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素养测评卷(3)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素养测评卷(3)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三)
范围:第三单元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指出,当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时,欧洲沿大西洋东岸的航线已经被他们熟悉,而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开辟的航线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航路开辟 ( )
A.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
B.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
C.取决于西欧的航海技术和航线探索
D.主要是因为亚洲商人对财富的追求
2.香料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最贵重的物品之一,其消费者主要是西欧贵族和教会。当时,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子”。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用于交税、交租、还债等。这一历史现象 ( )
A.进一步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
B.表明欧亚陆路贸易通道不畅
C.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反映了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
3.《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亚洲大陆的东部并未被广袤不可逾越的沼泽地封锁,它的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泛海到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
A.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B.奠定了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
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4.[2024·广西百所名校月考] 哥伦布和达·伽马最初的目的是发现可以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让自己的国家从与亚洲的贸易中获利,从而打破中亚、西亚地区和意大利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
A.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天主教会的支持 D.商业革命的刺激
5.[2024·河北沧州十校月考] 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商业活动中。欧洲的商人们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以便获取更多的商品和财富。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C.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D.西欧市民工商阶层的出现
6.[2024·江苏扬州月考] 下图是意大利绘图师巴蒂斯塔·阿格内塞绘制的一幅地图,该地图最可能绘制于 ( )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7.从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4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可他自以为到了印度,就把发现的岛屿叫作西印度群岛。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于1499—1504年到达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为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人们以亚美利哥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下列关于“新大陆”说法正确的是 (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B.“新大陆”是指以前没人居住的大陆
C.真正发现“新大陆”的是亚美利哥
D.“新大陆”的说法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
8.迪亚士在1500年的航行中,遭遇飓风,迪亚士及其同伴全部葬身海底;达·伽马船队出发时共有160人,生还者为54人;麦哲伦船队出发时有265人,生还者为18人。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者具有 ( )
A.冒险与拼搏精神 B.科学与首创意识
C.殖民与扩张野心 D.启蒙与进取思想
9.16世纪以来,天花在美洲肆虐,造成美洲2000万~3000万人病亡,也有人估计病亡人数可能达到了8000万人。鉴于此,历史学家称天花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者”。天花在美洲肆虐主要体现了 ( )
A.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人口迁移的危害
C.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D.殖民主义的罪恶
10.15世纪后期,巧克力饮品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抵达欧洲并流行起来;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据此可知 (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美之间商业联系十分密切
C.欧美的生活方式趋向一致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11.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对安第斯山区的征服,马铃薯被殖民者当作一种“战利品”带回了欧洲,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马铃薯逐渐成为欧洲家庭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推广 ( )
A.解决了欧洲民众的温饱问题 B.改变了欧洲的粮食结构
C.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
12.[2024·安徽蚌埠月考] 16世纪以前,虽然中国丝绸早已远销西欧,但西欧人消费中国丝绸的数量十分有限。16世纪以后,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数量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新航路开辟 ( )
A.开拓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B.促成了太平洋贸易的活跃
C.使中国对欧洲贸易入超 D.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念
13.[2024·河南洛阳月考] 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的开放使闽南商人在合法贸易中独占先机。福建商船将丝绸和瓷器等物资运到菲律宾马尼拉。大量的银元跟随商船从马尼拉返程,输入闽南、粤东地区并在民间广泛流通。这说明月港的开放 ( )
A.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
B.使得西方殖民扩张深入中国东南沿海
C.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正式开通
14.[2024·河南濮阳月考] 16世纪初,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商业公司都清楚地认识到,为了防止葡萄牙的好望角航线带来的威胁,他们必须暂时搁置冲突。这反映出当时 ( )
A.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缔结成同盟
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世界贸易格局
C.地中海沿岸兴起了资本主义萌芽
D.葡萄牙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殖民
15.[2024·河南濮阳月考] 16世纪末,新果阿成为里斯本到澳门航线的中转站,下面的地图藏于里斯本国家图书馆,华丽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可视为罗马“圣城”景观在亚欧大陆的复制与改写。这份地图可用来印证 ( )
新果阿地图(约1540年)
A.拜占庭帝国控制传统东西方贸易
B.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C.西班牙在美洲新大陆的殖民扩张
D.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动
16.[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 下面是1581—1670年白银从欧洲流入亚洲的统计表(单位:吨)。乙国最可能是 ( )
时间 甲国 乙国 丙国
1581—1590年 8.6
1591—1600年
1601—1610年 5.9 5.7 1.3
1611—1620年 4.7 10.9 4.7
1621—1630年 4.4 12.7 7.7
1631—1640年 8.7 5.5
1641—1650年 9.5
1651—1660年 8.6
1661—1670年 11.8 9.9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17.[2024·江苏苏州月考] 在通往亚洲航线开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荷兰人一直从里斯本购买货物;革命胜利后,荷兰于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并授予其宣战、签约、占领土地及修筑要塞等特权。这一措施有助于荷兰 ( )
A.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B.迅速地将菲律宾等地占据为殖民地
C.建立大量的股份公司以及证券交易所
D.战胜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者
18.下表为16世纪和17世纪亚洲香料(丁香和胡椒)在西欧的出售价与其收购价的比值。这主要是由于 ( )
时间 丁香 胡椒
16世纪 73~184倍 13~16倍
17世纪 6倍 7~9倍
注:16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度、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葡萄牙、英国的售出价对比,17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荷兰的出售价对比。
A.贵金属不断涌入引发价格革命 B.三角贸易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
C.全球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D.机器大规模运用降低生产成本
19.[2024·山西大同月考] 下表为16—17世纪西欧贵金属存量及粮食、工业品价格的变化情况,下列项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
年份 白银数量 (千克) 白银指数 黄金数量 (千克) 黄金指数 英国粮食 价格指数 英国工业品 价格指数
1544年 9 190 000 100 815 000 100 100 100
1600年 21 400 000 232 1 192 000 146 244 187
1700年 31 270 000 340 1 580 000 193 316 257
A.催生了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 B.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D.阻碍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20.下表内容是学者对16世纪发生价格革命原因的分析。据此可知 ( )
美洲金银流入说  16世纪西欧物价飞涨归结于美洲金银流入,引发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中欧银产量激增说  15世纪中期起,中欧发掘出大量含银的富铜矿,并且发展起通过铅从富铜矿中分离出银的技术,冶炼技术提升
自然气候变动说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引发物价上涨
人口增长说  整个16世纪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触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价格革命
A.各种史料混杂难以成定论 B.历史事实都具有主观性
C.价格革命形成具有复杂性 D.阶级立场决定观念形成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
21.(14分)[2024·江苏扬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英国海军将领和伊丽莎白时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是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长。德雷克大约于1541年出生在英格兰德文郡的塔维斯托克附近,一个贫穷的虔诚新教徒农民家庭。德雷克的早年时代鲜为人知,但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坚定的新教观念,这使他与天主教西班牙的终身斗争成了事关宗教信仰的事业,当然也与物质回报有关。1566年,德雷克参加了一次前往佛得角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远航,遭到西班牙人袭击,5艘船损失了3艘,许多英国船员被杀,这起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德雷克对西班牙人的仇恨。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海盗活动扩大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这种私掠巡航一旦成功,会使参加者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因此吸引了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包括国王在内,私掠巡航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海盗劫掠的方式是专业性的,有的海军将领及大小货船、渔船的船主、船长、船员专以海上掠夺为主。伊丽莎白女王一贯纵容和支持海盗活动,甚至公开投资于这种具有极大冒险性的私掠巡航。女王的参加使这种活动带有半官方性质。德雷克在1577—1580年、1585年、1589年的出航,是以女王的海军将领的身份来指挥船队的,有时航行出于官方的指令。
——摘自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雷克探寻新环球航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后期德雷克等参加的私掠巡航活动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
22.(14分)[2024·江苏苏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1月,哥伦布到达波尔图·卡巴洛后,当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队有人掳走了6个印第安人,计划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西班牙。哥伦布找到这6个人后,下令释放,并送礼物弥补他们遭受的一切。
——19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你禀告陛下……我们认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经开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们体型匀称,非常聪明……会比其他奴隶都要优秀。
——1494年哥伦布写给安东尼奥·德·托雷斯的信
材料三 1493年1月,船抵达卡隆角……哥伦布热情接待了这群看似野蛮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打开和当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门。哥伦布派了一艘小船送他(印第安人)上岸,还送了很多礼物给他。他一上岸就大喊一声。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西班牙人的武装比印第安人好很多。两个印第安人在战斗中受了伤,剩余的全逃走了。这次战斗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在新大陆的第一次正面冲突。……面对这次流血冲突事件,哥伦布非常伤心。
——摘编自[美]约翰·S.C.阿伯特《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
(1)辨析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哥伦布在对待贩卖奴隶问题上的真实态度,并从史料鉴别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2)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印第安人和哥伦布形象的叙述,并据此推断作者所站的立场及所持的意图。(6分)
(3)据材料三,请剔除作者的主观意识成分,客观地重新叙述哥伦布在美洲登陆事件。(2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引发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水灾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根据材料,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单元素养测评卷(三)
1.A [解析] 根据材料“当他们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岸航行时,不过是航行在早已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开辟的航线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东西方间的航线逐渐出现,新航路是对古代航线的扩展,因此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古代文明与西欧扩张的共同结果,A项正确;“源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往和联系”表述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主导者是欧洲人,排除D项。
2.B [解析] 由材料“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子’”“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可知,中世纪的西欧香料奇缺,价格昂贵,而香料的来源主要是东方,说明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B项正确;材料表明东西方商路不畅,造成西欧香料奇缺,香料价格昂贵,与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无关,排除A项;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推动了西欧探险家开辟新航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排除D项。
3.A [解析] 根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记载内容,西欧人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这说明《马可·波罗行纪》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不是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东方的描述并非都真实可信,排除C项;《马可·波罗行纪》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无关,排除D项。
4.A [解析] 材料表明哥伦布和达·伽马最初开辟新航线是为了打破中亚、西亚地区和意大利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宗教的内容,无法体现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天主教会的支持,排除C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
5.A [解析] 14—15世纪,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西欧人多次进入大西洋,寻找经大西洋抵达印度的航线,A项正确;“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不符合15世纪欧洲发展的史实,排除B项;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C项;西欧市民工商阶层出现于15世纪前,排除D项。
6.C [解析] 材料中地图以欧洲为中心,体现了地圆学说、主要大洲,它最早出现应该在新航路开辟后,C项正确;14世纪,欧洲处于中世纪,当时的人并不认同地圆学说,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完整,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开启于15世纪末,但是地圆学说被证明正确是在16世纪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之后,排除B项;17世纪时,西欧人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于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其地图内容比材料中地图所示信息更加丰富,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为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D项正确;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A项错误;“新大陆”有原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排除B项;真正发现“新大陆”的是哥伦布,排除C项。
8.A [解析] 依据材料“遭遇飓风,迪亚士及其同伴全部葬身海底”“达·伽马船队出发时共有160人,生还者为54人”“麦哲伦船队出发时有265人,生还者为18人”等信息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者具有冒险与拼搏精神,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花伴随西欧殖民者的侵略被带到美洲,美洲原住民由于缺乏对天花的免疫力,因此大量死亡,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天花病毒的肆虐,而非人口迁移的危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食品安全问题,排除C项。
10.A [解析] 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巧克力饮品传入欧洲,小麦也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能得出欧美之间的商业联系状况,排除B项;“趋向一致”表述错误,欧美的生活方式并不一致,排除C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尚未确立,排除D项。
11.B [解析] 根据材料“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马铃薯逐渐成为欧洲家庭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带回欧洲,马铃薯在欧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据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粮食结构,B项正确;“解决了欧洲民众的温饱问题”夸大了马铃薯种植、推广的影响力,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述及马铃薯种植、推广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
12.B [解析]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活跃,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同菲律宾的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购中国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国对欧洲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人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3.C [解析] 月港开放使得大量白银输入东南沿海地区,这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涉及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的贸易,无法体现“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排除A项;此时西方殖民势力尚未进入中国东南沿海,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月港只是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一个港口而已,排除D项。
14.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世界贸易格局,冲击了旧的商业渠道,损害了威尼斯商人和奥斯曼帝国商业公司的利益,B项正确;威尼斯商人和奥斯曼帝国商业公司暂时搁置冲突,不代表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缔结成同盟,排除A项;地中海沿岸兴起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葡萄牙没有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殖民,排除D项。
15.D [解析] 新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西海岸的一个殖民地,这份地图可以用来印证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动,特别是他们在该地区的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地图中的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也反映了葡萄牙在殖民地的宗教和文化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动,而不是拜占庭帝国控制传统东西方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活动,排除C项。
16.C [解析] 乙国携带大量白银到亚洲地区是在17世纪初到17世纪中后期,此时是荷兰控制海上贸易的时期,所以乙国最有可能的国家是荷兰,C项正确;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不可能携带大量白银来到亚洲,排除A、B项;17世纪初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虽然已经开始参与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但实力有限,不是携带最多白银来到亚洲的国家,排除D项。
17.D [解析] 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这个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大量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荷兰人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排除A项;结合所学,西班牙利用菲律宾尚未统一的机会,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对菲律宾的侵略,迅速攻占其大片领土,排除B项;商业革命促进了大量股份公司以及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排除C项。
18.C [解析] 材料表格数据表明,17世纪欧洲市场的贵重香料售价与采购成本的比值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再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东西方贸易不断扩大,商品流动量成倍增长引发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价格革命主要表现为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A项;丁香、胡椒主要产自亚洲,与大西洋三角贸易无太大关系,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并未出现“机器大规模运用”,排除D项。
19.C [解析] 新航路开辟以后,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欧洲物价飞速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这是当时欧洲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C项正确;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出现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材料体现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未体现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它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0.C [解析] 从材料中不同学说对价格革命的多元解释可知,价格革命的形成具有复杂性,C项正确;多元解释并不意味着史料混杂,排除A项;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历史认知具有主观性,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阶级立场,且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1.(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的航海要道;宗教改革后,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矛盾尖锐;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黑奴贸易兴起。
(2)特点:范围广;参与阶层广泛;组织性强;专业性强;半官方性质。原因:巨额财富的诱惑;政府的默许或支持;地理位置的优越。
22.(1)态度:哥伦布支持奴隶贩卖。理由:材料一是19世纪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伦布对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态度。从史料鉴别的角度来看,一是作者离事件比较久远,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视角。材料二是当时哥伦布写给朋友的信件,表明他建议贩卖奴隶。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价值。私人书信具有私密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综合起来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
(2)叙述:哥伦布是具有友好交流意愿的文明人,印第安人是野蛮的土著。作者立场:西方殖民者立场。意图:从作者对事件过程及哥伦布的心理描写来看,他将印第安人塑造成失信、残暴的形象,将哥伦布塑造成有仁爱之心的形象,据此推断出作者有为西方殖民者杀戮辩护的意图。
(3)叙述事件:1493年1月,哥伦布船队与印第安人发生流血冲突,导致印第安人伤亡(或受伤)。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认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会比其他奴隶都要优秀”可知哥伦布支持奴隶贩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后世人的描写,属于二手史料,且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材料二是哥伦布的私人信件,比较能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且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辨析两则材料,哥伦布应该是支持奴隶贩卖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三中“1493年1月,船抵达卡隆角……哥伦布热情接待了这群看似野蛮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打开和当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门”表明哥伦布是具有友好交流意愿的文明人,“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体现印第安人是野蛮的土著。第二小问,据材料三“热情接待了”“还送了很多礼物给他”与“他一上岸就大喊一声。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对哥伦布等人完全肯定,对印第安人完全否定,这与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初衷是掠夺金银等史实不符,印第安人有权抵抗外族踏上自己的家园,由此可以得出作者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的。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哥伦布热情接待了这群看似野蛮的印第安人”与“他一上岸就大喊一声。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可知,作者把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欧人塑造成以礼待人、友好交往的人,印第安人则是野蛮、失信、残暴的形象,把印第安人塑造成先挑起冲突的一方,可以据此推断出作者为西方殖民者杀戮辩护的意图。第(3)问,客观叙述该事件,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交代清楚即可,不需要有褒贬色彩的词汇。根据材料三“1493年1月,船抵达卡隆角”与“两个印第安人在战斗中受了伤,剩余的全逃走了。这次战斗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在新大陆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可知,1493年1月,哥伦布船队与印第安人发生流血冲突,导致印第安人伤亡(或受伤)。
23.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了追求一些经济作物的商品价值,比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列强对外殖民活动加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殖民地种植作物成分单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垦殖热潮的同时,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突出。
总之,在引进新物种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防止不良外来物种的入侵,积极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找准材料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单纯地从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出发论证命题;也可以从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出发论证命题,材料主旨更加侧重后者。找出观点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阐述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言之成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