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五)范围:第五单元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18世纪以前,中印棉布衣服在英国曾风靡一时。而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输入棉纺织品,宣称从外国输入的棉织品“消耗国家的财富”,“夺去人民的工作”。这一法令( )A.加速了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B.有助于英国棉纺织技术的革新C.妨碍了他国先进技术的传入D.体现出禁欲主义色彩2.17世纪末开始,英国贵族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传统风尚中,以一种追求和进取的形象激发了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创造力,全社会处在一种“向上”的追求中。这种风尚 ( )A.导致了贵族的奢侈腐化 B.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C.冲击了传统的政治体制 D.推动了近代的技术革命3.[2024·广东江门期中] 大约从15世纪开始,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成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 ( )①劳动力 ②市场 ③技术 ④资本A.①②④ B.①②C.①③④ D.②③4.[2024·江西南昌开学考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成就中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 ( )A.斯蒂芬森的火车 B.贝尔的电话C.卡尔·本茨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5.[2024·广东中山期末] 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增长,汽车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B.工厂制度广泛推广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D.蒸汽动力得到普及6.[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交通工具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的是 ( )A.火车、汽船 B.汽船、汽车C.汽车、飞机 D.火车、汽车7.在蒸汽机发明后,产生了热力学。而在研究热力学理论时,人们又萌发了研制内燃机的设想,最终发明出效能更高的动力机器——内燃机。据此可知,内燃机的发明 ( )A.主要依靠工人经验和实践B.源于科学理论的推动C.是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D.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的限制8.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不足工业劳动力的1/5。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这说明,工业革命 ( )A.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 B.促进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造成产业结构重大变化9.[2024·广东佛山期末] 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被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德国 ( )A.工业化的高度发展 B.工业化进程的生态问题C.城市基础建设落后 D.政府缺乏对民生的关注10.[2024·江苏南通月考] 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14年,德国的轮船总吨位由1871年的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拥有了蒸汽时代以来第一支足以与英国匹敌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德国航运业的发展 ( )A.提高了其科技实力 B.助长了其海外扩张C.得益于共和制确立 D.成为一战的导火索11.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威廉·汤普逊甚为推崇欧文主义,认为互助合作的劳动方式优于强制和个人自由竞争,在其构建的理想社会里,资本与劳动实现了联合,有资本但无资本家,每位成员都兼具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双重角色。由此可知,威廉·汤普逊的思想 ( )A.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先河B.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理性反思C.科学地指导了欧洲工人运动D.旨在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12.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会议。大会讨论通过的新章程中,将同盟目的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表明 ( )A.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基本成熟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先进思想影响了国际工人组织13.“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材料体现了( )A.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C.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4.1848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订户有6000个左右,当时它“成了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没有一家德文报纸“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该报纸 ( )A.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B.指导了巴黎公社运动C.顺应了法国社会转型 D.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5.19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先后诞生一大批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等,各国政党在国内开展合法斗争、维护工人切身利益,取得了一些成就。这说明欧美国家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C.无产阶级和平夺权条件成熟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16.在《共产党宣言》的鼓舞下,众多国际工人组织得以创立和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表现在 ( )A.伦敦工人协会成立B.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C.国际工人协会成立D.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建立17.《共产党宣言》提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C.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D.说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重要性18.巴黎公社的“代言人既不是律师,也不是记者,既不是议员,也不是将军。代替他们的是克勒佐的矿工、装订工人、厨师等等”。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特征是 ( )A.公正性 B.人民性C.广泛性 D.基础性19.巴黎公社委员中的多数派是布朗基主义者,他们还未脱离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把希望寄托在少数革命家身上,有革命盲动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对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不信任,有集权专制倾向。这反映出巴黎公社缺乏 ( )A.科学理论的指导 B.工人阶级的支持C.建立政权的意识 D.武装斗争的经验20.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发布的《告法国人民书》中说:“大家须知,使我们的亲人死亡,使我们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是那些背叛法国、向外国出卖巴黎的人。他们现在仍在丧心病狂地继续破坏首都,从而达到毁灭共和国和自由这一双重目的。”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旨在建立民族国家政权C.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D.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2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德国南部和中欧的贵金属产量激增,随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西欧。迅速成长的广阔市场为英国的商品带来稳定的需求。在供给方面,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丧失了工业生产的竞争力,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品出口国。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英国的劳动力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短缺,进而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主为降低成本而采用更节省劳动力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摘编自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一个全球视角的内生分析模型》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向世界各地供应工业品。19世纪末,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中,英国从1860年的20%降至19%,美国为12%,德国为13%,法国为9%。——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的世界贸易格局及形成原因。(8分)22.(12分)[2024·广东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材料二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6分)(2)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他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6分)23.(12分)[2024·辽宁丹东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于185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工业革命中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玛格丽特,一个从小在温暖舒适、充满田园风光的英国南部长大的姑娘,随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国北方的一个工业小镇。这个北方小镇,到处是脏乱不堪的街道和迫于生计的穷苦工人,以及环境极其恶劣的纺织工厂。在这里,玛格丽特必须整天面对粗俗的工人、棉絮飞舞的纺织工厂。玛格丽特遇见了白手起家的年轻的纺织工厂主约翰·桑顿,约翰·桑顿傲慢无礼,对待工人的苛刻方式让玛格丽特极其反感。但两人在争吵中逐渐了解对方,最终结为连理。——整理自[英]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南方与北方》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单元素养测评卷(五)1.B [解析] 当时处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英国这一法令的颁布有利于国内棉纺织业免受中印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从而为英国国内棉纺织企业在技术上的革新及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创造条件,B项正确;英国原始资本积累主要通过对外扩张、黑奴贸易等方式完成,排除A项;材料所述法令只是禁止外来棉织品的输入,并不妨碍他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排除C项;限制外国棉纺织品输入主要是为了发展本国棉纺织业,不是为了提倡禁欲主义,排除D项。2.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末的英国社会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形成了一股“向上”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可知,这为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精神文化基础,D项正确;这种风尚不会导致贵族的奢侈腐化和社会的动荡不安,A、B与题意不符,排除A、B两项;17世纪末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排除C项。3.A [解析] 圈地运动使得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市场,通过圈地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大量利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①②④符合题意;圈地运动无法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是手工工场积累的,③不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4.A [解析] 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A项正确;贝尔的电话、卡尔·本茨的汽车和莱特兄弟的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B、C、D三项。5.C [解析] 福特公司在流水线上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福特调整使用劳动力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未体现美国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排除A项;“福特式创新”适应了汽车等行业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与工厂制度广泛推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生产场景,排除D项。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C项正确;火车、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B、D项。7.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热力学理论推动了内燃机的发明,这体现了科学理论研究对科技发明的推动,B项正确;蒸汽机的发明主要靠工人经验和实践,排除A项;材料侧重说明科学理论和科学发明之间的关系,未强调科学家的作用,排除C项;“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的限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英国经济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并且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A项正确。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未涉及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排除D项。9.B [解析] 材料表明,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B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德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当时德国“城市基础建设落后”,排除C项;材料强调当时德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未体现政府缺乏对民生的关注,排除D项。10.B [解析] 德国航运业的发展使得德国具备了与英国海上力量一较高下的资本,这样会推动德国的对外扩张,B项正确;航运业与科技实力提升之间没有关联性,航运业发展是德国科技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德国当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D项。11.D [解析] 由材料“甚为推崇欧文主义”“有资本但无资本家”可知,这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表明威廉·汤普逊旨在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D项正确;“开创了”这一表述错误,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脱离社会现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思想,排除B项;由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其不可能科学地指导工人运动,排除C项。12.D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帮助其修改了奋斗目标,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先进思想已深刻影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一国际工人组织,D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未成熟,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13.D [解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D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的政治学学说,包括国家的起源、概念、本质、职能等,排除C项。14.A [解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办的《新莱茵报》,具有鼓舞无产阶级群众的威力和影响,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巴黎公社的信息,且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转型的信息,排除C项;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于1867年,排除D项。15.B [解析] 19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出现及其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项;材料体现工人阶级政党进行合法斗争,不代表无产阶级和平夺权条件成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16.C [解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64年,英法德等国的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C项正确;伦敦工人协会是英国宪章运动前期的工人组织,于1836年成立,排除A项;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1844年的一次起义,排除B项;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成立于《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年,排除D项。17.A [解析] 据材料“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所学,可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未提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发展社会主义,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排除D项。18.B [解析] 巴黎公社的代言人是工人、厨师等,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特征是人民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巴黎公社运动公正性的表述,排除A项;广泛性是指方面广、范围大、普遍,仅凭材料中涉及的“工人、厨师”等群体,不能得出巴黎公社运动具有广泛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巴黎公社运动的基础性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19.A [解析] 由材料“巴黎公社委员中的多数派是布朗基主义者,他们还未脱离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可得出,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A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得到了工人阶级的支持,也在政权建设方面作出某些尝试,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巴黎公社是通过武装斗争而建立的,排除D项。20.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大家须知,使我们的亲人死亡,使我们遭受不幸和痛苦的,是那些背叛法国、向外国出卖巴黎的人。他们现在仍在丧心病狂地继续破坏首都,从而达到毁灭共和国和自由这一双重目的”可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怒斥背叛者和卖国者,通过此方式对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进行维护,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即《告法国人民书》发布前已经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之时,法国正处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民族国家政权早已建立,排除B项;“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21.(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全球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竞争对手丧失竞争力。(2)格局:多中心的贸易格局。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英国自身工业水平相对下降;一批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迅速成长的广阔市场为英国的商品带来稳定的需求”及所学可知,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根据材料一“在供给方面,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丧失了工业生产的竞争力,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品出口国”“企业主为降低成本而采用更节省劳动力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全球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竞争对手丧失竞争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本原始积累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向世界各地供应工业品。19世纪末,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中,英国从1860年的20%降至19%,美国为12%,德国为13%,法国为9%”可知,多中心的贸易格局逐渐形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中,英国从1860年的20%降至19%,美国为12%,德国为13%,法国为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英国自身工业水平相对下降,一批新兴的工业国家崛起。22.(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德、意政治分裂的局面仍然是严重的障碍。因此,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这些事件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表明,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恩格斯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2)着眼点: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和分析了历史的演进。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解析] 第(1)问,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俄国的农奴制度、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局面,说明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由此指出恩格斯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可知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和分析了历史的演进。第二小问,从发展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等角度,指出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23.示例一:情节:玛格丽特从充满田园风光的英国南部随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国北方的一个工业小镇。历史现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概述和评价:18世纪中期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伦敦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落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示例二:情节:这个北方小镇,到处是脏乱不堪的街道和迫于生计的穷苦工人,以及环境极其恶劣的纺织工厂。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恶化和工人贫困。概述和评价:1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医疗压力加大、居住拥挤等一系列问题,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提取其他情节也可,如,约翰·桑顿对待工人的苛刻方式让玛格丽特极其反感(历史现象: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矛盾);在这里玛格丽特遇见了年轻的纺织工厂主约翰·桑顿(历史现象: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两人在争吵中逐渐了解对方,最终结为连理(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带来的观念的改变);玛格丽特从充满田园风光的英国南部随父母一起搬到了英国北方的一个工业小镇(历史现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迁移)。[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总结出它所反映的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历史现象。然后,结合工业革命的发生、其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概述。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