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登过高山?当你站在山顶俯视脚下时,是什么感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震撼?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三十岁初入仕途时,也曾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顶写下人生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登飞来峰》,短短28字中藏着怎样的哲理?让我们通过诗句,感受千年前那位锐意改革的诗人站在时代高处的思考。素养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创作风格: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唐宋八大家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知识链接:飞来峰飞来峰,有两说:一说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另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传说此峰从西施的故乡诸暨飞来。诗歌诵读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自缘(yuán)/身在/最高层。[诵读指导]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诗歌释义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闻: 听说。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缘: 因为。眼: 视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词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鸡鸣”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实写、比喻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抒情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知识链接:浮云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整体感知1.结合链接材料,体会思想感情。(1)“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双关),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奸邪小人)。(2)“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3)“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身居高位,政治上的最高层。情感: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从王安石的诗句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哲理: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③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学习写法 品读语言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1)双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①“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双关),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奸邪小人),还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②“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身居高位,政治上的最高层。(2)正面侧面(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①正面实写:“飞来山上”写塔在山上,位置高;“千寻塔”夸张数字,正面虚写突出塔高;②侧面虚写:“闻说”是虚写传闻;“鸡鸣见日升”侧面表现塔高。(3)用典: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引用“浮云蔽日”的典故,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主旨归纳: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写景议论、抒情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云遮目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远大抱负不畏艰难站得高、望得远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比较《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相同点 不同点 所见 景物所抒 情感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时,杜甫依然是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抒豪情)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抒壮志)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宋文学」王安石《登飞来峰》导读.mp4 朗诵《登飞来峰》.mp3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