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1)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卷(1) (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范围:第一单元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河南南阳月考] 早期人类从迁徙逐渐转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形成,进一步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推动城市、青铜器等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据此可知,推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语言交流的形成
C.金属工具的出现 D.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度
2.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导致定居,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 ( )
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3.下表所示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地区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4.《汉谟拉比法典》在前言和结语部分都提到:法典的制定来自神的旨意,后世若违背法典就是违背神意,必然遭到“神罚”。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
A.宗教祭司对世俗贵族的支配 B.“王在法下”政治传统的深远影响
C.商品经济和契约精神的发展 D.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
5.[2024·安徽部分名校月考] 约公元前2800年至前2371年,两河流域南部处于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是苏美尔文明的成熟期。这主要表现在 ( )
A.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C.一系列城市国家出现 D.统一的大帝国兴起
6.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第一个季节叫阿赫特,意为“泛滥”,又称泛滥季;第二个季节叫佩雷特,意即河水退却,也称播种季;第三个季节叫夏矛,是“无水”季节,也叫收获季。这种划分反映出古埃及文明 ( )
A.数学方面的成就突出 B.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天文历法的高度发达 D.农耕技术水平的高超
7.[2024·山东青岛月考] 观察下图,它们 ( )
           古埃及文字      中国古代文字
A.体现了文化多元特色 B.体现了生产生活内容
C.说明了阶级分化本质 D.反映了文化隔阂差异
8.[2024·河北张家口月考] 据载,公元前6—公元2世纪的印度,有的婆罗门用男奴隶耕田,用女奴隶磨面;有的婆罗门父子二人下田耕作,却令奴隶负责送饭。这反映出当时印度 ( )
A.伦理道德得到推崇 B.奴隶制经济逐渐兴起
C.种姓制度受到冲击 D.婆罗门地位不断下降
9.[2024·广东佛山月考] 某学生在学习中,整理了世界古代文明的部分信息(如下图)。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是 ( )
A.大河文明,相对独立 B.相对独立,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交往密切 D.交往密切,大河文明
10.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盲目的自由,其实是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 )
A.是小国寡民城邦的产物 B.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C.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 D.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11.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铁拉岛7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据此可知古希腊的扩张方式为 ( )
A.武力扩张 B.殖民扩张
C.移民扩张 D.商业殖民
12.[2024·江苏扬州月考] 下表是古代世界文明区骑兵使用情况。这表明 ( )
波斯  骑兵往往是先锋
马其顿  重骑兵是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打击力量
罗马  广泛利用骑兵
A.骑兵成为各地区的普遍兵种
B.战术进步有助于古代帝国形成
C.马是战争中必用的武器装备
D.交通改善推动文明扩展与交流
13.[2024·山东菏泽期末] 波斯帝国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伊朗地区的官方语言为埃兰语,巴比伦地区为阿卡德语,埃及为古埃及语,在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使用的阿拉米亚语为帝国的通用语言。这一政策( )
A.顺应了多民族国家的要求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阻碍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 D.旨在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14.[2024·吉林长春月考]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5.[2024·广东东莞月考] 有学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大多数帝国在观念上往往强调中央集权,在实践中则尽可能地实行地方分权,让地方保持基本自治,自主决定司法、公民权等事务,甚至允许某些城市在一定时期内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有在地方发生麻烦时,国王或总督才会出面干预。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 B.扩大了文明的区域
C.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的需要 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16.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整个中东,形成新文明。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 )
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巩固了马其顿王国统治
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7.罗马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逐渐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这一做法 ( )
A.使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B.加速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
C.导致欧洲大陆由分裂走向统一 D.加强了对各辖区的有效控制
18.“赛里斯”是古代罗马对中国的一个称呼,原意指丝绸。“大秦”是汉朝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认为“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表明 ( )
A.古罗马与中国有直接官方交往
B.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比较密切
C.汉朝政府拥有“天朝上国”的观念
D.新航路开辟推动罗马与汉朝往来
19.[2024·广东揭阳月考] 埃及早期阶梯式的金字塔有意识地借鉴了苏美尔的建筑,其象形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苏美尔楔形文字的书写方式;古希腊罗马文明从巴比伦、腓尼基等文明中汲取了营养成分。这说明( )
A.苏美尔文明领先世界 B.西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D.区域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
20.[2024·广东汕尾开学考试] 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古希腊艺术与西亚艺术,前者“只能是一个小弟弟而已”,“西亚文化对于爱琴海地区诸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下列选项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B.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首创“历史”一词
C.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D.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源于西亚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在两河流域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英国学者萨格斯统计,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颁布成为两河流域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乌尔第三王朝国王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两河流域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开创了两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古代两河流域影响最大的法典当属《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法典。
——摘编自关颖、唐韵娣《欧洲文化源流》
材料二 乌尔第三王朝重视农业、兴建水利工程,不断扩大国王与寺庙的农庄。一个农庄管理者可拥有15公顷土地。在劳动力方面,10个城内王室与寺庙占有2.1万多名奴隶。国王舒尔吉在位时9次向外远征,与西北部阿摩利人发生冲突,久而久之,阿摩利人不断威胁着乌尔第三王朝的独立。公元前2007年,乌尔第三王朝被阿摩利人征服了。巴比伦横跨在幼发拉底河上,控制着海陆交通的要道。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姆阿布姆于此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后,掌握了公社与寺庙的领导权,在军事与政治上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其后,汉谟拉比陆续征服了埃什努那、拉尔沙、玛里和亚述,巴比伦王国愈加强大。
——摘编自阎宗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两河流域重视法律建设的目的。(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在公元前8—前4世纪的4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民主制等不同政体。古希腊的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思考和探索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问题。一些古希腊先哲提出了正义就是善,认为国家治理者应该是正义的善者,城邦的治理必须遵循至善理念,城邦的治理必须是法治的治理。古希腊城邦社会经济和文化能够得到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治理的发展。
——摘编自许耀桐《国家治理:古希腊城邦的启示》
材料二 罗马帝国前期,屋大维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将行省划分为元首省与元老院省。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设有军队驻扎。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并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屋大维还设立财务督察使一职,主要职责为前往各行省收取税款。他规定行省禁止举行各种集会、结社活动,但却有意识地宣传对元首的崇拜,几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罗马女神庙和奥古斯都(屋大维)圣庙,人们每年都从行省内各地聚集到省府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
——摘编自杜建军《罗马帝国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治理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前期行省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
23.(12分)[2024·安徽安庆、池州、铜陵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文明早期到现当代,人类文明始终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多样性,一是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一是同一文明体内部构成要素、构成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和冲突。可以说,“文明”与“多样”具有共生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也是引发各类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
——摘编自陈忠《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清楚。)(12分)
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1.A [解析] 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是最重要因素,排除B、C、D三项。
2.C [解析] “农耕生产”“游牧生产”体现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有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体现两种文明的交融和交流,C项正确,排除A、B项;材料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未体现一体格局,排除D项。
3.D [解析] 依据材料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分别孕育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A项;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未涉及地区间的文明交流,排除C项。
4.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法典的制定来自神的旨意,结合所学,古代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认为神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的统治权来源于神,法律是神的意志的体现,D项正确;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是世俗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宗教祭司支配世俗贵族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实行君主专制,并没有“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汉谟拉比法典》内容涉及商品经济或体现契约精神,排除C项。
5.C [解析]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故选C项;“原始农业开始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当时尚未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排除D项。
6.B [解析] 从材料中可得出,古埃及人对于季节的划分,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业生产,反映出古埃及文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埃及数学、天文历法高度发达,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体现古埃及的农耕技术水平,排除D项。
7.B [解析] 古代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图片上的文字与生产生活相统一,图片展现的中国古代的文字也展现了生产生活内容,B项正确;图片所示古埃及文字和中国古代文字同属于象形文字,未体现文化多元特色,排除A项;图片不能反映“阶级分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两种文化有相似性,这并非反映文化隔阂差异,排除D项。
8.C [解析] 婆罗门原来是印度社会最高等级,主掌祭祀,但是这一时期,婆罗门中部分人也从事农业或者亲自耕作,反映出当时印度种姓制度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印度推崇伦理道德的信息,排除A项;当时印度奴隶制经济已经兴起,排除B项;当时婆罗门仍然是社会最高等级,D项表述有误,排除。
9.A [解析] 图示各个文明分布在大河流域,如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故图示文明呈现的特征之一是大河文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A项正确。“海洋文明”与图示信息不符,“交往密切”表述错误,排除B、C、D项。
10.C [解析] 依据材料“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共同参与国家管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而不是雅典民主制度是小国寡民城邦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人民主权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制度在民主运作上的局限性,而不是雅典民主的范围,排除D项。
11.C [解析] 根据材料,古希腊人通过将一部分居民迁居外国的方式来实现扩张,C项正确;材料提及移民而非武力征服,排除A项;殖民扩张一般指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建立殖民地,进行资源掠夺和商品或资本输出的扩张方式,排除B项;材料所述铁拉人的扩张是为了缓解城邦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压力,而非争夺商业利益,排除D项。
12.B [解析] 波斯、马其顿和罗马都使用了骑兵,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说明战术进步有助于古代帝国形成,B项正确。“骑兵成为各地区的普遍兵种”“马是战争中必用的武器装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C项;骑兵属于军事兵种之一,与交通改善与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3.A [解析] 波斯帝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帝国境内采取多种语言主要是为了满足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多种官方语言并存与中央集权弱化的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并不会阻碍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排除C项;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排除D项。
14.B [解析]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虽然沿袭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进行分割,且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将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取消,说明亚历山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亚历山大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没有体现亚历山大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排除A、C项;材料中的措施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15.C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因地制宜,尊重地方风俗,有助于缓和矛盾,适应了当时帝国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做法不一定导致地方分裂势力恶性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帝国内的统治措施,和文明区域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古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帝国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项。
16.C [解析] 据材料“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整个中东,形成新文明。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生活环境”“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以及他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不利于巩固马其顿王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无法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D项。
17.B [解析] 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成为国家的主要生产者,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的影响,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提及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与加强对各辖区的有效控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8.B [解析] 材料中“赛里斯”“大秦”等称呼的由来体现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对方的世界中都因为各自的特色而闻名,说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比较密切,B项正确;古罗马与中国不存在直接的官方交往,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D [解析] 古埃及的建筑和象形文字都借鉴了苏美尔的文明成就。古希腊罗马文明汲取了巴比伦、腓尼基等文明的成就。这体现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说明区域交流有利于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美尔文明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体现西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西亚文明的借鉴,而不是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排除C项。
20.C [解析] 材料强调西亚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C项与史实及材料主旨均相符,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西亚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以及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首创“历史”一词,分别是西亚和古希腊各自的文明成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而不是源于西亚,排除D项。
21.(1)特点:法律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关注社会生活);立法受到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于国家统治);法律逐渐规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权威性);法律较为完整和系统化。
(2)目的:规范社会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组织生产,开展建设;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地位;建立统治秩序,推进武力扩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法典的制定和颁布成为两河流域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得出,法律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关注社会生活);根据材料一中的“乌尔第三王朝国王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可得出,立法受到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于国家统治);根据材料一中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两河流域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开创了两河流域成文法典之先河”可得出,法律逐渐规范化、成文化(注重法律的权威性);根据材料一中的“古代两河流域影响最大的法典当属《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法典”可得出,法律较为完整和系统化。第(2)问,根据材料一“法律在两河流域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可得出,规范社会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二中的“乌尔第三王朝重视农业、兴建水利工程,不断扩大国王与寺庙的农庄。一个农庄管理者可拥有15公顷土地。在劳动力方面,10个城内王室与寺庙占有2.1万多名奴隶”可得出,组织生产,开展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地位的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后,掌握了公社与寺庙的领导权,在军事与政治上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其后,汉谟拉比陆续征服了埃什努那、拉尔沙、玛里和亚述,巴比伦王国愈加强大”可得出,建立统治秩序、推进武力扩张。
22.(1)特点:出现了诸多不同的政体形式;注重对政体的不断探索;重视法律的作用;城邦不断进行政治改革,推动了民主治理的发展。
(2)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强化了元首的权威;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古希腊城邦在公元前8—前4世纪的4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民主制等不同政体”可得出古希腊出现了诸多不同的政体形式;根据材料一“古希腊的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思考和探索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问题”可得出古希腊先贤在不断思考政权组织形式,即注重对政体的不断探索;根据材料一“城邦的治理必须是法治的治理”可得出古希腊城邦治理重视法治,即重视法律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古希腊城邦社会经济和文化能够得到不断繁荣发展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治理的发展”可得出古希腊不断进行的政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即城邦不断进行政治改革,推动了民主治理的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二“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设有军队驻扎。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加强了元首对地方长官的控制,进而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根据材料二“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并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促进了驿道和邮驿制的发展,即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规定行省禁止举行各种集会、结社活动,但却有意识地宣传对元首的崇拜,几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罗马女神庙和奥古斯都(屋大维)圣庙,人们每年都从行省内各地聚集到省府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可得出行省制度改革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强化了元首的权威。
23.示例:
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拟定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其次,结合世界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