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学案,共2份)

资源简介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政治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西学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主张 兴民权、君主立宪
过程 序幕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高潮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进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失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除京师大学堂外,废止其余改革措施
失败 原因 客观 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意义 政治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教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二、义和团运动
原因 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引发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过程 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发展 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先抚后剿。1900年5月,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取“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失败 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评价 积极 (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2)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局限 (1)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经过 北方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
南方 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2.《辛丑条约》—1901年
(1)内容
主要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上第17课导言、图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思考: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
答案: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辨正误]
(1)戊戌维新运动最大的功绩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
续表
[图解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上第17课“学习拓展”。
思考:你如何看待“东南互保”?
答案: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另一方面,“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拓思维]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主题一 戊戌变法
材料一 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这百天之内,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前清王朝面临的“危险形势”。
金版参考: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士大夫的既得利益。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金版参考:政治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金版参考: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
全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对封建势力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希望获得列强帮助,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
(2)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思想,对于思想启蒙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依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
(3)维新派希望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
(4)在组织上,无论是强学会或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之中,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
(5)变法过程存在决策轻率、急于求成的现象。
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一 如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作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金版参考:信息:“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
金版参考:“以华制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损害了国家主权,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官僚势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控制其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
③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文史资料典籍的失窃、破坏。
(2)对远东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它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试题情境 广学会译书广泛传播
考查知识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核心价值 通过对广学会的译书受到关注的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899年,中国。
现象信息:广学会翻译的有关外国兴衰的书籍从鲜人问津到渐渐风行。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1895年以来,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解读显性信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广学会翻译的关于异邦兴衰史的书籍在维新运动期间得到更广泛传播,表明时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广学会翻译的关于异邦兴衰史的书籍,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师夷之长技”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观点,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戊戌政变”废止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改革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
命题点1:戊戌变法
(2022·全国卷Ⅱ)“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梁启超公开宣扬“民权论”,但是又“窃印……禁书”以“传播革命思想”,这说明维新派变法并没有统一的策略,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根本转变”太过绝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
命题点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1·山东卷)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排除C项。
命题点3:《辛丑条约》的影响
(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其中有“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的条款规定,故材料中“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正是受《辛丑条约》禁考条款所限的表现,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5·四川成都期末)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2.(2025·广西百色期末)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  )
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C.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4.(2025·辽宁辽东南月考)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5.(2025·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7.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A.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
B.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D.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8.(2025·山西大同一中月考)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9.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八旗各营中仅神机营和虎神营两营有战斗力,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仅能防守个别军事要地,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这反映出(  )
A.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B.清军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C.京师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D.晚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
10.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图)。此道密旨(  )
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11.(2025·广东湛江联考)1901年3月,军机处电谕全国各省筹款,“将一切可省之费,极力裁节,至地丁、漕折、盐课、厘金等项,更当剔除中饱,涓滴归公”,其中广东、四川被摊派的筹款份额最多。该谕令的颁布是由于清政府(  )
A.正因义和团运动而焦头烂额
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革命运动
C.欲清算“东南互保”涉及省份
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
12.(2025·安徽肥西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
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
二、非选择题
13.(2025·山东跨地市多校联考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19世纪晚期,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引进西方代议制,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折射出19世纪中国社会的现状。
顺天府尹胡燏棻的主张(戊戌变法前):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光绪帝的处境(戊戌变法前后):
“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上既新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认识(戊戌变法前后):
“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编自李泽昊《康有为与晚清改革
再认识—〈戊戌履霜录〉发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不同力量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哪些阻力?
课时作业(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5·四川成都期末)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报刊对日本的看法,并且提出强国的内外政策,体现了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C项正确。材料并未谈及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B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D项“各界共识”说法错误,排除。
2.(2025·广西百色期末)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  )
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该学者强调了康有为把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即康有为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B项正确。康有为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可以减小变法的阻力,并不代表其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借助皇帝变法,排除C项;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排除D项。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C.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说明要坚持儒家思想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说明戊戌变法承继了中体西用的框架,故选B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向西方学习了,排除A项;戊戌变法侧重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并不在学风,排除C项;仍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根本,说明没有“革命”,排除D项。
4.(2025·辽宁辽东南月考)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使人们从“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清醒过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排除B项;C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排除。
5.(2025·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答案:A
解析:材料提到变法措施遭到大批士人的激烈反对,引导社会舆论不利于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A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遭到守旧知识分子的反对,C项“全面反对”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体制,排除D项。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保守派与维新派之间的分歧,排除B项;材料并未谈及变法的条件,排除C项;维新派缺乏广泛的变法基础,排除D项。
7.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A.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
B.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D.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杨村大战”“外国联军士兵”“有组织的中国民众”可以判断出图中相关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8.(2025·山西大同一中月考)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使赫德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积极影响而非局限性,排除B项;中国人民没有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D项。
9.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八旗各营中仅神机营和虎神营两营有战斗力,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仅能防守个别军事要地,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这反映出(  )
A.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B.清军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C.京师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D.晚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八旗军主要驻扎在京师地区,且战斗力不足,汉人构成的绿营兵驻守在地方,这体现了晚清地方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政治结构,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京师防御力量前后对比,排除C项。
10.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图)。此道密旨(  )
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一定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各省督抚,排除A项;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此道密旨不利于清政府政治统治,排除D项。
11.(2025·广东湛江联考)1901年3月,军机处电谕全国各省筹款,“将一切可省之费,极力裁节,至地丁、漕折、盐课、厘金等项,更当剔除中饱,涓滴归公”,其中广东、四川被摊派的筹款份额最多。该谕令的颁布是由于清政府(  )
A.正因义和团运动而焦头烂额
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革命运动
C.欲清算“东南互保”涉及省份
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3月,清政府已经与列强议和,清政府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所以要求各省筹款,故选D项。
12.(2025·安徽肥西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
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体现了列强不寻求直接瓜分中国,而以更为隐藏的手段来控制中国,形成侵华的同盟,维护各方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并未体现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主权并不完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5·山东跨地市多校联考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19世纪晚期,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引进西方代议制,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折射出19世纪中国社会的现状。
顺天府尹胡燏棻的主张(戊戌变法前):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光绪帝的处境(戊戌变法前后):
“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上既新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认识(戊戌变法前后):
“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编自李泽昊《康有为与晚清改革
再认识—〈戊戌履霜录〉发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不同力量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哪些阻力?
答案:(1)学习西方与固守传统的矛盾;政治改革与现实政治、经济环境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追求自立自强的矛盾。
(2)传统经济形态根深蒂固;顽固势力(保守势力)强大;康梁自身的认知局限(维新派改革经验的不足)。
解析:第(1)问,结合戊戌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可知,学习西方与固守传统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结合维新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可知,政治改革与现实政治、经济环境的矛盾;结合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追求自立自强的矛盾。第(2)问,结合当时中国仍是农业社会可知,传统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据材料“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可知,顽固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据材料“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可知,康梁自身的认知局限(维新派改革经验的不足)。
15(共59张PPT)
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政治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西学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主张 兴民权、君主立宪
过程 序幕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高潮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进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失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除京师大学堂外,废止其余改革措施
失败 原因 客观 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意义 政治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教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二、义和团运动
原因 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引发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过程 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发展 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先抚后剿。1900年5月,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取“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失败 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评价 积极 (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2)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局限 (1)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经过 北方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
南方 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2.《辛丑条约》—1901年
(1)内容
主要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上第17课导言、图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思考: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
答案: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辨正误]
(1)戊戌维新运动最大的功绩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守旧势力的强大。( )

×
×
[图解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上第17课“学习拓展”。
思考:你如何看待“东南互保”?
答案: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另一方面,“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拓思维]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戊戌变法
材料一 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这百天之内,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前清王朝面临的“危险形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金版参考: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士大夫的既得利益。
金版参考:政治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金版参考: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
全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对封建势力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希望获得列强帮助,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
(2)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思想,对于思想启蒙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依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
(3)维新派希望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
(4)在组织上,无论是强学会或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之中,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
(5)变法过程存在决策轻率、急于求成的现象。
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一 如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
你们的地盘,我作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
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
金版参考:信息:“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变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金版参考:“以华制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损害了国家主权,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官僚势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控制其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
③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文史资料典籍的失窃、破坏。
(2)对远东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它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试题情境 广学会译书广泛传播
考查知识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核心价值 通过对广学会的译书受到关注的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1899年,中国。
现象信息:广学会翻译的有关外国兴衰的书籍从鲜人问津到渐渐风行。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1895年以来,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解读显性信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广学会翻译的关于异邦兴衰史的书籍在维新运动期间得到更广泛传播,表明时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广学会翻译的关于异邦兴衰史的书籍,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__D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师夷之长技”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观点,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戊戌政变”废止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改革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
命题点1:戊戌变法
(2022·全国卷Ⅱ)“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材料表明,梁启超公开宣扬“民权论”,但是又“窃印……禁书”以“传播革命思想”,这说明维新派变法并没有统一的策略,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根本转变”太过绝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
命题点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1·山东卷)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项。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项;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排除C项。
命题点3:《辛丑条约》的影响
(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其中有“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的条款规定,故材料中“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正是受《辛丑条约》禁考条款所限的表现,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国人对甲午战败的反思 康有为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承继中体西用框架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 变法革新是大势
所趋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倾向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旗、绿营兵分布的认识 1900年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的密旨 1901年3月军机处电谕全国各省筹款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一、选择题
1.(2025·四川成都期末)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解析:材料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报刊对日本的看法,并且提出强国的内外政策,体现了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C项正确。材料并未谈及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B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D项“各界共识”说法错误,排除。
2.(2025·广西百色期末)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  )
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解析:材料中该学者强调了康有为把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即康有为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B项正确。康有为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可以减小变法的阻力,并不代表其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借助皇帝变法,排除C项;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排除D项。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C.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解析:材料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说明要坚持儒家思想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说明戊戌变法承继了中体西用的框架,故选B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向西方学习了,排除A项;戊戌变法侧重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并不在学风,排除C项;仍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根本,说明没有“革命”,排除D项。
4.(2025·辽宁辽东南月考)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解析:根据材料使人们从“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清醒过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排除B项;C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排除。
5.(2025·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解析:材料提到变法措施遭到大批士人的激烈反对,引导社会舆论不利于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A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遭到守旧知识分子的反对,C项“全面反对”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体制,排除D项。
6.(2025·四川成都七中月考)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保守派与维新派之间的分歧,排除B项;材料并未谈及变法的条件,排除C项;维新派缺乏广泛的变法基础,排除D项。
7.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A.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
B.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D.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解析:通过材料“杨村大战”“外国联军士兵”“有组织的中国民众”可以判断出图中相关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8.(2025·山西大同一中月考)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解析:由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使赫德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积极影响而非局限性,排除B项;中国人民没有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D项。
9.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八旗各营中仅神机营和虎神营两营有战斗力,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仅能防守个别军事要地,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这反映出(  )
A.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B.清军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C.京师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D.晚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八旗军主要驻扎在京师地区,且战斗力不足,汉人构成的绿营兵驻守在地方,这体现了晚清地方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政治结构,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京师防御力量前后对比,排除C项。
10.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图)。此道密旨(  )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一定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各省督抚,排除A项;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此道密旨不利于清政府政治统治,排除D项。
11.(2025·广东湛江联考)1901年3月,军机处电谕全国各省筹款,“将一切可省之费,极力裁节,至地丁、漕折、盐课、厘金等项,更当剔除中饱,涓滴归公”,其中广东、四川被摊派的筹款份额最多。该谕令的颁布是由于清政府(  )
A.正因义和团运动而焦头烂额
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革命运动
C.欲清算“东南互保”涉及省份
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3月,清政府已经与列强议和,清政府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所以要求各省筹款,故选D项。
12.(2025·安徽肥西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
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体现了列强不寻求直接瓜分中国,而以更为隐藏的手段来控制中国,形成侵华的同盟,维护各方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并未体现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主权并不完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5·山东跨地市多校联考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19世纪晚期,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引进西方代议制,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折射出19世纪中国社会的现状。
顺天府尹胡燏棻的主张(戊戌变法前):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光绪帝的处境(戊戌变法前后):
“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上既新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认识(戊戌变法前后):
“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编自李泽昊《康有为与晚清改革
再认识—〈戊戌履霜录〉发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不同力量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哪些阻力?
答案:学习西方与固守传统的矛盾;政治改革与现实政治、经济环境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追求自立自强的矛盾。
答案:传统经济形态根深蒂固;顽固势力(保守势力)强大;康梁自身的认知局限(维新派改革经验的不足)。
解析:第(1)问,结合戊戌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可知,学习西方与固守传统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结合维新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可知,政治改革与现实政治、经济环境的矛盾;结合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追求自立自强的矛盾。第(2)问,结合当时中国仍是农业社会可知,传统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据材料“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可知,顽固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据材料“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可知,康梁自身的认知局限(维新派改革经验的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