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黑暗、独裁统治外部原因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阶段 时间 中心 形式、口号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结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与意义性质 爱国运动 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运动 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思想运动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意义 政党建设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指导思想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阶段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时间 从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和上海著书立说 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团体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书籍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内容 (1)通过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意义 (1)对人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2)对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对中国命运: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3.中共二大时间地点 1922年、上海内容 (1)最低纲领(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背景 (1)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2.国民革命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发展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再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高潮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20课第一目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谈谈这份报刊有何历史研究价值。答案:《新申报》专门报道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解史] 五四运动[释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拓知识]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于1919年撰写,原载《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文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图解史]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拓知识]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共产党人立志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坚强决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坚定信仰和理想追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拓思维]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辨易错]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主题一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 (2023·浙江6月选考,节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金版参考:国内动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先进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运动。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近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影响 (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2022·湖北卷)[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金版参考: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金版参考: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2)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3)新的群众基础: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国际环境: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5)新的革命成就: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主题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做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金版参考: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所以称“国民革命”。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⑤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等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2)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政治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领域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群众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军事领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试题情境 《新青年》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评论考查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核心价值 通过对《新青年》刊文的认识,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1921年4月,中国。现象信息:《新青年》评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出其具有独具慧眼的优点,还强调要参考现在的情形,加以运用。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解读显性信息:《新青年》的刊文,首先肯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但同时也指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昧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说明反对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加之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一战后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侵略,知识界认识到践行马克思主义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未提及广泛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命题点1:五四运动的影响(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时尚”,故D项错误。命题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要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维护工人权利,就应该成立工人组织,这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A项;C项“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D项。命题点3: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2023·全国卷Ⅱ)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命题点4: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并未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C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919年《申报》主笔陈冷曾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文章称:“今和会之划约已宣示矣,其结果如何?所谓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这表明( )A.作者号召国人应奋起抗争维护主权B.中国民众已经果断地采取自救行动C.社会舆论受到外交失败的强烈影响D.报纸开始成为抗击外敌的宣传工具2.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刊“宣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3.(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4.(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在政治斗争中,亦不可忘了经济的要求,因为只有经济斗争的奋进,才能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B.依托经济斗争启发工人阶级革命觉悟C.已经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发动群众为争取民生权利的革命宗旨5.1921年11月20日,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李大钊当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设法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与团的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 )A.展现了中共的组织能力B.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建立D.加快了铁路国有化的进程6.(2025·河北省实验中学开学调研)1922年9月创刊的《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在其首期《本报宣言》中指出:“军阀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恶魔。”这一宣示( )A.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B.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C.推动了国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国际社会支持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该决议指出:“在中国无产阶级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的。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该决议( )A.为国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B.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的基本要求C.包含着党对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党的发展8.(2025·海南诊断)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军阀混战日延长,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这些民谣可以解释( )A.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虚伪性C.军阀割据的必然性 D.工农革命的可行性9.(2025·安徽马鞍山二中开学考)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民党之政纲”,其中对内政策第11条即明确说明:“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说明( )A.国民党关注农民群体利益B.中共政治纲领获得国民党认同C.国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国民党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10.(2025·山东潍坊开学调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反对进行党内合作B.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C.主张建立工农联盟D.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11.(2025·江苏常州期中)北伐战争爆发后,天津的《北洋画报》围绕“讨赤”“以武安国”等关键词介绍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时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画报则围绕“革命”“崇文新国”等关键词报道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此种差异能够说明(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B.区域文化影响价值观C.政治媒体缺乏客观性D.各方重视利用舆论战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举措( )A.表明国民革命开始兴起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C.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13.(2025·江西赣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A.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B.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C.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D.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北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前者如陈独秀诸人,后者如梁启超诸人。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至用“改造东亚”,不如用“改造中国与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辈)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东亚”无所取义。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至于方法,启民(新民学会会员)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摘编自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1月)(1)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课时作业(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5·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919年《申报》主笔陈冷曾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文章称:“今和会之划约已宣示矣,其结果如何?所谓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这表明( )A.作者号召国人应奋起抗争维护主权B.中国民众已经果断地采取自救行动C.社会舆论受到外交失败的强烈影响D.报纸开始成为抗击外敌的宣传工具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和会”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指的是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材料“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表明要自救,这是作者号召国人应奋起抗争维护主权,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文章的观点,未提及民众的态度和行动,不能断定已采取行动,排除B项;材料仅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是整个社会舆论,排除C项;D项“开始”材料不能说明,排除。2.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刊“宣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答案:C解析:材料“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重点抨击社会不平等与阶级对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3.(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通俗易懂的象征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更有助于启发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和斗争目标,故选A项。材料是以象征和引喻的方式启发阶级觉悟,没有正式提出革命任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农联合,排除C项;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随着对农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深入了解而逐步形成的,排除D项。4.(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在政治斗争中,亦不可忘了经济的要求,因为只有经济斗争的奋进,才能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B.依托经济斗争启发工人阶级革命觉悟C.已经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发动群众为争取民生权利的革命宗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只有经济斗争的奋进,才能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可知,经济斗争能够让工人阶级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更加坚定地投入革命,为政治斗争积累力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斗争对政治斗争的促进作用,而非革命前途,排除A项;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斗争对政治斗争的助力,最终是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不是争取民生权利,排除D项。5.1921年11月20日,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李大钊当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设法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与团的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 )A.展现了中共的组织能力B.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建立D.加快了铁路国有化的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设法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与团的组织”“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体现了以李大钊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的组织能力,故选A项。1921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农民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铁路国有化无关,排除D项。6.(2025·河北省实验中学开学调研)1922年9月创刊的《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在其首期《本报宣言》中指出:“军阀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恶魔。”这一宣示( )A.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B.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C.推动了国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国际社会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9月”“军阀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恶魔”可知,这一宣示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中共二大中党的最低纲领相符,B项正确。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排除A项;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这一宣示针对国际帝国主义,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支持,排除D项。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该决议指出:“在中国无产阶级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的。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该决议( )A.为国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B.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的基本要求C.包含着党对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党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的决议认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利,这表明中共已经初步认识到加强与资产阶级合作的重要性,这为1924年开展的国民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故选A项。党的最高纲领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这与材料强调与资产阶级联合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党对革命策略的思考,而非革命道路的思考,排除C项;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项。8.(2025·海南诊断)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军阀混战日延长,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这些民谣可以解释( )A.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虚伪性C.军阀割据的必然性 D.工农革命的可行性答案:A解析:从民谣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工农群众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结束军阀统治,解救人民于水火,凸显了国民革命的迫切性,故选A项。民主共和的虚伪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表面上是民主共和,但实际上权力仍被军阀等势力操控,与民谣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谣表达的是对军阀混战局面的批判,而不是解释军阀割据的必然性,排除C项;工农革命的可行性强调的是工农阶级的力量、革命的条件等因素,而民谣只是反映了工农群众遭受苦难的情况,排除D项。9.(2025·安徽马鞍山二中开学考)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民党之政纲”,其中对内政策第11条即明确说明:“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说明( )A.国民党关注农民群体利益B.中共政治纲领获得国民党认同C.国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国民党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答案:C解析:1924年处于国民革命初期,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有利于吸引广大劳工参与国民革命,增强革命的力量,C项正确。国民党关注劳工群体利益,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国民党对中共政治纲领的态度,排除B项;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排除D项。10.(2025·山东潍坊开学调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反对进行党内合作B.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C.主张建立工农联盟D.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在参加民族运动中的独立地位,不附属于资产阶级,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D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排除A项;中共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工农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11.(2025·江苏常州期中)北伐战争爆发后,天津的《北洋画报》围绕“讨赤”“以武安国”等关键词介绍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时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画报则围绕“革命”“崇文新国”等关键词报道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此种差异能够说明(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B.区域文化影响价值观C.政治媒体缺乏客观性D.各方重视利用舆论战答案:D解析:天津的《北洋画报》和上海租界的《良友》画报在报道北伐战争时,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和立场,反映了各自支持的政治势力的观点。这种差异说明各方在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宣传,以争取民众支持和影响公众舆论,D项正确。材料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排除A项;立场不同不能体现区域文化不同,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举措( )A.表明国民革命开始兴起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C.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由材料“1926年11月”“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可知,北伐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农民运动,支持配合了北伐战争,故选C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运的发展范围而非发展水平,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并未转移,排除D项。13.(2025·江西赣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A.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B.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C.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D.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北伐期间,武汉、九江等地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最终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C项正确。工人阶级不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一切特权,排除B项;导致统一战线内部分化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运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北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前者如陈独秀诸人,后者如梁启超诸人。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至用“改造东亚”,不如用“改造中国与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辈)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东亚”无所取义。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至于方法,启民(新民学会会员)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摘编自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1月)(1)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答案:(1)中国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相联系;全面改造中国与世界;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可得出,中国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相联系;据材料“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可得出,全面改造中国与世界;据材料“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可得出,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第(2)问,据材料“摘编自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国际、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据材料“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可得出,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19(共75张PPT)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19-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史,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时期具体表现 政治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摧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思想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第18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原因(2)经过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的黑暗、独裁统治外部原因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阶段 时间 中心 形式、口号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结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与意义性质 爱国运动 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运动 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思想运动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意义 政党建设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指导思想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阶段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时间 从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和上海著书立说 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团体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书籍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内容 (1)通过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意义 (1)对人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2)对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对中国命运: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3.中共二大时间地点 1922年、上海内容 (1)最低纲领(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背景 (1)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2.国民革命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发展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再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高潮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20课第一目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思考:谈谈这份报刊有何历史研究价值。答案:《新申报》专门报道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解史] 五四运动[释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拓知识]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于1919年撰写,原载《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文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图解史]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拓知识]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共产党人立志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坚强决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坚定信仰和理想追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拓思维]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辨易错]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 (2023·浙江6月选考,节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金版参考:国内动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先进国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运动。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近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3)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影响 (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2022·湖北卷)[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 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金版参考: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金版参考: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2)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3)新的群众基础: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4)新的国际环境: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5)新的革命成就: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主题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做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金版参考: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所以称“国民革命”。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⑤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等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2)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政治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领域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群众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军事领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试题情境 《新青年》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评论考查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核心价值 通过对《新青年》刊文的认识,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1921年4月,中国。现象信息:《新青年》评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出其具有独具慧眼的优点,还强调要参考现在的情形,加以运用。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解读显性信息:《新青年》的刊文,首先肯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但同时也指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昧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说明反对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加之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一战后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侵略,知识界认识到践行马克思主义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未提及广泛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命题点1:五四运动的影响(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时尚”,故D项错误。命题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要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维护工人权利,就应该成立工人组织,这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A项;C项“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D项。命题点3: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2023·全国卷Ⅱ)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命题点4: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等人在1924年将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强调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此时国内正处于大革命时期,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故他们的行动是为了与国内革命形势相呼应,A项正确。该刊物改名并未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此时已经确立,排除C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1919年《申报》主笔对国人的号召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中共强调经济斗争对政治斗争的作用 中共投身工人运动 党的最低纲领的体现 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 中共重视革命领导权 问题 北伐战争中的南北媒体报道差异 1926年中共农运计划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观点一、选择题1.(2025·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919年《申报》主笔陈冷曾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文章称:“今和会之划约已宣示矣,其结果如何?所谓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这表明( )A.作者号召国人应奋起抗争维护主权B.中国民众已经果断地采取自救行动C.社会舆论受到外交失败的强烈影响D.报纸开始成为抗击外敌的宣传工具解析:材料中的“和会”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之主张者,今犹有丝毫存在者耶”指的是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材料“若不能自谋、自助而欲望诸人,则终归于空想而已”表明要自救,这是作者号召国人应奋起抗争维护主权,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文章的观点,未提及民众的态度和行动,不能断定已采取行动,排除B项;材料仅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是整个社会舆论,排除C项;D项“开始”材料不能说明,排除。2.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刊“宣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解析:材料“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重点抨击社会不平等与阶级对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3.(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多以犁头、锤子、镰刀等简捷有力的劳动工具为象征物,如犁头“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连根铲除”,“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注重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B.初步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C.尝试开展工农联合的革命运动D.基本形成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通俗易懂的象征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更有助于启发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和斗争目标,故选A项。材料是以象征和引喻的方式启发阶级觉悟,没有正式提出革命任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农联合,排除C项;土地革命的政策主张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随着对农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深入了解而逐步形成的,排除D项。4.(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在政治斗争中,亦不可忘了经济的要求,因为只有经济斗争的奋进,才能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B.依托经济斗争启发工人阶级革命觉悟C.已经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发动群众为争取民生权利的革命宗旨解析:据材料“只有经济斗争的奋进,才能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可知,经济斗争能够让工人阶级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更加坚定地投入革命,为政治斗争积累力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斗争对政治斗争的促进作用,而非革命前途,排除A项;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斗争对政治斗争的助力,最终是增长政治斗争的力量,不是争取民生权利,排除D项。5.1921年11月20日,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李大钊当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设法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与团的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 )A.展现了中共的组织能力B.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建立D.加快了铁路国有化的进程解析:材料“设法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与团的组织”“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体现了以李大钊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的组织能力,故选A项。1921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农民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铁路国有化无关,排除D项。6.(2025·河北省实验中学开学调研)1922年9月创刊的《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在其首期《本报宣言》中指出:“军阀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恶魔。”这一宣示( )A.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B.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C.推动了国共首次合作D.得到了国际社会支持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9月”“军阀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恶魔”可知,这一宣示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中共二大中党的最低纲领相符,B项正确。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排除A项;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这一宣示针对国际帝国主义,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支持,排除D项。7.(2025·吉林一模)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该决议指出:“在中国无产阶级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的。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该决议( )A.为国民革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B.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的基本要求C.包含着党对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D.表明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党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的决议认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利,这表明中共已经初步认识到加强与资产阶级合作的重要性,这为1924年开展的国民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故选A项。党的最高纲领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这与材料强调与资产阶级联合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党对革命策略的思考,而非革命道路的思考,排除C项;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项。8.(2025·海南诊断)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军阀混战日延长,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这些民谣可以解释( )A.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B.民主共和的虚伪性C.军阀割据的必然性 D.工农革命的可行性解析:从民谣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工农群众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结束军阀统治,解救人民于水火,凸显了国民革命的迫切性,故选A项。民主共和的虚伪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表面上是民主共和,但实际上权力仍被军阀等势力操控,与民谣主旨不符,排除B项;民谣表达的是对军阀混战局面的批判,而不是解释军阀割据的必然性,排除C项;工农革命的可行性强调的是工农阶级的力量、革命的条件等因素,而民谣只是反映了工农群众遭受苦难的情况,排除D项。9.(2025·安徽马鞍山二中开学考)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民党之政纲”,其中对内政策第11条即明确说明:“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说明( )A.国民党关注农民群体利益B.中共政治纲领获得国民党认同C.国民革命需要新生的力量D.国民党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解析:1924年处于国民革命初期,国民党制定新劳工政策有利于吸引广大劳工参与国民革命,增强革命的力量,C项正确。国民党关注劳工群体利益,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国民党对中共政治纲领的态度,排除B项;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以服务劳工群体为宗旨,排除D项。10.(2025·山东潍坊开学调研)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反对进行党内合作B.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C.主张建立工农联盟D.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在参加民族运动中的独立地位,不附属于资产阶级,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D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排除A项;中共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工农联盟的信息,排除C项。11.(2025·江苏常州期中)北伐战争爆发后,天津的《北洋画报》围绕“讨赤”“以武安国”等关键词介绍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时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画报则围绕“革命”“崇文新国”等关键词报道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此种差异能够说明(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B.区域文化影响价值观C.政治媒体缺乏客观性D.各方重视利用舆论战解析:天津的《北洋画报》和上海租界的《良友》画报在报道北伐战争时,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和立场,反映了各自支持的政治势力的观点。这种差异说明各方在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宣传,以争取民众支持和影响公众舆论,D项正确。材料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排除A项;立场不同不能体现区域文化不同,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12.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举措( )A.表明国民革命开始兴起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C.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解析:由材料“1926年11月”“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可知,北伐战争时期,中共提出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农民运动,支持配合了北伐战争,故选C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运的发展范围而非发展水平,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并未转移,排除D项。13.(2025·江西赣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A.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B.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C.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D.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北伐期间,武汉、九江等地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最终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C项正确。工人阶级不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一切特权,排除B项;导致统一战线内部分化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并非工人运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北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前者如陈独秀诸人,后者如梁启超诸人。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至用“改造东亚”,不如用“改造中国与世界”。提出“世界”,所以明吾侪(辈)的主张是国际的;提出“中国”,所以明吾侪的下手处;“东亚”无所取义。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至于方法,启民(新民学会会员)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摘编自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1月)(1)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答案:中国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相联系;全面改造中国与世界;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可得出,中国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相联系;据材料“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可得出,全面改造中国与世界;据材料“改良是补缀办法,应主张大规模改造”“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可得出,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第(2)问,据材料“摘编自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国际、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据材料“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可得出,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反思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8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ocx 第18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