。——摘编自《奴隶贸易与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中国白银进口相关的国际贸易路线。(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西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1.C [解析] 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殖民者将马匹带到美洲,美洲人逐渐掌握了养马的技术,可见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物种交流加快,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马传播到美洲,这不属于洲际间交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而非人口迁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生态平衡问题,排除D项。2.D [解析] 17世纪的加勒比海地区生活有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和印第安人等多个族群,不同族群各有其特色文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多元,D项正确;不同种族有不同文化,这一现象造成文化多元而非同一,排除A项;不同种族可以和谐共存,并不会必然导致族群隔离,排除B项;族群构成情况与政治统一情况并无必然关系,多族群的文化和利益差异通常会增加政治统一的难度,排除C项。3.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造成了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因此这一现象并不能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A项符合题意,故选择A项;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加速了原住民原有社会解体,为欧洲人在当地迅速建立殖民统治减少了阻力,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随着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当地缺乏劳动力,为了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当奴隶,推动了三角贸易兴起,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4.D [解析] 中国澳门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葡萄牙人将中国商品通过澳门港口流通至西方,使得澳门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侧面反映了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D项正确;“中国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表现为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澳门与世界贸易的关系,排除A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主要由西班牙人完成,与葡萄牙关系不大,排除B项;“中国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5.B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甲航线上船只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由乙航线上船只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6.C [解析]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在亚洲的殖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占领据点、控制商路,来掠夺财富,C项正确;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这些占领行为的主要目的并非资本输出,排除A项;种植并走私鸦片以掠夺财富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欧亚两洲的交流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7.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由教皇仲裁划分了教皇子午线,开创了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先河,A项正确;教皇子午线的划分和变更并不能说明西欧的教权地位高于王权,排除B项;“避免了西葡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商业革命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8.A [解析] 根据材料“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不足,物价迅速上涨,投机活跃,货币贬值”“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可以廉价地购买劳动力,他们还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可知,地理大发现后,随着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商业资产阶级在这时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排除B项;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D项。9.D [解析] 题干所述为番薯传入日本、在日本种植和命名及被用于制作酒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洲际交流,尤其是美洲作物向亚洲传播,其丰富了当地的饮食结构,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番薯原产自美洲,并非欧洲的作物品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番薯的传入缓解了亚洲的饥饿问题,排除C项。10.D [解析] 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性打击以及对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都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典型手段,其本质特征就是血腥与暴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融,排除A项;题干明确指出殖民行为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毁灭”,说明美洲原住民社会遭受严重破坏,而非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不涉及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11.C [解析] 商业革命的内涵包括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中心的转移,“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把美洲物种传播到亚洲,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价格革命主要是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造成欧洲白银贬值,封建地主阶级实力衰弱,资产阶级实力增强,B项与物种传播无关,排除;亚洲人口的膨胀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12.A [解析] 17—18世纪,世界白银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入,说明当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A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大量白银流入适应了明代社会发展需要,排除B;明朝大部分时间实行的是“海禁”政策,排除C;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缓慢,排除D。13.(1)国际贸易路线: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海上贸易网络;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路线;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2)趋势:黑人占比不断提升,远超白人。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殖民巴西;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的需求旺盛;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和矿业的发展;黑奴贸易的扩大。[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葡萄牙贩运到澳门”及所学,可得出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海上贸易网络;依据材料一“日本”及所学,可得出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路线;依据材料一“菲律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到十八世纪末叶,在巴西的黑人奴隶已比白人多百分之五十,有些地区黑人奴隶超过白人二十倍”,可得出黑人占比不断提升,远超白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随着种植园的扩大和出口农产品的不断增加,畜奴的数量也随之扩大”及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殖民巴西;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的需求旺盛;根据材料二“巴西棉花、咖啡、稻米、蓝靛等农产品和畜牧业的生产、金矿和金刚钻矿的开采”及所学,可得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和矿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在巴西的黑人奴隶”及所学,可得出黑奴贸易的扩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