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一边倒” 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另起炉灶” (1)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成就(1)日内瓦会议概况 1954年,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结果 朝鲜问题未达成协议,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亚非会议概况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内容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背景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1954年宪法(1)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政治制度体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4.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辨易错]“一边倒”不是指新中国依附苏联,而是指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拓知识]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释概念] 三大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辨正误](1)“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实现。(×)[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25课问题探究。思考: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答案:人民民主原则。[图解史]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主题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在万国宫开幕。由于美国和韩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问题被搁置,印度支那问题成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美国向法国施加种种压力,并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为促使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代表团利用英法和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最终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于7月21日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总理如是总结:“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根据吴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金版参考: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局面逐渐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影响了远东地区的安定;美国希望扩张自身势力;法国希望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新中国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的影响。金版参考:有利于中国南部边境的相对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宣传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题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 1956年 1957年工业总产值 349.0 703.6 783.9农业总产值 461.0 582.9 604.0工农业总产值 810.0 1286.5 1387.9材料二 [问题探究] 材料一、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发展现象?金版参考: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一体(主体:工业化建设)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⑤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2)原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⑤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24·浙江6月选考)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试题情境 外国媒体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报道考查知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核心价值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价值,认识中国在和平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现象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时候提出来的。解读显性信息:中国颠覆了武力行事的国家行为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保持了与邻国的和睦关系,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长期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供规范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__B__项正确。3.排除干扰A、C、D三项不是用来处理邻国关系,均排除。命题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2021·山东卷)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B项错误。A项材料未提及,排除;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即表明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C项错误。命题点2:三大改造(2023·山东卷)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是对立的统一,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A项正确。“1956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强调国家的行政指导,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厂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不是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命题点3:“一五”计划(2023·河北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答案:A解析:劳动模范盛利的事迹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典型,说明广大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展开,与材料时间1953年至1957年不符,排除B、C两项;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计划,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广西柳州一模)新中国成立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C.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2.(2025·湖南衡阳期末)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中、越、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开始主导国际事务C.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国形象3.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4.(2025·山东德州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的公报声明:“亚洲和非洲国家希望在发展亚非文化合作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发展文化接触”“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该会议(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明确了反殖民反霸权的目标C.实现了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5.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政府间高层互访和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外,中国还邀请一些国家的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友好人士等来华参观访问。此举意在( )A.履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塑造良好国际形象C.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6.(2025·广东珠海一摸)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新兴民族国家和西北欧中立国家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为代表的“维持现状派”、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这种划分的目的是( )A.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C.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D.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7.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芝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9. 如图所示为画家朱鸣冈于1954年创作的水彩宣传画,图片中为一位拖拉机手与老农的对话:“咱们要共同努力来建设社会主义。”该作品体现了当时中国农民( )A.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悦C.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业建设的愿望10.(2025·江苏常州一中阶段测试)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A.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1.1953年,针对长春汽车制造厂建厂中的诸多困难,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业化建设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12.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5.82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据此推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 )A.体现了土地改革的实施效果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D.服务于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13.(2025·四川内江二中开学考)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广告上大字标注“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这条广告注明,“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新到中国电影”,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课时作业(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5·广西柳州一模)新中国成立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C.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答案:B解析:中国在谴责和制裁英国的同时,又同意与英国发展外交和商贸关系,在中英关系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保留余地的做法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B项正确。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是多国参与的、多方面的,不会因为与英国一国关系的发展就被突破,排除A项;决定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是综合国力,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2.(2025·湖南衡阳期末)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中、越、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开始主导国际事务C.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国形象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排除A项;B项“开始主导”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中国推进会议的作用,而非塑造世界大国形象,排除D项。3.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答案:B解析: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按照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来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B项正确。A项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国际法,排除C项;美国当时继续封锁中国,排除D项。4.(2025·山东德州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的公报声明:“亚洲和非洲国家希望在发展亚非文化合作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发展文化接触”“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该会议(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明确了反殖民反霸权的目标C.实现了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亚洲和非洲国家”可知,该会议为亚非会议;根据材料“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该会议明确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故选B项,排除A项。C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虽然公报中提到了人权问题,但并未表明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5.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政府间高层互访和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外,中国还邀请一些国家的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友好人士等来华参观访问。此举意在( )A.履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塑造良好国际形象C.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政府层面的外交活动外,还积极邀请部分国家的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友好人士等来华参观访问,这样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生政权,了解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B项正确。“另起炉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意图所在,排除;邀请民间团体等来华参观访问与解决国际争端无关,排除D项。6.(2025·广东珠海一摸)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新兴民族国家和西北欧中立国家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为代表的“维持现状派”、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这种划分的目的是( )A.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C.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D.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的这种划分有助于明确适合建交的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能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故选C项。该划分本身体现了“一边倒”方针的调整,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周恩来的划分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类型,与人民民主国家无关,排除D项。7.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只有把当时全国非常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经济建设,才能适应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芝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巨大发展,证实了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D项正确。A项是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排除;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9. 如图所示为画家朱鸣冈于1954年创作的水彩宣传画,图片中为一位拖拉机手与老农的对话:“咱们要共同努力来建设社会主义。”该作品体现了当时中国农民( )A.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悦C.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业建设的愿望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及的时间是1954年,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并结合“咱们要共同努力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对话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改造”,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具体说明“支援工业建设”,排除D项。10.(2025·江苏常州一中阶段测试)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A.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是为大力发展工业化而做好日常生活保障,A项正确。缓解粮食危机要靠主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组织形式的改变,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排除D项。11.1953年,针对长春汽车制造厂建厂中的诸多困难,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业化建设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答案:C解析:长春汽车制造厂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成功建成投产,体现了当时我国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是“一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政府对我国的援助,排除D项。12.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5.82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据此推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 )A.体现了土地改革的实施效果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D.服务于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人口普查与A、B、C三项无关,均排除。13.(2025·四川内江二中开学考)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答案:D解析:材料“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体现了党建立了能够深入基层的制度,改变了过去分散的状态,D项正确。A项“实现了国家统一”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并非完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排除B项;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广告上大字标注“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这条广告注明,“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新到中国电影”,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日本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中展览机械、金属、冶金产品等重工业品及各种轻工业品,彰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外关系上,1954年,周恩来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1955年在日本举行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不仅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彰显了我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新突破。通过免费放映中国电影和举办商品展览会等,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及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依据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本的中国商品展览会彰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可得论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论述,可从“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成就进行说明,并点明外交展现了中国的成就。最后,总结升华主题。15(共58张PPT)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一边倒” 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另起炉灶” (1)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2)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成就(1)日内瓦会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况 1954年,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结果 朝鲜问题未达成协议,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提出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亚非会议概况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内容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背景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 (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1954年宪法(1)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政治制度体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4.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辨易错]“一边倒”不是指新中国依附苏联,而是指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拓知识] 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释概念] 三大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辨正误](1)“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挖教材]阅读纲要上第25课问题探究。思考: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答案:人民民主原则。[图解史]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在万国宫开幕。由于美国和韩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问题被搁置,印度支那问题成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美国向法国施加种种压力,并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为促使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代表团利用英法和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最终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于7月21日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总理如是总结:“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根据吴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的影响。金版参考: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局面逐渐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影响了远东地区的安定;美国希望扩张自身势力;法国希望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新中国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金版参考:有利于中国南部边境的相对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宣传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四大特点(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题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 1956年 1957年工业总产值 349.0 703.6 783.9农业总产值 461.0 582.9 604.0工农业总产值 810.0 1286.5 1387.9材料二 [问题探究]材料一、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发展现象?金版参考: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一体(主体:工业化建设)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⑤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2)原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⑤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浙江6月选考)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试题情境 外国媒体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报道考查知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核心价值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价值,认识中国在和平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现象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时候提出来的。解读显性信息:中国颠覆了武力行事的国家行为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保持了与邻国的和睦关系,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长期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为我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供规范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__B__项正确。3.排除干扰A、C、D三项不是用来处理邻国关系,均排除。命题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外交思想(2021·山东卷)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B项错误。A项材料未提及,排除;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即表明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C项错误。命题点2:三大改造(2023·山东卷)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解析: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是对立的统一,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A项正确。“1956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强调国家的行政指导,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厂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不是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命题点3:“一五”计划(2023·河北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解析:劳动模范盛利的事迹作为“一五”计划期间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典型,说明广大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展开,与材料时间1953年至1957年不符,排除B、C两项;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计划,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英关系 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反殖民反霸权的 目标 中国邀请外国非政府组织来华参观的目的 中国划分资本主义国家类型的目的 实行计划经济的 原因 农业改造的影响题号 9 10 11 12 13 14难易度 ★★ ★★★ ★★ ★★★ ★★★ ★★★知识点 农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憧憬 1953年有关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的文件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的表现 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 党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 1955年日本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一、选择题1.(2025·广西柳州一模)新中国成立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做法(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C.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解析:中国在谴责和制裁英国的同时,又同意与英国发展外交和商贸关系,在中英关系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保留余地的做法彰显了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B项正确。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是多国参与的、多方面的,不会因为与英国一国关系的发展就被突破,排除A项;决定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是综合国力,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2.(2025·湖南衡阳期末)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分别与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苏联领导人会晤,进一步协调了中、越、苏三国的看法,打破了会议僵局,扫除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关系取得突破 B.开始主导国际事务C.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塑造世界大国形象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排除A项;B项“开始主导”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中国推进会议的作用,而非塑造世界大国形象,排除D项。3.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解析: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按照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来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B项正确。A项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国际法,排除C项;美国当时继续封锁中国,排除D项。4.(2025·山东德州开学考)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的公报声明:“亚洲和非洲国家希望在发展亚非文化合作的同时,同其他国家发展文化接触”“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该会议(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明确了反殖民反霸权的目标C.实现了亚非国家联合自强D.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亚洲和非洲国家”可知,该会议为亚非会议;根据材料“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该会议明确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故选B项,排除A项。C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虽然公报中提到了人权问题,但并未表明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5.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政府间高层互访和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外,中国还邀请一些国家的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友好人士等来华参观访问。此举意在( )A.履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塑造良好国际形象C.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政府层面的外交活动外,还积极邀请部分国家的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友好人士等来华参观访问,这样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生政权,了解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B项正确。“另起炉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意图所在,排除;邀请民间团体等来华参观访问与解决国际争端无关,排除D项。6.(2025·广东珠海一摸)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新兴民族国家和西北欧中立国家为代表的“和平中立派”、以英法为代表的“维持现状派”、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这种划分的目的是( )A.调整“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C.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D.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解析:据材料可知,周恩来的这种划分有助于明确适合建交的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能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故选C项。该划分本身体现了“一边倒”方针的调整,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周恩来的划分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类型,与人民民主国家无关,排除D项。7.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A.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B.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C.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D.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解析:材料强调只有把当时全国非常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经济建设,才能适应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芝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解析: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巨大发展,证实了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D项正确。A项是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排除;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9. 如图所示为画家朱鸣冈于1954年创作的水彩宣传画,图片中为一位拖拉机手与老农的对话:“咱们要共同努力来建设社会主义。”该作品体现了当时中国农民( )A.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加入人民公社的喜悦C.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憧憬D.支援工业建设的愿望解析:材料所述及的时间是1954年,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并结合“咱们要共同努力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对话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改造”,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具体说明“支援工业建设”,排除D项。10.(2025·江苏常州一中阶段测试)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 )A.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农村工作部强调大城市郊区的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是为大力发展工业化而做好日常生活保障,A项正确。缓解粮食危机要靠主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组织形式的改变,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排除D项。11.1953年,针对长春汽车制造厂建厂中的诸多困难,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一化三改”助推工业化建设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解析:长春汽车制造厂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成功建成投产,体现了当时我国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是“一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政府对我国的援助,排除D项。12.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5.82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据此推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 )A.体现了土地改革的实施效果B.加速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D.服务于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解析:据材料“1953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的人口普查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人口普查与A、B、C三项无关,均排除。13.(2025·四川内江二中开学考)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解析:材料“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体现了党建立了能够深入基层的制度,改变了过去分散的状态,D项正确。A项“实现了国家统一”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并非完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排除B项;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4.(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约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广告上大字标注“东京中国见本市(东京中国商品展览会)”,标题上方的文字强调“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这条广告注明,“免费入场,欢迎参观,免费放映新到中国电影”,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广告还介绍了展览的主要产品品类:第一类是日本工业原料所需的中国矿产品,包括煤炭、铁矿石、盐等;第二类是与日本家庭密切相关的中国农产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关农产品加工品;第三类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重工业品,包括机械、金属、冶金产品、化工产品;第四类是中国各种轻工业品,包括针织品、文具、日用百货、酒、烟、皮革、毛皮;第五类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手工艺品,包括地毯、刺绣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饰品、漆器。——摘编自赵新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品牌对外传播研究(1949-1965)》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日本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中展览机械、金属、冶金产品等重工业品及各种轻工业品,彰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外关系上,1954年,周恩来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1955年在日本举行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不仅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彰显了我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新突破。通过免费放映中国电影和举办商品展览会等,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及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依据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主流媒体出现的首条中国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本的中国商品展览会彰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可得论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论述,可从“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成就进行说明,并点明外交展现了中国的成就。最后,总结升华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docx 第23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