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腐朽的封建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团结穷苦农民。
2.概况
初期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于此
鼎盛 北伐西征 军事上达到鼎盛
后期 天京事变 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防御战 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失败
天京陷落 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内容 结果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资政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失败原因和影响
失败 原因 主观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客观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二、洋务运动
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人民的反抗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目的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内容 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官办企业
民用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官督商办企业
教育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
海防 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 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性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西北 危机 1864年,新疆内乱。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应对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新疆建省
西南 危机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应对 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同年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东南 危机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
应对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明治维新壮大日本国力。 (3)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过程 丰岛之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2)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影响 (1)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反割台斗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 勾结 “三国干 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瓜分中国 大肆向清政府贷款 清政府以高额利息向列强借款
划分势力范围 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争夺路矿权 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辨正误]
(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朽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3)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图解史]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新情境]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什么?
答案:洋务新政没有实现国家富强,但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释概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与外国相对,指由中国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提认知]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会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图解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释概念]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工矿利权。
[释概念] 瓜分中国
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 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由它派生出来的李鸿章的淮军,日益处于显要的地位。……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金版参考:引发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湘淮系汉人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催生了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主题二 洋务运动
材料一 1861-1894年间中国民族企业分布情况(部分)(单位:家)
地区 产业 上海 广东 湖北 四川 山东 其他地区 合计
矿业 — — 3 — 2 8 13
纺织 14 88 3 — 1 3 109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
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金版参考: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纺织业尤为突出。
(2)根据材料二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金版参考:(示例)观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阐述: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为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加速了教育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建新式海军,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依靠科技为动力,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题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
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三 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金版参考: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金版参考: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社会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5)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6)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
(2024·全国甲卷)据研究,19世纪上半叶,江南的地权相对集中,此后一段时期,一些府县地权趋于分散。例如1888年,有报道称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个体小农手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试题情境 晚清江南地权的变动
考查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
核心价值 通过认识江南地权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公平价值理念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晚清时期,江南。
现象信息:江南地权从相对集中到趋于分散。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解读显性信息:19世纪上半叶之后,江南地权从相对集中到趋于分散,土地从地主手里转移到个体小农手中,说明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进行了长期战争,其间大量地主被杀或逃亡,其土地被没收或重新分配,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许多佃农和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土地由地主手中流转到农民手中,__C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西方列强入侵冲击了小农经济,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促使土地商品化,而不是导致土地小农私有,排除B项;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更有利于地主兼并土地,排除D项。
命题点1:洋务运动
(2022·广东卷)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项正确。李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二人言论中都未提及举借外债,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命题点2:洋务运动中的国家因素
 (2021·福建卷)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所示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中海关税款占比高达84%,说明国家资本对军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仅从图中洋商借款占比无法说明军工企业主权被破坏,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性,排除B项;晚清军工企业主要是官办,图中未体现民族资本,排除D项。
命题点3:西学东渐
(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传统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排除D项。
命题点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022·重庆卷)《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评论认为《马关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便利于开放中国市场;由漫画中清朝官员模样的人交出了“贸易的钥匙”可知,该漫画认为此举便利于西方国家发展对华贸易。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错在“独占”,排除;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损害了其他列强在华利益,B项错误;《马关条约》之前,列强经济上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D项“新形式”一说显然错误,排除。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5·陕西榆林月考)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凸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2.《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
A.较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
D.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2025·豫湘名校联考适应性调研)清朝前期和中期,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化,可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19世纪中叶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转变(  )
A.受清晚期社会动荡的影响
B.是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结果
C.缘于洋务运动的有力推动
D.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4.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5.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渐超过军用企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  )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
6.(2025·湖南衡阳一中月考)1891年,原计划于两湖地区架设一条电报线因湖南当地绅民阻挠而搁浅。1895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后,采取积极宣传、开通风气、劝说士绅等手段,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同商议,最终修改并完成了湖南境内原有的铺设线路。这一事件从侧面说明(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
B.绅民是近代化的最大阻碍
C.甲午战争促使民族意识增强
D.进步人士助推交通业发展
7.(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8.(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如表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统计表(单位:库平两)。据如表可知,当时清朝(  )
年份 借款名称 贷款者 数额
1883 广东海防借款1 汇丰银行 1000000
1884 轮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
广东海防借款2 汇丰银行 1000000
广东海防借款3 汇丰银行 1000000
沙面恤款借款 汇丰银行 143000
滇桂借款 宝源洋行 1000000
1885 福建海防借款 汇丰银行 3589781
广东海防借款4 汇丰银行 2012500
援台规越借款 汇丰银行 2988862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
A.洋务派着力兴办工业
B.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C.地方争夺财政控制权
D.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9.(2025·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殖民势力企图吞并越南。为保持与清廷的联系以寻求帮助,越南向清廷提出派使节驻京、设领事馆于广东等要求,最终清廷同意越南的请求。这说明(  )
A.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
B.中法《越南条款》并未生效
C.殖民势力冲击传统宗藩体系
D.洋务运动极大提升清朝国力
10.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惨败,时人评价:“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材料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队纪律败坏 B.军队人数过少
C.军事体制落后 D.指挥系统失调
11.(2025·辽宁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12.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
13.(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在《劝学篇》和经济活动中有充分体现。受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影响,张之洞非常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若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他筹建了众多官办新式企业,除设立枪炮厂、铁厂、矿务局等军事工业、重工业外,还兴办了造纸厂、机器织布局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如湖北自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一口进口的洋布较往年少14万匹。在建造铁路过程中,张之洞大举外债,为了不至于路权落入列强之手,他向比利时小国借款,同时规定,“除首段动工参购洋料外,其余悉用土铁,以杜外耗。”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
课时作业(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5·陕西榆林月考)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凸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地主的斗争以及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2.《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
A.较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
D.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资政新篇》提出培养人才既要教授道德、诗画等传统文化,也要教授火船、火车等近代科学技术,体现了近代化的治理理念,B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人才应该中西兼通,并未具体论述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体用”关系,排除A项;《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学习传统的道德和文艺,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排除D项。
3.(2025·豫湘名校联考适应性调研)清朝前期和中期,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化,可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19世纪中叶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转变(  )
A.受清晚期社会动荡的影响
B.是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结果
C.缘于洋务运动的有力推动
D.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之后,清中央政府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主要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汉族官僚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触及制度层面,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要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这一转变使得清王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D项。
4.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高清朝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C项正确。洋务运动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发展军事工业是洋务新政的内容之一,不是目的,排除D项。
5.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渐超过军用企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  )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后勤、燃料、运输等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仅仅“自强”是不行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因此创办了大量新式民用企业,表明洋务运动较以前深入了一步,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因为自身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在当时没有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C项说法错误,排除。
6.(2025·湖南衡阳一中月考)1891年,原计划于两湖地区架设一条电报线因湖南当地绅民阻挠而搁浅。1895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后,采取积极宣传、开通风气、劝说士绅等手段,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同商议,最终修改并完成了湖南境内原有的铺设线路。这一事件从侧面说明(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
B.绅民是近代化的最大阻碍
C.甲午战争促使民族意识增强
D.进步人士助推交通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因地方绅民的阻挠导致电报线架设计划搁浅,然后经过官员的努力最终完成了铺设,这说明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既有内部的阻力,也有进步人士的推动,体现了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A项正确。绅民是近代化的阻碍因素之一,但并非最大阻碍,排除B项;材料事件与甲午战争并无关联,排除C项;电报线是用于通信,并非交通业,排除D项。
7.(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以及对边防问题的评论不断增多,反映了时人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收复新疆及巩固边防的认识和决策内容,因此无法得出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和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的结论,排除A、B两项;材料未提及清廷海上防务建设情况,排除D项。
8.(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如表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统计表(单位:库平两)。据如表可知,当时清朝(  )
年份 借款名称 贷款者 数额
1883 广东海防借款1 汇丰银行 1000000
1884 轮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
广东海防借款2 汇丰银行 1000000
广东海防借款3 汇丰银行 1000000
沙面恤款借款 汇丰银行 143000
滇桂借款 宝源洋行 1000000
1885 福建海防借款 汇丰银行 3589781
广东海防借款4 汇丰银行 2012500
援台规越借款 汇丰银行 2988862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
A.洋务派着力兴办工业
B.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C.地方争夺财政控制权
D.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及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的借款半数与广东、福建“海防”相关,且有援台规越借款,数额巨大,因为此时正处于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面临严重边疆危机,需要通过借款筹措经费,故选D项。从表格内容整体上看,这些借款主要用于军事,兴办工业只占一小部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相关内容,不能说明其财政濒临崩溃,排除B项;仅凭表格内容无法佐证地方对财权的争夺,排除C项。
9.(2025·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殖民势力企图吞并越南。为保持与清廷的联系以寻求帮助,越南向清廷提出派使节驻京、设领事馆于广东等要求,最终清廷同意越南的请求。这说明(  )
A.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
B.中法《越南条款》并未生效
C.殖民势力冲击传统宗藩体系
D.洋务运动极大提升清朝国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西方殖民势力威胁下中越两国对彼此关系进行了调整,向近代外交关系转变,这冲击了传统宗藩体系,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排除A项;《越南条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同意越南的请求并非国力提升的表现,排除D项。
10.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惨败,时人评价:“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材料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队纪律败坏 B.军队人数过少
C.军事体制落后 D.指挥系统失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清军战败的原因是“不精”“无术”“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即军事体制的落后,故选C项。军队纪律败坏只是军事体制落后的一个表现,排除A项;军队人数过少与材料“非患兵少”不符,排除B项;指挥系统失调是军事体制落后的表现,排除D项。
11.(2025·辽宁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这一特权,因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华企业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A项;材料是外资在华工厂投资的增加,并不是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
12.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论及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表明列强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A项正确。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排除C项;D项“趋于一致”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在《劝学篇》和经济活动中有充分体现。受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影响,张之洞非常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若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他筹建了众多官办新式企业,除设立枪炮厂、铁厂、矿务局等军事工业、重工业外,还兴办了造纸厂、机器织布局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如湖北自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一口进口的洋布较往年少14万匹。在建造铁路过程中,张之洞大举外债,为了不至于路权落入列强之手,他向比利时小国借款,同时规定,“除首段动工参购洋料外,其余悉用土铁,以杜外耗。”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
答案:(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认为工业发展是农业、商业发展的枢纽;强调农、工、商业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将“自强”和“求富”结合起来,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将利用外资与维护主权相结合。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意识,其应对时局、积极改革的精神值得借鉴。但他根植于封建主义,企图以西方先进机器工业维护封建统治,这使得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影响,张之洞非常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为工业发展是农业、商业发展的枢纽;根据材料“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若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可知,强调农、工、商业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联系;根据材料“他筹建了众多官办新式企业,除设立枪炮厂、铁厂、矿务局等军事工业、重工业外,还兴办了造纸厂、机器织布局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可知,将“自强”和“求富”结合起来,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根据材料“在建造铁路过程中,张之洞大举外债,为了不至于路权落入列强之手,他向比利时小国借款,同时规定,‘除首段动工参购洋料外,其余悉用土铁,以杜外耗’”可知,将利用外资与维护主权相结合。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
18(共64张PPT)
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腐朽的封建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团结穷苦农民。
2.概况
初期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于此
鼎盛 北伐西征 军事上达到鼎盛
后期 天京事变 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防御战 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失败
天京陷落 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内容 结果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资政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失败原因和影响
失败 原因 主观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客观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二、洋务运动
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人民的反抗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目的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内容 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官办企业
民用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官督商办企业
教育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
海防 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 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性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西北 危机 1864年,新疆内乱。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应对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新疆建省
西南 危机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应对 1885年,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同年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东南 危机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
应对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明治维新壮大日本国力。
(3)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过程 丰岛之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2)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影响 (1)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反割台斗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 勾结 “三国干 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瓜分中国 大肆向清政府贷款 清政府以高额利息向列强借款
划分势力范围 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争夺路矿权 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辨正误]
(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朽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
(3)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

×

[图解史]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新情境]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什么?
答案:洋务新政没有实现国家富强,但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释概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与外国相对,指由中国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提认知]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会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
[图解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释概念]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工矿利权。
[释概念] 瓜分中国
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 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由它派生出来的李鸿章的淮军,日益处于显要的地位。……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金版参考:引发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湘淮系汉人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催生了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主题二 洋务运动
材料一 1861-1894年间中国民族企业分布情况(部分)(单位:家)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地区 产业 上海 广东 湖北 四川 山东 其他地区 合计
矿业 — — 3 — 2 8 13
纺织 14 88 3 — 1 3 109
材料二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
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金版参考: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纺织业尤为突出。
(2)根据材料二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金版参考:(示例)观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阐述: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为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加速了教育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建新式海军,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依靠科技为动力,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题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
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三 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金版参考: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金版参考: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社会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5)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6)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全国甲卷)据研究,19世纪上半叶,江南的地权相对集中,此后一段时期,一些府县地权趋于分散。例如1888年,有报道称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掌握在个体小农手中。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农村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试题情境 晚清江南地权的变动
考查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
核心价值 通过认识江南地权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公平价值理念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晚清时期,江南。
现象信息:江南地权从相对集中到趋于分散。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解读显性信息:19世纪上半叶之后,江南地权从相对集中到趋于分散,土地从地主手里转移到个体小农手中,说明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进行了长期战争,其间大量地主被杀或逃亡,其土地被没收或重新分配,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许多佃农和无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土地由地主手中流转到农民手中,__C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西方列强入侵冲击了小农经济,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促使土地商品化,而不是导致土地小农私有,排除B项;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更有利于地主兼并土地,排除D项。
命题点1:洋务运动
(2022·广东卷)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项正确。李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二人言论中都未提及举借外债,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命题点2:洋务运动中的国家因素
 (2021·福建卷)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所示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中海关税款占比高达84%,说明国家资本对军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仅从图中洋商借款占比无法说明军工企业主权被破坏,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性,排除B项;晚清军工企业主要是官办,图中未体现民族资本,排除D项。
命题点3:西学东渐
(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传统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排除D项。
命题点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022·重庆卷)《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国……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解析:评论认为《马关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便利于开放中国市场;由漫画中清朝官员模样的人交出了“贸易的钥匙”可知,该漫画认为此举便利于西方国家发展对华贸易。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错在“独占”,排除;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损害了其他列强在华利益,B项错误;《马关条约》之前,列强经济上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D项“新形式”一说显然错误,排除。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政策 《资政新篇》 晚清中央权力下移 洋务新政的主要 目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数量变化 湖南架设电报线的经过 晚清《申报》对边疆的报道增多
题号 8 9 10 11 12 13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 殖民势力冲击传统宗藩体系 甲午战争失败的 原因 甲午战争前后列强在华设厂情况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利益 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一、选择题
1.(2025·陕西榆林月考)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凸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地主的斗争以及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与社会转型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2.《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
A.较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
D.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根据材料,《资政新篇》提出培养人才既要教授道德、诗画等传统文化,也要教授火船、火车等近代科学技术,体现了近代化的治理理念,B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人才应该中西兼通,并未具体论述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体用”关系,排除A项;《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学习传统的道德和文艺,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排除D项。
3.(2025·豫湘名校联考适应性调研)清朝前期和中期,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化,可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19世纪中叶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转变(  )
A.受清晚期社会动荡的影响
B.是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结果
C.缘于洋务运动的有力推动
D.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之后,清中央政府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主要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汉族官僚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触及制度层面,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要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这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这一转变使得清王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D项。
4.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
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高清朝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C项正确。洋务运动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发展军事工业是洋务新政的内容之一,不是目的,排除D项。
5.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渐超过军用企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  )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后勤、燃料、运输等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仅仅“自强”是不行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因此创办了大量新式民用企业,表明洋务运动较以前深入了一步,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因为自身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在当时没有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C项说法错误,排除。
6.(2025·湖南衡阳一中月考)1891年,原计划于两湖地区架设一条电报线因湖南当地绅民阻挠而搁浅。1895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后,采取积极宣传、开通风气、劝说士绅等手段,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共同商议,最终修改并完成了湖南境内原有的铺设线路。这一事件从侧面说明(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
B.绅民是近代化的最大阻碍
C.甲午战争促使民族意识增强
D.进步人士助推交通业发展
解析:材料描述了因地方绅民的阻挠导致电报线架设计划搁浅,然后经过官员的努力最终完成了铺设,这说明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既有内部的阻力,也有进步人士的推动,体现了近代化进程艰难而曲折,A项正确。绅民是近代化的阻碍因素之一,但并非最大阻碍,排除B项;材料事件与甲午战争并无关联,排除C项;电报线是用于通信,并非交通业,排除D项。
7.(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解析:据材料可知,《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以及对边防问题的评论不断增多,反映了时人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收复新疆及巩固边防的认识和决策内容,因此无法得出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和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的结论,排除A、B两项;材料未提及清廷海上防务建设情况,排除D项。
8.(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如表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统计表(单位:库平两)。据如表可知,当时清朝(  )
A.洋务派着力兴办工业
B.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C.地方争夺财政控制权
D.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年份 借款名称 贷款者 数额
1883 广东海防借款1 汇丰银行 1000000
1884 轮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
广东海防借款2 汇丰银行 1000000
广东海防借款3 汇丰银行 1000000
沙面恤款借款 汇丰银行 143000
滇桂借款 宝源洋行 1000000
1885 福建海防借款 汇丰银行 3589781
广东海防借款4 汇丰银行 2012500
援台规越借款 汇丰银行 2988862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
解析:据表格及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的借款半数与广东、福建“海防”相关,且有援台规越借款,数额巨大,因为此时正处于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面临严重边疆危机,需要通过借款筹措经费,故选D项。从表格内容整体上看,这些借款主要用于军事,兴办工业只占一小部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相关内容,不能说明其财政濒临崩溃,排除B项;仅凭表格内容无法佐证地方对财权的争夺,排除C项。
9.(2025·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殖民势力企图吞并越南。为保持与清廷的联系以寻求帮助,越南向清廷提出派使节驻京、设领事馆于广东等要求,最终清廷同意越南的请求。这说明(  )
A.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
B.中法《越南条款》并未生效
C.殖民势力冲击传统宗藩体系
D.洋务运动极大提升清朝国力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西方殖民势力威胁下中越两国对彼此关系进行了调整,向近代外交关系转变,这冲击了传统宗藩体系,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越南与清朝的国际地位平等,排除A项;《越南条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同意越南的请求并非国力提升的表现,排除D项。
10.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惨败,时人评价:“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材料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队纪律败坏 B.军队人数过少
C.军事体制落后 D.指挥系统失调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清军战败的原因是“不精”“无术”“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即军事体制的落后,故选C项。军队纪律败坏只是军事体制落后的一个表现,排除A项;军队人数过少与材料“非患兵少”不符,排除B项;指挥系统失调是军事体制落后的表现,排除D项。
11.(2025·辽宁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这一特权,因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华企业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A项;材料是外资在华工厂投资的增加,并不是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
12.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论及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表明列强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A项正确。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排除C项;D项“趋于一致”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在《劝学篇》和经济活动中有充分体现。受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影响,张之洞非常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若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他筹建了众多官办新式企业,除设立枪炮厂、铁厂、矿务局等军事工业、重工业外,还兴办了造纸厂、机器织布局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如湖北自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一口进口的洋布较往年少14万匹。在建造铁路过程中,张之洞大举外债,为了不至于路权落入列强之手,他向比利时小国借款,同时规定,“除首段动工参购洋料外,其余悉用土铁,以杜外耗。”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
答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认为工业发展是农业、商业发展的枢纽;强调农、工、商业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联系;将“自强”和“求富”结合起来,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将利用外资与维护主权相结合。
答案: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意识,其应对时局、积极改革的精神值得借鉴。但他根植于封建主义,企图以西方先进机器工业维护封建统治,这使得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西方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影响,张之洞非常重视工业建设,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为工业发展是农业、商业发展的枢纽;根据材料“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若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可知,强调农、工、商业三者协调发展、相互联系;根据材料“他筹建了众多官办新式企业,除设立枪炮厂、铁厂、矿务局等军事工业、重工业外,还兴办了造纸厂、机器织布局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厂”可知,将“自强”和“求富”结合起来,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根据材料“在建造铁路过程中,张之洞大举外债,为了不至于路权落入列强之手,他向比利时小国借款,同时规定,‘除首段动工参购洋料外,其余悉用土铁,以杜外耗’”可知,将利用外资与维护主权相结合。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