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六)范围:第六单元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4·福建龙岩期中] 近代,西班牙王室鼓励在拉美的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通婚。1514年,国王费迪南德下令禁止歧视娶了印第安妇女为妻的西班牙人,1515年再次强调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中意的人结婚。西班牙的这种政策旨在 ( )A.捍卫印第安人的利益 B.强化本土与殖民地联系C.提高族群混合的程度 D.巩固在拉美的殖民统治2.[2024·河北廊坊月考] 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国家 投资额 份额英国 37亿美元 43.5%美国 17亿美元 20%法国 12亿美元 14.1%德国 9亿美元 10.6%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A.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3.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大规模修建铁路。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一方面强令殖民当局保证在印度的铁路投资须得到固定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求印度的铁道建设、车厢生产等均由英国公司一手包办。英国的这些做法 ( )A.刺激了印度民族工业发展 B.使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C.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D.传播了英国先进的生产方式4.下图是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棉布出口情况统计,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向印度和中国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B.一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5.[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 罗德斯出生于英国,1870年移居南非,通过投资金刚石和金矿,很快成为当时世界黄金业巨头。1881年,他进入政界,成为当地殖民地议会议员,并发动了一系列殖民战争。罗德斯的经历,折射出当时 ( )A.资本原始积累的加剧 B.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C.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6.[2024·四川内江期末] 右图所示漫画表明“利奥波德二世如同毒蛇一样缠绕着刚果人民”(利奥波德二世,比利时国王,创建了刚果自由邦,1885—1908年间使刚果成为其私人领地,并强征当地人为他劳动,造成了大约300万刚果人死亡)。这一漫画揭示了西方 ( )A.国内极端专制统治B.灭绝拉丁美洲种族C.残酷殖民统治非洲D.疯狂掠夺亚洲财富7.英国作家约翰凯尔蒂在1895年曾写道:“直到十年前德国进入了竞争市场以后,自鸣得意的英国资本家们才开始环顾周围,瞻望未来。”而到那时则只剩下非洲“尚可逐鹿”,于是“就在非洲出现了一场世界史上空前未有的争夺战”。推动这场争夺战走向高潮的是 ( )A.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B.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部领土C.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使用权D.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8.1415-1876年,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领土约320万平方千米,约为非洲大陆的10.8%;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这种变化 ( )A.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B.是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C.体现了欧洲侵略性质的变化D.促进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9.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这说明 ( )A.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不断发展B.世界贫富分化现象加剧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10.《新世界的震荡》一书中写道:“拉丁美洲人们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所发生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 )A.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使拉美实现完全民族独立C.遭到了美国的武力干涉 D.开始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11.[2024·山东烟台期中] 美国独立战争后,法语版的《独立宣言》和西班牙语版的美国宪法迅速在南美传播,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洲的乔治·华盛顿”。由此可知 ( )A.美国加紧对南美洲的渗透 B.共和制度在南美普遍建立C.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扩散 D.列强争夺世界的矛盾加剧12.[2024·广东佛山月考] 从1822年宣布独立起到1889年废除君主制、宣布实行共和制为止,巴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共和政体的演变。这一变革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门罗宣言的鼓舞C.使巴西完成现代化目标 D.瓦解了西班牙殖民统治13.[2024·四川雅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独立战争结束后,拉丁美洲各国封建制度,除海地、墨西哥曾被局部破坏外,其余国家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这说明当时拉丁美洲 ( )A.极力维护独立成果 B.面临民主革命任务C.未受外来政治干涉 D.整体经济发展滞缓14.[2024·山西长治期中] 1906年,印度国民大会党代表瑙罗治在该党年会上指出:“东亚的中国与西亚的波斯正在觉醒,当日本早已觉醒……难道列于世界文明最早创造者之林的英属印度帝国的自由公民能在专制统治之下苟安吗 ”该言论 ( )A.推动了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B.旨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C.抨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D.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15.[2024·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期中] 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在反英斗争中提出抵制英货、自产(发展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教育和司法自主的纲领。1911年,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纲领。由此可知,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组织领导 B.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D.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6.19世纪70年代,埃及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反对腐朽的本国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在斗争中民族主义思想产生。材料说明 ( )A.埃及的斗争具有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B.英国的侵略并未影响埃及经济的发展C.当时埃及民族意识尚未觉醒D.阶级矛盾是埃及的主要矛盾17.[2024·吉林两地六县期中] 1881年,非洲最大国家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起义领导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利用伊斯兰教关于救世主马赫迪的传说,号召人民进行“圣战”。起义军多次打败英国侵略军,建立封建政权,但起义最终失败。这说明马赫迪起义 ( )A.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C.凸显了民族民主思想 D.延缓了非洲殖民化进程18.[2024·广东惠州期中] 1896年埃塞俄比亚取得阿杜瓦战役的胜利后,意大利的克里斯皮内阁随即倒台,英国议会出现了要求修改对埃塞俄比亚政策的呼声。意、法、英、俄等国相继与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反映了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斗争 ( )A.取得了显著成效B.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殖斗争C.改变了世界格局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19.民族的苦难刺激了民族的觉醒和反抗,民族主义萌芽破土而出。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而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传播,又为各殖民帝国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19世纪的拉美独立战争为发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亚洲大陆。这反映了 ( )A.民族主义历史作用的多重性 B.拉美真正实现民族独立的目标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 D.民族主义成为列强侵略的根源20.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非洲反殖民斗争的三个典型事件。非洲的这些反殖民斗争都 ( )事件 领导者 概况结果埃及抗英斗争 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 阿拉比兵败被俘,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苏丹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 一度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最终未能阻止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皇帝孟尼利克二世 击退侵埃意军,成功捍卫了民族独立A.由封建统治者领导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21.(14分)[2024·西藏拉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材料二 英国对印度殖民政策变化时期 殖民政策简介商业资 本时期 采取最简单、也是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1600年成立特权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所辖区域一切贸易权。1613年,英国商人在印度设立商店,逐渐向内地渗透。七年战争中英国胜利,将法国排挤出印度工业资 本时期 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70年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个时期英国对印度殖民政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在圣马丁、玻利瓦尔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战争,最终获得胜利,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见下表)。年代 独立国家 备注1811年 巴拉圭 —1816年 拉普拉塔联合省 后改名阿根廷1819年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后来分为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1821年 墨西哥、秘鲁 —1821年 中美洲地区 1823年改名为中美洲共和国联邦;1838年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1822年 巴西 —1825年 玻利维亚 —材料二 非洲的民族解放战争时间 民族解放战争 结果1882年 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人民抵抗英军侵略 失败,英国占领埃及1881年 苏丹爆发马赫迪大起义,持续近20年 失败,英国控制苏丹1894—1896年 孟尼利克二世率领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 打败侵埃意军,埃塞俄比亚保持了独立(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美洲19世纪初的独立运动为何能取得胜利。(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8分)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朵洁白的棉花,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公元11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亚、东非及美洲中部生产棉花,此时棉花产业发展非常缓慢。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推进,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了。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到了178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帮助殖民主义掠夺了全球南方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它也激发了全球南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并推动了新兴国家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特别是印度、中国等国,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围绕材料,就材料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单元素养测评卷(六)1.D [解析] 西班牙王室鼓励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自由通婚,可以推动拉丁美洲地区民族的融合,缓和民族矛盾,巩固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西班牙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自己在拉美的殖民统治,而不是捍卫印第安人的利益,排除A项;西班牙的这种政策主要目的是巩固自己在拉美的殖民统治,而非强化本土与殖民地联系,排除B项;西班牙的这种政策的影响是提高族群混合程度,排除C项。2.C [解析] 到1914年,西方列强主导着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它们通过投资强化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C项正确;材料是列强对拉美资本输出的表现,这会进一步激化列强与拉美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列强自身经济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整体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拉丁美洲的影响,与门罗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3.C [解析] 根据“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一方面强令殖民当局保证在印度的铁路投资须得到固定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求印度的铁道建设、车厢生产等均由英国公司一手包办”可得出,英国的这些做法是对印度经济的进一步掠夺,是从交通领域控制印度的经济,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C项正确。英国的做法阻碍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这些做法并不是使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未体现英国在印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4.D [解析] 1820—1920年,英国出口到印度的棉布数量一直多于中国,19世纪中后期,出口到印度的棉布大幅度增加,向印度和中国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结合史实可知,这一时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加大了对印度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一战结束是在1918年11月11日,与材料“1820—1920年”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但这并不是英国向印度和中国出口棉布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5.B [解析] 罗德斯移居非洲,成为世界黄金业巨头,同时,他成为当地殖民地议会议员后发动一系列殖民战争,说明在19世纪欧洲列强不断瓜分世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活动,没有体现英国的民主政治,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6.C [解析] 1885—1908年间,比利时通过殖民扩张,将刚果变为其殖民地,并强征刚果劳动力,导致刚果人民大量死亡。因此,这一漫画揭示了西方残酷殖民统治非洲,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比利时的国内统治情况,排除A项;刚果位于非洲,排除B项;漫画主要揭示西方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未涉及亚洲,排除D项。7.D [解析] 材料表明了1885年前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据所学可知,1884年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召开了柏林会议,确定了“有效占领”原则,会后,西方国家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D项正确;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与材料不相关,题干涉及的是非洲,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殖民扩张情况,不涉及印度,排除B项;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使用权并没有将西方国家瓜分非洲的速度推进,排除C项。8.B [解析] 根据材料“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竞争加剧,纷纷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尤其是1884年的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把非洲绝大部分国家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这没有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排除A项;无论是1415—1876年还是1876年后,欧洲对非洲的侵略性质都是一样的,排除C项;材料显示了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程度比1415—1876年深得多,这是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9.C [解析] 根据材料“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和所学知识可知,整个世界大部分地区处在殖民压迫之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也无法说明其“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对比各国贫富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10.A [解析]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A项正确。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并未“实现完全民族独立”,排除B项;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刚刚独立不久,并未武力干涉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排除C项;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D项。11.C [解析] 玻利瓦尔之所以被称为“南美洲的乔治·华盛顿”,实际上是因为他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属于民族解放战争,说明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的扩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解放思潮在美洲的扩散,而非美国加紧对南美洲的渗透,排除A项;共和制度在南美普遍建立的说法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B项;玻利瓦尔是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材料中反映的是拉美民族独立的史实而非列强争夺世界的矛盾加剧,排除D项。12.A [解析] 相比于拉美其他地区的激进革命和长期政局动荡,独立后的巴西采取的是渐进式民主化改革道路,这适应了巴西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门罗宣言的鼓舞”不合逻辑,门罗宣言表明美国旨在控制拉美,排除B项;“完成现代化目标”不符合时空,1889年巴西虽建立共和国,但未完成现代化目标,排除C项;“瓦解了”不符合时空,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于1826年已基本瓦解,排除D项。13.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独立战争后,拉美大部分国家的封建制度并没有被削弱,它们仍面临民主革命任务,B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拉美国家对独立成果的维护,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拉美国家受外来政治干涉,排除C项;整体经济发展滞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4.D [解析] 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印度国民大会党代表瑙罗治在该党年会上呼吁印度的觉醒,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D项正确。材料中瑙罗治提及日本、中国的觉醒,目的是用他国的例子激发印度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而非联合日本、中国进行斗争,故材料不能体现“国际联合”,排除A项;“英属印度帝国的自由公民能在专制统治之下苟安吗”指的是印度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说明该言论旨在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而非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印度国民大会党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瑙罗治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发言并未抨击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排除C项。15.C [解析] 1905年,印度国大党激进派在反英斗争中提出的纲领和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都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C项正确;国大党和中国同盟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排除B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6.A [解析] 由“资产阶级开始反对腐朽的本国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在斗争中民族主义思想产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在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明显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A项正确;英国的经济侵略必然会阻碍埃及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由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埃及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C、D两项。17.A [解析] 马赫迪起义领导者仍用传统的宗教动员人民反抗英国侵略,建立的仍是封建政权,该起义最终失败,说明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A项正确;虽然起义领导人利用伊斯兰教关于救世主马赫迪的传说,但起义没有成功,因此并不能说明马赫迪起义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排除B项;民主思想是反封建的,马赫迪起义反侵略凸显的是民族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C项;“延缓”说法错误,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排除D项。18.A [解析] 埃塞俄比亚取得阿杜瓦战役胜利后,西方国家相继与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反映出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战争取得显著成效,A项正确;材料反映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斗争对自身的影响,而非对非洲其他国家反殖斗争的影响,排除B项;“改变了世界格局”夸大了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斗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斗争对于自身地位的提升,并未体现它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D项。19.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既推动了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基础,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A项正确;拉美国家虽然独立,但反帝任务没有彻底完成,排除B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C项;资本主义扩张性是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20.D [解析] 据本题材料“阿拉比兵败被俘,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一度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最终未能阻止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击退侵埃意军,成功捍卫了民族独立”可得出,非洲的这些反殖民斗争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并不是封建统治者,排除A项;马赫迪起义并未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仅马赫迪利用宗教发动起义,其他两人并没有,排除C项。21.(1)变化:由建立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2)不同之处:商业资本时期,采用暴力手段广占殖民地、掠夺财富,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工业资本时期,将印度作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原因:商业资本时期,生产力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工业资本时期,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可得出,由建立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第二小问,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此阶段西方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根据材料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可得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成功,非洲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即商业资本时期,英国“采取最简单、也是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成立特权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所辖区域一切贸易权”“设立商店,逐渐向内地渗透”“将法国排挤出印度”,可得出英国当时的政策是采用暴力手段广占殖民地、掠夺财富,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据材料二信息,即工业资本时期,“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原棉大批输往英国”“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可知当时英国将印度作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商业资本时期和工业资本时期的时代特征展开分析。商业资本时期,英国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有限,需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因而采取了野蛮暴力的政策;据所学,当时英国经济领域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国家干预,增加财富积累,以富国强兵,因此英国掠夺财富、垄断贸易。到了工业资本时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结合材料中“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可知当时英国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22.(1)原因:欧洲的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拉美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西方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实力相对较弱;本地经济发展,新的民族正在逐步形成;拉美人民相互配合;有勇于担当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等等。(2)同:都发生在19世纪末;都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均为欧洲列强。异:领导者不同,埃及由爱国军官组成的政党领导,苏丹由宗教领袖领导,埃塞俄比亚由封建皇帝领导;斗争的对象不同,埃及和苏丹与英帝国主义斗争,埃塞俄比亚则与意大利斗争;结局不同,埃及和苏丹抗英失败,而埃塞俄比亚抗意胜利。原因:19世纪末,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非洲侵略;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意大利力量相对薄弱。[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1810—1826年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在圣马丁、玻利瓦尔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战争,最终获得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法国大革命打击了拉美的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和葡萄牙实力下降,对殖民地的控制随之减弱;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使他们看到了独立的希望;西方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尚未形成强大的工业体系,实力相对较弱;拉美殖民地经济发展,新的民族正在逐步形成;拉美人民相互配合以及有勇于担当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第(2)问的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二“非洲的民族解放战争”“1882年”“1881年”“1894—189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都发生在19世纪末,都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均为欧洲列强。不同点,根据材料“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人民抵抗英军侵略”“失败,英国占领埃及”“苏丹爆发马赫迪大起义”“失败,英国控制苏丹”“孟尼利克二世率领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打败侵埃意军,埃塞俄比亚保持了独立”及所学可知,领导者不同,埃及由爱国军官组成的政党领导,苏丹由宗教领袖领导,埃塞俄比亚由封建皇帝领导;斗争的对象不同,埃及和苏丹与英帝国主义斗争,埃塞俄比亚则与意大利斗争;结局不同,埃及和苏丹抗英失败,而埃塞俄比亚抗意胜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非洲侵略;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意大利力量相对薄弱。23.示例:论题:棉花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运动史。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对外殖民扩张之路,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快对外经济侵略的步伐;19世纪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和人口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导致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形成了,它打断了亚非拉的发展进程,使亚非拉国家成为欧美工业化的经济附庸,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迫使亚洲各国重视发展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其中典型代表。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综上所述,棉花的发展史反映了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它既是人类的曙光,又是人类的灾难。因此,它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运动史。(示例只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拟定其他论题,阐述合理即可)[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公元11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亚、东非及美洲中部生产棉花……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推进,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了。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到了178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可得知,观点一为近代棉花的发展史反映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史,或近代棉花的发展史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根据材料“‘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帮助殖民主义掠夺了全球南方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它也激发了全球南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并推动了新兴国家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可得知,观点二为近代棉花的发展史也反映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史,可分别阐述,或统一阐述。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可得出论题“棉花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运动史”。然后,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展开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